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21 03:29: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100字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是一本由戈登·诺伊费尔德 / 加博尔·马泰 / 武志红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一):读感不佳

  

全篇读下来,感觉啰嗦,为了证明一个论点用了大量的论据去说明问题,似乎全文只在说亲近孩子、拉近关系,可能是作者年龄大了的原因,偏理论化及内容略感“旧”,总体读下来收获不多,通篇在讲的主题:依恋,没有太多值得借鉴的内容-像之前某位网友留言一样,本书读一读目录即可了解全文主旨,重复性的内容较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个人愚见。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二):比较无聊的一本书

  

怀孕后老公送给我的一本书,满怀期待的打开这第一本为准父母准备的儿童成长心理学丛书,读了几十页,愈发觉得内容重复性的观点太多了!耐着性子读到100多页,作者也只是在说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关系有多么重要,(但其实有多重要,书里举的例子也并没有什么说服力,比如父亲对孩子说你去滑冰我爱你,你不去滑冰,我也依然爱你,然后孩子就从中得到了依恋满足感之类的例子让我觉得莫名其妙.....)且全书逻辑性太差了,既没有循序渐进的心理引导观点,也没有夯实的论据去对论点进行论证。总之,读到一半多了,边读边觉得废话好多,有点侮辱智商的感觉....不知道有没有有同感的同学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三):青春期的性

  性里面,人会把自己最隐私暴露,性是最亲密、最纯粹的关系。任何的分离,都会让人痛苦不堪。因此性应该是在建立双方都觉得安全满足的亲密关系之后才发生的亲密行为。 ta必须在性发生之前具备以下能力,才能充分维护自己的主权、不伤害对方: 1.处理复杂感情、思想、冲动的能力; 2.让对方的渴望和自己的渴望共存的能力; 3.维护双方的界限的能力; 4.考虑现在和未来的能力。 但是青春期孩子认为迎合别人,才能融入圈子。青春期的性,没有承诺保护、没有法律保护、没有社会的支持、没有金钱的支持、无法长久的专一、不会体贴的温柔,因此充满了不安,非常容易受伤害。而且没有成年人多年阅历的指导,他们要么不敢强留对方、要么拼命追求一生相伴、要么被对方突如其来的亲密感吓跑。最后,孩子为了防御要变得冷漠,把性从情感中剥离出来变成日常行为;要么为了挽留无条件臣服。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四):关于欺凌

  用依恋关系中的同伴导向,可以很好的诠释欺凌的原因。

  首先解释欺凌者的产生原因:

  1.欺凌者由于在亲子关系中被欺压,逃避之后,习得性选择或者为了自我保护选择“主导者”。暴力或者割脉让大家“畏惧”自己,以示自己最强。

  2.人在未曾拥有过爱,会自然选择最能保护自己的一种依恋关系方法“共性”。让对方变成和自己一样的人,依恋关系可以长久维持。但是这种通过强迫得来的服从,并不能体现爱,喂不饱ta对温暖的苛求,因此即使对方再顺从,都不能让ta满足。

  3.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心里最有分量、最优秀。因此会打击对方,让ta优势消失,臣服于自己。

  4.得不到父母爱的无力感,又怕被攻击不愿袒露自己脆弱,于是ta假装或者真的感觉缺失,无法表现难过,必须寻找另外的发泄途径“攻击”。

  5.“另类”本来就是一种罪。ta不会让这种东西耀武扬威,来夺走自己的光芒。

  被欺凌者产生的原因,无非就两个:

  1.由于亲子关系得不到满足,让ta无条件为了保住同伴关系牺牲自己。为了表示自己的心,贡献自己的弱点,从而增加被攻击的强度。

  2.由于没有家庭做后盾,无法有勇气对抗。只有自己被攻击,增加ta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因为自己有问题,才被攻击。

  由上看到,亲子关系的不好,会产生可怕的欺凌。所以,社会的现世不好,谁都逃不脱责任。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五):愿每个生命都可以被看见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曾经央视做了一个纪录片《镜子》,总共三集,90分钟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直接当下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冲突,情感困境,让所谓的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孩子其实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通常会有一个问题,家庭。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正面的动机,如果做父母不能够看到父亲子关系就会出现大问题。

  我们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没有真正感受孩子内心的感受,看见孩子深沉的渴望,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

  情绪是人最真实的心灵窗口,当孩子出现烦躁沮丧挫败的情绪,是其实是在传递一个心情,我感觉自己不被认可,没有价值。

  我们大多数那父母都认为我的孩子我还能不了解,但事实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未曾真正感受孩子的内心,看见孩子深沉的渴望,这本书是知名心理学家吴世红推荐作训和主编的,父母女孩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根本的东西,而在融洽的关系中不断回应孩子,孩子还才能在成年时形成一个健全的自我。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只要你愿意用不平胖的眼光,带着更多的包容和正向的关注,每个孩子都愿意去表现出他最好的那面给你看。

