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岁月长》是一本由蒋勋 / 龙应台 / 林清玄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川岁月长》读后感(一):山川共岁月,生命长情长
这本书是陪我走过最多路的一本,从五月底开始到七月初,从去济南的火车上到去西安的飞机上,从柔软的沙发里到妈妈的病床旁。也是我自工作这三年来少有慢慢细细读过的书。山川岁月就这样不动声色的消失与陪伴,你想不想走都是身不由己的,如果可以,就认真感受当下,因为每一个当下都不肯再重来。
这是一本将记忆与情怀寄托在自然万物的“故事集”,虽然众位名家作者所写大都是在台湾曾经的生活点滴,但是依然不会阻碍我们对那些画面的想象。语言生动,不时会跳出一句句让人忍不住多多读几遍的好句子。
去华山后发微博好像词穷的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面对壮阔山脉的情感,归途读到某篇文章里对山景动静地描述,更绝惭愧,惭愧之余也让我更加明白自己未读之书还有很多。
书里面有很多不认识的字,被我跳过去了,这是个不好的习惯。但是也正是这本书,让我有心思慢慢地去琢磨每一句话。小时候读作文选养成的背诵好句好段的习惯使然,让我总觉得以后会用到吧?以后会用到吧!
都山川,懂岁月,知生命,了情长。
《山川岁月长》读后感(二):读窥梦人有感
读窥梦人有感
读了颜昆阳的窥梦人这篇散文后,感到散文的魅力在于作者手中的笔,笔下的思想。每次写到敏感之际又锋发韵流。为作者捏了一把汗。
窥梦人文中主要讲了,人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也可以预言,书中有个小故事向我们阐明了其中的道理。
说从前有个樵夫梦见到山野间去砍柴,遇到一只惊慌的小鹿,樵夫将他猎杀:但因为他得继续砍柴,就暂时把鹿藏在干涸的洼池里,并覆盖几片蕉叶。等樵夫砍完柴,却忘记,找不到藏鹿的地方。
樵夫他将所梦告诉邻人,邻人依照他所说,竟找到那只覆盖在蕉叶下的鹿,并把它扛回了家,樵夫知道后非常懊恼。晚上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藏鹿的地方,也梦见鹿被那个邻人找到扛走,第二天醒来,依照梦境寻去,果然在邻人家里,他非常生气。
从文中感悟到窥梦人,是个虚拟的人,这个人可以是你,是我,是他,是每个人,讲每个生命都有黑暗的一面,如果将生命的“透明”全部公之于众,就像书中所写“必然在他人的迥然注视中枯萎”
我们应该尊重彼此,让个体有“留白”空间。
ction(
《山川岁月长》读后感(三):读 斯文豪氏蛙 文评
片段中一开始告诉我们主人公在深夜自己的屋子里临窗伏案,忽然间听到鸟鸣声,仔细一听原来是只青蛙,学名叫斯文豪氏蛙,具体为什么在窗边叫,原来是寻找食物来了,从这一大段感到主人公很是寂寞,连一个青蛙的叫声都能吸引住他,也可能说明主人公在的地方很是偏僻。
第二大段作者写主人公听蛙叫像一种鸟类的声音并说出“所有的生命都应该在了解和尊重中共同体现”只看到这句我眼中为之一亮,心中为之一震,正是这句话写的,富有哲理,让我感到生命是五彩斑斓的,不应该是灰色的的,我从前看到一幅图片,从图中我读到,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必须读的多才能像飞机样在云彩之上看到太阳,读的少就只能站在云彩下面顶受乌云下的风雨雷电。现在在我看来,这幅图画画的不好不好,什么都可以五彩斑斓,即使在风雨中也能感受不一样的体验。
之后又不再是心里描写,而是写他们之间的互动,主人公白天去观察斯文豪氏蛙,他看到的是一只小巧玲珑的一只,有写背部,体侧 四肢看来他对这只蛙很是喜爱。
第四段是写主人公在不同场所遇到的各种青蛙,有中国雨蛙,日本树蛙都分别出现在白天屋子的窗台上和学校的花圃里,小孩子们对他喜爱有加。
最后作者对蛙反思也是想念,小朋友们走后这些小青蛙也会走吗,会等到开学后再见到小青蛙吗这是个问题,让主人公有了疑惑。
《山川岁月长》读后感(四):山川间掩藏的是记忆
文字之美是怎样体现的?是否有一种能够完美承载作者心中锦绣的文体?古代有诗词歌赋,现代这些文体仍在,但是散文却更加兴起,更加能够将文中之美传达给读者。
