文章吧手机版
旁观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07 01:01: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旁观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旁观者》是一本由[美] 凯文·库克(Kevin Cook)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旁观者》精选点评:

  ●关于变态与社会的关系,关于种族问题,关于旁观者效应

  ●非虚构文学的核心无关其他,就是真实,同时也正因为这两个字,使得非虚构文学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非虚构文学当然不是不允许创作,只是一切的创作都要基于事实。 作者在行文中极力从一桩沉重的凶杀案抽离,保持一个客观的视角和还原真相的态度,竭尽所能展现事件的全貌,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被害者和罪犯案发前的人生经历(与后面的案件没太多关系,不感兴趣的读者可忽略),在案件细节和后续影响上又做了更多深入的考究,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叙事方式较冷血,但没有过多私人情感的渗透更有利于读者冷静下来仔细思考。

  ●前面交代背景有点多看不下去,后面就看起来很顺畅了。“旁观者效应”的出处。事实上并不是38个目击证人没有报警,尤其是,并没有这么多目击者。但正是由于夸大了这一现象,才导致了此后50多年对于旁观者现象的讨论,人们受到警醒并做出改变。

  ●前半段不断交杂着彼时和当下对比的市民生活、流行文化、政治事件,故事在「最后一刻」、「杀猎之夜」和「验尸」达到高潮,读到起鸡皮疙瘩。此后则是试图解释清楚警方法官律师、报道者、罪犯/法条/制度、社科领域的后续。最后的「33分钟」令人动容。//比对是厉害的,但像炫技,尤其在叙述之后完全消失,并不连贯,出于代入的目的似乎有点夸张/疑点活生生拖到「勘误」才列清,全部复盘则在「33分钟」,最后两章力量是很强,但拖太多篇幅有点无力//有让人疑惑的地方,比如前半段里提及的同性恋、女权、种族问题,篇幅很大也很漂亮,但似乎因为和主题无关而切掉了。感觉野心太大,融合特稿和后续,割裂很明显,倘若分两篇合集两个重点,也许更好。

  ●让我对记者的书写有更精确的把握

  ●批判现象,也就是一些口水话而已

  ●文体语言的平衡掌握得很好。看似尽是细节铺陈,实际无一章可删减。

  ●社会结构虽然日趋丰满、坚硬,但仍存有无所不在且日益生长的“疏离”,形成越咬合越松弛、越“社会”越“自我”的悖论!对于历史、制度及承载其文明的流转与运行,对于他者、社区及框定其生活的约束和激励,我们都既是旁观者者亦为参与人。个体“社会性”的跌宕起伏与自我行为的边界伸缩,总是如黎明和黑暗碰撞般地交融……

  ●從基蒂案出發,對紐約1960年代的城市狀況進行鉤沉,尤其是對性少數群體的生活軌跡描繪。作為一件在社會心理學上的里程碑案件,這則兇殺案—城市寓言在現在仍有諷刺力量,不論是旁觀者效應—「吉諾維斯綜合征」還是媒體層面。放到當下中國便是「雪花」和「劉鑫」之類的社會討論。整體而言,這是一部流暢、清晰的非虛構,最後的「33分鐘」一章如同豹尾。

  ●挺好的题材,也试图全面展现人物和时代背景的互相影响,但结果就是太飞了。

  《旁观者》读后感(一):【品 · 鉴】一些感想……

  本书涉及1964年在纽约长岛地区发生的一场真实案件,现实太过于血淋淋,会引起程度不等的不适,请各位谨慎食用。

  本书原名《基恩·吉诺维斯:凶手,旁观者们以及改变美国的一场犯罪》,中文版翻译为《旁观者:一桩美国凶杀案的现代启示》,说实在我能够理解编辑的换名行为,但确实离题太远,她抓出了本书最为震碎三观的部分,却并没有如作者想要做的那样,给他们正名。

  说实在的,在现代的媒体环境下,一个变态杀人,热心的邻居不停报警呼救的故事怎么比得过一个暴力凶杀时一群人冷眼旁观无所作为打动人心呢?然而,作者取名的深意,却再次被中译本所清洗,基恩·吉诺维斯案件确实是美国现代犯罪史上的一桩重大事件,甚至许多美剧中,都会提到这场案件,一个女性被凶犯在半个小时内连捅数刀,犯罪行为持续达33分钟,38家住户毫无反应,眼睁睁的看着事件发生,这桩案件几乎就是彭宇案的美国暴力版,改变了许多人对于社会的认知。

  然而,作者细腻而宽广的笔调,却在50年后,尽力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整体风貌与基恩·吉诺维斯其人,将猎奇还原为事情本身,将被现代媒体扭曲的现场现实,一一纠正。

  一个变态连环杀手,如何能够改变美国呢?

