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05 04:43: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100字

  《都市一无所有》是一本由吴琦 主编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一):对单读的评价

  1、@nina兔 单读至少在文学界是往前看的,这很重要,往回看的书和杂志太多太多了,往前走的杂志太少了,大家都愿意呆在安全的舒适区,这样会让我们蒙蔽双眼,固步自封。

  2、@博源 单读给我的感觉是——文字的前沿,引发深思,再加上大家的共读,更能引发深度的思考与共鸣!

  浮华的世界里,傲然独立,用平实的文字,雕琢出文字该有的样子!

  3、 @阿唐 单读厉害的地方是,我不是许知远的粉丝,但还是会买哈哈哈哈,而且每一期十三邀都会看,还会买文创~~

  4、@Wenny 有相当深度的内容,让人感觉这个浮躁的社会也有些许让人安心的力量。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二):《涓滴》读书笔记

  在小说里,涓滴是真实世界,整全是互联网世界。两个世界是脱节的,也是相互牵连的。人在真实世界中的行为,影响人在互联网世界中的决策,从而进一步影响人在真实世界中的行为。

  对布雷特和奥斯多这类互联网巨头和被互联网覆盖的人群而言,互联网世界才更重要。而真实世界,如最后那个餐桌,大家只是暂时在这里。

  互联网世界里有道德评判,但极其浅薄粗浅,最终仍以现实世界盈利为是非评判标准。

  吉尔并不适应纽约这个城市,她更向往明尼阿波利斯。那里有她所追逐的东西。但是,更深一层的渴望,她是需要留在纽约的,只不过她没有一个更合适的理由。因为,纽约为互联网构建,现实世界的战争仅仅为互联网商业巨头的商业竞争。

  在宴会上,吉尔感到一种疏离。这种疏离感是生活在都市的人常有的感觉,当人有这种感觉,就像拒斥都市。在这种时候,两个男人扔掉互联网工具,直面彼此的挑衅,用最原始的方式捍卫自己的荣誉,这就打破了建立在互联网世界与生真实世界之间的屏障。

  这在世界的运行中是一次事件,是一次故障,但这次故障让人返璞到真实世界的体验,并加强了原本被淡漠了的人际交流,所以,这个信号,让纽约和吉尔的生活融合一起。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三):《破碎的孩子:孩子的孩子》读书笔记

  索绪尔提出符号具有差异性,词的意义取决于和其他词的差异。都市成为都市,文化成为文化,也在于差异,因而人们更看重边界,不是中心,更执着于探讨差异,而非共性。

  石头一面像兔子,一面像帝国大厦,一面是野性,一面是文明。小说里讲的是,一面是原始野性,一面是文明。想起了维特根斯坦的兔鸭图,看上去是兔子,换个焦点就是鸭子。是同一个东西,但被构建了不同的意义。

  界限是主观设置的。对岛屿以外的人而言,石头南北的人并无差别。因为当有外人的时候,界限也随之而变。在更大的背景下,岛屿南北的人的差别,小得可以忽略了。

  当岛屿只剩他和她的时候,他们要结婚,孩子们要生下孩子了。这是为所有人包括他们自己考虑。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岛屿上只有他们俩,他们俩就是所有人。但对他和她而言,所有人这一概念,显然已经将自我保存上升到种族的高度。

  最后,他们讨论完住到南边还是北边。这时,他们内心潜藏的欲望暴露了,这潜藏的欲望恰恰是对自己所处文化的反叛,她渴望住进森林,而他渴望生活在平原。文化是一个网络,当文化仅剩下一个人,文化也就没有了意义,因而也就无需争执了。这时候,重要的问题不是留存哪种文化,而是如何共同生存,并建立怎样的文化,面对迎面而来的未来。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四):《破碎的孩子:蛋》读后笔记

  04-12

  少见的第二人称叙事。叙述者是母亲,主人公是你,是孩子。这篇小说是母亲在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都是孩子,所以每个人都是主人公。

  把这篇小说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连在一起读会很有意思,也会很清楚作者的意图。

  蛋是私人语言,某种东西隐秘地内嵌其中,无法为外人道。这是母亲妊娠时留下的痛苦感受,它宣告着自我的结束,它本应融进孩子体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渐渐发酵成爱,但却被剥离,结痂成私人语言,成为了家人之间沟通的屏障。

  生活中首要的是感受和体验,而非意义,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捕捉飘忽不定的感受,只有追寻和构建意义,才能在彼此之间产生共同的感受。

  孩子和丈夫将蛋视为怪异的,他们无法走进她的内心,也不肯陪她一起将私人语言编织到共同的符号系统中,这让她更加孤独。而她也因过度沉迷于蛋,错失很多陪伴孩子的时间,无法与孩子构建共同的回忆。人与人就这样疏远隔离。

  孩子打破蛋,说里面什么都没有,里面当然没有对他而言有意义的东西。而母亲觉得里面有红色的眼睛一样的东西,这东西随着孩子的出生而来,也就是,直到蛋破碎,母亲才意识到,蛋里的东西随着蛋而来,而蛋随着孩子而来,孩子来自她的体内,她才明白,这一切都应该是融贯的。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五):《请赐予我们安宁》读书笔记

