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T.S.艾略特传》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3-04 00:33: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T.S.艾略特传》读后感1000字

  《T.S.艾略特传》是一本由[英]林德尔·戈登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5,页数:6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S.艾略特传》精选点评:

  ●最喜欢他创作《四个四重奏》的部分,是不断地自我探索,自我突破的涅槃过程

  ●爱:陌生的名字

  ●终于读完了。亲眼看到了动荡的灵魂深壑里缓慢生长出风景的全过程。赞美译者。谢谢编辑赠书,期待译后记别册以及后续作家传记系列。

  ●博士资格考试之后我对导师说准备考试的收获之一是开始明白了诗歌的好,尤其是艾略特。我不觉得他诗歌里的庞杂引文和众声喧哗是重点,这些诗背后指向的那个挣扎的人才是,these are the fragments I have shored against my ruins是崩溃边缘攀紧秩序的努力。这本艾略特传的好处也在此处,戈登放弃了公共人艾略特的传记,试图挖掘的是诗人隐微的情感时刻和这些最接近真实的时刻对诗人人生和作品的影响。虽然有的时候戈登的解读近乎臆测,但是把艾略特看作想要成圣的罪人的确可以让我们更靠近在诗歌里露出痕迹的痛苦灵魂。1星专门献给译者,这个体量的书一直维持语言的准确,不为了圆滑好读伤害原文的锐度,背后的工作量想想就可怕。

  ●艾略特的一生都筑在荒原之上。伦敦的通勤地铁,布鲁姆斯伯里的聚会,但丁笔下的炼狱之火,那喀索斯的囚笼,空心人的破碎词句,诺顿的玫瑰园……以诗为画像,他活成了真实的普鲁弗洛克。「他穿过与盛名一同到来的烈焰,在火光中向着这未来前进。」 一点题外话:读中间几章艾略特与薇薇恩的婚姻生活,总是会想起菲茨与泽尔达。她视他为真正的诗人,她曾成就了他,也曾毁了他。

  ●【A】不算喜欢艾略特的诗,看到他的人生之后却又释然了

  ●遗憾的是没有读过艾略特的诗,不然就完美了

  ●Gordon, Lyndall. Ts Eliot: An Imperfect Life. WW Norton & Company, 2000. 作为一本传记,有321次引用,很不错了。 补记:细读了前七章,匆匆翻过了后七章。买了一个中译本和一个英文Kindle版。我对艾略特的了解才刚刚开始,虽然我最初读他的《荒原》和《传统与个人才能》,已经是三十多年前……

  ●写得太好了。作者对于艾略特在现实和灵视的世界中挣扎的描述让人心碎,艾略特那句“人总是一边下地狱一边体会道德”看得我半天回不过神,这本书的译者也非常非常棒,文字美得想读出来。看这本书第一次知道罗素把艾略特绿了的八卦

  ●断断续续地终于读完了。译得太好了。

  《T.S.艾略特传》读后感(一):艾略特不完美的一生

  艾略特在第一段婚姻中备受煎熬,虽然艾略特的妻子给了他很多灵感和启示,但是两人的情感以及妻子的强势控制让艾略特喘不过气来,从一方面来讲,这对艾略特的诗歌创作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生活中感觉不到温暖和幸福的艾略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诗歌中,就好像是在诗歌中寻求庇护。

  而一直与艾略特互为知己,惺惺相惜的艾米莉.黑尔最终也没能与艾略特携手走过余下的时光,在第一任妻子薇薇恩去世后,艾略特背负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与艾米莉的恋情最终也不了了之,艾米莉等了艾略特一辈子,本想在薇薇恩去世后能与艾略特光明正大走进婚姻的殿堂,却不成想薇薇恩把艾略特对艾米莉的爱也带走了。

  《T.S.艾略特传》读后感(二):一边是人性,一边是自己

  边下地狱边体会道德。

  书名叫不完美的一生,他确实也不完美。但有一颗向往完美的心,于是在现实和向往的两极撕扯中,挣扎着过了这样的一生。他的自私写在脑门上,觉得需要灵感的时候就结个婚,觉得需要来着终极的圣洁的指引,就培养一波芬芳的感情。事事为己,太想要完美了是嘛?于是可以把一切踩在脚下,希望可以离神近一点。但又明知这样是达不到的。带着上天堂的目的追随神,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恶。他也没否认他不恶,他在自己的作品里已经把恶魔妻子杀死无数遍了。

  太赤裸的真心就真的是恶吗?难保这样的想法不曾出现在每个人的心里,只不过因为他是艾略特,是伟大的诗人,拥有这样伟大的表述和被记录,所以真心能够赤裸裸地摊开给人看。于是一切都顺理成章地能够理解了。

  冰山与人性更高境界地相融。

  《T.S.艾略特传》读后感(三):2020.3月读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时期,柏格森的时间绵延观主导了艾略特的思考,柏格森将人对时间的体验称为“绵延”, 它主观而连续,是滴答的时钟无法度量的。 对艾略特那些培养自己迂回的思维习惯的诗作,柏格森施加了直接的影响。 他怂恿人们抛开坚固的智性靠山,只接受那正在成形中的、流动的意识和直觉。 这种时间观也影响了艾略特对《荒原》和《四个四重奏》的创作,心理时间形成的幻象或者说是感受状态,浸透了艾略特整个时期的状态。 《荒原》时期,艾略特在寻求人类文明的救赎道路,雷霆的话和善谛意味着平静和和谐, 是一种时间之外的道路,但《荒原》时期这种永恒的象征还未完全明晰。《圣灰星期三》时期则指明这一无时间的永恒为转向基督教。《四个四重奏》时期,艾略特通过对四个地点的探索,寻找到了时间与永恒的交汇点,即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

