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是一本由潘富俊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读后感(一):通往上古诗歌境界的时光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家长们给自己心爱的宝贝起名字的时候,总是从诗经里寻觅。芷若,芄兰, 一个个如宽袍大袖的女子盈盈而过。其实。这些不过是一些特别特别寻常的植物, 从远古时代就在路边篱下,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子民。
这本书,给诗经里的植物们系统地做了一次梳理, 然后再系统地进行分析。名字别名来历,样态描述,引经据典。让诗经晦涩的诗句如一条条科普展现在读者面前。一日读一种, 了解到他们各自在上古时代的功用和指代。谦谦如君子,婉婉若佳人。诗经原本描述的不过是一番质朴的道理,如同这些随意可见的植物花草,但人生代代相传的,值得珍惜和玩味的,不就是这些单纯质拙的真理么。做人当如兰佩,馨香泽被众人。
如果把这本书当做一本自然科学读本, 未免局限了,但首先这本书可就是提供了确切的科学的考据。更别说,又带有彩色照片的插图,让我们可以直观地和自己记忆里的草木进行对比查证,哦,原来这叫做江离,小时候会把这叶子采下来夹进书页,有着青草香气的书签可以用好久。居然在诗经里有这么幽远的一个名字。对照着诗经里面的句子, 一一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某种气节。于是这超脱于自然科学的领域, 到达文学的大世界,原来古人把世间的草木写进书本,凝成精神,而今天的我们在这里通过这些图片又还原回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我们总说古意难求, 不真正了解古代人写诗词时周遭的真实, 那怎么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感悟,不真正知道诗经里兰芷蕙茹的样态,又怎能体会他们指代的精神呢?这本书,值得作为一本通往上古诗歌境界的时光机,随手翻开,立刻与斯人同坐,听鸟虫唧唧,陪伴花木凋零的那一瞬。
《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读后感(二):楚辞之美
中国的诗词历史中,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都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这些流传了多年被无数人传送的作品,被后人以多种形式演绎, 有的被引经据典出现在了后人的文章当中, 有的出现在画面的题字上, 当然也有很多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上了, 哈哈。
不过,你见过出现在植物图鉴里面的诗歌么?
《美人迟暮,草木零落----楚辞植物图鉴》就是这样的一本关于植物与诗词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台大森林研究所硕士,潘富俊,现任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教授,开授景观植物学、植物与文学、台湾的植物文化等课程。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作品中出现的植物多以香草来比喻君子的高尚品格。
在《美人迟暮,草木零落----楚辞植物图鉴》中分为香草、香木、恶草、恶木、写景寄寓、以物喻情等等类目。每个类目里面都有不少的植物的介绍, 包含古今名称对照,植物科别介绍,楚辞作品赏析、注释。植物图片展示,这些照片便于查找,方便读者在词句中找到对应的植物的影子。 词句中诗人以这些美丽的植物来比喻高洁的品格, 用恶木来比喻奸佞小人。 植物的图示也能更好更直观的感受到比喻的内容。
楚辞距今已经经历了多个朝代,语言的表述的方式的不同, 在当下的读者读起来会有些许的障碍, 对于古文的阅读离不开注释, 精准的注释,一些生僻字的解释,以及文章的翻译,对于当今的读者阅读会有很大的帮助。 跟之前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来说,楚辞的年代更久远一些, 所以一位耐心的读者,更加需要的是一位翻译准确的笔者。 这本图文并茂的书正好可以用来学习楚辞。
y"��e
《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读后感(三):赏花品草,细读诗词两不误
记得上一次玩仙剑系列游戏已是几年之前。作为一个伪仙剑迷,历代的仙剑游戏都曾经玩过。这几年渐渐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几款仙剑游戏的主要人物名字居然都是与某个主题有关的。像是仙四中的主要人物名字都是与矿石有关,仙三外传中的几位名字都是来自于天体星空,而最初开始这样玩法的仙三中的人物名字却都是与植物有关的。
在地球的发展历史上,植物的出现是要比动物早许多的,它们看尽沧海桑田,岁月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植物比动物更具有灵性。在我国的传统文学中植物也是经常会出现在其中,人们根据这些植物的习性特征用来比喻不同人的性格特征。就像是上面所说的仙剑三中的主要人物一样,他们的人物形象性格或多或少都与他们的名字有关。用芳草喻美人,以树木拟君子,是我们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看到的。文人借植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也是常有的事情。印象中这一方式在唐诗宋词中常见,不过还有一种我们虽然很熟悉名称却并不会经常脱口背诵的文学体裁中也多次出现过。这便是《楚辞》!
