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天气预报》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05 00:33: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天气预报》的读后感大全

  《天气预报》是一本由[英]彼得•穆尔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气预报》精选点评:

  ●有启发的历史

  ●是一本天气预报的科普史 我准备动用我生锈的脑子写点什么出来

  ●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天气预报,其实直到19世纪才慢慢建立起来。而且这个建立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现在的高科技,没法很容易地建立观测、计算等环节。现在的一点点便利,那都是前人用命拼来的。佩服这些先驱者……

  ●王冠红人馆的赠品,翻译的不错,围绕天气预报这个行业的启蒙发展过程,也是菲茨罗伊的侧面传记,没想到他还是达尔文的船长。

  ●人类群星闪耀时

  ●菲茨罗伊的命运让人唏嘘,领先于时代的代价,同行是冤家的铁律。

  ●好书

  ●来自宋英杰先生朋友圈的推荐,我马上就下单了。一本科技感、历史感满满的图书!以人物为点,将关于天气预报的探险串联成一条线!美好的科普读物!

  ●当我每天打开天气预报的时候,从没想过这样一个日常的程序背后竟有着如此波折的故事。一个个科学家为气象学奉献一生,多少场灾难换来如今四通八达的观测和预报系统。读这本书我跟着莫尔斯为电报激动,跟着菲茨罗伊分裂成科学的狂热分子和宗教的拥护者。写得好翻译得也好,几个主要人物串连起气象学的发展,实在是很有趣的一本书。

  ●这书很有趣的视角是放在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和博物学兴起的背景之下,同样霍华德、康斯泰勃都是具有科学家气质与文艺工作者双重身份属性的人。苍穹,浑沌时战栗,澄澈时秀美,而这样一个探索时期恰恰就是艺术与科学分道扬镳的时刻,也是崇高美学登顶与滑落的瞬间,而彼时才有的百科全书式人物如今再也寻不到了。故事真的燃,好看,绝不仅仅是科普书。

  《天气预报》读后感(一):一本完全没读下去的书

  我真的很困惑为什么此书收获如此多的好评与赞誉,冲着豆瓣上这么高的得分来的,结果发现完全读不下去。读不下去,一定是自己走神了,再重读,我真的是认认真真翻了好几遍,至少在菲茨罗伊相关部分做了不少的勾画和标注,结果是我依然读不下去。这写得真的是如小说般精彩?出乎意料的好看?我觉得就是流水账啊,而且读到了一种似曾相识的味道,就是《女士品茶》那个味,即毫无紧要的细节描写一波接一波冲淡着主题主线。我能记住的点只有菲茨罗伊与达尔文同乘小猎犬号,以及菲茨罗伊开枪自杀令人扼腕,其余真的没太大印象了。

  《天气预报》读后感(二):奔流的维多利亚时代

  作者栖身于图书馆2F过道间,甘坐冷板凳,硬是从故纸堆中联系还原出昂扬振奋的维多利亚时代——浮雕般的科学家群像,勤勉严谨,孜孜以求,他们只要一张纸,一支笔和一些经过认真统计的数字,就可以发现真理。上帝的原野不在陌生,科学的秩序扩张触手可及,天空成为彼时的大航海主题。科学成为他们的黑魔法,他们仿佛破解天机的秘密团体巫师,他们睁眼看世界,他们延续并重新定义了时代精神(Zeistgeist)。

  今日所享观念之自由、科技之便利者,皆拜前贤勇猛精进而得也。谁曾想到,表面上人畜无害、绝对和谐的气象学(Meteorology),自诞生之日起,原来存在如斯革命之内核。但一个建构考量是Forecast只是1800-70年代科学史及文化史的一个面向,作者将其置于核心位置统御全篇,似力有未逮,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ug:译者未全部及时给出英文原名,至少首次出现时应如此。

  《天气预报》读后感(三):天气预报的初期创业史

  这是一部讲天气预报起源的著作,不涉及现代天气预报的科普,只是娓娓道来19世纪的欧美人如何逐渐地发展出天气预报这门独特的科学,记述了浦福、菲茨罗伊、格莱舍等几个关键人物有趣的生平和科学贡献,文字写得很好,翻译也非常不错,读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重新回到历史场景的感觉。有些知识也是第一次获得,例如达尔文搭乘的小猎犬号船长菲茨罗伊,本身就是著名的气象学家,英国最早的系统性天气预报就是他一手建立的,他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的天气预报由于科学逻辑的严密性不足和准确性不是太高而备受质疑。还有例如浦福的光电报计划,说是电报,实际是编码的现代烽火台系统,或许《长安十二时辰》的望楼信息传递系统也是从中获得的灵感,而莫尔斯真正的电报在天气预报的实现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风暴模型的建立也是颇为有趣的一段历史,在没有飞机和卫星的年代,从实地的调研中,去判断飓风这样的大尺度自然现象的本质,无疑比福尔摩斯探案还难,科学家从各地报告的风暴来临的时间、风向的变化、气压的变化,判断出飓风是移动的巨大旋风,这是非常精彩的分析判断,并以此模型来对风暴进行预报,减少灾难损失,这就是科学作用于现实的典型案例。

