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喫茶店》是一本由[日]川口叶子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01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京都喫茶店》精选点评:
●具有很强攻略意义的指导手册,下次要带着这本去关西喝咖啡吃点心。
●下次要去体验一下,随便哪家都好。
●关西地区京都大坂神户喫茶店大全,每个店有1-2页的介绍,都极具历史感诶!
● 品尝一杯咖啡,就像开始一段起承转合的故事,只听结局,不会了解其中的趣味。喝惯了速冲咖啡的我,真好奇和希望可以路过某家喫茶店,听店家讲讲他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有一种平静的美好。
●神户、大阪和京都三地的咖啡地图。比起人的故事,更注重店的风格品味,相比起来还是更喜欢这种。 突然想到在中国,我们去谈这种店的时候会谈什么呢?大概就是我家门口的早餐铺子,这个豆浆特别香醇,那个鸡蛋布袋人间美味,下一家的肉夹馍加了青椒粒这种吧。文艺也是生活,烟火也是生活。
●一直清闲却没倒闭的店才是货真价实的,整天忙碌的店一旦闲下来就会倒闭。
●恪守一品,绝不什么都做。每家喫茶店的店主都是怀抱着这样的工整态度去经营店铺的。书中提到有一家咖啡店主,笑着称自己做事总会“做过头”,多希望自己活着也能如此用力啊! 认真标注了每一家我想去的喫茶店,希望有生之年可以赴约,听店主们讲述他们的故事......
●今年去京都喝咖啡去
●想去探店
●沉溺于喫茶店的日常感中 大多店主几十年坚持的力量与稳定的顾客群体 这才是第三方的空间感 到了关西一定要跟着探访几家
《京都喫茶店》读后感(一):喫茶店的魅力
咖啡起源于非洲,但也在亚洲十分流行的饮品,这本《京东喫茶店》讲述的就是日本的喫茶店。 喫茶店是什么?相信大部分的人听着都很陌生,喫茶店是日本的特色店,指的是那些在大正、昭和时期创办的,具有日本时代风格的咖啡轻食店。而且从明治时代兴起直至今天,早已成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也是各个国家文艺爱好者们的必游之地。 《京东喫茶店》的作者川口叶子除了是一名作者以为,她还是知名咖啡博主,咖啡摄影师,从高中时开始,至今她已经探访了超过1000家咖啡店,我连100家咖啡店都没有逛到,惭愧惭愧。她会在各个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咖啡随笔,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这一本是主要侧重于京都,大阪,神户的喫茶店。 书是全彩的,我可以说书中的文字并不多,每一家喫茶店都会配上照片,勾起了人浓浓的兴趣。作者川口叶子介绍每一家喫茶店的特色,可能是它的历史,也可能是它不一样的吃法,还会附上每一家的特色咖啡和轻食,可不要以为喫茶店里是喝茶的哦,还有地址,营业时间和便利的交通方法,为我们这些想去的人考虑得很贴心。关西“咖啡三都”就指着京都、大阪、神户,每一个城市都有着它各具特色的喫茶店。别小看这一家家小小的喫茶店,它们所展现的是这三座城市悠远的历史感,浓郁的文化气场,深沉的职人气质。也正是这些有故事的喫茶店散发着生活的气息,传达着城市的魅力,让我们可以循着迷人的咖啡香气,寻味京、阪、神三座城市,品尝甘苦一滴中的人生风景。 在书中也有访谈记录,这一家家喫茶店能够传承下来都是需要第一位店主以及他后代共同努力的,每一家喫茶店虽然都不一样,有着各自的特色,也有着不同的经营方式,但是他们也都有这同样的想法——把喫茶店开得越来越好,让更多的人都能欣赏到喫茶店的魅力。 这本书适合的不仅仅是日本人,也适合我们这些想要去旅游的外国人,当然我们是很难把书里介绍的每一家喫茶店都去逛一遍,可以选取几家自己喜欢的去逛逛,看看日本的喫茶店文化,一定能让你有打开新世界,爱上喫茶店的。 喫茶店里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正等着你去发掘!