  被看见是生命最本能的渴望,哪怕是出生的因,如果没有被看见无法生存,对于他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给予的反应越多,他将成长的越健康。

  我们通常只注意孩子的坏行为坏习惯,而并没有去关注孩子行为后面的意图,只当我们关注孩子意图背后的需要和感受,我们才能够真的看见孩子,让我们通过我们的心看见孩子的心,这才是我们在与孩子进行相互理解才会产生爱,并且这种爱在亲子间流动。每个人只有被发现的时候才会感到生命有意义,生命与他人有了连接。

  家庭教育的一切恒心,其实就是和谐的亲子教育,很多孩子很多问题的产生,背后酒的原因几乎我不在关系问题。就像变形记里面的孩子,城里面的很多孩子都与父母关系并不好,所以才成了问题少年,而父母的孩子差,参与对话来让孩子有所改变。

  所有的孩子都是通过父母的反应来看见自己,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别人与自己的互动获得存在感,在积极反应和被看见环境之下,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自己。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六):一本值得拥有的好书

  自从当了母亲以后,慢慢的都快变成育儿专家了,因为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好更健康的成长,这也就是俗称的母爱泛滥吧。 我一直都在思索,怎样能成为一个好妈妈,平时的时候经常会看一些,关于教育类的书籍。其中有很多都是大道理一堆,但不是很实用的书,但是其中也不乏有很多的精品,之前迷恋上了汪培廷女士的书比如《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孩子知道你爱他吗?》这些都是非常不错的,看完以后也都是能让我收到了非常多的启发。 记得不知道在哪听到过这样一句话;站在高处的人,他们的思想总有着惊人的相似。就像咱们中国的一句话殊途同归一样。 就好比这些育儿类的书籍一样,好的作品他们里面都会有很多的共通之处。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是加拿大作家戈登.诺伊费尔德和加博尔.马泰共同著作由崔燕飞翻译武志红主编的。 武志红非常的熟悉了,凡是他主编的书,必属精品。 这本书从全方位分析了,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到底该如何的相处。 很多的家长可能都会觉得,自己是最了解孩子的,其实是存在一种误区,自己的孩子就真的会是自己最了解的吗? 最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小孩子出现自残,自杀的,比比皆是,这是什么原因?主要就是因为我们并没有了解到他内心深处真正要需求的东西。 即使是呀呀学语的小孩,一两岁还穿着开裆裤的这种孩子。他们依然会有自己内心的一种想法,但往往都是被大人忽略的,因为很多的家长都会觉得你这么小,你懂得什么? 从而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 更严重的是忽略孩子的一些成绩,尤其是在小孩子玩的时候她非常开心,他会去叫自己的父母,这时候他希望的是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悦。但这种情况,就会被一些父母认为比较烦,而忽略掉,这就会对孩子的内心造成很大的伤害。 尤其是从很小的时候,如果说经常去忽略掉他的一些想法,可能在他的内心就会产生不健全的影响。这种隔阂会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大,在他叛逆期青春期的时候会一下子爆发,这时候的父母就会有一种无所适从无法适应的感觉。 尤其是单亲家庭,孩子会从内心产生一种自卑,不愿去跟自己的父母亲去沟通,使自己更加的叛逆。这也是为什么最近这几年,一直会提倡的一个原生态家庭。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对于一些在教育孩子方面比较迷茫的家长,可以拿来读一下,或多或少都会给自己一些清晰的思路。但是也诚心希望家长们别固步自封,多吸收一些专家们的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七):养育孩子就是修复自己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是加拿大作家戈登•诺伊非尔德和加博尔•马泰合著,崔燕飞译的家庭教育心理学书籍。也是由武志红主编,“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系列中的一本,武志红主编作序的“一本好书,一个灯塔”,每读一次每一次都热血沸腾,并深以为然! 看到本书,其实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成年人自己,我们自己曾经也是小孩子,现在也依然是父母的孩子,都说,只有父母是无证上岗的,随时随便什么人都能上岗,没有监督与制裁——至少我们国内是的,在书中说到孩子最初的印刻或者是父母,随便父母是什么样孩子也是什么样,就像140页里说到欺凌,“大欺凌”能养育出“小欺凌”,他们其实不是有意识的作为,只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下,自然而然就习得这种“特质”,以欺压别人还满足自己依恋关系的饥渴…… 所以看这本书,与其说教育我们怎么样去跟孩子相处,不如说是把自己的孩童时代重新弥补!或许很多东西无法改变,至少可以抢救一下,对于自己下一代还是有好处的。 就像本书,一直在讲关系、讲依恋!写得很细,作为心理学者看到这本书应该会惊喜万分,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事例随口就来,小说情节随口就说,让人想看的书单不断增加,对于作者解说的观点也是正中要害!之前我们一直受到西方教育说对孩子应该进行独立训练的影响,一批批孩子孤独的长大,我们终于意识到独立训练的弊端,“亲密育儿”开始在教育领域占领高地。现在的孩子会幸福很多,与父母的关系也会亲密很多,然而作为国内“二孩的开放”新政策实行,大孩与父母的关系再次受到客观事实的冲击,兄弟姐妹开始共同分享父母的爱,因为血亲,他们之间也会建立特殊的依恋,作为普通的读者或许我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书中会说父母双方或者父母离异后有的继父或继母,养父或养母也会成为依恋竞争关系,至少在现实中我们和孩子相处,孩子确实会更亲近他们其中的一方,而对另一方存在怀疑或者怠慢的态度。这本书中对于这点有详细的描述,并有现实解决的方案,当然照搬照抄没有什么意义,但至少给我们一个参考,在头一次作父母的大前提下,我们有经验可以借鉴是多么的值得庆贺,因为对于孩子,或许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就会更加直接而少去很多的纷杂与曲折。 说了这本书的这么多观点,反而对于书的大结构内容没说,个人认为这本书内容是递进关系吧,从“找到”——包括精神层面上——孩子,到“认可”孩子,中间处理一下“问题”孩子,我们可以很清晰的找到自己想关注的部分,而且个人认为这类书在研究上是非常经得起各细节的“较真”的,当然运用到我们自身,还是应该因材施教!养鱼孩子就是修复自己!推荐本书。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八):无回应之地即绝境