人们总是更喜欢阅读小说,看着书中一幕幕或真实或荒诞的人间故事,容易让人产生带入感。但散文的光芒也不可忽视,一些文学大家其实都是散文大家,他们善于运用手下之笔,用清新隽永的文字来带领大家领略文字之美。
《山川岁月长》是一本散文集,是百位名家的散文集。有以杂文见长的龙应台,有以美学闻名的蒋勋,还有本身就是散文大家的林清玄等等。他们用手下的笔将我们引领到他们记忆中的岁月和山河,让读者也能体悟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和留恋。
很多人都有在乡间生活过的记忆,当时的不便利和抱怨在多年后被记忆模糊了去,只剩下对山川景色的赞叹。书中作者的文字,让我们心中无法描绘的情景轻易再现,恍然间发觉,原来身边 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不曾被我们发现,果然是世上不缺乏美,只缺乏发现美丽的眼睛。当然,我们不会因此苛责为了生活而忙碌的人们,或者是常年居于此间已经对景色习以为常的人们,但是也要警醒自己,即使在忙碌,也要适时的停下脚步来,看看自己周围的人,欣赏周围的风景。
人们喜欢看名家散文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其中也包含了我们逝去的岁月痕迹,可能是相似的风景,也可能是有着熟悉影子的人物,我们会对这些文章产生共鸣,是因为名家用文字将我们熟悉的画面印刻了下来。
我们的记忆被掩埋在岁月的山川中,无力挖掘,那么就来欣赏这些名家的作品,静静地欣赏吧。
《山川岁月长》读后感(五):生活散文
我选择这本书主要的两点原因就是散文还有名家这两个关键词,我个人看过很多蒋勋和林清玄的文章,可以说是他们的忠实读者,只要有机会就绝不放过,但是龙应台的作品我一直不喜欢,且风格和那两人差的太多,所以就跳过她不谈。本书汇集了许多经典的散文作品,我刚好大学毕业,对于书中的文字已经到了深有体会的时期,在紧凑的生活当中能够有这种怡然自得的作品增添我们生活的色彩也是很幸运的一件事。
现在人们的生活少了,年轻人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生活这个词好像早就被城市所淹没,人们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看什么都是好的,以为身边就是全世界。其实这也未必不好,傻人有傻福,看着身边的人能够为吃一顿好的而快乐半天,我也是很羡慕的。寡言未必是不懂,无确定立场未必是不了解,一个内大于外的人往往能够在旁观的角度看清更多东西,这就像我们总给人家出点子,却在自己遇事时求助他人一样。
林清玄的散文每隔一段时间阅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因为凡事没有绝对,他对于这点控制得很好。简单的事情可以看得复杂,也可以与其本质一样,看的人不同,心境不同,也就得到完全不一样的答案。他的文章有一种亲切感,让人看起来舒服,一本书的内容好坏再次要,主要的是能不能让人看得下去。现在的青年作家以为文笔是文章的主要,其实是经历,每天埋头在家写长篇或者言情的人文化水平也就不高,所谓的文采都是花拳绣腿,毫无用处。看了这些大家的文章才知道,原来散文只是简简单单的记录,生活本来就是很轻松的。
书中顺便对每位作者做了简单的介绍,每个人都有着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一生很短又很长,一个陌生的地方不可能让人有这么多情怀,所以他们都是真正生活过并快乐与悲伤过的。这个年代也是汇集了许多文学大家,他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本书中也能够看出当时其他作者的生活样貌。通过这些只言片语的素材,我们能够将之拼成一张历史地图,很多文学作品的背后故事也就不自觉浮现出来了。
《山川岁月长》读后感(六):岁月如诗
第一眼就被封面吸引,知更鸟蛋蓝,折页封皮翻开是千叶兰,这种藤蔓类的植物就给人一种安静倔强充满生命力充满积极向上的感觉,然后每一个叶片都是爱你的形状,叫我怎能不喜欢?
