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20 03:36: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100字

  《第二十二次别离》是一本由[西]拉斐尔·纳达尔·法雷拉斯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一):与永恒最接近的是瞬间

  

国内宣传该书的腰封上打着这么一句话:人成为自己,看似用尽一生,不过几个决定性的瞬间。让本书的目标读者定位对准了宿命论推崇者,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长大的老中青三代这样的受众基础是非常庞大的,并且,鸡汤励志文流行的今天,也少不了带着一丝鸡汤的宣传技巧,让中青代读者的目光投向了这样一本讲述战争下的意式平民英雄帕式家族的牺牲和抗争精神。穿插了母爱,亲情,爱情,教义大爱和价值观抉择,全书框架不错,翻译过后的文字也还优美,不过总觉得缺点什么。在最终面临民族大义和亲情友情抉择的时候,作者选择了让最后一位老帕以砍死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表亲作为最后取得精神胜利或全书升华的转折点,大义灭亲这种事情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里已经是习俗了,对在身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长大的这群热血青年,作为故事而言这可能压根儿就不是个决定性的事儿。也许是我根本就没有看懂。写生母的友情和母带伟大的那段非常精彩,曲线救国路上和妹妹的爱情、还有炮火下生母的爱情,动人心弦,感动人心。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

  一开始就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第二十二次别离》,于是我趁着当当活动把这本书买了回来,在几天的等待后,我如愿以偿的收到了这本书。 这本书并不厚,内容却不少,外封也非常好看,星空之下,一个女孩的孤独的背对我们站着。 最近看了很多外国的书,但西班牙的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一口气读完之后,我的心情很沉重,这本书的故事从头到尾都很压抑。 我很喜欢书封上的这句话,“人成为自己,看似用尽一生,不过是几个决定性的瞬间。” 故事的起始是一个疑似被诅咒的家族,帕米萨诺,这个家族的男性,神乎其神的都在二十一岁,一个本应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里死去,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并且,刚好21人,在这本书里,出现最多的几个字就是二十二了,无论是在书名还是书的内容上,一开始不理解这个数字的含义,后来就逐渐懂得。 一开始看这本书,以为本书的主要故事就是让这个可怜的帕米萨诺家族逃离诅咒,后来我觉得这本书是战争与爱情,与亲情的结合。 虽说我迷惑了好久维坦多尼奥到底是不是多娜达的亲生儿子,但最后的结局,真的是让我热泪盈眶,每一个英雄,都应该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但所幸庆幸的是,维坦多尼奥逃离了这个诅咒,虽说在大结局作者拉斐尔并没有告诉我们,但读者们还是可以发现。 作者并没有明说,但我觉得这本书的背景大概是在二战时期,身为法西斯的美国,带来了无数的生灵涂炭,当最后萨尔瓦托里死在维坦多尼奥的怀中时,我由衷的希望,world peace。 在一名士兵心中,家与国与天下,当维坦多尼奥不惧诅咒奔向战场时,我的心情随之起伏,一时感动,从心钦佩这个孩子,同时又为他的命运无比担忧。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 前段时间祖国十一阅兵仪式,看的每个人都热泪盈眶,书的后传作者拉斐尔告诉了我们这本书的背景,果然是在一战二战时期发生的故事,不知道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但身为读者的我,万分感谢这位作者将这样一个故事带到了我的面前。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三):战争,命运,挣扎

  手中正在阅读的是拉斐尔·纳达尔·法雷拉斯写作,阿九翻译的《第二十二次别离》。别离二字在我眼中是一个包含悲伤意味的词语,因为有些人别离之后再见遥遥无期。《第二十二次别离》这本书的背后我读到的是“战争,命运,反抗”这几个词语。 二十二次别离的造成和战争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我的记忆里历史上各种战争的背后是血流成河的惨象和累累的白骨,这本书中亦是如此,只是作者将自己的视线集中在了一个家族的身上,通过叙述这个家族中个人的生死,我感觉到的是历史的残忍和处于其中普通人的挣扎。战争带来的冲击中,一些人迎面而上,另一些人则选择了躲避。书中说:“镇里许多富家子弟都躲过了兵役,结果他们的葡萄园倒很繁茂”。这种现象有些讽刺,但好像也没有那么难以理解,不同的选择,两条不同的道路,这里我本来想说的是充满信念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后来才感觉到更加有力量的是不断的问自己如果自己面临抉择会如何做。关于战争与战争结束的对比作者这样形容:“很多家庭摇摆在对死者的哀悼和战争结束的喜悦之间,但很快他们都决定忘记痛苦:死者已留在身后,在遥远而多雾的北方入土为安,现在是庆祝和平的时候。看到这句话内心很受触动,对于一些事情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战争对于普通人生活的冲击也伴随着普通人和既定命运争分夺秒的赛跑。身为家族的一员,背负着特定的记号,维坦的一生注定面临抉择。虽然和家族成员素未谋面,但看到他我仍然可以想象他族人的遭遇,还可以感受到两位母亲的血与泪。这种情况下,维坦这个人物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好像都是可以理解的。 战争中的两位士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是被处死的战俘,另一位则是疯了的士兵。面对战争他们也苦苦挣扎。一位说:“我累了,爷爷,带我回家”;另一位则在被告诫别把大家吵醒之后,决定发起一个人的反攻。书中人物面对这样两位悲剧人物也在挣扎,他们或者告诉自己我只是服从命令,或者说出不该说出口的话。 书封上说:“人成为自己,看似用尽一生,不过是几个决定性的瞬间”。阅读,感受。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四):别离是为了下一次的遇见——记《第二十二次别离》

