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I窃星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06 04:30: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I窃星读后感精选

  《I窃星》是一本由[英] 阿瑟·克拉克 / 安·范德米尔 / 杰夫·范德米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I窃星》精选点评:

  ●一半以上是杰作,大选集也不能有更高的要求了。向猫奴们推荐《龙鼠博弈》。三十年代前的科幻小说,天真的乐观主义和拙稚的教益思想,显示着从十九世纪开来的世界正在变化和正在开放的端倪。科幻的预言性,并不是简单的时间向度上的对未来世界的某种想象是否准确,而是,那预言性是从什么样的精神世界或物质世界的经验中,推演出了有多大的合理性的想象。作为文学类型而不是科学分支,这一点最要紧。三十年代之后,科幻小说开始渐入佳境了,一是因为信息的流通在新技术下更快,一是因为科学和技术正在飞速前行,一是因为更多的不同的作者带着不同的风格出现,科幻小说开始丰富(往通俗、往严肃、往硬核)和沉淀了。

  ●那个年代的科幻明显更有奇幻的色彩,科学更多是一个满足想象力的工具,人们不太在乎它的可行性。比如天马行空的《表面张力》,可能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但是其中对生命的思考却很深入。《十二个明天》那本短篇集中的现代科幻就更加“务实”,利用前沿技术加社会趋势演绎未来世界。总结一下就是科幻正在从“哲学科幻”变成“社会学科幻”、“历史学科幻”甚至“科学科幻”

  ●光是最后一个故事,它就值得我给五星了

  ●六十年代前。虽然讲了很多科幻史,但是选集本身并不能当科幻史上的代表作来读。编者有意地挑选那些曾经被忽视的作品,让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科幻之路》的附注,时刻提醒着你:在主流之外还有这些分支。拉美的几篇观感极好,《机械之城》最佳(虽然不太明白既然绝无可能面面俱到各国兼顾,那国际化的意义何在)。西马克、布利什、阿西莫夫几个人的作品都是各自最好的非系列化作品。

  ●人类的想象力犹如群星闪耀。

  ●四本都看完了,感觉第二本和第一本后半最佳,全部综合起来平均一下大概3.5星吧。选集中除了本来就极其知名的几篇之外倾向性或者说编者个人喜好很明显,尤其是后两卷严重偏文艺风。另外每本都把长达几十页的引言重贴一遍真的很没必要……

  ●阿西莫夫一定窥到了一眼宇宙真理,否则如何能够用“语言”这种贫瘠的工具来传输这么强烈的心灵感受。并不觉得这本选集都是科幻故事,甚至有几篇幼稚到惨不忍睹(即便不作为科幻小说来说),幸好还是有很多让人非常兴奋的故事像强心剂一样提神。

  ●其实我想打个4.5星。。。这种大杂烩式的短篇集我向来不是太期待,因为肯定鱼龙混杂,水准参差不齐,所以我之前对这套书的期望也不高。实际拿到手一读,惊喜还是多过失望的,个别几篇我觉得很一般的,联系到成书的年代及认知的限制,也就还能接受了。个人觉得这套书有一点可以期待下(目前只看了第一本)的就是是按照年代编辑的,那也就可以相对集中的了解到这100余年来科幻小说创作思路、题材的演变,比方说这本《窃星》里,我就能很明显的感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科幻创作界对于宇宙开拓,以及太阳系内存在地外生命的乐观态度,时间到了20世纪50年代,则开始多了一些反思,至于部分作品对当时政治的影射,就不多谈了。个人比较推荐《窃星》、《表面张力》、《天外的巫伯》、《星》(克拉克那篇)等几篇。

  ●每天晚上躺床上读一两篇,读了一个月,边读边挖掘将来想继续阅读的作者,绝大部分篇目都是脑洞大开的杰作,算是挽救了我的书荒,赞美范德米尔的好品味!