本书收录了蒋勋、龙应台、林清玄等知名作家的散文作品。这是一本关于生命与生活的散文集录。文章风格各异,或活泼,或闲适,或凝练精准,或笔调凝重。书中包含了作家对于故乡的眷恋,对自然的崇拜,对孤独的畏惧与喜爱,对于生命本真的探求……作家们通过自己的笔触还原了他们对生活的信仰,以及对生命的无限敬畏。单纯的文字,高远的思想,字里行间中充满着人生感悟。作者借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小事向读者展示出无私的大智慧。希望读了这本书的人,都能在茫茫世海找到清凉的净土,以片片赤心感悟脉脉情缘。
这些文字能够让人感觉到作者对生活的领悟。在不同的散文中,其实都透露出作者的智慧,耐人寻味,是一种超脱于尘世而又极具指引意义的智慧。生活,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给予我们教诲,智者善于把生活的疙瘩转化成智慧的钻石,惠人利己。
在喧嚣的世界中,珍惜每一刻时光,用尽真情,享受生活,让岁月成诗并且不要太在意时间的流逝,试着放慢脚步,这不是懒惰、无所作为和不思进取。放慢生活速度不是故意拖延时间,而是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到适合的节奏和平衡,让生命有更多体验让生活更有乐趣。《四随》这篇印象深刻,有时候我们经常会说随便,随它去吧,随遇而安......随性自然其实我们忙碌的现代人最缺少的,我们活得太用力,追逐太多就会身心俱疲,我们要学会在慢生活中发现时光美,在普通的日子里挖掘珍宝,静静地捡起琐碎中的芬芳,那些留在光阴里的痕迹,留在生命中的感动,留在时空中的神秘……都需要每个人自己发现和保留在记忆中。生活的滋味,酸甜苦辣咸;人生的色彩,五彩斑斓。岁月若水,走过,才知深浅;生命如歌,唱响,才懂高低,不是离生活很远的、特殊的东西,幸福其实就是生活中的点滴,不妨停下脚步,慢慢地捡起点滴光阴中的美好瞬间。
《山川岁月长》读后感(七):这世间难得一闻的清香
这长长的人世间,长长的夏夜,长长的童年,长长的等候,长长的变老,长长的一生,当夕阳西下,值风烛残年,有什么是值得回味的,是不舍的,是留恋的。大概只是母亲亲手包的热腾腾的饺子,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观,当时年少春衫薄的悸动,以及永永远远的荣光吧。
《山川岁月长》,光看这名字,就有诉不尽的衷肠。举杯遥祝,向山川致敬;相视一笑,与岁月和好。你有你的曲径通幽,我有我的亮光和拯救。不畏过往,不惧未来,因为内心有难以言说的盼望。
这本书里有我们熟悉的蒋勋、林清玄、龙应台、张晓风、王德威,也有不那么熟悉的陈幸蕙、颜昆阳、林文义,在他们的笔下,花儿盛开,流水潺潺,白鹭鸶悠然伫立,母亲在厨房忙碌,夜晚宁静悠长,而思念,悄然绽放。当然,也有一些我们可能更熟悉的名字和作品,没有被收录在册,但有什么关系呢,这些精选出来的华语散文,足够的美,足够的好,这就够了。
每位作家之后长长短短的导读,恰到好处,介绍了作家的生平和著作,并对所收录的文章从思想、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作家的创作风格,并沿着这条线去寻找他别的作品。这也许才是这本散文集的意义吧。
感谢台湾,保留了汉字的纯净美好,延续了华语文学的血脉。这些鲜活的字句,承载着百年中国的波澜壮阔和普通百姓的生生不息,带给我们似曾相识却又难以捕捉的感动。
犹记得刚上大学时,古汉语老师发出的叹息:你们这一代人啊,都被翻译文学带坏了,这么悠久这么美妙的汉字,毁在一时。是啊,汉语言文字的清丽奇绝,在简单粗暴的口号标语和机械生硬的翻译体中荡然无存。偶有的一些美好,也流于表面感怀,无法寄予更大的使命和召唤。
多么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接续传统,如台湾一样,在传统典籍中寻找并延续汉语的魅力。这本《山川岁月长》,送给愿守护汉字之美的你。