  引文有问题。《理想国》中这段话是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对答,而非索福克勒斯。前者是一位巨贾,后者是诗人,是《俄狄浦斯王》的作者。不知道是翻译有误,还是引文本身有误,还是作者故意为之。

  说这篇小说。叙述者是哲学教授,女主角是柏拉图研究者,题记的引文就是柏拉图中对老年的性的讨论,文中有提到柏拉图的《会饮篇》(专门探讨爱欲),故事发生在希腊,人物在追寻古希腊的遗迹。

  作者通过这些符号表明自己的意旨是在探讨爱欲。并不是探讨爱情和欲望,而就是探讨爱欲的问题。我欲望,故我存在。这篇小说的叙述是我的视角,对方是你,还有他。叙述者通过欲望你而感知道我的存在,而你的反馈让我不得不想起他,因为觉得痛苦,从而更加渴望爱情。

  爱情是疯狂的,因而哲学教授的理性思考能力变得不堪一击。从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逻辑词汇,但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小说题目,请赐予我们安宁,有宗教气息,而小说后半段基本上就已经抛出了宗教符号,修道院,拜占庭,圣经等等。为什么不说赐予我,而说赐予我们?因为只有你被我容纳成我们之后,才有安宁可言,不存在只有我的安宁。

  最后,两人放弃了去约翰的山洞,而选择喝杯咖啡,回到公寓,似乎就回到了生活的安宁中,就像《理想国》山洞里的人终于回到了地面以上。

  以上。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六):工党写得很动人

  在店里翻过几次《单读》,不过都没读下去,这次居然陆陆续续差不多翻完了——大概是因为断了网或者失眠太严重。当时是冲着标题买的《都市一无所有》,下意识觉得这期会是批判城市种种,然后想着这个主题我真是太喜欢了,最后才觉得自己想浅了。

  刘子超写得旅行游记真好看,他之前在正午也写过几篇,不过当时没啥感觉,这次读太喜欢了,好像跟他走了一遍日常的菲律宾,都是活的。查了他出了两本书《沿着季风的方向》《午夜降临前抵达》,准备入。

  王梆写得英国工党也好看。对别的国家的政治已经没有兴趣很久了,但这篇报道里工党里面一个个普通的人还是写得很动人,责任、决心和信心,有力量,并且这种精神给人希望,让旁观者看到了也会产生一种“试一试”,去行动的想法。

  李南心把严歌苓批得真是太狠了——以致于让我产生自己上学地时候喜欢严歌苓的书是不是因为我很蠢?直到此刻我还抱着深深地怀疑:“难道严歌苓真的是伪装地厉害?还是我鉴赏水平太差了?”不过安慰自己,毕竟不看她的书很多年了,而且这也只是李的一种观点。

  封面语之一引用:“斯坦贝克:我要去了解我的国家,我已经忘了它的味道、气息、农庄和牧场。我要坐在酒吧里,汉堡店,星期天要去教堂,我要隐姓埋名。我只想去看和听。”刚读完他的《罐头厂街》,很好看。

  对单读产生好感,准备继续入。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七):《菲律宾跳岛记》读书笔记

  本来不爱读游记,但这篇游记篇幅太大,不读有些浪费。但写得很好,我读得很有兴致,有些部分还读了好几遍。文章密度很大,有唏嘘,但并无长篇大论的感慨。

  说一下印象深刻的几个地方。

  马尼拉的枪声。作者写道,枪声是“啪”的声音,突兀却干瘪,像沙漠里抽鞭子,与电影里的不一样。枪声过后,是一段对黑夜的描写,世界的沉闷让刚刚过后的枪神显得那样的荒诞。像午后的狗叫声,不但没有把人吵醒,反而让人更困倦。

  菲律宾姐妹。作者隔壁的日本老头,带回来两个菲律宾女孩,其中一个在走廊看了他一眼。这段经历写得很有意思。作者描写了其中一个女孩的胸罩吊带,还有她十几年后的鱼尾纹。房间隔音差,作者没睡好。第二天,作者在酒吧和两位姑娘聊天,她们渴望找到外国人结婚。

  长滩岛的游客。长滩岛的风光被旅游破坏,因为旅游人多,这里被开发,建起了旅馆、餐厅和酒吧,吊柜的是,这些开店的老板,就是第一批发现这里的游客。当一个人发现了美,渴望将美据为己有,他得到了美,但美本身就不存在了,这就像爱情一样。

  斗鸡场的冠军。看到斗鸡我就会想到马尔克斯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小说里上校一直拿着公鸡,而他自己也像是斗败了的公鸡一样。从这篇游记里我知道,斗败了的公鸡的形象更符合那只胜利的公鸡,因为胜利的公鸡才冠羽残破,而那只斗败了的,只有死亡。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八):《囚人之眼》读书笔记

