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娘(全新修订版)》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06 03:08: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娘(全新修订版)》读后感锦集

  《娘(全新修订版)》是一本由彭学明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娘(全新修订版)》读后感(一):及时行孝

  “我们的现在,我们的未来,都是父母的人生和历史指明的方向和来路。不了解父母的人生和历史,就是不了解自己的方向和来路,就是没有自己的根和本。”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快得我们只顾埋头赶路,而把我们的根忽略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以奋斗为借口,等着父母老去才想起来去尽孝。“是母亲的一滴水,就得回到母亲身旁的母亲河。只有母亲,才会让儿女们的河床永远丰盈、不会干涸。”彭老师的言说直击心田,催人泪下。

  《娘(全新修订版)》读后感(二):世上最令人心疼也最令人敬佩的“娘”

  随手翻开几页,却被书中“娘”的遭遇深深触动,忍不住读完了整本书。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是不求回报的,这点在“娘”身上,也是毋庸置疑的。但若仅是如此,就和千千万万的娘一样,没什么特别了。书中“娘”身上最令人震撼的是她那包容、体谅、不囿于子女、以德报怨的大爱。娘一生历经四次失败的婚姻,遭尽了村人的白眼与非议,连子女也被人看不起,但娘有着自己的骨气与傲气。队长不分给娘那块空着的田地耕种,娘就跑了几十里路去别村借牛借犁,凭着一股宁折不屈的心气,愣是犁完了这片田。之后想到生病的女儿,急匆匆地收拾东西往家赶,却被割破了小腿,鲜血直流。这时娘的委屈终于按捺不住,嚎啕大哭,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凉与绝望!但这只是娘千千万万次委屈中的一次,娘的委屈太多了,是说不完的。可纵然娘的一生从未被温柔对待,但她却仍然能温柔地对待整个世界。始终把别人的一丝善举和零星帮助铭记于心。就是这样一位集大爱、宽恕、明理、骨气于一身的母亲,怎能不吸引人?怎能不一睹为快?好书,极力推荐!

  《娘(全新修订版)》读后感(三):关于娘,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本书

  彭学明说,自己生前总是责备抱怨自己的娘,这个娘有过数次婚姻,传统观念里嫁鸡随鸡在他娘这里成了嫁鸡随狗,这让封建传统道德观的人们瞧不起,说闲话,从而对小小的作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长大工作,把娘接到自己身边,将农村出身的娘置于陌生的城市,他也不曾理解,原谅娘,对于娘搬到城市之后的种种行为,卖咸菜,捡废纸等,甚为不解,甚至还深以为耻。娘有不懂的,或在天黑后等儿子回到家时,对他的关心也成了管闲事,回之以你又不懂,说了你又不认识……娘无怨言。终于,在失去娘的一瞬间时,作者才突然意识到,他天天责骂的这个老人是对他多么的重要。天下再也没有一个这样的人会付出所有的爱去疼他,爱他,包容他,给予他一切可给予的。如今,她去了。作为儿子,作者无比后悔。这成了他提笔的因由,成了他忏悔的记录。作者可以这样坦诚,可见他的真心。也让后来的天下儿女能够万万珍惜,切莫徒留懊悔。

  我想,我们每个人在心中都会有这样一本书,那是属于自己的。它也许还羞于表达,也许还懵懂不知,也许还模糊不可捉,但这本书是存在的,是我们无法回避和翻得过去的。我们必须认真运笔,真心写就,以在今后的时日里美美得读,不留泣诉和遗憾。

  《娘(全新修订版)》读后感(四):最最温暖的名字

  母亲 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温暖的名字。

  记得前段时间看过韩剧1988,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听说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到了妈妈的年龄,妈妈依然是妈妈的守护神。妈妈这个词,只是叫一叫,也触动心弦。”

  这是我听过最美好的句子。上帝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妈妈是和神一样的存在,她无所不能,为我们遮风挡雨,为我们做好了一切。

  这本书是关于作者的回忆,是一部关于母亲的史诗,也是一部关于湘西女性的史诗。作者以儿子的视角,用充满深情的笔触,真切细腻地描述了“娘”所经历的磨难,剖析了自己日常生活中误解母亲、忽视母亲、伤害母亲的心路历程,折射出一位平凡又伟大的中国母亲隐忍、深沉、博大的爱。母亲历经重重磨难,熬尽血泪,以中国妇女特有的吃苦耐劳和牺牲精神支持儿子一路走出湘西大山...

