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的早餐》是一本由菲利普•胡克(Philip Hook)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9.90,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富比的早餐》精选点评:
●苏富比,拍卖师,跟艺术品打一辈子交道的人。这个视角很独特,带来的知识和眼界也很不一样。艺术是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位拍卖师说,金钱可以衡量艺术的价值!庸俗?谁说对艺术感兴趣的人都是上仙……封面上这幅画很有说道,“用早餐的荷兰女孩”,经过苏富比的拍卖和英国政府的放行,终于回到了荷兰,跟这本书不能再契合了。
●“有时候我会思考,那些不会写作、作曲或者绘画的人是如何摆脱人性自古以来就有的疯狂、忧郁和恐慌的。”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写道。黑兹利特(Hazlitt)说:“人类是唯一一种可以笑也可以哭的动物,因为我们是唯一一种可以被事物本为何物与它们应为何物之间的区别所打动的动物。”“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特性,那就是当我们看待自然时,没有哪一样东西不会让我们联想到艺术,”..对艺术品的日常熟悉度,确实会对我们造成不可思议的影响。如果你已经阅览了成千上万件作品,那么你所处的现实也会被艺术世界所调和。我的天啊!那只纵身跳跃的猫就像贾科梅蒂的一尊雕塑。看看那个男人,他有着一张杜米埃画中人的脸。那位女人的身姿非常像《镜前的维纳斯》.. 另,作者行文很风趣。
●艺术品市场是个圈子呀,圈外人连出货都不容易
●一开始以为是本拍卖行电梯间/盥洗间八卦集 本着猎奇的心态决定读下去 结果却干货满满 作者吐起槽来也是下血本 艺术家交易商收藏者博物馆甚至政府当局——无人生还LOL
●专栏体 想看这种写手讲更多行内秘则
●了解苏富比的八卦和一些可以用来吹牛的艺术品小知识的不错途径
●这本可比《艺术侦探》有趣多了,信手拈来的八卦太可爱了。艺术家要吃饭,收藏家要升值,所以我们为何不能谈钱呢
●可以一读
●挺有意思的
●艺术品不是单一的,是多维的,立体的,衍生成为一套标准,规则,人们在这套不断变化的规则中,贪婪的欲望被满足,再被破碎,再被满足。而艺术品,艺术本身又是什么呢?在赋予了太多历史意义之后,怕是当事人自己也没有料到历经沧桑后的辉煌,所以,这也正是艺术长河之中的有意思的事情,抽象的价值评判标准,却是真金白银在进行着交易。作者以他多年的经验,把本书写的浅显易懂,其背后的运作方式也是让人有了感性的认识,艺术品,艺术家,商人,拍卖行,博物馆,相互嫌弃又相互依赖,使得这一切风生水起,是一场神秘莫测的关于价值认知的探险
《苏富比的早餐》读后感(一):读《苏富比的早餐》
本书作者 Philip Hook 是苏富比拍卖行资深董事、印象派和现代艺术部高级总监,《呐喊》(Edvard Munch 作,2012年世界艺术作品拍卖价创纪录作品)主拍卖师。
作者的身份造就了本书的特别风格。不同于常见的艺术欣赏书籍,作者从其特有的职业角度,对艺术品欣赏进行了介绍。优点是视角与众不同,缺点是系统性和逻辑性不是很强(或者说,不是通常的系统和逻辑,而是作者自己的一套吧)。对此爱憎与否,大家可以见仁见智。
个人觉得,如果不是追求那么严密、整体的理论和逻辑,作为开拓视野,其实本书相当不错。毕竟作为苏富比拍卖行的资深董事,作者披露出的信息或故事,许多方面还是很有趣的。比如作者提及一位大收藏家收藏一幅毕加索(Picasso)素描次品的原因,竟然是那位收藏家认为这么差劲儿的毕加索作品,不应当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这大概真的是“有钱任性”了。
本书中,作者谈及了艺术品的许多方面和角度,对其分类和相关因素,更主要的是从市场和价值方面入手,进行描述。另外,作者主要针对印象派及现代作品,更早期的几乎没有涉及。但不管怎样,这本书带给大家的,是一个别有意趣的艺术品世界。
不过,也发现了书中的小bug,大概是翻译的问题吧。如果没记错,提奥应当是梵高的弟弟,但书中却写成了梵高的哥哥。
最近比较着迷思维导图,于是就边读书边粗制滥造了一幅本书的知识点导图,其实格式没有调整好,而且应该再仔细分析归类的。通常一个主干下面的分支应该为7±2(即5~9)比较合适,我没有进一步分析,完全按照作者的章节和目录制作的知识点导图,所以有些主干下分支数量很多;蓝色的字,为自己的总结,非作者原文。
只是随便把作者提及的一些知识点整理出来,导图篇幅就很大,可惜矢量图无法上传,点阵图完全看不清了。
《苏富比的早餐》读后感(二):草稿
我对拍卖产生兴趣还是从近两年观看马未都老师的节目开始的。马未都是国内的收藏大师,从他的脱口秀中我了解到一些国内外收藏的小知识,还有与拍卖有关的趣事。
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好奇,到底一件艺术品在拍卖前是如何定价的?除了看艺术品的创作者,还有什么其他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因素呢?