《京都喫茶店》读后感(二):喫茶店的日本精神
《京都喫茶店——京都·大阪·神户咖啡物语》是知名咖啡博主、作家川口叶子女士的探店笔记。叶子女士寻访关西地区京都、大阪、神户三地的特色咖啡店,记录店主的人生故事,介绍店内的特色咖啡与小食,用轻松质朴的语言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飘荡着咖啡醇香的城市地图。 未翻开《京都吃茶店》前,看着书名中的‘喫茶’二字,本以为这书介绍的是日本传统茶道艺术。但实际上,在日语中,“喫茶店”多指日式咖啡店。“喫茶店”名字的来由,据说与禅门偈子“喫茶去”相关。在禅宗历代祖师语录《五灯会元》中记载,唐代高僧从谂问两个僧人是否到过观音寺,一人答到过,另一人则未到过,从谂听后,均答以“喫茶去”,其禅机就是不分亲疏,对任何人一视同仁。也许是取自做咖啡的人想让顾客在喝咖啡的短暂时光中,能够化解世间诸多难题的美好祈望吧。 在阅读《京都喫茶店》的过程中,感觉最为深刻的是每位店主对于咖啡的信念:用心经营的咖啡店常常延续几十年,店主们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生命的某种寄托认真为喝咖啡的客人服务。在叶子女士与六曜社的对谈中不难看到这一点。京都喫茶名店六曜社开创于1950年,至今已经传承三代人。每一代店主都对咖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苛刻于咖啡的品质,而不是苛刻于客人的行为,让客人自由随意的享受着咖啡的时光。当叶子女士认为“提升利润”和“让客人处在享用”两者之间的平衡是喫茶店永恒的主题时,六曜社第三代经营者奥野薰平却认为,为了让店铺存续下去必须要做的和为了不辜负客人应该延续的这两个方面的平衡才是喫茶店经营的重点。而且,在认真冲咖啡的过程中,六曜社的经营者们不仅服务了客人,还在经营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人格。第二代经营者奥野修切切实实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决不因经营了喫茶名店而放言傲物,在谈及对儿子薰平的期待时,他明言薰平还历练太少,需要在失败中构建个人的意志、强大的内心。薰平也期待着能一直在喫茶店工作并传承咖啡工艺。 无论是文化气息浓郁的京都喫茶店,还是特立独行的大阪喫茶店,或是充满高级感、以咖啡为中心的神户喫茶店,无一不以自己的方式展示着经营者的精神。这些经营理念中又隐隐透露着日本特有的传承与努力的民族特性。通过了解京都喫茶店,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精神应当能有很大的收获。
《京都喫茶店》读后感(三):在书里感受关西的咖啡之美
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作者川口叶子在京阪神探访咖啡店,讲述老板的开店故事,开店理念,独特美食等等,展现了日本匠人对“传统”“传承”“创新”还有“坚持”的执着。很多家店都是开了一百年,两代人经营,大概也是念旧与深情的一种。咖啡店的英文名也很有趣,装饰也比较独特。读完可能会让你想来一杯咖啡或奶茶。
摘录几句:
手摇咖啡有如神助的瞬间。p23
有些店对音乐很执着,比如p36的爵士吃茶店。
还有的咖啡店名字别具一格,比如GOGO(p43)
精挑细选的咖啡口味,如果杂味都去掉,美味也就都去掉了。p103
刘先生(中国台湾人)希望自己的店带给客人一场美梦。p121
还有的老板坚持手工切丝,坚持手冲咖啡,见p124
还有的老板台风天还开店,或许是自我压榨的一种。p126
社交名人船越先生开店,曾经赶走了小野洋子和约翰列侬,见p140
神户的爵士咖啡店也很潮,见p157,阪神地震对一些咖啡店影响颇大,比如有的就不用煤油灯增加气氛了,自地震以后。
十几年来, 浅中度烘焙这一派在东京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但神户仍是深度烘焙法兰绒滴滤的天下。神户人仍然偏爱层次丰富的苦味。p176
最后作者给京阪神的咖啡店定性:
充满历史感与文化感,借景河岸,呈现四季之美的京都吃茶店。
个性十足的大阪吃茶店。
洋溢着西洋风情的神户吃茶店。p179
但是我还是不喜欢苦味咖啡,读完这本书我就跑到星巴克点了一杯焦糖玛奇朵。
2020年10月
《京都喫茶店》读后感(四):喫茶店的魔力
听着窗外的雨声,在湿气氤氲的傍晚,这本书似乎飘散着咖啡似的迷人的醇香。这是一本探店指南,作者不仅是品味咖啡的行家,更是一位睿智的健谈的旅人,一间一间喫茶店细细探寻,从历史,文化,传承,匠人精神全面的介绍一家店,让人不禁想,能在这样的店里品一杯咖啡,佐一块糕点是多么舒适惬意的感受。