“历史就是此时此地,英格兰。 ”

  《T.S.艾略特传》读后感(四):不完美的一生

  早就借了《荒原》,图书馆催还这本传记,就趁机翻完了。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分裂的人。生于狂放的“新世界”,却几乎众生都飘荡于拘谨的英格兰。幼时在海岸边聆听到的潮汐之间的宁静,似乎给予他某种神启,使得他终身都在追寻着永恒。但是哪怕哈佛和牛津的哲学学习都无法告诉他某种彻底的确定性,于是他驶向了基督,怀里那本但丁的《神曲》,从此便携带了一生。如有可能,他宁愿接受地狱的烈火,只要能够涤尽他身上的罪恶,但是与薇薇恩的不幸婚姻,使得一个癫狂的灵魂一次次的挑动他恐惧的神经,唯二能够安慰他的人是伍尔夫与艾米莉,前者凭借着天才的洞察,尖利的指出他的虚伪与真诚。后者凭借理性的宽容,在内心中与他站在世界的对立面。但是在内心中他依然是孤独地走在赎罪之路上。他试图肩扛着十字架,把自己抬上那座道德的高地,即使脚下满是荒原,也依然能够在灵视中,到达那应许之地,在满是废墟的人间,奏出四个四重奏。他竭力掩饰着自己不堪的另一面,否认那些猥亵的诗作,却依然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偏见/对女性的不信任以及狭隘的自我陶醉,对于三个女性的辜负使得他无力救赎,不堪重负的他在晚年选择了遗忘。如同现世的基督,“他在世界末日的废墟上口吐启示,却仍然为世俗的罪恶所困。”肉体的衰朽更使得他的情感枯竭,晚年的他似乎住进一座城堡,不同于叶芝与伍尔夫的坦然,他最终还是没有与自己和解,如所有人都无法看透。他强烈的反对现代性,就如同一位古板的中世纪传教士一样,呼吁人们不要被民族国家这种狭隘的地方主义所限。最终,他没有拥有完美的一生,但是他选择与未来的年轻灵魂对话,使得后者能够知晓通向永恒的道路。最后,那位透过燃烧的诺顿之门凝视着艾略特灵魂的艾米莉·黑尔,她最终还是选择尊重艾略特的选择,尽管他在四十四年的交往之后与她绝交。他们的书信将在他们之中稍晚去世的一位死去五十年后公开,也就是2019年10月12日。我敲下这段文字之时,是2019年9月24日。

  《T.S.艾略特传》读后感(五):艾略特小评

  相比于成为一个诗人,宗教情节浓郁的艾略特明显更希望成为一个圣人。他几乎终生都过着禁欲式的生活,在自己严格定制的甚至过于苛刻的准则范式中忏悔罪行(sin)与循环前进。

  事实上,艾略特确实比大多数人都要接近上帝——尽管这是一位常常给他带去痛苦的上帝。然而与其说艾略特在狂热追求那不可明知的神灵,倒不如退一步讲,他实则是在神谕的掩护下对人性作了细致而伟大的探索。这当然不是社会科学式的测量与计算,艾略特的天才之处正在于,他从个体的磨炼中反复萃取到真理的汁液,进而又以高超的文学技巧将其包装、播洒。

  但恰恰因为艾略特所崇尚的,是远比普通人所能感知、理解、吸收的哲理所高得多的“感受”,这脱离世俗的悬空感便日复一日地折磨着大诗人:他必须坚强地从内心深处出发,抵抗重力带来的巨大牵引,但他仍无法避免地被迫下降。艾略特是在我们上空无限坠落却又永不落地之人,他没有发现神迹,他只是指引着神迹的方向。倘若不论诗才,真实生活中的艾略特对朋友、爱人有时怀着近乎毁灭性的残忍。薇薇恩、艾米莉、玛丽,他对这三个女人所投注的爱、恨、依恋抑或其他种种,往自私了说,其实不过是他内心情感的投射。他需要她们,某一程度上并非是需要她们真实存在的完满个体,而是需要对自己的情感实现艺术的呵护与宗教的调养。一旦修炼完成,他又立刻以圣徒的姿态弃掷其不顾。

  书里反复提及艾略特的面具与多样性,这并非不可理解。艾略特举止得体、翩翩有加,这全然是学识和教条约束了他,驱使他在生人面前必沿完美形象塑之。而如果嗅到了包容、理解和共鸣的气息,艾略特便开始露出修行路上痛苦的表情。同时,他清楚地知道,来自外部的宽慰极其脆弱不堪,于是往往也更愿意独自一人不受打扰。

  若要问,这位伟大诗人最爱何者,以笔者愚见,不是艾米莉,不是瓦莱丽,甚至也不是上帝,正该是艾略特自己。自始自终,他都在亲手打磨、雕琢着神光熠熠的人生璞玉。哪怕他本性如此谦虚,却也无法否认这一事实。

  沉浸苦海如此之久的艾略特,在最后几年终于享受到普通而幸福的婚姻之乐,对他而言,也是一种解脱和新悟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T.S.艾略特传》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