由湛庐文化出版的这本《苏富比的早餐》会告诉我们答案。它的作者菲利普·胡克是苏富比拍卖行资深董事、印象派和现代艺术部高级总监菲,他通过本书为我们上了一堂干货满满且妙趣横生的艺术品价格规律课堂,同时也是经典的艺术发展史课堂,
本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艺术家与他们的内心秘境。
作者带我们一窥艺术家的生平。每一个艺术家不同时期在艺术作品在都有不同的体现,他们的特殊经历影响了作品,也是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很重要的因素。
和模特的情史,会让他们的画更具传奇性和故事性。画家的死亡,也都会为他们的作品带来附加值。这虽然听起来很冷酷和讽刺,但这就是现实。如自杀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价格会更高,让艺术家那些充满痛苦的作品有理可循。如英年早逝画家,他们流传数量稀少的作品便显得更加珍贵。
艺术主题与艺术风格。
这部分为读者整理了艺术品市场所青睐的主题和风格。
其中列举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艺术品。比如排泄物、现成的词句,也可以作为组成艺术品的元素。过去我在艺术展览上看到一些奇怪的艺术展品,总是会感到莫名其妙。现在想想,也许这就是文中所述的“平庸性”,这也是当代艺术的一种体现元素。
不容小觑的价格决定因素。
什么才是卖点?怎样的作品才会被艺术品市场热切追逐?什么样的作品能带来溢价?
书中的这部分内容更加具体的陈列了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因素。
肖像横着还是竖着,风景画是否能确定画中地点,对价格影响很大
我们看到一幅作品,往往就会忙不迭去欣赏作品本身,而观察作品的背面也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功课,它会为我们提供许多关于作品的信息。比如过往展览的标签,艺术品交易上的标签,甚至艺术家的手写标题。
《苏富比的早餐》读后感(三):艺术的营销
文笔很有趣,让中午读书的我感觉到了一阵风,如同自由自在的鸟儿飞翔到白云上,在图书馆站着阅读是多么快乐呀。德加的芭蕾舞女雕塑展现出不听话的小猫的神态,而旁边的真人模特姿势与她一致,表情却是听话的小狗的神态,在对比之中,相同中的不同之中,产生了营销所需的惊奇性,最终这雕塑在2009年卖出1900万美元的价格。按照大富豪不会将超过1%的资产用来买艺术品的统计规律,这位买家的身价是?
营销德加的雕塑《十四岁的芭蕾舞女》恶搞需要幽默的智慧。P Bilhaud创作黑色长方形,名为《黑人在隧道里打斗》。它的对联是A Allaise的白色长方形,名为《贫血年轻女孩在雪地中》。P Manzoni装罐自己的便便,被很多收藏家买去,打开罐子时一定充满了仪式感。刻奇也是一种恶搞形式,来源于德语verkischen,让某物变廉价,例如在杯子上印蒙娜丽莎。
达芬奇解剖身体,蒙克解剖灵魂。今天看到99页。好几天之后,又是阳光明媚的图书馆站立日,阳光从窗户底爬到书架底,一片冬日的暖和。这本书依旧静静站在书丛中,等待我抽出来翻阅。印象画派的作品是视觉版本的抗抑郁药和抗焦虑疗法。前面2个书架有人在吃零食,后面2个书架有人在大声读书,前后杂音夹击,也好,更促进修心。今天看到第233页。
即兴创作:梵高意味深长的靴子和我的靴子《苏富比的早餐》读后感(四):谈钱俗不俗?
