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作家标个价》是一本由[日] 出久根达郎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作家标个价》读后感(一):第263页被删减的两句
这个千人骑万人跨的女人!想到这里,我越发焦躁不安。手上也越来越用力,一直插入到手腕处。
此二句在中文版中以□□□代替。
(正文不能少于140字)(正文不能少于140字)(正文不能少于140字)(正文不能少于140字) (正文不能少于140字)(正文不能少于140字)(正文不能少于140字)
《给作家标个价》读后感(二):闲看书脊消长昼
旧书店的作家论,记载一些已故作家的生平轶事,看看现存的作品旧书价格能卖到多少了。有腰封和没有腰封的价格竟是天壤之别啊。不过我也不买日本的旧书,也就是看个热闹。不过里面每个作家的故事,作者(店长,也是小说家)描述记录起来真是有戏剧化、情节性啊,生活味也十足,很有意思,一读起来就容易陷进去,还好每个作家的篇幅不长,否则我可能会废寝忘食吧(笑)。篇幅短小有个优点那就是让人意犹未尽,如果碰上了喜欢的作家,可以找其作品再来了解吧。书里有个建议我觉得很好,拿来共享之。
如果想读某个作家的作品,应该先从读哪一本开始呢?
作家的“入门式”作品,是作家的“自传”或“自传式小说”。每一位作家都写过自己的人生。读过这些小说,就能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作家的大体轮廓。了解其人生经历,就会产生亲近感,找到作家思想形成的根源。
所以,如果因为一本书而觉得这位作家不合自己的口味,或许因为读书顺序的问题,可不要因为这样的原因而错过啊。
《给作家标个价》读后感(三):书里提到的一些作家轶事
藤泽周平是笔名,他本名叫小菅留治(跟笔名八竿子打不着)。PS.“藤泽”是他妻子娘家的地名(这个是wiki查的)。
川端康成当过小学生作文评委。
太宰治很敬仰森鸥外,他的墓就在森鸥外的墓斜对面,而森鸥外的女儿又是太宰治粉丝。
宫泽贤治信仰法华经,生前还在东京从事过布教活动,甚至临终的情景都犹如高僧。
直木奖的主人是“直木三十五”,他从32岁起就用年龄当笔名,从直木三十二到直木三十五,到了35岁觉得麻烦才没有再继续改。
野村胡堂家里经常有个小孩子过来玩,这个小孩长大后成立了一家会社,胡堂还给过他资助,这家会社就是以后的sony。
森鸥外是方眼图(方格绘图纸:纵列アイウエオ…… 横列 12345……,用以定位地图上位置的坐标)的发明者,还在他的小说《青年》里见缝插针地宣传了一番。
其实书里还有好多,不过有些作家我不熟就不记录啦,感兴趣可以自己去看看。据说续篇会有藤泽周平、松本清张和手冢治虫,还蛮期待的,希望能引进吧~
《给作家标个价》读后感(四):我们来文雅地八卦一下
首先需要点出的是,每章标题页上该章作家的简笔画小像真是太得神韵了。
这本书从各位日本作家的旧书价格谈开去,随性地写了写作家们或喜或悲的生平逸事或是作者自己这些年读书、买卖旧书中的趣闻(涉及到旧书价格的部分细节提供得相当充分)——本质上,这是本画风文雅的日本知名作家八卦一览,有点让人想到《谁不爱被当成圣人对待》那种连书带人一起评的文集。
一些有趣的片段:
山本周五郎有部福尔摩斯同人文里给福尔摩斯安排了个日本媳妇。“他俩实在破案过程中逐渐亲近的,而且还订了婚。”这个安排倒像是阿婆会做的事情。
作者刚收得一本寺山修司读大学时创办的同人杂志,骑车回店的路上经过医院,听说寺山修司刚刚去世了。这一章里节选的和歌画面感都很足。“想斩断这世俗的血缘,阳光下,冬天的斧子立着。”
野村胡堂的夫人同事之子是成立了东京通信工业会社的井深大,胡堂还曾为其提供过周转资金。哦,东京通信工业会社后来改名为“索尼”。