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月如钩,水朦胧,“山川岁月长”几个烫黑的小字,带着岁月沉淀的痕迹,清清雅雅,婉约绮媚。也愿你喜欢。
�"���F�
《山川岁月长》读后感(八):山川,岁月,长
山川岁月长,最为直接记录山川岁月的是作为历史见证者的人类,我们见证,我们记录,我们传承。岁月的流逝,给个人带来的是回忆,给人类带来的是历史。 书籍是记录岁月并能保存流传下去的重要载体,古时候这么多流传下来的书籍,我们可能不认识那种语言,但只要破解了文字,我们就能知道以前的历史,如果流传下来的不是书籍,比如说是储存卡之类的东西,或者其他类似的东西,我们首先面对的会是读取里面的内容,面对宝藏而不得入,所以说纸质书籍有必要存在,书籍能让后人能轻易的了解人类的过往岁月。 比较喜欢看蒋勋老师的书,上一本看的他的《池上日记》,记录了蒋勋在池上的岁月,这本书还有音频版,我感觉比较适合在悠闲的时候听。 《山川岁月长》也是一本适合悠闲的时候,慢悠悠的去看的一本散文集,散文大都是这种风格吧,散文给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提供了慢下来的途径,让我们的生活有驰有松,给在生活中奔跑的我们,适当的减减速。 “无关岁月”其实就已经和岁月有关系了,越想和岁月撇清关系,与岁月就陷得越深。“大地是我们的,海洋也是我们的”,大地和海洋也影响着我们。我们人类通过智慧与双手改变着大地与海洋,大地与海洋通过地震与海啸让我们知道了他们也不是任人改变的。我们相互改变,我们又相互影响。 “致万物的敬仰”,就像大地与海洋给予人类丰收与富足,也给予人类惩罚与灾难一样,世间万物也是一样,虽说我们能主宰其中大部分,但我们要对他们保持敬畏,敬畏万物,万物才不会给我们人类难看。日本福岛发生核泄漏之,人类的足迹撤离后,短短的时间,福岛已被动物与植物占领,大自然的力量是神奇而又伟大的,当我们人类想要的更多时,他们会用他们的方式惩罚人类的。 “往事漫漫长长”有着我们数不尽的回忆,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过去的已经过去,好的要发扬,坏的要避免,回忆是一笔宝贵的财产,有些记忆已经被我们慢慢的遗忘,遗忘了就很难再想的起来了,要让记忆给我们美好与警示,不能让他白白的浪费。我们的余生亦是漫长,所以我们要快乐的度过每一天,让以后的每一天都顺利,不求每天都有意义,但要畅快过一生,“余生皆尽欢”。做好自己,不因他人而改变自己的生活,“闲看人间二三事”,让自己的生活美好,与山川同在,与岁月同在,“不因岁月而凋零”。
《山川岁月长》读后感(九):怀念不是目的,重要的永远是在当下
“献给山川与岁月的敬爱之书”,这是本书扉页的一句话。一本集结了蒋勋、林清玄、张晓风、龙应台、廖玉蕙、奚淞、吴晟等等一批当代台湾著名大家的散文集子。
《无关岁月》一篇,蒋勋说着关于小时候过年的往事。安土重迁是上一辈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因为战乱作者一家牵到台湾,拮据的生活总是充满着辛酸,对于过年有着执念一般的慎重。母亲腊月里的忙碌热闹,手工腌制腊味,制作米酒,蒸年糕,忆起各种“童言无忌”“碎碎平安”的禁忌,当时的琐碎,经过岁月沉淀之后,年龄渐长回忆又是一份“不同的滋味”;对着父亲红纸手写的“历代本门祖宗神位”恭敬地磕头进香,在作者成长的年月里懂得了对生命的慎重。记忆里儿时年的滋味, 是母亲对于吃食准备地忙碌,是父亲对于祖先祭祀的恭敬,是当时自己的懵懂。时过境迁之后,忙碌的烟火气息已经消散,剩下的是作者的无限怀念。