  除了战争之外,没有一种夺人性命,掠人钱财的事件,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但现代媒体的蜂拥报道,却往往能够做到这一点,时间放在五十年后,或许这里还得加上网络上爆炸的信息。人人都按照耸人听闻的标准,博取最高关注度的标准,去编排发布的信息,但信息中一个个活生生、血淋淋的人,不只为何,就这么被遗忘了,女性、杀人犯、旁观者,变成了一个个能指的符号。我越来越恐惧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关注——因为小人物也是一种标签——而恰恰忘记了,人之为人的丰富内涵与生命力。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被极端低估的好书,但作者太过于缓慢的进入方式,确实无法“吸引”现代读者。

  《旁观者》读后感(二):“旁观者效应”的出处——吉诺维斯案

  “这会儿大概已经有30个报警电话了”,以此总结出的“旁观者效应”可以解释很多路人冷漠的案件。

  包括我初中时就震惊全国的二岁女童小悦悦被碾,18位冷漠路人无人报警的事情。当时被媒体煽动着旁观者都是凶手,去反思“社会病了”,道德也应该和经济同步发展,也有别国把这个事搬上综艺,声称在自己的国家是不可能发生的…真的是这样吗?

  旁观者并非圣人,也非魔鬼,他们只是一群普通人。因为确信别人会帮忙,所以“责任分散”。

  这本书以心理学、医学的角度分析旁观者的作为,以纪实文学的模式,记叙受害者基蒂的生活,还原了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样貌,唱片店、纽约的廉租房、市长竞选拉票…少数群体的生活和想法也受到关注,同性恋者、女性主义、黑人平权、辩护律师的道德问题…

  凶手的作案手法残暴、令人发指,作案后的心态又好得让人毛骨悚然,他把带血的刀放在口袋里,走下车去提醒一位在车里打盹的司机,“先生,您不该就这样睡着,一氧化碳也许会堆积起来,也可能有人会对您不利呢。”不仅仅是这位司机,认为他是一位好人,他的打扮、举止,为人处世也让身边人觉得他是一位工作卖力、为人和善、小有成就的人(尤其是对于工作、生活都易遭受层层壁垒的黑人来说)。

  书中记载了探员、记者近几十年来对受害者“38位旁观的邻居们”的采访,以及社会实验,对旁观者效应进行生动的解释。

  三十年后,克林顿总统对此案件进行评论,“(凶手)给我们传达了一个关于当时社会到底发生了些什么的、令人心寒的讯息,让我们发现自己非但一直处在危险之中,而且本质上都是孤独一人的。”

  总体来说很值得一读,也算是在消费(中性词)之余,对于基蒂的纪念。最刺痛我的一处纪实

  《旁观者》读后感(三):一念难测

  深夜,一声女性的呼救刺破了街道的静谧,几盏灯亮起,睡意朦胧的旁观者们辨不清窗外发生了什么。很快,夜色如旧,蹒跚而行的女性被凶手追上,补刀身亡。这是吉诺维斯案,可能是20世纪被讨论得最多的案件之一,至少有三个研究领域因之而兴起。但人们讨论最多的不是被害者多无辜,凶手多残忍,而是窗口曾有过38个不作为的旁观者。

  美国作家凯文·库克以此为题,创作了《旁观者:一桩美国凶杀案的现代启示》一书。不同于新闻记者(尤其是借该新闻功成名就的《纽约时报》记者们)热衷挖掘“引爆点”,库克查阅资料,并走访了案件相关人员和旁观者,试图厘清案件的真相。他从被害者基蒂的生平讲起,了解她的为人、她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气,然后细细追溯案发当日的场景、此后凶手的命运、以及在基蒂身后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反思。库克了解到,新闻中夺人眼球的元素未必真实,譬如,38名旁观者的数据就依据不足;0人报警的说法更有悖事实;街区的人情不算冷漠,邻里经常互帮小忙;更甚者,基蒂濒死前也不是一个人。