  近些年原生家庭的概念被很多人反复提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仅提现在身体上的生长,更多的还有在心里层面上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爱、需要被养育者看见和理解,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对孩子来说,那就是最绝望的事情。无回应之地即绝境,身处绝境中的孩子,内心的黑暗是很难被驱散的。这正是与这本书的标题呼应的地方,《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孩子的成长需要成人的看见和回应。

  按照《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中的观点,“看见”的前提是父母要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一种关系。可能有人觉得,孩子只要出生了,他与养育者之间的关系就已经建立起来了,父母、自己祖辈,这些人都是和孩子处在关系当中。这种说法自是有它的依据,但书中的“关系”强调的是互动,是还在哇哇大哭的时候可以得到回应的关系。孩子需要在这样的关系中树立自身的安全感,他们太小了,以至于只有在得到别人的回应和关照的情况下才能够活得下去。所以,没有回应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和死亡同样可怕的事情。长时间被这种可怕的情绪所包围的孩子身上会体现出这种缺失带来的不健全的状态。

  比如说逆反,再比如逃避,以及攻击性、欺凌、成绩不好、扭曲的性意识、社交上存在的问题等等,这些情况我们有的时候会说它是与性格相关的,或者有的人也会一味的去责备孩子。《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告诉我们,这些表现其实大都是因为他们小的时候没有被看见。他们的养育者没有在孩子啼哭的时候、叫喊的时候、欢笑的时候、伤心的时候等等,在种种时刻都给予足够的关注,孩子们得不到回应,也就慢慢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再有所期待。

  我们在开玩笑的时候可能经常称呼自己是弱势群体,其实孩子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父母的责任并不仅仅是给予他们生命,还要给他们相应的教养与守护,在他们发声的时候,及时的给予回应。书中有一个例子,说是孩子在和老人玩的开心的时候忽然去喊正在洗脸的妈妈,他不需要妈妈帮助他做些什么,只是想要分享那种喜悦的心情。他所需要的只是妈妈回应一声我知道你很高兴,仅此而已。这种简单的交流建立起来的关系,在孩子看来,就已经足够了。在现代的社会里,我们还要面对一个更深刻的课题,除了拉进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还要警惕媒体对孩子的影响,如何成为孩子与媒体之间的缓冲,书中也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举措。

  “0-18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这是这本书的副标题,已经长大了的我们可以对下一代给予更好的关注,而我们自己,在书中找到我们自己缺失的一环,以此来抚平心中的烦闷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呢。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九):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人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的性格的养成,对于原声家庭来说就是最初的教室,而性格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命运。父母不仅仅是让孩来到这个世界上,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教养他独立,拥有成人的思想,而不是看起来像一个成年人。

  这本书对于成为父母的我们很有帮助,用心,懂得,只有懂得孩子的内心,你才可以看的到孩子的内心,而不是用成年人的眼睛去看待问题。而不是觉得孩子被大人说,教育是理所当然,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会想最快的速度处理孩子的不当行为,心里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及时性原理,理念是如果不立刻处理,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机会。就会从乖张的行为中不负责任的逃脱,但是,其实,这种担忧是没有依据的。