  ●作为title的《窃星》是一篇相当三流的太空冒险小说,一惊一乍如何谈得上影响了洛氏风格?读完之后成功劝退。这套丛书实在是贪多嚼不烂了。

  《I窃星》读后感(一):反乌托邦的科幻

  宗教文明曾驯服了各大洲蛮族文化,建立起现代的制度,把绝对自由关进了笼子,但今天他们突然发现,个别人物的自由得到了限制,但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另外的自由比传统臆想的自由模式更可怕,传统的事物总是有限的,最多像《圣经》中的犹太人,即使逃离了埃及,还是在宗教的笼罩下,而现有的科技、社交的过快发展不仅可以撬开人的最深处的黑暗,还可以盲目地随从他人的鼓动,冻结自我的交思想,很容易让你成为一个“自由人”。

  技术的日新月异,不知不觉就让“科技主义”取代了宗教,进而把改变人类生活的明星精英当作偶像,并信奉他们“科技改变生活”的承诺。可是当人类还没来得及与他们和平共处时,它却露出了獠牙。一度还真以为,如果全知的超级计算机或外星人或是都要征服整个宇宙了,还会被言论煽动这种小事所诱导,走向偏向的自由吗?

  孤独或许是一切的良方。

  《I窃星》读后感(二):随手标记一下各个小故事

  1897《星》:开创“大冲撞”的科幻亚类型,描写了天体来袭期间各类人的反应,结尾的火星视角瞬间拔高。

  1905《苏丹娜之梦》:女性乌托邦幻想,有点激进,将男女粗暴对立。

  1907《机器的胜利》:反机器化社会,描写了人类的愚昧,幽默、有反转。

  1913《机器之城》:反机器化社会,描写了未来只有机器的社会,比较简单。

  1918《首城末日》:“可能是俄罗斯(或许是全世界)史上最早刻画反乌托邦的作品之一”,超现实的上下极端城市,个人目前最爱。

  1920《彗星》:反种族主义、天体冲撞,描写了灾难空城后一个黑人男性与一个白人女性相互改观的故事,有点刻意。

  1927《波塞冬尼亚号的命运》:表达了对火星人、技术、隐私丧失的恐惧,中途看睡着…

  1929《窃星》:“代表了早期黄金时代最优秀的太空歌剧”,紧张刺激的好莱坞爆米花大片的即视感。

  1931《征服戈拉》:反男权主义、反资本主义,“最先描述完全异于人类视角的外星智慧生命形式的作品之一”,金星女战胜地球男,有点粗糙激进。

  1934《火星奥德赛》:构建了“完整的外形环境、心理环境以及生命个体”,描述了在火星落单宇航员与可爱外星生物的历险故事,目前第二喜欢。

  【科幻黄金年代:20c30s中期-40s中期】

  待补。

  《I窃星》读后感(三):值得一看的五篇

  按顺序,值得一看的有(附自评分):

  一、《微观巨人》(1936)保罗·厄恩斯特(6分)

  亮点:地底人体内原子被压缩和改变,使得组成他们身体的原子能穿过普通材料原子之间的巨大间隙,就像铅粉穿过粗孔筛网,这使得物理武器无法击穿他们或用工具抓住他们,因为他们可以穿过这些武器或工具。

  二、《逃兵》(1944)克利福德·D·西马克(8分)

  人类为适应新行星的环境,会根据环境特性改造人类。然而改造后的人类在进入木星后接二连三失去联络,为查明真相避免更多牺牲,主角亲自上阵,然而改造后的他领略到作为人类时无法感受到的美,最终自己也当了人类的“逃兵”。

  三、《2005年9月:火星人》(1949)雷·布拉德伯里(9.5分)

  科幻诗人的杰作!一个火星生物,会被人类的思念之情所困,化身为人类想见到的人形生物。文笔隽永,全文笼罩着一种无法消逝的悲伤。

  四、《有房可依》)(1954)查德·奥利弗(7分)

  开头平淡,主角为了全人类星际扩张的伟大目标,努力适应外太空的孤寂,给自己营造熟悉环境,重复枯燥生活。直到有一天,有不怀好意的外星人造访了。主角通过对话,找到了对方的弱点,击退了外星人代表,保住了人类的梦想。

  五、《最后的问题》(1956)艾萨克 ·阿西莫夫(8分)

  人类进化发展至不同形态,一直没有放弃提出一个问题:熵是否可逆?最后,终极进化的人机结合体用重启宇宙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

