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是一本由黄惠侦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读后感(一):温柔的力量
《迟来的告白》为《日常对话》补充了细节,我们看到导演和妹妹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家庭中成长的过程,母亲和历任女友的故事,还有电影的幕后。其中最打动我的是细节中展示的温柔和坚强。
导演描述父亲葬礼后说父亲才是最可怜的人,因为他没有出路。而在危难中救助了一家人,有着不便告人身世的莲姨,是侠女也是勇士。
年纪越大我越相信和需要温柔的力量。面对伤害或痛苦的温柔不是无力,是对待世事的宽容;宽容不是妥协,是支持我们创造更加宽容,或者说平等社会的力量。
《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宽解与爱
无论是影像与文字,作者都几乎用同一种风格向我们娓娓道来,在一个家庭问题混乱,母亲却“不问”的环境下长大,也让她对母亲产生了不解与恨。正如书中所说的“抱起孩儿,方知父母时。”,女儿长大,成为人母,终于明白母亲这些年承受的压力,自小对母亲的不解与恨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身经历的增张被淡化和被了解。
“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描写的就如阿月与女儿在家中的相处状态,二人的状态却处于“吃了吃饭,平日里很少交流。”《日常对话》的拍摄让两日的距离有所“缩短”,通过摄像头这个媒介,让往日沉重的话题道说出来了,两人之间的误解导致心理上的疏远开始有了转折点的变化。
其实,爱的表达哪有这么难,爱怕沉默,大多数的人,以为爱到深处是无言。其实,爱是很难描述的感情,需要详尽的表达和传递。
如今,作者已经敢于面对过去的伤痕,直面不堪的过去,谅解了母亲,继续着与母亲的日常对话。
《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迟来的告白》书评:说爱吧,像不曾受过伤
阅读之前,我并没有预料到,将会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
作者用质朴的文字注解了何为“命运多舛”,何为“受尽磨难”。不禁由衷感叹,我所拥有的平凡人生不失为一件幸事。
我并不是纪录片爱好者,在此之前并未听闻关于本书作者兼导演以及电影的一些背景故事,就这么一头扎进书里。所以书中向我展现的那个时期的台湾以及作者与她的母亲所经历的一切无不令我震惊。
酗酒家暴的父亲、身不由己的母亲、在夹缝中生存的姐妹,还有牵亡阵,和那些女人们。
活着已是如此不易,其中的爱恨,只有等到若干年之后,才有勇气去问一句“你爱我吗?”
当她终于可以问出这一句,终于不再等在原地向前走,终于拍完了她们的电影,才发现“原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不是肯定句,也不是否定句。而是一段很长很长的感叹句。”
电影之后,文字之后,作者终于可以卸下背负的一切苦难,在爱的咏叹中,拥抱新生。
《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读后感(四):或许我和我的母亲 也缺一个迟到的告白
平实的笔触。在娓娓道来的语句中,那些成长路上所经历的一切,或是掩埋已久的秘密,或是疑惑多年的症结,也或是那些无法言说的话语,在作者的笔下,像是与自己的老友在冬日炉火旁的切切细语。书中有大量的作者拍摄的照片,她就像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一样,观察着这个与她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
我喜欢自序中“伤痕,没有什么好丢脸”,我想只有经历过冷暖人间,方能够以平常的话语说出口。读完,作者对“妈妈”这个称谓没有太重的仪式感,看起来,她的“妈妈”更像是曾经某个丢掉的老朋友,只是在某个时刻想起来,想起那个叫妈妈的人的故事。
我佩服作者的勇敢,她毫不掩饰妈妈她的兄弟姐妹们淡漠的情谊,毫不掩饰对父亲的狠,以及刮骨疗伤般的撕开父亲所留下的阴影,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才能够如此轻描淡写地叙写出来呀!