  看到这话,心里确实非常的让人震动,通常情况下,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或者说在大人眼中所谓的挫折,我们都是会及时的管教孩子,而不是想着应该处理关系,而不是处理问题。如果这些的问题不断的出现,那么与孩子的关系也会不断的破裂,孩子不愿意亲近那些误解自己和侮辱自己能力的人。

  看了书,反省自己,有时候就是犯了这些错误,甚至因为生活工作的在外的因素而不自觉的对待孩子的口气都发生了变化。这个是不应该,非常的不应该。

  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有几次因为加班回家,看到孩子还在看电视,其实也不是生气,就是随口而来“怎么老是在看电视,说好的八点都不算数”,甚至有时候,也因为大人的互相传话而产生的判断失误,认为是因为孩子的原因,而直接说孩子说谎

  每次孩子都是那种睁大满眼眼泪的双眼,愤怒又不敢言的看着自己,在辩解着“我没有”

  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自己真是不懂孩子,凭什么觉得孩子不会委屈呢,凭什么你可以这样说孩子,他一样是独立的,是个体,不是一个母亲,甚至一个家庭的依附他是他自己,他有权超解,他同样的需要尊重。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是在婴儿时期就建立起来的,可是不代表着这是永远的,原声依恋的破裂,就会出现了依恋空缺,而孩子是无法忍受的,那么就会有另外的依恋对象产生。

  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更容易受伤,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天生的力量源泉和自信心,没有了抵御伤害和疼痛的情感屏障

  稳定的依恋关系是教养的根基,一旦关系被破坏,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修复,与孩子重新建立起情感连接。

  都说为人父母不容易,那么为人子女者又容易了么,在这些繁杂的情绪中成人,是需要怎么样的意志力呢

  孩子,我们都不容易,我们来人世间走一遭,让我们一起共筑依恋关系,互相扶持,走过人生海海。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十):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本书主要讲述的就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如果没有建立好这种关系,那么家庭教育也就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为孩子性格的养成埋下祸根。也就是说很多问题的产生,背后的原因几乎都是关系问题。让我想到了‘变形记’里面的孩子,城里的孩子很多都是和父母的关系非常不好,所以才会成为了‘问题青年’,父母也是想让孩子参加这样一个节目,来让孩子有所改变。

  还有在推荐的序言中,提到了“依恋”关系,一个稳定而高质量的依恋关系,对一个人是最幸福不过的事啦。这件事情,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我的小宝贝刚刚15个月,在这15个月,我一直在学着如何做一个好妈妈,有时候,工作很累,但是回到家,又像打了鸡血一般,因为看到孩子期盼的眼神,他在等待妈妈回来,盼着妈妈和他一起玩。如果我回家只顾着自己休息,而忽略了他的感受,按照书中所说,如果孩子在多次没有得到回应,那么他就会放弃,变得不那么在乎你了,如果孩子每次想抱抱,想得到安抚,父母没有反应,那么他以后也就不再要抱抱了。那么亲子关系也就变得疏远了。生活中,真的是这样的。妈妈能够做到回家后全情的投入陪伴孩子,而爸爸总是会找到各种借口偷懒,看手机。爸爸也一样爱孩子,但是,有时真的做不到,所以,在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些事,别人不理解,他第一反应是找妈妈,妈妈在家一定要在身边陪伴他玩耍,即使你什么都不干,坐在他的身边,他也高兴,因为他觉得妈妈是属于他的,爱他的,关心他的。而爸爸在同一时间,做什么,他其实不是很在乎。这种依恋关系真的需要很多的付出,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喜欢书中的这段话:“所有的孩子,都是透过父母的反应来看见自己,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别人与自己的互动获得存在感。在积极回应和被看见环境之下,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自己。”

  这种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要从小就要建立,身边的朋友的妈妈他的妈妈也很爱她,为他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他的妈妈做的很多事情很难让我的朋友满意,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理解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小时候,他的妈妈忙于事业,没有照顾到他,这种依恋关系就比较薄弱,现在长大了,他的妈妈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他不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即使他的妈妈知道他的需求,也不去满足,仍然按照自己的方法行事,所以有时候总会闹得不愉快。

  虽然我的孩子很小,但是他已经会看眼色了,他知道你高不高兴,他知道怎么样逗你开心,有时会因为你的笑而故意做重复的动作。他知道这个人喜不喜欢他,你喜欢他,他会靠近你,你不喜欢他,他会走开。在家庭教育中,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个不断学习,能够不断成长的妈妈,看见孩子,回应孩子,理解孩子,守护孩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