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05 04:55: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读后感100字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是一本由[澳]克里斯廷·肯奈利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精选点评:

  ●看完顿觉人类的历史的源远流长,原来自己的出生居然还有那么多的奥妙,不枯燥的语言风格,我喜欢

  ●能触动自己就算没白读。真心想说其实每个人都要了解自己从哪里来,无论是从基因遗传的角度,还是文化寻根的角度,还是家族起源的角度,这样感觉自己在历史中有了一个根,经历再多也不会随波逐流、雨打浮萍

  ●基因是人类最古老的文物了,想想这么古老的东西在自己身体中的感觉,就觉得历史一点都不遥远,和自己息息相关。中信那本人类简史从人类个体角度谈得少些,大局观多些。两本各有特点

  ●可能和外国人种族融合和漂泊的历史有关,有相当大部分呢内容很琐碎无聊。想看硬科普的不用翻了。

  ●经典

  ●还不错,在书店草草翻了下吧,书中讲了关于基因的一些历史故事,家谱史与基因结合的研究现状,人类从非洲走出后的DNA故事,翻译的挺好,也有些闪光点,高中生物扎实的看起来会体验更好。

  ●在基因遗传中奴隶制度产生的种种负面的情绪,也会一代代遗传到现代。基因真的是不可思议。

  ●用一半的篇幅讲家谱学,真正讲到基因时技术也讲不清楚。

  ●披着小说外衣的历史读物?既没有小说的引人入胜,也不符合普遍中国人的历史知识范畴。而且,把一切都归因基因很偏颇

  ●用了大段篇幅讲述族谱,族群,传承和文化认同等等等等,这不是我想看的科普作品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读后感(一):作者和译者都太渣了

  先说作者。号称畅销书作家,确似乎是个头脑混乱的澳大利亚女人,应该是完全搞不懂基因组,所以东拉西扯唠唠叨叨的说些家谱学,全书都看不出任何叙事逻辑。

  次说译者。是两位副教授,按说翻译水平不至于这么差,怀疑是让学生做作业的方式翻译的,作者捞外快。书名就莫名其妙地偏离原名,原名里的“种族”改成“人类”,原名中根本就没有的“基因”冒了出来。正文中不仅都是明显的英文句子对译,不时地冒出些常凯申,防不胜防。

  作者渣,译者渣,两渣相叠,让阅读过程变成煎熬。

  这书完全是戕害读者,建议避而远之。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读后感(二):基因中会有哪些关于人类你不知道的历史!

  自己本身对基因充满好奇,非常渴望能够了解科学家破解的基因密码。如今基因的应用也开始普及,比如关于疾病或者血缘史通过基因检测的流行。 前一段时间阅读了 悉达多·穆克吉 的《基因传》,然我对基因的历史有了跟多的了解。甚至比尔盖茨类似说过下一个世界首富会出现在基因领域。这些无疑不在说明基因领域的重要性。如果基因更多的普及应用价值真的非常巨大,不单单是医学,还可能涉及我们生活习惯,身体对这个世界的适应,感知,,,等等

  基因的发现应该算是非常晚的,但是本身的存在一种伴随我们整个生命的发展,这一点上不同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有时候我非常渴望看到科技人工智能和基因技术的结合,改变整个人类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但是具体会可以猜测却难以预料,但是可以确定一旦实现绝对颠覆性质的。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读后感(三):基因告诉你的来处

  人类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动物,我们会追根究底的探寻自己的出处,比如小的时候,我们都会缠着妈妈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根据回答的不同,我们被分为了垃圾堆派和路边派。当然这种回答是大人的玩笑话,不过当年的我是信的,为此在过家家没有人愿意当宝宝的情况下,还曾经组织小伙伴到路边挖一个orz。相信小伙伴们的家长给的答案也是类似的,反正没有人提出异议,都热火朝天的挖起来。

  人类对未知的未来、宇宙空间也是充满了好奇,科学家们不断的探索着,但追根究底还是对人类自身的兴趣驱使的,人们探索宇宙的目的是寻找跟人类相同的生命,是对宇宙形成后人类的诞生又好奇,跟其他科学家从历史中、遗迹中寻找人类的起源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

  基因的概念出现后,似乎一夜之间,每个人都在讨论基因,相关的书籍也如雨后春笋,最为有名的应该就是《自私的基因》了。而人类对自身的认知速度就呈现爆炸式增长。人类可以通过基因追寻自己的本源,通过基因来找寻自己的祖先,尤其是在家谱没有书面记载的情况下,基因是辨别我们谱系的最好工具。

  澳洲女作家克里斯廷·肯奈利是一个移民者的后代,她的先祖是当年被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罪犯之一,当她有一天对自己的家族谱系产生了好奇后,她决定写一本家谱学的书籍,在此过程中,她遭受了世人的偏见和反对,但是成功的写出了《基因中的人类简史》,而幸运的是天地出版社出版了这本畅销书的中文版本让我们一睹为快,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是中文看的舒服啊。

  这本书不仅仅是肯奈利最初设想的家谱学,而是从社会学、家谱学、生物学、历史学、环境学等等一大堆学科的角度带我们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对人类的起源、历史脉络和基因演化等方面做出了阐释。人类在发展中遭遇了什么困难,进行了怎样的大迁徙们,大融合和冲突,如何进化发展到我们现代社会的样子。最重要的是,作者提出政府应该利用基因技术为人类谋福祉,也明确的驳斥了种族优越论的错误观点,是一本三观很正的科普书籍。