艺术史上有几件杰作是公认的价值连城,譬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向日葵》、罗丹的《思想者》,这些作品若流入拍卖场,谁能给他们定价呢?大名鼎鼎的苏富比拍卖行就等来了这样一次机会,拍品是爱德华·蒙克的《呐喊》。业内人士头头是道地分析它的可能价格,然而神一般猜中成交价的不是他们,而是博彩公司。莫非他们更懂画的价值?
这是在艺术品交易行业从业40余年的菲利普·胡克记载的一则轶事,在《苏富比的早餐》一书中,他详细讨论了决定艺术品价格的因素。不过论实战,恐怕不由所谓“专业人士”说了算——影响市场的因素太多了,就连普通的艺术爱好者都不免要发表评论:谈钱太俗气,我们都喜欢追随兴趣的达·芬奇、落魄执拗的伦勃朗、逃离世俗的高更,幸亏他们没去迎合市场呢!
但其实,在今天这个更为兼容并蓄的时代,艺术和金钱无需对立,它们可以相互促进,以价值吸引更多的关注,由更多的关注促进大众对艺术的感知,发挥积极的影响。即便艺术是件奢侈品,大众也有自己的品位,不完全被价格牵着鼻子走。
在胡克笔下,决定作品价格的因素大体包括艺术家个人的品牌溢价、受欢迎的创作主题和风格、细节的附加值、艺术品的出处及其与市场风向的互动。这些因素对大众而言没那么复杂,除了个人的审美,我们不难从定价的逻辑中举一反三。
最基础的是抓住简单的逻辑,就像许多人会买印满品牌logo的手包,虽不出彩,倒也不出错。那些个人风格鲜明的画家,梵高、蒙克、毕加索实在太好认了。更简单的逻辑藏于绘画的主题中,像是马克·夏加尔,他作品中所含的蓝色越多,就越值钱。亚历山大·凯斯特更有趣,鸭子是他最爱的母题,数数画中有几只鸭,大抵就能算出价格来。
第二类逻辑靠的是感性,考虑的是你有多想长伴这幅画左右。以肖像画为例,主人公若是美女通常要比名人值钱,后者又胜过“直击人心的深刻内涵”,金钱面前,人们通常坦率。另一个例子是海景画,平静的海面比波涛汹涌有市场,作者猜测是基于人们“对坏天气的潜意识反应,以及对晕船的后怕”。
看似粗暴的选择,有时还有其它背景或意图,譬如上世纪90年代,印象主义作品崩盘,盖因以“资金管理”为目的的日本买家撤出了市场。又如当年被纳粹斥为颓废艺术的作品,今日倒成了隐性的优势,除了对纳粹的厌恶感的移情,大博物馆的背书也是锦上添花。
胡克总结道:“艺术品市场和博物馆彼此之间保持着不安的对峙,这其中掺杂着互相怀疑、羡慕和嫉妒。”后者的学术倾向似与上述第二条逻辑矛盾,但两者本质上是相爱相杀,不互相结合的话,怎能理解第四条高阶版本的逻辑:用金钱购买艺术仍需品位。否则,如何区分情欲艺术和春画?——胡克认为差别在于“有无对人类境遇更广泛的同情”。如何为一堆垃圾抑或一罐排泄物买单——观念艺术是无需拆开垃圾和罐子(应该没人会这么做吧)也能看到内核的。既是如此,大可不必贬低金钱买来的艺术了。
格利·基姆森地一针见血说,艺术家是“愉悦地创作艺术,需要钱才活得下去”,而富人们则是“愉悦地赚取财富,需要艺术才能活得更好”。品位有别,分工不同,但这其中并不存在优越感。金钱铺就大旨谈艺术的通道,并非一条单行道。我们欣赏我们的美,他们购买他们的快乐。
——戊戌年读菲利普·胡克《苏富比的早餐》
《苏富比的早餐》读后感(五):读书随手记
20
【创作的美好时光:花蜜在大脑的缝隙间流淌】
21
【艺术家日记上商业意义是什么:
如果在艺术家的日记里能找到某件作品创作过程中的真情流露,那么作品的价值会得到提升。
最优秀的日记里,写满了艺术家们个性特质的方方面面,它们引领着我们进入艺术家们更广阔的内心秘境,让我们更好地鉴赏艺术品,并提高对它们的估价。】
一本又一本梵高书信的出版,与梵高艺术品的价值交相呼应。
越多的人和艺术家的情感能有共鸣,艺术作品更容易带上故事和情感而流传下去。
36
【杰利柯短暂的一生,符合浪漫主义式的巨大激情与过早离世的特点,这种模式至今仍俘获着艺术品买家的芳心。最重要的是,他有限的创作而导致的稀缺性,让他的作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有一小部分艺术作品,它们能立刻被全世界的人立刻识别出来,即使是那些对艺术不感兴趣的人。它们的形象已经超越了身为艺术品的原有功能,这些形象构成了一本轻薄但拥有非凡力量的视觉辞典。每当卡通作家、广告策划人和营销人士想要寻找一种由艺术权威性支撑、能传递出全世界共同想法的艺术形象时,它们就会翻开这部辞典。】