对于我个人来说似乎对于汉代以前的古文学接触的并不算很多,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中有太多不常见的字不认识,再加上古文学功底不够深厚,通篇读起来颇为吃力。这样即便是其中的文风语调再优美,也难免会让人心生畏惧。不过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别的切入点来对这些古文学进行认识,就像是这本《草木零落,美人迟暮》一书一样,它的主题便是介绍《楚辞》中所出现的植物,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名称从其中找寻出来进行整理介绍,并将其出处摘列出来,配以数幅真实的彩色图片。此书看似是介绍植物,实则是为读者展现《楚辞》的优美文风。既让阅读者增长了对植物的见闻,又能够同时对《楚辞》中的优雅名句进行一番知晓,深入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如此一来,阅读起来倒还真的是别有一番情趣,真所谓是赏花品草,细读诗词两不误啊!
《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读后感(四):草木有灵,千载不改其魂
这本《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是《诗经植物图鉴》的姐妹篇,而我也是特意让自己的大脑空白了几天再看这本楚辞,因为说白了二者其实是有很大的共通之处,特别是有几种植物二者都有,而作者也依旧完整的写了出来,毕竟是按照《诗经》《楚辞》这样来分类,有相同植物自是当然。
本书虽然也有按照《楚辞》里植物的香草恶木的文学形象加以区分,但并没有都严格区别对待,毕竟那是文学需要,而本书是从植物生态特征方向来整理,打破了一些植物固有的文学形象,即善恶美丑,单单从植物的领域来讲解,也让人真正的对这些自然界的生命予以应有的尊重和了解。
文字优美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第一个当然是作者无与伦比的专业性,而这个优美的文笔与《楚辞》本身却又相得益彰。坦白说,我们大部分人都只是在学生时代有阅读过几篇《楚辞》上的文章,并且可能长大后也都还给了老师,即使有人记得一些著名字句,但也说不出具体含义了,更别提想起那些植物是什么,以及他们在诗句中代表了什么。本书《楚辞植物图鉴》却让人对《楚辞》重新燃起了兴趣,这本书相信也会成为不少人在重新阅读《楚辞》时的工具书。
比如原来留夷就是芍药,胡适大蒜、黄粱是小米等,这样一来晦涩难懂的楚辞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再重新去读楚辞便能在脑海里真实的反应到底在说些什么,对于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和文学含义也容易理解多了。
跟《诗经植物图鉴》相同的是在本书中作者依旧非常严谨和专业的对《楚辞》中的植物一一进行标识和注解,植物小档案更是让人可以一下子就了解他们,更别提还有实拍的植物图片展示,看隽永文字,赏清新植物,本书好像真的有了书香,爱不释手。
最后说点题外话,看本书其实最好手边也放一册《楚辞》为佳,看着书中熟悉的字句,再对比潘富俊先生对于植物的详解,有时候竟会不自觉的有些痴了,有幸生于我华夏,有如此美妙的词句让人沉醉,虽然千年过去,依旧有着动人心魄的美和扑面而来的风霜。
《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读后感(五):花草的前世今缘
文科与理科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长期以来是分离的,可能是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尽管提倡多年复合型人才,但是对于学贯理文的人,是不利于社会安定的,渐渐地成为了一种规则。不过,有规则就有例外,《楚辞植物图鉴》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好书,大有惊世骇俗之效用,试看楚辞中的草木精华不仅仅是文字的符号与意义的指征,而且是现实生物学的展现。 读此书前,我们有些担忧屈原那富有想象的创造力,让这些草木精华在茫茫自然界是否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特别是当我们看到满篇的生僻字词时更加疑惑屈原的真实用心,是自夸才华出众,还是为难后人。