  娘 每次读起这个字,心中总是会特别温暖。记得之前在公交车上,广播里放着的是《朗读者》,高娃朗读着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真情流露,字字钻心。老演员的台词功底真是没话说,车上的每一个人那一刻都保持着沉默。有一位老爷爷掩面而泣,应该是想起了他的老母亲。

  母亲真的太伟大,她们从结婚起就一心扑在教育孩子和管理家庭上。母亲教会我们做人,教会我们做事。我们犯了错,母亲会义正言辞地教训我们。我们得了奖,母亲高兴的拿着奖状向十里八村炫耀...太多太多,每每提起母亲,心里总是暖暖的。

  记得看过贾玲的小品《你好!李焕英》,贾玲回忆起了母亲在少女时期的故事。我每看一次都会禁不住流泪。母亲,多么美好的词汇!

  我爱我的妈妈,妈妈年轻的时候也是风华绝代的大美女,长长的辫子,弯弯的眉毛...可是岁月在妈妈的脸留下了痕迹。但是她依旧是那个巧目盼兮,顾盼生姿的少女。

  《娘(全新修订版)》读后感(五):母亲最伟大,母爱最淳朴

  天底下,再没有比母亲更伟大、比母爱更淳朴的了——倒不是说父爱就怎么着,相比之下,父爱多少是有些粗线条了。以至于作家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而土家族作家彭学明内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则是:“若有来生 ,我还是娘的儿子,匍匐在娘的脚下,亲吻娘的前世今生。”

  《娘》中的每一个章节,读来都觉得十分艰涩——并不是因为难懂,而是因为在读的过程中,表面上是在读,内心中却无时无刻不是处在一种极度震撼与震惊之中,不由地要想到很多很多,所以才觉得读得并不流利!甚至还一遍遍地盼望着,那一页快一点儿翻过去,永远不要再回来……

  十月怀胎的幸福与痛是无与伦比的,但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幸福、怎样的一种痛,只有母亲自己才真正晓得,讲给别人听的故事以及从别人的讲述里得来的感受,终归是一种“道听途说”,听听而已,却未必能够感同身受。对母亲为什么以伟大、对母爱为什么淳朴,这样的感知,实际上必须经过一个积累,甚至是需要反复回炉、千锤百炼,甚至是直到再也没有机会喊一声“母亲”,这个时候才能真正明白……

  但年少的时候往往不能深切地弄明白这个道理,纯粹是出于一种第一感觉,认为母亲一定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中不是都这样说吗?!只有当这个道理真正达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这样一种境界的时候,所有的一切才成为发自内心。不信吗?!请看在《娘》这样一个长篇深情告白中,彭学明是如何讲述他的母亲的!更多的篇幅里,他是在说母爱遭受的种种不公、屈辱,以及由此在他的心灵、言行上所折射出来的更多的对母亲的不解、怨恨!而像“娘一生对我的两次痛打,打硬了我做人的骨头,打正了我为人的品性”这样的感悟,其实也并不多!然而,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在孩子与母亲之间,原来也正是存在的!不要觉得这个不好,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然而当条件具备的时候,量变是可以引起质变的。当回首往事时,并且把这些往事像过电影一样串起来的时候,或许才能够真正明白过来,那种不解、怨恨是何等的肤浅!母亲对于孩子的这些复杂多变的思绪变迁,又是何等的一种短暂的心痛、长期的遗忘!在母亲的眼里,孩子的年龄再大、长得再高、职务再高,那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孩子依然还是她的孩子!永远都是这样!

  所以,对于母亲,还能再说点什么呢?!其实已经需要再说什么了,如果真的有时间,就尽量能多陪母亲就多陪母亲一些吧!陪伴就是最好的报答,这比其他都更能让母亲欣慰以及满足!