  倘是如此,那么心理学家从中提炼出的“旁观者效应”、社会学家关注的城市生活中“亲社会行为”减少等课题都是浪费感情吗?还是说现代城市的社交环境其实没那么糟糕?库克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之处:我们渴望来自他人的温暖,又害怕受到伤害;我们藏起本心的一部分,反过来也不真正了解身边人;符号化的标签,更是让人迷惘且疏远了。

  大多数媒体报道的吉诺维斯案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事实:因基蒂之死遭受重创的不仅是她的家人,还有她的同性恋人玛丽安。在案发的20世纪60年代(或许我们还可以把时间跨度拉得更长些),美国社会对同性恋极为排斥,不仅法律零容忍,街头还有人痛打同性恋。连邻里关系融洽的基蒂和玛丽安也不敢向人明言两人的关系。对“异己”的偏见,根本不像卫道士说的那么大义凛然。书中提到,禁止同性恋公开表达亲密的背后是警方收受贿赂,默许那些地下同性恋酒吧的经营。而凶手莫斯利自认是另一种“异类”:未受平等对待的黑人。他感觉自己再优秀、再努力,也没被白人上司真正尊重。在性侵了几位黑人女性未得到社会关注时,莫斯利钻入了牛角尖:被害者若是白人会怎样?这当然很极端,可作为有个性、有癖好的普通人,是否也有不见容于环境而设下心防的时候呢?

  或因如此,了解一个人相当困难。莫斯利的妻子根本想不到,温文尔雅的丈夫经常在她上夜班的晚上出去游荡,寻找“猎物”。谁又能想得到呢?莫斯利智力过人,又勤奋踏实,在狱中还通过函授完成了本科学业。可同样的聪明执着后果可怕,他在杀害基蒂时表现得冷静缜密。还有跟基蒂和玛丽安往来频繁的邻居罗斯,他看上去是个人畜无害的软弱的人,案发后还跟玛丽安抱团取暖,相互慰藉。调查后才发现,凶手是在罗斯门前杀害了基蒂,罗斯内心的惶恐源于他亲眼目睹了犯罪场面,却什么也没做。

  贴标签不能帮我们甄别人心,譬如此案中的警方与旁观者。确实有人在基蒂发出第一次呼救时就报警了,然而没有下文。书中还写到,莫斯利有过一次越狱,宅子的主人打电话报警,并未被重视。难怪在当时不少人对报警颇有微词。而对于所谓的38名“旁观者”,其中固然有令人气愤者——怕被牵扯、事不关己;更有人之常情的,换作旁人也未必就能表现得更好,我们很难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他们——“旁观者效应”(认为别人会去报警)、累了一天输给睡意的、胆小的、弄不清状况的……他们未必是不善良,可他们就像基蒂一样,恰好在这一时刻、身处这一地点、遇上了这桩案件,没有彩排也无法后悔。得知案情后毫不犹豫奔出家门的,是只有1米5的索菲。凶手可能还在附近,但她惦记着基蒂的安危,并未多想。她也是不复安全的街区里一个普通人。

  如果突发状况可以考验人心,我们面临的选择往往不是成为英雄还是旁观者,而是内心的软弱与不忍相抗衡。人之莫测存乎一念,环境的温暖或冷漠则存乎众人的一念。有时,仅需一念;有时,一念的代价又太沉重。

  ——己亥年读凯文·库克《旁观者》

  《旁观者》读后感(四):提醒自己,不要冷漠。

  旁观者读后感

  今天傍晚的时候看完了旁观者这本书,有点震撼,有点残忍,有点唏嘘。

  整本书一共300多页,前面的92页都没有进入正题,在介绍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些情况,也介绍基蒂(被害者)的邻居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性格,他们和基蒂的关系,看的时候觉得有点啰嗦,但是看到后面就会觉得,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背景的介绍,才会让后面所发生的事情显得更加的骇人。

  事发当天,基蒂在工作的酒吧,凌晨3点多关店之后,开车回家,楼下没有车位,她停的稍微有一点远,之后步行。在距离公寓还有15米的时候,她听到了背后的脚步声,当时是3:19。

  莫斯利先抓住基蒂,基蒂尖叫,然后被捅了两刀。这时楼上有个男人大喊,“放开那个女孩”,正在行凶的莫斯利看了看楼上的男人,耸了耸肩离开了。基蒂努力站起来,摇摇晃晃的朝公寓走去,当时3:35。