  “人成为自己,看似用尽一生,不过是几个决定性的瞬间。”这是本书《第二十二次别离》书封上的宣传语!的确如此,人生的转折就在于几个不经意的瞬间。 拿到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外封上一个女子独自面对星空,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这样的布局合理的契合了本书的书名《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完本书之后,给人的感觉是心情莫名的沉重,而本书的故事也真真的是从头到尾充满着压抑。 以战争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很多都暗含着对人性的思考,就如卡勒德·胡赛尼所著《追风筝的人》一样,透过战争来思考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对人性的追求。本书是以“一战”为深层次背景,讲述了一个被所谓诅咒的帕米萨诺家族的故事——其家族的21位男丁都在“一战”中先后牺牲,为自己的国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战争重来都是残酷的,但是作者却又是高明的,在本书中,作者在描写战争场面的同时在细微之处显现了人物之间的亲情、爱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觉到战争的残酷也能感受到温情,让人受到心灵的洗礼! 上世纪是极不稳定的一个时代,各种战争纷至沓来,导致不计其数的人死于战火,战争给人带来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慢慢愈合,虽然战争逐渐远去,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忘记战争,要在反思战争的过程中避免战争的爆发!本书作者纳达尔其实就是用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来表达去“止戈”的愿望,也借助本书来祭奠了因战争而死亡的遇难者,借助帕米萨诺家族的故事来告诫后人一个和平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 “战争让女人走开”这是很多人所希望的,但是战争又重来不会让人独善其身,它会裹挟着人身不由己的卷入漩涡之中,但“寡妇屋”的帕家遗孀多娜达与同一天丧夫的闺蜜弗朗切斯卡几乎产下遗腹子——男孩维坦多尼奥和女孩乔凡娜,他们也无法避免的成为了战争的参与者,“二战”爆发,乔凡娜前往西班牙对抗法西斯;知道自己身世的维坦多尼奥最终也投入战争而牺牲,他们均没有逃脱命运的人束缚! 战争是残酷的,温情的是在书的结尾处,作者却给了我们希望,维坦和乔凡娜有了爱情的结晶,命运虽然没有眷顾维坦,却随着战争的结束,他们的下一代却有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就犹如黑暗过后的曙光,永远给人以希望!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五):爱与勇气---——读《第二十二次别离》有感

  收到书本,看到书名:《第二十二次别离》,心想这需要多大的爱与勇气,方能忍受这么多次的别离?更因对书皮上刊出的这句话深有感悟-“人成为自己,看似用尽一生,不过是几个决定性的瞬间”。在忙完工作之余,便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

  两天认真读完后,给了我这些体会:

  1) 十六岁花季爱情的回味,朦胧、羞涩、隐忍的爱情,如樱桃般迷人。维坦多尼奥被妹妹乔丹娜亲吻后的那一节,写得非常优美,“耳朵上挂着樱桃耳坠,一只樱桃放进嘴里,转身,留下一道香水味,许是玫瑰……试图藏起乔丹娜引发的他身体的奇怪感觉。”把花季爱情刻画的真实、生动,同时也为后面身世揭晓后,两人之间快速的身份转换,埋下伏笔。这条感情线,一直贯彻小说的始终。

  2) 苦难中,对爱与勇气的坚持。小说中,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妈妈多娜达。在她丈夫,第21个即最后一个帕米萨诺人死后,发现遗腹子即主人翁维坦多尼奥。为了让孩子在帕米萨诺人的诅咒中活下来,一直以阿姨的身份,割痛以外人的身份守护着孩子。在表妹去世后,作为一个母亲担心孩子被抢走的焦虑,以及在孩子奶奶同意表妹遗嘱,多娜达继续抚养孩子们的高兴,刻画得非常感人。对丈夫的爱,及爱的直白,平常真实勇敢。我们中国人表达爱慕往往是含蓄的,甚至羞于表达。读到多娜达与维托·帕米萨诺之间的书信“我多想用我能用吻覆盖你,抚摸你肩胛骨上的红心”,“我会让你抱着我躺在桌上,解开我的衣扣,一颗一颗地解开”,“送你一千个吻,一个紧紧的拥抱,爱你若狂”,很直白的表达,也写出了多娜达的爱的勇敢。其实,读到前面,维托·帕米萨诺出发上战场那个早晨匆匆结婚时,就佩服她妻子的勇敢。在已经死去20个人后,还亦然嫁给最后一个帕米萨诺人。

  3) 小说的背景是一战时期。战争是一个恶魔,带给人民的是苦难与恐惧。帕米萨诺家族21个男丁全部死于战场,留下一群寡妇及小孩。读完小说,更加珍惜现在我们生活的幸福。也许早点看到这部小说,我之前的低迷期或者轻度抑郁期便不会发生。同样是母亲,与多娜达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之苦显得多么不值一提。