吉川英治的川柳(日本传统诙谐短诗)写得很好玩。“世上没有,像母亲这样不幸的人。唤一声母亲,虽然并无事。想起点滴事,写文记母亲。母亲不在家,吃着好玩的饭菜。”
《给作家标个价》读后感(五):旧书的价值,算是衡量作家影响力的一个维度
出久根达郎是日本一位旧书经营者,在旧书行业浸淫多年,对名家初版旧书的市场价值十分了解。在本书中,作者以札记的形式,对知名作家的早期图书出版情况进行了钩沉,在给出旧书价位的同时,也记述了旧书购买、收藏的趣事。作者在后记中笑言:此书不止是“开卷有益”,而且是“开卷有赚”。
这是一本旧书收藏的指南,让笔者想起了当年常去的天津古籍书店,那堆满屋的旧书,那股纸张发霉的味道,那种低价淘到好书的欣喜,历历如在目前。信息时代风起云涌,纸质图书日趋衰微,各地的古籍书店也大部分倒闭,旧书收藏越发成为小众的爱好。其实无所谓,小众担当起传承的作用,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要书香根脉不断,换上信息时代的行头,又有何妨?纸书即使进了博物馆,我也不认为天会塌下来。至于捧着书长大的世代,就加入小众群体,在回忆中静静享受吧。
书中提到的作家包括司马辽太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太宰治、夏目漱石等,共24位。以旧书的市场价值,来衡量一个作家的社会认可度,也算是一个维度。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值,并不能充分代表作家的实际价值。
对日本文学了解不多的话,此书会显得无趣。但书中对版本的研究、追书的途径、爱书的热情却是共通的。只要是爱书的人,总会从阅读本书时,得到或多或少的乐趣。
《给作家标个价》读后感(六):装主卧阳野生cb,非洲一定紧联
装酒店式开bM无中介费近中关南庄电梯房,朝南主卧2600,限女生
才开始金额欧冠卧转租
我们无法要求在当时的莫里哀拥有和现在的我们同样的思想和态度。但可笑的是,如果他笔下的女性确实存在,在那个时代就存在又是如此冒犯了名噪一时的剧作家让他不得不写部剧去讽刺她们的话,那她们是多么的先锋而勇敢啊。此时的我们,受到的阻力怎么说也要小过当时,却尚且还不能像她们那样决绝,那么在那样的时代敢于与几乎所有人的价值观——跟莫里哀这种剧作家的价值观抗争从而让他把她们当做永远的笑料的勇气,几乎让这部可悲的作品成为了对她们的赞歌。
我并不惊讶在那样的时代会有这样的作品,我惊讶的是它居然上演至今,还是来自女权的发展要比中国好上太多的法国。不仅如此,身为女性的导演仿佛还嫌几乎所有的丑角都被女性扮演这个设定还不够似的,把特里索坦也变得十分女性化——其实我很讨厌这样刻板印象和粗暴的bM两性划分,但让他穿上高跟鞋一头长发的动机,绝对不是因为个人的表达。于是就这样,剧中为数不多的男性丑角,也向女性阵营靠拢。你不能不去想这做法背后的用心险恶,仿佛雌性荷尔蒙是影响智商的传染病bM,男人染上了也会变得愚蠢可笑。在现在这个时代,一个法国的女导演排出来这样的作品,几近罪无可恕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475597/?start=3RE
《给作家标个价》读后感(七):《给作家标个价》读后
果然是好看的书。
一些有意思的句子:
1、
卖掉全卖掉
只剩下一本翻得脏兮兮的德语辞典
时值夏末
买来新书读至夜半
这种快乐
永久难忘
2、
太宰文学里汇集了人的所有自卑感,而且还像展览会一样展示出来。要把会场告诉别人,难免有所顾忌。
3、
发觉被埋没的天才——这一任务落在了旧书店身上。这正是旧书店引以为豪的地方。
4、
粉红色的晨光照在言问桥上,并把昨晚留下的尿痕映照得五彩斑斓。
……从中了解充满了情欲、荒诞、颓废的浅草全盛期。
触摸一下美丽的蔷薇,冰凉而润泽,蔷薇活着。