  基蒂拉开公寓楼下的大门,倒在了楼梯脚下的地上,这时莫斯利又一次返回,打开第1扇公寓门,空空如也,他又打开了第2扇公寓门,看到了倒在地上的基蒂,基蒂看到凶手,又放声尖叫,莫斯利又拿刀捅向她,致命。

  警方第1次接到报警电话,是3:50,救护车则在4:25抵达,带走了尸体。

  纽约时报当时把报道放在头版,开场白是这样写的,皇后区邱园有38位可敬的守法市民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围观了一起凶手尾随并分三次用刀攻击一名女性致死的案件。

  一时之间大家都在指责这38个看客,之后的半个世纪里,很多的专家也做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实验,并得出了旁观者效应这个结论。

  相信大家对这个结论并不陌生,在书的后面还讲了莫斯利的生平和入狱以后的生活,我就不赘述了,当我以为这本书快要结束的时候,书里写了一个纪念活动。

  这是案发40年的纪念活动,有一个律师上台讲话,为邱园的看客讲话。而那38位看客,或许真的无辜。

  他研究了《纽约时报》1964年3月27日的头版文章,把它当作案件简报一样翻来覆去地读了几十遍。然后他将这篇报道和警方的报告、庭审的记录以及其他新的资料进行比对,“在第一段里我就找到了六处事实上的出入”。以下是德梅对那个段落所作的注释:

  

  皇后区邱园有38位可敬的守法市民【其中最多只有两个人真正明白发生了什么】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没有一个目击者真的看了那么久】围观了一起凶手尾随并分三次【两次】用刀攻击一名女性致死的案件。这些市民发出的声音以及卧室亮起的灯光两次【一次】吓退了凶手。但他稍后又两次返回并继续对被害女性行凶。没有一个人在此过程中拨打报警电话【可能并非事实】,只有一位证人在该女性已经身亡后【基蒂当时还活着】报警。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应该叫反转吧,其实想来也正常,大家都喜欢看情节离奇的都市奇谈,不是说不在乎事实,而是我们对报纸这种刊物刊登出来的事情,基本上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也不会对事实去证明任何验证,这难道不是记者的工作吗?这难道不是编辑的责任吗?

  对啊,难道不是么?

  旁观者效应当然真的存在,因为实验都是在客观环境下做出的,但是让我们想一想,半个世纪的研究,都是根据,一个难以扭转的错误观念来进行的,还真的让人心情复杂。

  在我看来,其实38个看客,基本上都是无辜的,除了罗斯,罗斯是一个犬类美容师,而且和基蒂关系亲密。当晚罗斯喝醉了,还记得基蒂躺在楼梯地上吗,其实顺着那个楼梯往上走两步,就是罗斯的家。当莫斯利再次举起刀的时候,基蒂尖叫,罗斯从酩酊大醉中清醒了过来。基蒂的尖叫,刺激了莫斯利,他朝基蒂一刀又一刀的捅去,数不清捅了多少下,她消停下来。一片安静中,楼上的房门发出了嘎吱声,是的,罗斯躲在门后偷看,看到了莫利斯趴在基蒂的身上,也在朝上看。罗斯砰的关上了门,害怕,但是他又一次偷偷往外看,暴行还在继续,莫斯利猥亵了基蒂。

  后面发生了什么,我就不多讲了。只是罗斯让我想起了一个人,刘鑫。

  心情着实有点复杂,除了一声唏嘘,也只能提醒自己,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冷漠。

  《旁观者》读后感(五):“旁观者”是否应该背下所有的锅?

  美剧中常有这样的情节,遇到危难,人们大喊,“快打911”。过不多久,救护车、消防车或者警车就会到达现场进行救援。911是美国的通用报警电话,它给美国人带来了便利。而911统一报警电话系统的建立,是缘于一桩凶杀案——吉诺维斯案。

  1964年3月13日凌晨3点多,基蒂·吉诺维斯在所住小区纽约皇后区邱园遇刺身亡,倒在了家门口附近。基蒂身中多处刀伤,凶手手段残忍。更令人震惊的是,整个凶杀过程持续了33分钟,期间,基蒂曾大声呼救吵醒邻居,凶手也曾离开片刻又再次返回继续作案,而至少38邻居们眼看着事情发生却没人报警。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邱园那些“友善的邻居们”,一下子变成了大众眼中“冷漠的旁观者”,在媒体的质问之下无所遁形。时至今日,吉诺维斯案还常常被提起,而旁观者也一直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十字架,经受着一次次的良心拷问,成为“冷漠无情”的代名词。