读此书后,才发现屈原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是文理兼修的好学生,在写就一手好文章的同时对于自然界的花花草草也是极为关注的,他较好地继承了《诗经》的创作传统,俯下身子去接触每一滴露珠,开创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壮举。 读此书,不尽是专业学者,更多是普罗大众,我们在文学修养上也是半瓶水,对于植物学更是门外汉,此书有效地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打通了任督二脉,让我们迫不及待地去了解留夷、三秀、屏风、柘的现代指征,在现代化进程中,它们脱却了华丽的外表,只剩下俗不可耐的名称,即芍药、灵芝、莼菜、甘蔗。 古典文学往往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山川草木来隐喻主观世界的悲恨喜怒,打开了生命的时空。作者写作此书的意图不在于让我们按图索花,然后带着同伴与孩子到广阔自然中识别花草的名字,而是告诉我们花草也是有生命的,它不可能完全按照文人的意图去展示其精华或荒芜,尤为重要的是,对于尚未谋面的读者,此书作者旨在启发我们去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性情的生活,活在人世间最为重要的可能并不是生命的长短,也不是时间的快慢,而是在人生历程中的点滴体会。联想起今人的文人,甚是悲哀,只会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春夏与秋冬,对于四季的变迁、草木的荣枯已经不再关心,甚至熟视无睹,只会彼此间会会意、说说理,完全是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没有了源头的活水,那些作品即使是呕心沥血,也不过是废纸一堆。
《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读后感(六):一声叹兮《楚辞》出,一声美兮读此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能很多人对于这句比较熟悉,甚至很多人将这句话当作至理名言。在阅读《离骚》时,总是被“兮”字尾和各种难懂的词语所困扰,似乎除了感慨诗人屈原胸怀大志,情操高尚,志向高洁之外怕是也欣赏不来什么。饱含着楚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经典不可多得的,影响了不少读书人。那一句“各领风骚数百年”,更是无数诗人一生的宏愿。 在这样一本饱含楚国文化,其中囊括巫族文化、楚地方言、浪漫主义风格等等丰富的内容,留给后世学者们日以继夜地研究啊研究,直到如今还有不通透的地方。这本以《草木零落,美人迟暮》为名的书籍里,作者另辟蹊径,不高赞屈原高尚的情操,不点评其中文句的优美,而是将诗歌中包括的植物一一罗列给未知的读者们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读过《离骚》的人肯定知道,《离骚》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不曾重复出现的各种香草、臭草名称,由于距今甚远,很多人只是知道名字而不知道长相。这本书真的是解了燃眉之急,为热爱《楚辞》文化的读者们提供了好的燃料。 说到这本书的结构,作者别出心裁地专将植物,不论是植物的外形,植物的效用,植物的名称都做了仔细的区分,甚至有的还专门附图介绍,分辨不清的地方还引经据典加以作证。可以这样说,这本书是科普类的体裁,对《楚辞》热爱或者好奇的人可以看看。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各类植物分门别类,各有详略得当的介绍,让人耳目一新。其中包括了二十二种香草,十二种香木,十一种恶草,五种恶木,写景类植物八种,以物喻情类植物九种,经济作物二十三种,祭礼类植物十种,一种神话植物。真可谓是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 很久没有看这种科普和文学结合的作品了,里面各种各样的香草名,植物名,简直让人大开眼界。不得不感慨作者知识的渊博,研究的透彻,我想只有一门心思研究、坐的住冷板凳的人才有这样的成就,才有这样的魄力创作出这样一本独特的楚辞植物谱图。 如果你想从不同的角度阅读《楚辞》,如果你对出国游文化向往已久,如果你热爱《离骚》,那么不妨打开这本书,好好看看这个独特的植物世界!