行文如木心: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换一个心境今晚会气炸,幸而故纸堆中生出华锦,锦灰不成堆。
佛系。
还有,除却被后世作为教材和思想载体的文本,文学中小说是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了,以小说之名,驱驰一己乐事。做个淘气的小说家,是最高理想。
2019.11.18
《给作家标个价》读后感(八):爱书人的心头好
爱读书、好买书,没事喜欢摆弄摆弄书本的人,应该都会喜欢这本书吧。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作者作为一名旧书店经营者,混着自己的经历,盘点了日本文学界一些大咖的生平、著作,以及作者淘选和估值这些作者作品远古版本的过程。对我个人有些遗憾的是,没有我最近颇为沉迷的谷崎润一郎的章节。
我自己精读了那些我看过其作品的文人的章节,比如夏目漱石、永井荷风、川端康成、太宰治等,粗略翻看了其余篇章。
这本书于我而言,有意思的一点是,读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联想和思考,比方旧书店、淘二手书以及拓展读书范围,等等。
我是个比较爱逛书店的人,但凡去个地方都尽量会找机会逛逛当地的书店,很多时候还会买上一两本留个纪念。去苏州时,我逛了诚品书店;去成都时,逛了方所书店;盘桓阳朔那几天,几乎每天都去猫的太空之城书店坐一会儿。至于我常在的北京,三联、pageONE、言几又,等等,更是经常去。我所感到遗憾的是,国内的二手书店太不成气候了,只零星散落在个别不起眼的地方。另外就是类似潘家园一类旧货市场。至于孔夫子之类,终究只是电商平台,太缺少人味了。
看作者淘二手书,我很是眼馋。我私以为,淘二手书是个颇为雅致的行为,以后有机会多转转。前几日看书见引有李义山、晁补之等人诗句,便想着淘些他们的作品,看了《给作家标个价》就更想淘了。
这本书我买了有些时日了,一直没读,一个原因是里面有一些文人的作品我没读过,个别甚至连作者名字也未曾听闻,这回本想着只把自己读过作品的文人的章节读了,没成想一口气也就翻完了。其实后来一想,读那些自己不熟悉的文人的章节也有个好处,那就是开拓自己的涉猎范围,比如看了这本书后就很想读一读石川啄木、吉川英治等人的书。
抄几句书里的话作结罢。
——“读书随处净土。”
——“终日立于书架前,闲看书脊消长昼。”
——“纵然只有三坪院子;也要乐于经营那片草地;人生可耕种者甚多。”
《给作家标个价》读后感(九):《给作家标个价》新旧两难
我从小喜欢买书,近几年手头渐宽,每年更是要花几千块来买书。可我自己却很少买旧书,基本是网购新书为主。我家附近就有一个文化市场,没事就喜欢去那里闲逛。或许我这人多少有些洁癖,又或是我从小集邮,对品相要求有些吹毛求疵,从来没有在那里买过一本。看中的旧书基本是封页有污,侧面有霉,内页用纸薄而透,总不合意。想想也是,旧书摊上的书一直摊在地上,书这种东西长期被太阳晒,又被往来之人挑挑拣拣,品相怎么会好呢。最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了几本,特意挑选的九品以上的,可到手后也是差强人意。
我买旧书倒不是因为这书绝版了,而是看到豆瓣上几位豆友晒的藏书。上世纪90年代前书籍的封面设计甚合我心。可惜就我过手的有限几本而言,用纸较差。据说是当年通胀严重,连印刷用纸也变得奇缺,只能用些质量差的。我个人印象,直到进入21世纪后,书籍用纸才开始慢慢好起来。另外受生活条件所限,我手上这几本书的内页多多少少都发黄有霉点,实在令人败兴,到手后都束之高阁了。