  我们人类对自身的探求欲是无尽的,这本书很好的用目前最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研究成果解答了人们的疑问,也许有一天科学发展证明这里有错误,但是这也是人类认知自我的一个阶段。如若你想了解人类的历史,不妨看看这本书吧。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读后感(四):历史从来不容假设

  跨学科研究是新的理论产生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传统的文科与理科的交叉、边缘更是如此(文科、理科的划分是基于中国高考的体系,说实话,我一直觉得科学不分文理,这种人为的划分并没有多少科学的依据,并不意味着学好理科的人读不好文科,反之亦然)。试想诺贝尔等奖项获取并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对某一现象的穷追硬打,然后曙光一现,成为了某一科学阵地的捷足先登者。《基因中的人类简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让读者知道了历史不仅仅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多的是尊重人类主体的创造性与主动性。 诚然,基因的发现是生物学的巨大进步,有了基因我们终于对于某些疾病的根源有了清晰的认识,不再沦为是“遭天谴“那类唯心主义的说教,而是想一些方法去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比如现代婚姻的禁止近亲结婚就是一个实证,防止缺陷基因的强化使每一类病症成为不可挽回的悲剧。当然,我们应该推而广之,在人类历史中更多地提倡血缘的差序化格局。 书中提到的神秘的尼安德特人、北欧海盗、美国国父杰斐逊、澳洲囚犯流放、人类走出非洲、孟德尔式遗传疾病等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些是之前熟悉的,有些是第一次见闻的,还得通过百度来知道来龙去脉,但是作者的初心并不是向我们普及这些冷知识,而是让我们在阅读历史时联系其它学科的知识,比如生物。这些事件的共同点就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着变异,这些变异从一年两年短时间内看,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三十年五十年是可以由量变到质变的,这不是夸夸其谈,而是证明 世界的多元性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根据过去去推导未来,是建立在规律的掌握上的,作者较好地将北欧海盗、澳洲囚犯流放等事件放在一个相对公正公平的环境上,尽管社会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可以进行实证研究,但是剥离一些偶然因素,我们就更加确认了基因不仅是天使更是魔鬼。 孟德尔的基因学说,真心说,不是其一个人的发明创造,最初也不是拿人类社会进行研究的,而是基于大豆试验,显性、隐性、DNA、RNA之类的,要想读懂确实需要点生物学根基,但是仅仅从了解、知道的层面,我们可以忽略其背后的逻辑,只需要正视孟德尔的结论就可以了。以此类推,我们发现基因与历史的重合与解构,并不需要以专家学者的认真,只须本着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即可!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读后感(五):科学基因史和迷信上帝史

  基因记录着人类完整的历史:生老病死,疾病战争,饥荒与迁徙,基因史就是历史演化。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这本书并没有像普通的科普书那样索然无味。看的时候,完全把我的好奇心给勾勒回来了。这本书被纽约时报书评评为“年度百佳图书”通过解读人类基因史来讲述基因中可以看到普通人好奇的遗传,疾病,心理,灾难等缘由。想要知道这些根源,阅读这本书会让人大开眼界的。 前段时间,我先生的大伯母,生病住院了。起因由于眼睛看东西有点模糊,看不清楚东西,不舒服,于是去了河北省张家口市看眼睛。医院并没有看出个所以然,只是让吊水,输点营养液先观察观察。然而一观察事情就大了,据说吊水后就昏迷不醒,直接成为一个植物人,生命特征都存在,只是昏迷不醒,在张家口医院躺了两个月,后来转回到北京又住了一个月,什么变化都没有。每个人都在纳闷,好端端一个人只是眼睛不舒服,去医院一看,居然变成这样了。于是乎,他们开始相信迷信,叫了一个神婆给看说是大伯母撞见了什么不该撞见的事物。神婆念叨完,当天医院传来消息说人醒了,眼睛睁开了。于是乎将人带回了家,诚然眼前所见的确让人疑惑质疑,事实情况是真有效果了。然而最近又复发了,老人眼睛慢慢的看不见了,坐在面前的人都很难辨别。他们家人,还是坚信神婆的功利。大伯母好像六十岁还不到。年轻小辈们的建议拗不过长辈的迷信。 这件事情让我感触很多,《基因中的人类简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基因的变化,都不是人为能控制的,但是可以适当的延缓基因的突变。我们身体里面的基因状况从一出生就已经注定好了,无论疾病灾难都已经在基因分子中体现出来了,只是我们几乎没人关注到这一点,所以才会有天不遂人意,迷信的路子出现。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也具体的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遗传,什么会遗传,什么基本不会遗传。我们时常在想,为什么自己长这个样子,就像我的一对儿女,很多时候我都在纳闷为什么儿子像爸爸,女儿像妈妈,然而又有交叉的地方,这本书很好的告知了我缘由。基因也就是DNA决定了人的长相,当然疾病与健康也一同遗传了下来。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给我们编织了一张基因网,从古至今,甚至未来发展都是可以追溯缘由的,都是在定向规律中发展起来的。 这本书让我们看完以后,更多的意识到我们人类生活的是一个科学社会,一切疾病走向都是来源于基因。真的得倡导结婚前都做一个基因检测预防疾病从基因里面带出来,改变就不太可能了。我们都应该相信科学,相信基因学,而不是像我这位大伯母一样,家人相信神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