《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读后感(七):楚辞植物图鉴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楚辞》此书的流传与考证也是一部历经曲折的历史,为世人所关注。经过这么长时间,无数人对其的修修补补,我们现在看到的《楚辞》,也不是最初的版本了。 多说一句,我们端午节放假就是因为屈原,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忠君爱国,后亦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我喜欢传统的诗歌,读起来有节奏感,短短的数十个字,就能有这么多的含意,买过《诗经》,《楚辞》也在待购书单里,就等网上的书店打折了。这次有幸得到《楚辞植物图鉴》,心中的惊喜难以诉说,书中介绍了《楚辞》中的诸多香草香木、恶草恶木,先了解了解《楚辞》里的植物吧,《楚辞》常以香草、恶草拟喻忠良奸佞,希望以后看《楚辞》能不被这些植物所难倒。 古时候的人是浪漫的,因为古时候治病救人以草药为主,所以古人以植物的品性来拟喻人的品性,浪漫的人总能写出浪漫的东西,所以我们看到了《楚辞》,不然哪有这么多人给孩子取名去翻《楚辞》。 《楚辞》因为个别文字的生僻与内容的晦涩,让无数人望而却步,《楚辞植物图鉴》通过对于里面植物的描写,让我们从众多植物里走进《楚辞》,人一旦对于某件事物起了兴趣,就会锲而不舍,一旦我们通过植物对《楚辞》有了兴趣,阅读《楚辞》的也就多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这也是一种手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世代相承的,拥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反映了民族的特质与风貌,是民族思想文化与观念形态的表征。 《楚辞植物图鉴》的插图清晰,手绘精致,解析详细,让我看到了《楚辞》的另一面。看了《楚辞》、《诗经》等作品,让我感受到了我知识面的匮乏,连蒙带猜的,都想不明白里面内容的含意,潘富俊的图鉴类作品,很适合我们这些《楚辞》、《诗经》等的入门者,希望等到网上书店打折的时候,也把作者的其他几本植物图鉴收齐了。
《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读后感(八):回味
《楚辞植物图鉴》确实是很让我涨知识了不少。曾经我小时候是生活在乡村的,在那里空气很清新不像现在我所在的市区里灰尘太多,污染严重。阿卓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丫头,在乡下我看过很多很多的花、草、树、果子……虽都见过不下几百遍,也熟识它们。可却不知道它们普通话的名称,在乡下村里人都是土话匿名这些植物的,具体的药用价值、使用价值、食用价值、本身所属的特性都是不知道的。 而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我常见的植物的名称、在诗经里的别名、用途……等等一系列都让我受益匪浅。而最大的、最直观的便是所配之图了吧。这更能使我们认知一种植物的最佳方法了,当然这是就我个人而言。 就比如我在看《楚辞植物图鉴》中就有我所孰知的几样植株。 一、白茅 以前在乡下的每个清晨,都会有白茅盛开。只因这白茅的形状样子跟喇叭很相像,我们乡里的土话匿名为喇叭花了。顾名思义,它是很娇嫩的,就像一个翩翩起舞的白天鹅一般纯洁美好,都让我觉得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了。看了这个小篇章之后,我对于它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的跟洗净之后竟可蒸制食用,这可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啊! 二、白芷 这植物是我所孰知的!因为在电视剧里、草药中是我常听的。如果不是在看到此书中的图片时,我简直不能相信那个就是白芷。虽然在我现在生活的地方并不多见,可在我小时候生活过的那里简直遍地都是,只是我从没弄懂或知晓它的学名,却记忆犹新啊! 三、苦菜 说到苦菜,那我就最为熟悉了。因为我采过,那是当时在田里采给猪吃的。苦菜掰开来,还会有白色的汁液流出来呢,就像牛奶一样,可这苦菜的汁液却是有粘性的。不过不太强。 当然还有许多,比如像毛豆一样的野豌豆、可食用的桑果与蚕吃的桑叶、清脆可口的板栗、长的像牛头的菱角、能开小紫花的黄荆……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实相比于这种植物百科全书之类的书籍,我本人是蛮喜欢的。因为生活中我常见的杂草啊、花朵啊都是叫不出名字。只能记住它们的外貌。这无疑是对不住它们的,这本《楚辞植物图鉴》可谓是深入浅出的让我们认识、了解了这些我们平常都不注重的小植物,却往往有着它们自身的魅力。