《我在》是张晓风的名篇,小学点名时,一个“在”就是一种“饱满的幸福”;长大后早已不必点名,却总在脑子里对着那个课堂上的自己回一声 “我在”。一个“在”字对于作者有着特殊的含义,1997年的香港,作者“在”那里,和同胞并肩,同年轻人“一起回归祖国的文化”;在澎湖的小离岛,作者为岛上孩子们捐书设置一个阅览室,可这是一个没有淡水的岛,面对这个岛最大的困境,作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那里,倾听,思索。“在”对作者而言,就像是一个生命的约定,一个自我的肯定,“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不如相忘》作者吴晟写着对已故父亲的思念。年少时随父亲去祭祀祖先,不懂得“死别的悲伤”,带着“凑热闹”的心绪“游玩”一般,待到父亲离去时,母亲带着自己去祭拜父亲,这时才真正了解“死别”的伤痛。有时候自己会想着一个人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死去,大约是被人遗忘的时候,忘记才意味着真正的死亡。在作者心里,父亲对于自己倾注一生的慈爱,并未因为时间减去思念,时间只是把思念沉积得更厚。
阅读本书的过程,品读文章词句,就像是在和亲切长辈对话,脑子里闪现着他们口中的画面,同时又深刻地回忆起自己的过去和将来。正如封面推荐语一般“怀念过往,有我对生命的慎重,有我对此身所有一切的敬与爱”。怀念不是目的,重要的永远是在当下。
《山川岁月长》读后感(十):山中日子长久远,却道人间好个味
山川岁月长 岁月啊,是如此漫长,却又如此短暂。对于一些人而言,短暂的重逢即是永生,对于一些人而言,默默无闻、一事无成的永生却是短暂的停留。多少人追着时间跑啊跑,由年少气盛的青春少年到意气风发的中年再到笑看人生的老年,时间始终不曾改变。每每提到岁月这个字眼,总是有种时代感的错觉。《山川岁月长》,你听,多好的名字,让人一看就很舒服,由内到外。当看到这本书时,我在书店闲逛,百无聊赖之际遇到它,随意翻了两篇便决定带它回家。 《山川岁月长》不是爱情小说,不是人物传记,也不是专业书籍,而是一本集合了林清玄、龙应台、蒋勋等百位散文大家的优秀作品集。这些名家在文坛上风靡许久,不论从文字功底来看,还是从选材谈事来看,都是非常耀眼的明星。看似稀松平常的生活小事,只不过是俗称的家长里短,在他们一个个的笔下却似生了花,让人忍不住一看再看,总想找出点什么来。每每读完意犹未尽,还沉浸在这些大家创造的意蕴中。 有道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岁月绵长,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只不过留下了满地的芳香与惆怅。对于林清玄,在我的印象中他还是那位《人间至味是清欢》的作家,还是那位半夜听着“木鱼”去楼下吃完馄饨的房客顺道写了篇《木鱼馄饨》的作家。他的文章饱含着禅意,一方面与他本人信奉佛教有关,一方面与他个人经历有关。浮华乱世,每当烦躁时听一听来自寺院的钟声,你的心灵总会悄然寂静。读林清玄的文章也有这种感受,我喜欢他的所有作品。我一直坚信散文创作最能提现出一位作家的文字水平,因为能把稀松平常的家庭琐事写得生动有趣,引人注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本《山川岁月长》竟然将如此多的大家们集结在一起,让读者们大饱眼福,对于读者而言,简直是三生有幸!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年,寥寥几笔,他只不过说的是他所处时代的事情,可是却生动的再现了他们的生活。尽管我们和他们的时代相距甚远,对他们的一切一无所知,却能通过文字的形式走进那个时代,看看那些时代的人们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同时也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办。这何尝不是在体味另一种人生呢?《山川岁月长》,山川岁月的确漫长,不经意间几个世纪悄然划过,我看不到那个时代,不了解那个时代,却在大家的笔下感受着那些时代,难道不是这世间对于我们而言最幸运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