  《天气预报》读后感(四):天气预报的19世纪发展史(英国)- 未完

  WHEN:

  本书集中描述的是 1804年 - 1870年,19世纪气象学和天气预报

  WHO:

  1. 主线相关

  埃奇沃思 - 蒲福 - 菲茨罗伊

  * 罗伯特.菲茨罗伊 (1805-1865), 1831-1836年,小猎犬号船长,1854年英国气象局局长

  * 弗朗西斯.蒲福 (1774-1857) 英国海军军官,水文学家,蒲福风力等级。菲茨罗伊的导师

  * 埃奇沃思:蒲福的导师和贵人, 光电报的发明者

  * 格莱舍(1809-1903) 天文学家,气象学家,热气球驾驶者。格林威治天文台磁力和气象局负责人。

  * 达尔文:菲茨罗伊

  * 高尔顿:菲茨罗伊的对手

  2. 电报相关

  摩尔斯:电报发明人

  3. 风暴相关

  雷德菲尔德 (1789-1857), 美国

  埃斯皮: 美国气象学家,雷菲尔德的老对手

  里德:英国,雷菲尔德的支持者

  WHAT:

  1. 电报的发展:

  2. “小猎犬号” 南美航行:达尔文 & 菲茨罗伊

  达尔文能够参加小猎犬号的南美航行,起因是菲茨罗伊要求蒲福为他安排一位年轻的博物学家随行。而这次历时5年的旅行对达尔文发展出进化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风暴:雷德菲尔德

  WHY:

  1. 天气预报和英国的航海,帝国扩张息息相关。多位重要人物都是海军出身。

  2.

  WHERE:

  HOW:

  工具:

  19世纪20年代: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表

  《天气预报》读后感(五):如何“预报”未来

  明天的天气怎样?在今天,这不是难题,任何人都可以打开手机,轻松搜索:是否降雨、有无污染、乃至穿什么衣服,一目了然。受惠于天气预报,我们得以“未雨绸缪”。然而,直到19世纪中叶,天气预报依旧不被信任,气象学被视为带有玄学色彩的学科。英国作家彼得·穆尔的《天气预报:一部科学探险史》还原了早期气象史。

  如其他新科学发展史一样,气象学也经历了观察、争论、实验之途。查尔斯·达尔文的祖父伊拉斯谟就是个早期气象学爱好者,他在书房天花板上做了个简单装置,与屋顶的风向标相连,随时知晓风向。不同的观察者以自己的方式描述天气,水文学家弗朗西斯·蒲福则抛砖引玉,给风力划分了等级,并以代码描述不同的天气。热气球的发明让天空不再神秘,电报的发明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18世纪后,气象学渐有雏形。科学家对气象原理的解释各执一词,争论白热化,彼时大胆的气象学家詹姆斯·埃斯皮语不惊人死不休,声称给他一个气柱,他能呼风唤雨。媒体感到很新奇,跟踪他巡讲所到之处,竟总有雷雨相随,因而获“雷电教授”之名。

  气象学研究虽然热闹,天气预报的诞生却不顺遂。它就像个早产儿,命悬一线,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使人信服。突破思维定式的科学家敢为人先,但要将成果落实,需说服众人共同改变,这并不比科学探索本身容易,因此,超前于时代的科学家未必能功成名就。

  书中着墨最多的罗伯特·菲茨罗伊即是一例。后世对他的评价,通常是“达尔文在‘小猎犬号’上的船长”,但他更应该作为一名气象学的先驱被铭记。菲茨罗伊使气象局从行政中心变成了活力十足的部门:分析电报传来的气象数据、总结预测风暴的方法、渐渐不再局限于船员和海边生活者,让预报服务于普罗大众——“明后两天的天气概况……南部地区:较强的偏西风,晴”,已然非常接近今日的天气预报。可是菲茨罗伊却饱受质疑,表面的原因是预报時有不准(其实准确率达到了75%),深层次的争议主要有二:一是在宗教立场上,气象预报挑战了“天气是种神力”的宿命论,如同达尔文宣称“人是猴子变的”一般石破天惊;二是基于科学性的质疑,菲茨罗伊的预报系统是“试验性质的过程”,不够严谨、完善。

  科学发展得很快,即便如此,天才的预测和有力的论证之间仍有时滞,它往往是争议的来源。譬如,20世纪争议最久的科学问题:全球变暖、人们等待“实锤”,但它的别名是“来不及”。在实用科学中,更揪心的例子是,与疾病赛跑的患者是否尝试新型药物。反对的声浪中,菲茨罗伊或许显得冲动冒进,但他应当无怨尤。因为对他而言,天气预报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非沽名钓誉的手段——多年的航海经历、与死神的擦肩,让他比旁人更了解未卜的天气何等凶险,他从中获得了“催人奋进的情感力量”,急于用不成熟、却正在不断改进的成果挽救生命。

  丹尼尔·笛福曾说,英国船只的平稳,影响了水手们对风的感受。菲茨罗伊正相反,科学感性的一面有时可以预见理性未见之处。受惠于科学指引的未来,亦不该忽略那些知不可能而为者及其大胆的“预报”。

  ——己亥年读彼得·穆尔《天气预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天气预报》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