《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读后感(九):不得美人,亦迟暮
单纯针对题目而写了这个题目。草木零落,美人迟暮,其实作者的这本书一点没有零落与迟暮之感,或许是作者的意境并未体会得来,只对着前方如镜空气顾影自怜,当韶华逝去,多大声的兴叹也是无力的,时间、境遇、人事、经历,只能但愿不悲观,将一切看淡,在兴趣处着一眼,带走该带走的,留下该留下的,愿天堂也有这些美丽的花草植物,让我们不孤单,在此只留心图鉴。 楚辞,自是有些聱牙,从开始接触便觉生僻难懂,记得当时以为熬过了高考便远离它了,谁知学了汉语言文学,再难逃之外。时间久了了解多了,对所学专业渗透了不知名的喜欢,虽并不精深,却对所有的文字作品有着自然的亲切之感,说起便喜欢,虽无法长时间的浸淫研习,也可以捧读不辍,所以对于本书,不能发表多至高至深的评论,仅就观感谈感受。 读来自觉有几方面恳切处,列举如下。 1、加强了对楚辞的回顾学习,文中有对楚辞各章中的提及植物之处做了总结归纳整理,感觉更清晰了许多,对植物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刻,注释部分很加分,这并不是无用之处,反而作用很大。 2、对南方植物的了解,多识见,图片很真实,即视感强,药用,食用,欣赏三足鼎立,作为一马平川东北大平原上长大的孩子,对植物多样性了解并不深刻,重点也不在此,放眼望去感觉只要是绿色的就没甚么区别,只要是花朵,也就是颜色不同形态各异,也没有研究过什么食用和药用价值,也是因为北方比较匮乏,当看到这些图文并茂的内容着实对于植物有了很大的改观,对于里面一些常见的植物有那么美丽的名字心中也很欣喜,对一些没见过的植物也惊叹于它的美貌。总之是心旷神怡之感。 3、综合后融汇所学所知,令理解再升高一程度。可能以往对于文字的理解也仅以文字为出发点,理解并记忆起来便有局限性,没有直观体验只凭想象的来根基并不牢靠,而当楚辞中这些植物占大比重的内容出现,植物们就这样鲜活的出现在眼前,他们的形态,他们的作用,在你的记忆中生动了起来,再去理解作者写的文字,便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了,这时会感觉是一个植物百科和文学家综合出演,很厉害的角色! 读书的目的各有不同,感受亦不同,同大家分享。
《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读后感(十):一草一木皆有情
“美人迟暮”一词出自屈原的《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意思是想到草木不断地在飘零凋谢,不禁担忧美人也会日益衰老。暗含作者想要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
《楚辞植物图鉴》顾名思义,就是对《楚辞》的植物进行单独描绘的图鉴,《楚辞植物图鉴》不仅仅是一本图鉴,还对《楚辞章句》里的每种植物进行了介绍,介绍分为三大部分:《楚辞》引文、植物小档案和说明主文。
各种植物分成了八大类:香草类、香木类、恶草类、恶木类、写景寄寓类、以物喻情类、经济类、祭祀类八大类,宏观分类又可以分成比德观、借物抒情、用途。划分方式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书中不仅有植物的古图谱,还有展现形状特征的数码照片。
我们走在路上,常常会问,这是什么植物,那是什么植物,喜欢植物的人会拿着手机拍下照片,然后在互联网上查询植物的相关介绍。
《楚辞植物图鉴》则刚好相反,先告诉你有这样一种植物,接着引入一段《楚辞》,然后再详细介绍这种植物,包括特色、用途、并且旁征博引其他作品,最后再来一个小档案,扩充见识面,普及冷知识。
科普文章想要有趣很困难,《楚辞植物图鉴》服务于《楚辞》,并且在说明的时候,不忘提及植物的具体用途,例如供作菜蔬、药材或建材等。拉近了科普文和大众的距离,也联系了生活实际,不仅从《楚辞》里体会两千多年前引领风骚人物的感受,还能一边吟诵《楚辞》一边从美丽的大自然收获不一样的体验。
本书作者是潘富俊,他是一位台湾的植物学家,同时又是饱读诗书的学者。他的其他著作还有《草木》《民俗植物学》《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红楼梦植物图鉴》等。大多是将植物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相联系的作品,也可以说“他是一座桥梁,沟通了植物科学与文学艺术,跨越了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
我们经常吃的两种时令水果橘子和柚子,在楚辞里代表的是忠贞的形象,东方朔借屈原之口,表达对时政的不满,他说的是“斩伐橘柚,列数苦桃”,意思是砍伐可口的橘柚,栽植苦桃。
翻开《楚辞植物图鉴》,你不仅能够看到有用的植物学知识,还能穿越时光,感受到多年以前《楚辞》作者的心境,用另一种心情来阅读古典文学,用另一种心态来增加我们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