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想事成 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是一本由陈芳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芯想事成 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精选点评:
●柳倪之争倾向于前者,急不得。华为企业文化糟糕,但也是时代的产物,未来或可成为突围的旗手,不代表赞同其企业文化。任正非在人生低谷见到了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彻底丢掉了对人性的幻想,换句话说,是丧失了人性,正因此才能在这个时代成功。这样说一定有我嫉妒和为自己不够努力推卸责任的成分。
●初中历史书文风。新增词条【美国商务部】【301调查】【摩尔定律】【广场协定】【巴统】【灰犀牛】【晶圆】【黄昆】【王守武】【谢希德】【ARM】
●中国科技的崛起,不必用国外的。用我们自己的“芯”科技
●作者用专业的眼光剖析了当今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客观而真实。
●强烈推荐的一本书,对于喜欢这种书的人简直是福音哎
●这本书真的很让人深思,要是每个人都心想事成那天想多了
●这本书真的很让人感觉到神奇,不为什么就是这么觉得
●我要说在拼搏奋进的当代,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把握未来,随着量子芯片与人工智能的研究不断推进,中国会越来越棒。
●补补历史知识还是很好的,多一星是祝福中国芯片产业能够迎头赶上。
●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挺有意义的,推荐
《芯想事成 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读后感(一):流水账
花一个小时过了一遍,两个原因,一是美国对中国华为“卡脖子”断供芯片的行为引起广泛的关注,所以想全面了解一下中国的芯片行业现状,二是自己不是做芯片相关工作,没必要看太细。总体来说本书比较浅显,只是罗列了一些芯片行业的“知识”,并没有深入谈芯片究竟复杂在什么地方。本书共分7章,前两章点题,指出美国断芯中兴,中国很焦虑;第三章主要讲芯片本身的进化历程和在现在工业社会的作用;第4章描述全球芯片知名企业的历史;第5章讲新中国建国以来的芯片行业发展历程;第6章描述现在中国的知名芯片企业;第7章是芯片知名企业家的采访。总的来说拼凑痕迹明显,如果想简单了解一下芯片行业的历史和中国芯片行业的现状,可以一读。
《芯想事成 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读后感(二):从“芯”出发
读完本书,才知道原来我们国家的芯片实力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不堪,只是有些领域比较弱罢了。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用的是申威芯片,北斗导航用的是龙芯,手机基带通信芯片华为海思(麒麟、鲲鹏),新兴领域AI芯片寒武纪。在这些成就背后,是我国科研工作者的辛勤汗水与智慧结晶,背后的故事同样令人感动。
但是,在庆幸已有技术的同时,还要认清现实,我国芯片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一定差距,某些领域甚至是3~5代的差距。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60~80年代错失了发展机会,文化大革命是避不开的话题。
就目前我国芯片产品的应用来看,国防军工等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已实现芯片全面国产化。但日常生活方面的应用还未实现国产芯片产业化,整个生态链由国外高科技企业牢牢把控。让人欣慰的是,华为异军突起,带给了国人希望与骄傲。
《芯想事成 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读后感(三):知道了中国芯片产业的举步维艰
知道了中国芯片产业的举步维艰,曾经滞后了20多年,现在在强国领先的基础上,再重新奋起直追确实是很难,到底是造船买船还是租船?真正变成一个芯片强国需要政府产业研究机构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就像曾经的日韩一样,不要吝惜大比资金的投入,以及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否则就会出现强者愈强,而中国在核心的芯片技术上受人控制,没有议价能力,没有竞争力的局面,中国能够做重工业,能够研究两弹一星火箭上天,却在精密仪器微观层面上发力较晚,没有早日大规模投入集成电路,而芯片产业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讲求产业链,生态环境的产业不仅需要基础建设,还需要应用在应用的基础上不断迭代,越做越好,如果能够坚持研发,投入不断,进行技术积累,就能够突破难关突破谷底,实现契机和增长,相信中国人的聪明和勤奋,再加上耐力和合作一定能够获得后发的机会。这本书重点是在讲我国芯片的发展情况,以及世界芯片发展的情况,以及各国芯片发展的对比,了解了芯片产业在全球发展的概况,知道了芯片难技术环境生态的根本原因,也对世界芯片的发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读书的过程中心情不断由沉重,变得深思熟虑,思考最后也是沉重,但是却也有了希望,希望中国能够奋起直追吧,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支持国产,希望政府能够在政策上多支持芯片产业实现,真正的起飞。
《芯想事成 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读后感(四):一个重要性堪比两弹一星的产业
书写的很好,通俗易懂且逻辑清晰,可读性很强。
如果说两弹一星的成功,保证了中国可以安稳的从穷国发展成中等收入国家,那么以芯片产业为代表的尖端核心技术,就成了保证中国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
显然,美国作为现有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的赢家,一定会想方设法阻挠中国对其“核心产业”垄断的挑战。迈不过这个坎,中国将永远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更弱,因为有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可以取代中国),这是战略新兴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逻辑。看完倪光南院士的撰文,对于中国突破围堵的信心又多了不少:中国在超级计算机芯片领域和移动芯片领域其实没有很差,桌面应用(电脑)和工业应用领域应该有些差距,但是重视起来以后,花几年也有机会追上。
对于芯片产业来说,大投入大利润,小投入大亏损,所以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只能买最好公司的股票,炒作概念的早晚凉凉,当然大部分股价已经炒飞了,找到相对便宜的没那么容易(不得不感慨,聪明钱和聪明人真的多)。
书中的各位业内大佬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核心环节自主可控是必不可少之路,而且与市场的结合也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建立生态。现有的win-tel生态颠覆难度很大,所以我也在书中看到了中国人的很多努力:1,通过AI芯片、量子芯片、生物芯片等新技术新方式在芯片领域弯道超车;2,去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找机会,绕开民用领域的巨大壁垒。让我们拭目以待。
《芯想事成 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读后感(五):《芯想事成》读后
《芯想事成》读后
从中兴事件开始说起,讲了中国贸易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此后,介绍了芯片产品是什么,分析了世界芯片产业、中国芯片产业以及中国芯片行业中的CPU行业。本书用记者有温度的文字,串起了一系列概念、事件、企业、趋势,可以作为研究芯片行业的入口。
从半导体行业投资研究的目的来说,本书介绍了很多宏观的知识、数据、产业链关系,虽然几近常识,但却是最根本的基本的,把握这些有助于把握电子行业研究的大方向。
中国生产了全球80%的手机和95%的电脑,但在芯片领域的占有率均接近0。2017年,中国进口3770亿块芯片,总计2601美元,超过原油的1623亿美元,而当年中国所有进口总额是19151亿美元。一台499美元的苹果平板电脑,富士康仅拿到11.2美元的代工费。
2018年,中兴被美国制裁,并非偶然,2012年就有了制裁,而背后是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国家战略驱使。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美国就发动并打赢了对日本的半导体之战,背后的原因也是因为日本产业升级影响到了美国的利益。这次的贸易摩擦,是科技战,贸易战,反映了美国全球化战略的调整,或许是一轮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大周期变化的起点。
发展芯片产业,难在哪里?一是高投入,截至2017年,大基金投入1387亿元,但也就相当于国际上两个大型芯片公司(比如,2016年,英特尔研发支出127亿美元,高通是50亿美元);二是缺生态,芯片是用出来的,需要下游产业链的支持;三是少人才,学校专业少,科技人员考核不重视,芯片研发人员收入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