然而,读罢此书,我竟有种深深的惭愧感。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我在想如果我要写一本关于妈妈的书,我应该,我能够写什么呢?我突然觉得,我对妈妈,其实某种程度上是陌生的。我要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同时谢谢好朋友大茶同学的推荐。
《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世界那么大,时间那么长,没有一点奇怪的人生才奇怪。
或许我们都需要一个机会,去了解生命中那些“熟悉的陌生人”,去弄清那些关于爱的疑问。作者的母亲其实喜欢的是女人,在与女朋友吵架分手之后,以及家人的催婚之下一气之下嫁给了自己讨厌的对象,开始了悲惨人生。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自己与母亲的生活经历,感觉真的是悲惨人生啊,作者宁愿母亲没有选择与父亲结婚,宁愿自己不来这个世界走一遭,也希望母亲走自己的路。先是对父亲的失望,再到对母亲的失望,作者经历了太多太多,人生总是这样,一个坎接着一个,就像之前看的有人开玩笑说,别人的人生是起起落落,而我的人生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
对于父亲,作者说,有时候我会想到底是因为太害怕,所以怕到不敢恨他又或者是因为从来没有爱,没有期待,所以连恨都无从生起。
对于母亲,作者说,母亲对于她表达爱的方式,只会用食物来表达,用填满食物的冰箱来表达对她无言的关心,从来没有谁教过他们,其实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去爱与被爱。
对作者的这一段描述感觉很有意思,作者母亲让她妹妹在领取毕业证的时候放弃了,并说我妈作为我们家唯一一个有学历认证的人,她知道那张毕业证书根本,没办法,代表什么也没有办法保证和改变什么。
《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爱不是秘密
先看了电影《日常对话》,再读《迟来的告白》,影像不能表达的情感就让文字来表达吧。没有华丽辞藻的朴实语言背后是生疼的人生轨迹。作者有时候和妈妈对话,也像是在和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己对话。
侯孝贤导演评价本书时说道,“黄惠偵导演的纪录片《日常对话》感动人,有能量,毫不手软地逼视自己的生命情境,令人起敬。”
担任“牵亡阵”法师,喜欢抽烟和打牌以及收集槟榔盒上面的清凉美女图,很少回老家,爱把“女朋友”往家里带,总是沉默寡言……大概二十年前左右,作者就开始用镜头记录下家庭生活的片刻,试着以“旁观者”的身份理解母亲。
直到有一天,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作者和母亲对坐在客厅的饭桌上,那些深藏的秘密突然间变成了最佳的和解方式。人生到底有多难?没办法想象,只能自己去经历。无论这经历是好是坏,那恐怕都是难能可贵的养分,不断滋养每个独立生命个体在日常中找寻自己真正想要的。
惠偵那天讲道,以前她想了解母亲最近都在做什么的时候,她不会走进几米开外的母亲的房间,而是叫自己的小女儿去问。当然,那道“墙”终于被推倒。或许我们都需要一个机会,去了解生命中“熟悉的陌生人”,去弄清楚那些关于爱的疑问。
(正文字体好难看…扣一星)
《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长大后,你学会了共情
在阅读《迟来的告白》前,并不了解作者是何许人,或许,这样可以更纯粹、更客观地评价她的文字和此书所要表达的内容、情绪。
纪实散文的好处在于,在朴实的文字中,读者可以迅速进入状态,仿佛置身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用她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一份她的人生。书中还配有诸多照片,让阅读感觉更加丰富。
虽然副标题是作者和她的妈妈,但实际上,作者在书中写到的不仅于此,父亲、莲姨、娜娜、丽姨……包含的是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人、事、物。
在书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作者与母亲的关系是在她身为人母之后,有了质变。这种飞跃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社会角色的转变带来的共情的产生。在作者不断寻求母亲是否爱她的过程中,最后是通过女儿带来的感受找到出口的,她说,看到女儿受伤,会自责,从而想到母亲这个角色承担的压力,并最终真的决定拍一部电影。