而喜欢买新书,也是相对而言。这几年比较火的“甲骨文丛书”、“汗青堂丛书”、“理想国丛书”等,买来后别说看完几本,基本是塑封也没拆过,直接拿来“砌墙”了。国内近几年的新书开本越做越大,重量越来越压手。像我这种习惯躺着看书的人,总是怕书砸到我的脸上。做精装书当然无可厚非,可我觉得始终不能忽略书籍的易读性。这点我觉得读库团队做的较好。老六在腾讯有段视频《一本书柔顺的秘密》,讲了他对图书易读性的理解,我深为赞同。
总的说来,中国的旧书收藏在我感觉比起日本总差点意思。可能是从江户时代以来,日本人识字率已经很高,出版业发达。又兼日本人做事认真细致,图书的品质数量兼有。而日本本土又未遭受一战、二战的实际破坏,使得大量图书得以保存。又兼日本经济发达,物质条件一直较好,因此旧书保存的相对较好,相当的旧书品相与新书无差。因此日本旧书市场得以发扬光大。这或许是日本之幸,也是中国之不幸了。而中国的旧书市场,以今天中国的发展速度,或许二三十年或可一观,不过那时这个世界还需要旧书吗……
《给作家标个价》读后感(十):一本有趣的小书
虽然是一本不算很薄的书,不过每个篇章都不长,仍然给人这是一本小书的感觉。
评分我会给3.5到4星之间吧。读起来甚为轻松有趣。每个篇章之前还附有作家的漫画肖像,传神又可爱,和文字的整体风格还挺匹配。
对于我这种对收藏旧书以及版本并不热衷的人来说,最大的感悟是,以后书的外封和腰封还是要保留好,以后卖给二手书店,品相也会好一点,这样买到的人,也会更开心。
其中关于作家的轶事,印象最深的是樋口一叶,很多作家都很穷,这本书中就写到不少,但樋口一叶为了挽救自己的窘境,还开过一个杂货店,让我印象深刻。只可惜这家杂货店只坚持了八个月,因为斜对面新开了一家点心铺,把顾客都抢走了。
因为贫穷,一叶对金钱十分敏感,即使在小说中,每样物品的价格,也是清清楚楚。在穷困潦倒的现实生活中,一叶领会到了创作的真谛,但她的创作并没能使全家摆脱窘境,反而每况愈下。二十三岁的她,必须四处借债,才能维持生计,读来颇让人心酸。讽刺的是,后来樋口一叶的头像还被印在了货币上。我对她这么在意,是因为在一本短篇小说集中,读过她的《青梅竹马》,那时我完全不知道她是谁,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名字,没有任何背景知识,但是那篇小说真是好,让我立刻记下了这位作家。
我不禁想到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是这样写的,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并不是通过自己显赫的声名不朽的,而是通过他们的作品,一次又一次的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在每一代人心中都会激起新的回响,在每一代人心中都会立起新的神殿。
而这位小说写得如此之好的作家,居然如此贫穷。而小说中关于金钱部分的准确和写实,居然有着这么心酸的背景。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轶事是关于寺山修司,作者某次无意中收购旧书,居然收到了寺山修司大学时候办的同人杂志,大学时候的哦,还是文学青年的寺山修司,杂志还是打印机印刷的杂志,有寺山修司画的封面和诗歌。更离奇的是,同一天,传来了寺山修司去世的消息。如果是我,这一天,也会让我终生难忘。
还有挺多有趣的小轶事,关于三岛由纪夫的,关于太宰治等等。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深度文学爱好者写的小情书,很多轶事并不仅是作家的轶事,而是一个粉丝经历的不那么中心的文学时刻,但依然动人。作者也说正是因为太爱看书,才会想开一家旧书店,这样就可以一边卖书,一边把想看的书都看了。
世上这样天真可爱的人,不妨多来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