  还记得那首《白发亲娘》吗?“你可是又在村口把我张望,你可是又在窗前把我默想,你的那一根啊老拐杖,是否又把你带到我离去的地方……你可是又在梦中把我挂念,你可是又在灯下为我牵肠,你的那一双老花眼,是否又把别人错看成我的模样……”不如唱出来声音来吧,即使再不着调,心里也会好受一些。

  《娘(全新修订版)》读后感(六):母与子

  “我终于找到了我娘的出生地,我要把《娘》书在这里献给娘!”在娘的老屋场边上,彭学明和兄弟姐妹们一边流泪一边跪下磕头把《娘》书的扉页一张张烧给娘。生于湘西,一路从村庄到县城再到省市,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的彭学明以一部《娘》成名,而在其的人生成长中,“娘”以及真实存在的母亲形象对其帮助甚大。一位和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农村母亲相似的灵魂在大山深处哺育孩子,而年幼失去父亲关爱的叛逆少年在与贫困斗争的路途上又无数次误解了母亲,沉默与保卫、牺牲与感恩,落后贫穷愚昧的农妇也许都无法解读“奉献”的概念,但一切所作所为却是对母爱最好的阐述。

  从落后中迸发人性中的至纯一面,这是《娘》的第一大亮点。以儿子的视角,我们可以清楚观看到误解、忽视、伤害母亲的儿子是如何在生活中改变认知,继而去忏悔年幼无知的岁月对娘的雪上加霜,而对母亲在离异后忍受悲苦的后知后觉,更是将亲情可贵推向高潮。

  有句老话说得好: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出娘的手艺,说话办事显出爹的教养。父爱缺位的幼子,有着难以愈合的痛苦在,对于孩子来说,他并不能完全理解母亲在这场变动中承受的压力而想当然得将痛苦施加给长辈。彭学明很懂得把握这种孤独感在相依为命的二者间的发酵,朴素、平凡的湘西农村妇女在困苦的年代只能被动忍受着,敏感自卑的儿子在颠沛流离中又很难建立共情感,然而生活的压力并没有催生出一个性格扭曲的孩子,反而最朴实无华的母爱战胜了所有的绝境,前半段的伟大就孕育在这些不加修饰的故事当中,以真实感换取同理心,也是基于彭学明的真爱使然。

  而后半段在渐行渐远的离家路途中,儿子越加明白母亲的不易和背负的委屈,自责、彷徨、感激在一瞬间触及读者心里最深处,又成为本书的第二处亮点。

世界上有很多有钱有势的母亲,可我只要我娘这样的贫穷卑微就够了。 世界上有很多伟大高尚的母亲,可我只要我娘这样的弱小平凡就够了。

  或许这种字字带血与泪的语言最能得到祝福和思考,彭学明在文中明言,“ 我娘,是天下母亲的缩影。 ”母亲的形象本就是这样,付出不求回报、坚韧而挺拔,这些生活中的力量是无需夸大的演绎的,她们本就是最真实的存在着,湘西现实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况造成了无数这样的家庭,在那些孩子的世界中,母亲向来与父亲同样巍峨。

  马三立老先生告别演出时曾贡献出一首《劝人方》,其中一句唱词是:

爹要是死了穿孝二年半,老娘死了穿孝就是三年, 为什么,娘比这爹爹多穿六个月的孝, 只因为,娘养儿的那一天, 娘养儿,如同阎王见一面, 娘养儿,沙内澄金一个样般,

  劝人方,顾名思义,太平歌词老板子里劝人向善的一首,自古以来都有对母爱更加深邃伟岸的评价,而彭学明花费十一年的时间重新回忆起与母亲相依相伴的片段,留难他乡,饱尝困苦,童年的彭学明与长大后的他却完全活成了两个样子,或许在他的想法里,好好活着,活出更灿烂的明天,也是对母亲无声的教导最好的报答。

  《娘(全新修订版)》读后感(七):无题——评《娘》

  lue编辑

  对于国内的孩子和已经是社会中流砥柱的成年人来说,不管爱好音乐与否,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了。这首歌的歌词里面所赞扬的伟大的母亲的高度是很高的。对于每一位已经当了妈妈的女人而言,自己的孩子基本上就是自己的一切。为了自己的孩子,母亲能够做一切能做的事情(即使这些事情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匪夷所思)。例如曾经在新闻报道中就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讲述的是一个小孩不慎从高楼落下,而自己的母亲居然能够在一楼徒手接住是自己的孩子毫发无伤,这不能不说是奇迹。

  如果说上面的例子算是特例的话,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看到母亲对于孩子的那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如天气凉了,孩子出门上学,绝大部分的母亲想到的首先是自己的孩子的冷暖而不是自己。对于母亲的歌颂,相应的诗歌,文学作品也是相当多的。如高尔基的《母亲》,井上靖的《我的母亲手记》,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等。在这些以母亲为题材的小说中,不管中心内容是反应对旧时代的抨击也好,对儿时生活的回忆也罢,这里面母亲角色的母爱都是不容回避的。