在和母亲宣布拍电影的时候,她们的交流是相当简单、平实的,一个简单的“好啦”,就是母亲给予女儿的“授权”,而这背后,我已经充分看到了爱。而作者说“我要拍给我女儿看,这样她长大才知道外婆是怎样的人。”其实她早已经达成和母亲的理解。
不必为迟来的告白而惭愧,或许,一个人真的只有长大一点,才具备共情的能力。
《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读后感(八):自愈新生
惠侦用短短的六个章节勾勒了她过去数十年的过往,文字的平和之下自有一番波澜。书中所刻画同性恋的母亲、暴躁混账的父亲、柔顺淑惠的妹妹还有母亲的那些女友们,无不弥漫着这个家庭伤痕累累的过去以及成员关系间的小心翼翼。透过他们惠侦才得以发现自己进而慢慢地抚慰自己,重构与家庭、与母亲的关系。
纪录片拍摄前的"好啦",我是妈妈阿女的告白,而铁丝网前的长久的凝视则是阿源的告白。还有妹妹,或许是太过于柔顺,我对她的印象并不深刻。至于妈妈周围那些形形色色的女友们,除了夸赞妈妈的贴心能干,亦各有各的悲伤。这些人如鸿毛般飘过,带给了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家庭许多苦苦乐乐。不知是苦多过乐,还是乐多过苦。在诸般的苦与乐中,惠侦选择了看见,看见母亲的脆弱与平凡、看待母亲的同性恋身份与她诸多的女友们、看到父亲残暴中的恐惧与忧心。在有了自己的女儿后,黄惠侦更加懂得为人父母的无奈与普通。终于在一次餐桌前的对话中将积蓄多年的苦与泪、爱与恨以及自己全部的脆弱摊在母亲面前。对于这件事黄惠侦在书中这样写道“他们是电影中重要的一帧,也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帧”。
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 他应道:“认识你自己。” 书翻到最后最大的感受还是觉得认识自己这件事太重要了。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你会告白吗?
第一次参加就中奖了,甚是欣喜。评价:四颗星。 以下观点只包括一家之言,谢谢你的阅读。 命运决定性格,这是我一直相信的话。
男人和女人与母亲的相处方式是大相径庭的。我和我老婆是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老婆家兄弟姐妹四人,排行老二。从上大学开始,每周都会打电话回家,到现在也是这样,回自己家,和母亲亲热的就像姐妹,该发脾气发脾气,该腻歪腻歪。 我,独身子女。上大学后基本没给家里打过电话,主要是觉得打电话也不知道说啥,回到自己家,就是说一些正常的生活琐事,说完也没啥好说的了。 她爱我吗?肯定的。 我爱她吗?也是肯定的。 怎么表达爱,每个个体方式不一样。爱我会,可是怎么表达?我不会。
读黄惠侦的书,就像把自己的伤口揭开,让别人再来参观。只是她的愈合了,而我们的,并没有愈合。虽然言语朴素,但是情感真挚,这样的书本,需要岁月的沉淀来阅读,读完之后却不忍再翻。 就像书中所言
“人活着总是需要点什么去支撑或驱动生命,不管那是爱,或者恨,都行。”我们与生命中重要的人产生的疙瘩,解开了,就活了;解不开,就是一辈子的事情了。 我会告白吗?会吗?不会吗?
读书就像挖矿一样沙里淘金,这是我挖到的金子,你呢?
《迟来的告白:我和我妈妈》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迟来的告白
看的时候觉得书中的故事真的好苦,书中的母亲不喜欢男性,但还是走进了一段婚姻中,还有了两个孩子,可以想象这样的一段婚姻自然不会是幸福的,生活在其中的孩子也注定很苦。但是这样的生活好像也没有特别的特殊,从一些新闻报道里,我们也感受到有一些家庭也很苦,例如国内乡村那些山区留守家庭的孩子们,城市中那些生活在角落家庭的孩子们,那些从小家庭不幸的孩子们。甚至从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家庭里挖掘下自己家庭的历史,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有谁的家庭不苦呢?大部分人都能从这种环境中挺过来,等过了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随着时间、社会的变化,生活总会慢慢好起来的(当然可能会有反复,就像经济周期一样)。就像书中作者一样,虽然过去的生活那个样子,但是现在一切总算好起来了。记得之前看过一部韩国的电影《再见,男孩》,记得当时对电影的评价是“生活总是充满悲伤、不如意与分别,但坚持下来,总会慢慢好起来的,找到自己的路与方向”。这本书的另一个主题是想介绍下不喜欢男性的母亲会喜欢自己和男人生出来的孩子吗?这显然除了生活方面外,一直困扰着作者情感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母亲的老去,作者也找到了答案,其实只是一句“我没有不爱你”,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