  《囚人之眼》#p180-192 @阿唐

  当人眼处在极度的光明之中,将一无所见,这几幅摄影作品都表达了这样的内容。人置身光芒中,外在的世界是昏暗而稳固的,但人一无所见。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并非说人可以衡量一切,而是说,因为人本身的限度,与人相关的一切才得以呈现,而这些呈现又是以人为界限的。与之类似的是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说法,存在即感知。因此说,身体是一座牢笼,每个人都处在牢笼之中,外部世界只是我们的感知。

  然而,我们的感知也是外部世界输送的结果。及时是“缸中之脑”,也是因为外部输送才有了思考。因此,作者说需要通过写作与绘画划一刀印子,这道印子是人与外部世界交流的窗口。

  如果没有绵延说,世界在人眼中的呈现皆为静止。作者在林中看到的一切都是静止的,甚至连飞鸟滑过,也是无数个静止画面连缀而成的。从这个角度说,运动反而成为一种抽象的结果。作者在林中看到那些被遗弃的物件是静止的,但这些物件被我看到,形成与我之间的关系,这就体现出了时间的流变,世界因此呈现出了运动的姿态。

  这个运动的姿态让一切飞速流逝,因而孔子会说,逝者如斯,我们终究一无所获。因而,刻舟求剑那一篇文字就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我们需要在时间上留下一个坐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和这个运动的世界达到一种共融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才是囚人与世界最好的相处方式。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九):《游戏机》读书笔记

  读起来总是想到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同样的故事主线,怀孕与堕胎,同样的幽怨的姑娘和不想负责的小伙。写法也有关系,《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代表作,故事中两个人对话简洁且不明所以,而对话底下却暗流涌动,有些很复杂的背景世界。虽然故事中的男女话也不多,但是叙述者话很多,比如反复的说“什么也不说”“不说”,而且用了大篇幅的意识流来表达双方心理,可以说,这篇小说是《白象似的群山》的解读。

  解读之后,为了让“冰山理论”再发挥作用,作者采用非线性叙事,将事件打碎,让因果导致,以心理感受的强烈程度来取代时间。这便增加了小说的诠释空间。之所以男性读者和女性读者会看到同一个故事梗概,但会做出不同的解读,就是因为,小说真的仅仅交代了若干个梗概,同时屏蔽了作者的意图。道德解读会在这类故事里无尽循环。

  这篇小说里仍旧提到了交流的困境。堕胎事件发生之后,双方多次试图挽回彼此的感情。这是这篇小说的开端。之所以每次尝试不成功,是因为太刻意于让双方看起来像一对,“恰如其分的情侣”,“就好像他们依然很幸福”,而实际上却不敢面对彼此的芥蒂,“而海滩上也从未发生过什么”,双方都没回避着。

  游戏厅和手术室是交叠的。在海滩上,他们决定堕胎,于是,所有意义都崩塌了,下起雨了,两个人来到了游戏厅。在游戏厅里,婴儿失去了,而她获得了一个娃娃。游戏厅是一个矛盾的场所。

  开篇第一句话,“你要这个还是那个?”对比莎士比亚经典的问题,姜文在《一步之遥》里翻译得好,“你要这么的,还是那么的?”

  以上。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十):《破碎的孩子:汤》读书笔记

  都市里不缺少面包,也不缺少汤,而是缺少对烘焙的虔诚,缺少将食物与情感融合的情怀。

  都市里只有生产,没有匠心制作。在主人公的故乡,面包和汤不仅是果腹的食物,而是包含魔法的药剂,能给人以安慰和治疗。小说中提到的老妇人,不仅生产食物,而是通过食物承担起治疗疾病和痛苦的责任。这不是生意,而是责任。

  食物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载体,提供者给人食物,也给人安慰的话语,这些话语能够直抵灵魂。描述外婆如何做汤,像是一场宗教仪式。

  这一切都超出了食物本身的意义,蕴含了人对人的善意。所以,罐头里铺上没有实际用处的纸质小垫布和圣诞餐巾。客人临走时,手里攥着倾注了善意的油酥点心,当悲伤袭来,将自己浸没进去。

  还有一点提现了宗教情怀,即外祖母在汤这件事上,根本控制不住自己。对,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是无法控制自己。

  与都市中的批量生产不同,这里每一份汤都不同,每一个人都应该被区别对待。每个喝汤的人都感受到不同的黏稠度,这取决于年龄、性别、消化不良程度、有没有假牙、喜不喜欢牙齿和胡萝卜碰撞等等。

  小说里提到慷慨,外婆从不直接推销自己的汤,而是通过摸索共同的话题,实现交流。像小说中的对话,“你不懂。”“我不懂。”没人能懂另一个人的感受,给人关怀时要承认这一点。我知道你在悲伤,但体会不到你悲伤的感受,也不了解你悲伤后面复杂的背景。但是,我不说那么多,我只有同情心和汤。这是一种微妙可控的善意。

  当外祖父死后,外祖母停止悲伤,汤非但没变坏,反而更好喝了,因为汤的材料是最原始的情感和真诚。只有这样,无论悲伤与否,都能给人以真正的安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都市一无所有》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