这种艺术品甚至和某些文化传统一起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因,类似于文化发展和扩散的原力。
51
【一名医生曾告诉爱德华·蒙克,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他摆脱痛苦。
蒙克却回答说:“这些痛苦是我和我的艺术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与我不分彼此,如若将其分离出去,将毁掉我的艺术。我想留住我的痛苦。”“在我的记忆里,我患有非常严重的焦虑症,但我试图用艺术来表达它们。如果没有了这种焦虑和病痛,我就会像一艘无舵舵大船。”】
对艺术创作者来说,平淡和幸福可能是最险恶的坟墓。内心没有冲突和表达欲的人,可能连创作的冲动都一并消失了。
越是敏感、情感丰盈充沛的人,普通人的微小感受在他那里越会被无限放大,他体会到的开心和痛苦指数都更高、更猛烈。对创作者本人来说可能是残酷的——想一想把你现在的痛苦放大一百倍试试,但对艺术作品来说,确是其原力。
59
【当艺术家与缪斯之间的传奇故事被载入艺术史时,他那些画有这位缪斯的作品将拥有额外的经济溢价。如果这位缪斯最后过早或离奇离世,作品最终的价格会更令人满意。】
故事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走向。
所有的文化和经济认同,实际上是对一个故事的共同认同。
艺术也一样。
故事传播越有利,艺术品价格也随之看涨。
87
【对艺术品市场来说,达成共识并不难:如果有一件事是市场所反映的,那就是运气和偶然存在于所有人类交易中,特别是在商业上。】
请虔诚转发杨超越!
【艺术中有两种负面情绪,一种坏的,一种好的。坏的负面情绪时传统具象作品中所展示的感情,它在市场中的接受度并不高。传统具象作品中人物的脸庞上,笑容比怒目更好。在一幅画作中,主体人物的唇线方向会让作品的价值千差万别。通常,人们都渴望能从一幅画里感受到幸福、平和和快乐,而非痛苦和冲突。
好的负面情绪就是焦虑,它对作品本身的销售十分有利。实际上,焦虑是现代艺术,具体来说是表现主义所发明的。从商业角度而言,焦虑是一件好事。这种存在主义的痛苦是20世纪人类的情感标签。随着艺术家将中心从外在世界转向自己内在的情感世界,它变得越来越受大众眷顾。】
在日常生活中,贩卖焦虑也能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或者,贩卖美好的想象。
98
【以上论及的当代艺术能售卖出去,都恰好因为其平庸性,但是如果没有那一点必要的讽刺,来赋予它心照不宣和大为流行的不敬意味,也许它便无法继续存在下去。讽刺性是这个让当代艺术品买家能被平庸性吸引的方程式的关键变量,方程式为:
平庸性+讽刺性=艺术
平庸性-讽刺性=你以为我傻吗,那袋垃圾要卖我10万英镑?】
艺术的微妙平衡。
文学也一样。
104-105
【观点艺术暗含的原则是:想法和观点比作品本身的执行更重要。
一个想法的所有权成为一种在商业上可行的产品:它可以像一件实际的物理作品那样被购买和出售。观点艺术作品在物理上展示出来的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还有人们对它的想法。】
106
【情欲艺术的关键是,从它所有亲密无间的细节里和残忍现实主义的视觉语言中,传递出对人类境遇更广泛的共情。
收藏情欲艺术是可行的,严肃作品人们都会收藏。但是,收藏春画就大打折扣了。所以,考虑到市场状况,以及与它等量齐观的道德因素,情欲艺术与春画之间必须划分出清晰的界限。】
又一次出现一个因素的微妙平衡。
所有审美上的评判,都可能因为微小的变量,让庸俗与高雅的天平倒向另外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