  今天带来的这部由彭学明编著,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纪实散文《娘》中讲述的关于作者自己的母亲的一生的时候,相信绝大部分读者看过之后会泪流满面。本书的题材因为是散文,里面讲述的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作者的视角观察已经逝去但无法理解的年代中一位母亲是如何孤独一人为了养育自己的一双儿女忍辱负重的。

  里面大量的细节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足以让阅读本书的我们感到心酸和不忍,由于情节文字的真实性,当你看完此书绝对会为如此伟大的母亲形象震撼不已。

  翻开正文之前,首先扉页的第一页你看到的就是作者素描的自己母亲的画像,从画像中你能够看到的作者母亲的形象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老人,但是在旁白注释中你会看到作者对娘的深厚感情。

娘的形象

  但是这样的深厚感情在作者这里并不是从小就有的,相反这个过程还显得比较漫长。在最初的文字中你会看到作者自己对自己的娘的看法还是持有丢面子,甚至有隐隐的恨意在其中。娘当时的经历确实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在当时那个生育儿女多又面临养不活的局面,母亲前前后后改嫁了三次,跟了四个男人。为什么改嫁,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儿女能够活下去,有一口饭吃。但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母亲所遭受的非难,遭受的屈辱在作者细腻而刻骨的文字中被形象地传达给了眼前的读者眼中,心里。

  在这本书中,娘这个形象是非常高大的,又是非常苦难的。一个女人在异乡收到所有男人的欺负和排挤的时候(例如就连外乡人当时在赶仗中都能按照习俗分得一块野猪肉的时候,娘作为一个本乡人居然没有资格,这份屈辱在作者看来都尚且刻骨铭心,更别说娘了)选择了忍让,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女能够活下去,能够有吃的。

  本书中关于娘的经历可能有的读者无法想象,当你看完可能还无法相信这是真的,但是这确实就是真实的生活。作者在书中讲述的是自己的娘,这样弱小又平凡的女人在孩子心中能够后面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对于眼前的我们而言,我们的母亲在自己的心中究竟又是怎么样的形象呢?

  《娘(全新修订版)》读后感(八):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季羡林说过: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指高粱饼子“,季羡林的这句话真应了过去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俗话“ 宁要一个要饭的娘,也不要一个当官的爹“

  母亲题材的作品有许多,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讲述的是母亲对他的教育与关爱;日本井上靖的《我的母亲手记》记录的是母亲耄耋之年的失智生活;而莫言先生的《丰乳肥臀》讲的是民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后母亲与子女之间的战争与所牵扯的政治历史;他们笔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通点,都是在回忆中赞颂母亲的伟大、无私、慈爱与辛劳,但彭学明给我们带来的《娘》中的“娘”虽然也描述了母亲的无私与伟大,但更多的却是在展现母亲坚毅、善良、坚韧、博大的同时,展示了作为儿子的不孝、自私与忤逆的愧疚之情,作者在回忆母亲与控诉自己罪行的同时也呼吁广大儿女“行孝须尽早”莫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来后悔莫及。

  “月光醒了,可以再回到天空;鸟儿累了,可以再回到森林;儿女没有娘了,就再也无处安生。《娘》是一盏永远不灭的灯火,照亮天下儿女回家的路。” 我的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有十个年头了,没有母亲的家是残缺的、空虚的;没有母亲的家,我就像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所以当我看到《娘》首页的这句话时,触动了我内心脆弱的灵魂,迫使我想去探一探彭学明笔下的《娘》是如何带着我们去认识他那中国农村母亲的。

  彭学明的娘是一位典型的湘西女性,提到湘西女性,首先想到的便是沈从文先生《边城》里那名叫“翠翠”的少女,沈从文先生塑造的这个湘西女性角色是一个善良、纯朴、忠贞,美的化身,她被赋予了许多情感,爷爷对她的祖孙之情,傩送对她的倾慕之情,虽然最终翠翠并没有和傩送哥哥在一起,但她曾经幸福过。沈从文先生塑造的湘西女性只是湘西女性的一部分,而让我真正了解湘西女性的真、善、美的,还是通过彭学明的《娘》这部作品的,他对湘西女性是这样描述的