雨声和美妙的文字,都诱惑我希望来一杯香气四溢的咖啡,最好是手冲的,就像是好友一贯喜欢的那样,选喜欢的豆子,手摇磨研磨,过筛,控温壶里静心准备的水,一圈一圈螺线冲入滤纸上细腻醇香的咖啡粉,然后一滴一滴的萃取精华,得到一杯满是心意的咖啡。有时微甜,有时微酸,有时微苦,这一丝一毫捉摸不定的滋味,在一杯杯醇厚香浓的咖啡中,滑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此刻,孤身一人,在小山村静谧夜空下的我,只能冲一杯便携咖啡,代入到书中的店里,靠感觉去品味了。满屋的香味,和文字的油墨味道一起,给我烘托出一种80年的老式烘干机烘焙咖啡豆的醇厚的味道。老店有“石上三年”这种匠人精神的传承,新店有做一杯自己喜欢的咖啡的执着与探索。做就要做到最好,是最简单也最难的通往成功的路。
不曾到过日本,却知道它的居酒屋,是所有饮食男女的一个避风港。而喫茶店,这是教会人们成熟的社会学校。早晨的餐和午夜的酒,喫茶店的咖啡,构成了我所不了解的,异域的文化,如同如梦似幻的花雾一般,吸引人去一探究竟。恰好闺蜜今天在京都逛祗园祭,我特意拍了书中附带的地图给她,望她能找到一家喫茶店,感受一下作者用简单语言描述的经典店面,往往,精华的精髓就是足够简单。
去一个店里,一定要和老板聊聊天,所以,你就会发现如此典雅的装饰,是老板的手绘;这些沉淀出历史感的家具,真正是来自于百年前的古董;三代传承的守店人,在烘焙咖啡豆的烟气和哔啵声中准确的找出能呈现出最佳风味的那一个点。“烘焙和萃取由无数要素组成,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因此做出来的没一杯咖啡都是仅此一次的味道”。这就如人生,在每一个节点的千千万万选择成就了如今的自我,每一个自我都是如此独特。人生仅此一次,不可重复也绝不能复制,无数随机的选择,创造出完全不同的今天的我。
这就是喫茶店的魔力,回味当下,保持传统的制艺,却时时都有不同的惊喜。正如生活,保持轨道,不断吸收知识,等着灵感一现的魔力。
《京都喫茶店》读后感(五):京都咖啡大全
《京都喫茶店》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京都、大阪、神户三个地方的关于咖啡店的种种见闻。当我们想要去日本的时候,想要去品赏日本的咖啡的时候,这本书是我们最好的攻略。通过这本书,我们基本上可以把京都、大阪、神户的各个喫茶店有一个非常详尽的了解。
在正式进入这本书的内容的时候,我最先去了解了一下“喫茶店”。总不能埋着脑袋就去看书的内容,那样的话,看起来肯定会感觉很吃力。总之,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了解。
在日本,咖啡馆最初叫做“喫茶店(きっさてん)”,来源于中国唐代的禅宗公案“喫茶去”,意思是去吃(喝)茶。但是日本的“喫茶店”不同于中国的茶馆,它指的是大正、昭和时期创业的,有日本风格的轻食店。日本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喫茶店,诞生于1888年,名字就叫做“可否茶馆”。
人们来到喫茶店,并不光是为了享用精心作出的咖啡或是美味的小吃,更重要的是享受一段美好的时光。有人说,昭和时期的喫茶店,更像是家庭客厅的一种延伸,人们在这里可以摆脱家里的局促,有更自由的空间可以畅谈。
了解完“喫茶店”,我感觉在中国也有很多这样的店铺,不过,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奶茶店。其实,我觉得两种店的经营格局很橡,只是主打的特色不一样而已。在大学期间,我就有创业的想法——开一家书店,提供空间、饮品、小吃、书籍。为了准备这些,我就去了解了许多相关的店铺的经营方式。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我的想法胎死腹中了,不过,我相信,我以后肯定会去付诸实践。
带着理想的美好,我翻阅了《京都喫茶店》这本书,这本书的布局很独特。书中涉及到的每一家店铺,开头都是配备了该家店铺的相应的照片,中间的内容是关于这家店的历史、创办、布局缘由、特色食品的制作过程等等,最后还很细致地配备了这家店里面特色商品的价格。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家店铺是《DORF》。在这家店铺里面消费,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公共空间”的意义。人们在这里理解“分享”给大众带来的快乐。在这家店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的那一份快乐,以及他想要将快乐分享给其他人的那种慷慨与善良。
其实,在这本书里面,我看了那么多家喫茶店,我感觉他们不像商人那样经营自己的店铺,他们的选择完全是基于自己的喜好,做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特色,散发一份属于自己的温暖,给予更多人对于喫茶店的完美理解。在喫茶店中,我们可以享受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闲暇时光,或者是与朋友的美好时光,或者与家人的独处时间。我真的超级喜欢这样的店铺,因为这些店铺真的会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