  《I窃星》读后感(四):一本过去的科幻小说

  对科幻小说产生兴趣是从16年中开始的。那时候我正做了小手术躺在医院,病房很吵闹,也没什么休闲,我就打开买了很久却迟迟未看的《三体》。也许是病痛中大脑格外清醒或者需要借助小说来屏蔽痛感,所以我看的很投入。自此就变成了科幻迷。以后每次出门参加读书活动,加的标签都是“爱读科幻小说”。

  读书人之间的鄙视链,就我自己感觉到的,科幻小说是我说出去以后,对方表情显示这类作品还算不错的书。今年在得到听书里知道了科幻小说的分类,硬科幻和软科幻。这本《窃星》算得上是软科幻的短篇小说合集了。这本书里有25个故事,是《100:科幻之书》的第一卷,由美国资深科幻作家暨编辑范德米尔夫妇主编,这些既有对前沿科技的大胆预测,也有对人类生命与社会的终极猜想,更有对浩瀚银河和时间尽头的无畏探索。

  这套书里比较出名的是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阿瑟•克拉克的《星》,菲利普•迪克的《天外的巫伯》,原因当然是这些作家很出名啦。我看过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和《神们自己》,但由于国外科幻小说阅读不多,所以这套书的很多故事读起来云里雾里的感觉。可能以后还要再读一遍慢慢体会。

  比如我看《机械之城》,我不太能够理解小说里的主人公因为独自生活在未来而倍感孤独的心情。我倒是希望去美丽便捷的机械城住一段时间。《首城末日》里,由于空中即将被敌人占领,下方城市的人有多么恐慌。而我们现代人大多数应该已经习惯了工作中日光管的环境。换个角度想,作者写作的年代距离我们已经快100年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人对于未来的期望不同,所以写出来的内容自然不同了。

  这套各个小说的最大亮点在于细节的描写,很细致。认真看的话可以身临其境感受故事里人物的喜怒哀乐。喜欢读国外名著还没开始对科幻产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试试先读这几本。

  《I窃星》读后感(五):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徘徊在科幻门外

  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科幻迷,毕竟除了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其他作品很少触及,如果非要再列举一个,那就是《海底两万里》了。

  大刘的《三体》我前后拖拖拉拉将近1年了才看了个大概,科幻电影倒是看了不少,自从接触了《西部世界》才算对于科幻真的有了一点点理解。我觉得阅读科幻,还是需要一点基础的。

  这几年读客出了艾萨克·阿西莫夫等大咖的著作,还有阿瑟·克拉克也是大刘口中自己科幻作品的“老师”。如果对科幻作品有了初步理解,这几位的作品还真的有必要好好读一读。不过心里还是有点害怕,像《基地》系列可以说是真正的大部头了,我又要花多久才能看完?

  终于,受到一位骨灰级科幻迷的影响(她是从小一直订阅《科幻世界》杂志的,可以说市面上有什么科幻作品他都会立刻买来读),建议我看这套选集,原因有几个。

  首先,这套书精选的都是中短篇,而且选的都是最精彩、最幽默的部分,从欧美到在中国还有一些非发达国家的科幻作品,可以很容易对科幻 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另外也比较容易读进去,难度大大降低;

  第二,这本书的编辑完全可以信赖,毕竟二人都是骨灰级科幻粉,自己也都在写科幻小说,其中一位的作品《遗落的南境》居然是今年刚上映的《湮灭》的原著。另一位编辑更是雨果奖、奇幻奖等国际大奖的大满贯编辑。他们选的作,普通读者和骨灰级读者都可以拿来阅读、思考。

  第三,这套书并不是直接把选集扔给我们,而是在每一篇的开头都添加了背景介绍,这些简介是目前全世界最权威的解释,可不单单只是从网上下载的。他们为此耗费了不少精力,就是为了给读者打造更优化的阅读。用心良苦。

  第四,这书做的很美,不得不说我是个颜控,有些书只看封面好看就买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是《魔兽》插画师Breathing的亲手画的。

  看了第一本,作为一个科幻小白来说,对于科幻的兴趣更浓了。和朋友推荐的以上几条很契合。等着去买全套,将来送给孩子也是不错的选择。推荐。

  希望出版社能出更多这样精致的作品。受益良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I窃星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