  “湘西女人心灵手巧,会绣花做鞋;湘西女人壮实漂亮,会生儿育女;湘西的女人美丽多情,会是酿造爱情;湘西的女人唱歌时,歌里的子弹能击倒一颗铁打的心;湘西的女人跳舞时,舞里的情勾子能勾住一尊远去的背影;湘西的女人是世上最纯最真最善最美最举世聪颖的人。”

  来自湖南湘西保靖县的彭学明,出生自“四清”运动如火如荼的1964年,他经历过文革10年以及噩梦般的集体工年代,也经历了改变几代人命运的高考恢复制度1977年。学业有成的他担任过中学教师、文化局主任、政府办秘书和报社的编辑记者;功成名就的他是湖南张家界的市人大常委、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湖南省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与全国第九届、第十届的人大代表。现在的彭学明不仅是著名的学者、作家,还是有名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作品有散文、长篇纪实散文、中篇小说等,但影响最深的还是他这部长篇纪实散文《娘》。

  彭学明的《娘》自出版之日起,先后获得了2012年湖南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3年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2014年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它的影响之深远,让亿万读者为之感动落泪,在全国不少地方掀起了全民读《娘》热潮,它是一部天下儿女不得不读的书,它是感动天下儿女的世间版《孝经》。

  “世界上有很多有钱有势的母亲,我只要我娘这样的贫穷卑微就够了。世界上有很多伟大高尚的母亲,我只要我娘这样的弱小平凡就够了。我娘,是天下母亲的缩影。”

  彭学明的母亲虽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国湘西农村女性,但她经历过时代的苦难、生活的艰辛、族人的歧视与家人的摒弃,她是所有那个时代母亲的形象代言人,她为儿女的牺牲可以低落到尘埃,她为子女的付出可谓是血肉模糊,她可以为了子女的尊严化身为小肚鸡肠的小女人,她也可以为了曾经伤她的族人、亲人放下芥蒂不计前嫌。她的大度、她的宽容、她的无惧无畏、她为子女的无私奉献,是那么的令人潸然,那么的触及心弦。

  知子莫如母,护子恩不尽

  娘背着学明去离异的爹家要抚养费,但爹家的叔婶只肯留下学明,不愿给抚养费,娘怕学明跟着爹,吃不好、过不好,就算自己讨饭也要带着学明,为了能给学明有一个家,她改嫁到了上布尺的金家。 但在金家的日子却是娘、学明和妹妹最苦、最痛的一段时期,受尽了乡亲的白眼,尝尽了继父与继兄弟的欺凌与暗算。娘为了维护学明与妹妹的尊严,和每个欺负他们的人吵架而因此被继父毒打。

  学明就学期间,娘瘫痪在家,却不曾告知学明,也从未断了学明在校内所需的口粮;而后健康起来却行动不便的娘,不能出集体工也因此少了粮食,虽然有二妹与队里的救济粮,但学明在校内的口粮却没有着落,娘就拄着拐,一个村一个村拾缮粮,却因此被惯上丢社会主义的脸的罪名而当作“嫌疑犯”被抓。

  “一个孩子行为举止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他的母亲。”

  功成名就的学明,为人处世方面欠缺不少,都是通过娘的“唠叨”与“絮叨”才慢慢学会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当学明与义兄产生了嫌隙,娘教学明“你莫深山不识宝,沉香当作烂柴烧。”、“王桶怕散箍,缆绳怕分股”;当学明第一次收下走关系户的礼,娘告诉学明“当干部就要当好干部,要按毛主席讲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穷得硬扎,饿得硬邦,有吃有穿就够了,不要爱人家的,不要拿人家的。爱人家的,就想拿人家的,拿一回,就想拿二回。今天拿的两瓶酒,明天拿的两坨金。天心坑填不满,屎肚子胀不饱。钱和财,都是喂不饱的饿老虎,填不满的无底洞,爱不得,贪不得。人不贪财鬼都怕。”

  母亲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虽然娘与学明一道久历风尘,但娘仍然不忘教导学明向善、讲道义、与人和睦、为人处世的道理,娘是学明成长道路上的引路者,她为学明开启了一扇通往生活的宽敞之门,也为我们广大做儿女的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必修课。她的宽容、博大与善良值得我们学习,她的无私与伟大值得我们赞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娘(全新修订版)》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