  旁观者真的那么可恨吗?美国媒体人凯文·库克在《旁观者》这本书中还原了整个案件始末。值得注意的是,凯文·库克不单单讲述了案件经过,还介绍了受害者基蒂和行凶者莫斯利的成长过程和家庭状况,更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状态,给我们展示了这一案件背后的社会全貌。

  有别于其他案件的迅速被人遗忘,吉诺维斯案为什么会被美国社会牢牢铭记至今?因为这个案件被塑造成一个独特的历史分水岭。用邱园附近百利酒吧老板的话说,“那是一切改变的源头——一个纯真年代的终结,一个更为黑暗的年代开启了”。此前,纽约被戏称为“逍遥城”,而后,纽约似乎成了犯罪乐园,犯罪率逐年攀升,纽约居民人人自危。

  之所以说它“被塑造”,是因为《纽约时报》在本案的舆论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那篇把基蒂的邻居推上风口浪尖的头条报道,发布在27号的《纽约时报》。此时距离案件发生已经过去两周,其他媒体早已把此案当作寻常案件报道过了。成功把本案炒热的幕后推手,正是《纽约时报》新上任的地方新闻责编罗森塔尔。

  “罗森塔尔喜欢那些能够从情感上重击读者的文章”,“罗森塔尔想要戳到整个纽约城的痛点”。于是,邱园的邻居被描绘成冷漠、胆小、自私的旁观者。

  可事实果真如此么?要知道,案发时间是凌晨三点多,多数人都处于熟睡状态,懵懵懂懂被呼救声吵醒,黑夜中也未必能搞清楚窗外发生的事情状况。与其说他们是“冷漠的旁观者”,倒不如说是“不明真相群众”。当他们同时面对这种突发情况时,大家都以为“别人可能早就报警了”,也是可以理解的。此后心理学家所进行的研究和实验也表明,这种“旁观者效应”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们的自然反应,在这一点上,邱园的邻居和其他人并无二致。

  当然,的确有两名目击证人看到了事情真相却没有报警,但他们绝不是邱园的大多数。事实与新闻报道相去甚远,媒体为了抓眼球,的确存在夸大报道的成分。警方也并没有深究他们工作中的失误,比如,比实际出警略早一点的报警电话直接被忽视了,而38名证人都没报警这一消息,的确是警方故意透露给罗森塔尔的。在未能取得明确进展的情况下,警方透露这一内幕消息给媒体,确有转移公众注意力的嫌疑。

  罗森塔尔充分发挥了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把公众的视线全部集中到邱园的邻居身上。在犯罪率逐年上升的情况下,那些隔着窗户、袖手旁观的邻居成了最容易的靶子,大众把对社会现状的失望和不满,全都投射到了这些不明真相但却具体真实的个人身上。整个社会的责难像潮水般涌来,媒体的穷追不舍、公众的怒不可遏,让邱园的邻居不堪烦扰,纷纷搬走。“冷漠的旁观者”的锅,邱园的邻居背了几十年。

  等一等,是不是总感觉哪里不太对劲?

  没错!这不是一桩残忍的凶杀案么?舆论不是应该督促警方么?舆论不是应该谴责凶手么?邱园的邻居为何喧宾夺主、成了主角?

  因为《纽约时报》把他们推向了舞台,放在了聚光灯之下,让他们承载了整个社会的怨怒。因为每个人都害怕自己成为拥挤城市中的一座孤岛,成为旁观者眼中孤立无援的受害者。这种恐惧浸入灵魂深处。但这一切愤怒和恐惧,的确不该由邱园的邻居独自承担。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吉诺维斯案实际上是整个社会酿成的悲剧,当时世风日下的社会氛围、警方对同性的恋人的歧视态度、莫斯利的复杂家庭背景、落后和乏力的刑侦手段、媒体的过度渲染……所有因素综合起来,塑造了莫斯利这个复杂、冷血的凶手,酿造了基蒂的悲剧。

  基蒂不过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莫斯利的视野中,正如一份简单的小美好被强大的恶瞬间吞噬。吉诺维斯案成了那个纯真时代一去不复返的标志。正因如此,它才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促进了对“旁观者效应”的研究和911报警电话系统的建立,促进了美国社会上更多的变革。

  在越来越功利的社会中,也许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每个人也都是他人的旁观者,但可以肯定的是,基蒂临终前并不孤独!

  2019.04.15雾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旁观者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