  不错的小说!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六):与命运抗争,离别就是重生

  这部作品以“一战”、“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帕米萨诺家族的诅咒,帕米萨诺家族的21位男丁都在“一战”中奋勇牺牲,为自己的国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战争就像一个恶魔,让这个国家陷入黑暗,让这个家族陷入恐惧之中。作者用细腻的文笔和生动的人物心理描述,刻画出战争的残酷和帕米萨诺家族誓死保卫国家的英勇精神。

  最后一位帕米萨诺人的妻子多娜达是一位善良、朴素、勤劳、勇敢的马泰拉人物代表,为了逃避帕米萨诺家族的诅咒,她将自己的儿子维坦多尼奥暗地寄养在闺蜜富朗切斯卡的家里,和富朗切斯卡的女儿乔凡娜一起当作双胞胎抚养。这两个孩子和堂兄弟们一起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直至长大。在不同的家庭教育和那个时代严苛的宗教制度的熏陶下,注定了不久的将来他们不同的选择和命运。堂弟弗兰克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加入了法西斯的阵营。偏执的性格和扭曲的家庭就注定了他最终的悲剧。“二战”爆发前,小米伽乐的死已经在乔凡娜的心里埋下了入党的种子,在知道自己和维坦多尼奥不是亲兄妹的时候,为了保护哥哥,她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反法西斯的战争,同时美好单纯的战时爱情开始萌芽,就像春天里的蓓蕾即将绽放,为残酷的战争带来一丝生机。维坦多尼奥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坚持与命运抗争,与帕米萨诺家族的诅咒斗争,为自由呐喊,他作为马泰拉农名的代表,加入反法西斯战争中。

  最后书中说到了美国在战争中使用的化学武器,他们视人命如草芥,被世人所不耻,这是国际犯罪,这是人性犯罪。作者以委婉的笔锋给世人以警醒。在自由的抗争即将结束,法西斯阵营的弗兰克最终被维坦多尼奥猎杀,这一次,他再也不会原谅弗兰克,因为弗兰克的手下已经血流成河……而维坦多尼奥•帕米萨诺最终不幸牺牲。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这本书的结尾让帕米萨诺家族的生命得以延续。多娜达和维坦多尼奥有了爱情的结晶,在战争中活下来的小生命,就像黑暗结束后迎来的曙光,象征着生命和力量,象征着自由和平。虽然战争牺牲了无数人,又让无数人经历了生离死别,但是,勤劳勇敢的人民永远不会屈服于命运,他们英勇抗争,终于,迎来了胜利,迎来了重生......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七):让人荡气回肠的战时家族故事

  还有不到三个月就到2020年,我一直在思考并且犹豫不决,2019年我看过的最好的书是哪本?直到我读了《第二十二次别离》,我的心里就有底了。这本书可以说是情节深刻、寓意深远,阅读的过程就像观看欧美的经典电影,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堪比《西线无战事》,有爱情的描写堪比《魂断蓝桥》,讲述了一个让人荡气回肠的战时家族故事。

  意大利的帕米萨诺家族的21位男丁均不幸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第21位帕米萨诺男丁维托(男主角的父亲)居然在战争结束前夕为了救战友而被奥地利的狙击手射杀(他的战友也一同被射杀)。一战结束后,维托的遗孀多娜达与闺蜜弗朗切斯卡(维托去救的战友的遗孀)几乎同时产下遗腹子维坦和乔凡娜。多娜达担心儿子维坦难逃命运诅咒,将儿子交给闺蜜抚养,维坦和乔凡娜以康维迪尼家双胞胎的身份长大。各种机缘巧合之下,维坦和乔凡娜分别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后二战爆发,乔凡娜则和男友萨尔瓦托里前往法国南部对抗法西斯。维坦和乔凡娜的堂弟弗兰科则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参加了西班牙内战,成为了法西斯骨干。维坦一开始为了母亲而遁入乡间避战,但随着战争的深入,他的一腔热血趋势他义无反顾加入反法西斯阵营。在战争中,维坦和乔凡娜摒弃兄妹身份,擦出爱情的火花。在巴里空袭战中,维坦射杀了十恶不赦的堂弟弗兰科及其同党,但他自己也身受重伤,最后死在了乔凡娜怀里。不过他们的血脉保留了下来,战争也结束了。

  这部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巧妙地利用了真实历史背景来强化情节效果。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把帕萨米诺家族的命运和两次世界大战紧密结合。通过一战的背景奠定了帕萨米诺家族男丁被诅咒命运的情节基调,通过二战的背景展现了男主角维坦波澜壮阔的人生以及战争年代的儿女情长。并将许多真实事件如西班牙内战、马泰拉暴动、巴里空袭、约翰.哈维号爆炸等穿插其中,增加了小说的历史厚重感。

  此外,该小说的寓意也很深刻,通过帕萨米诺家族的命运说明了战争的残酷,维坦最后在乔凡娜怀里去世的情节让人潸然泪下。但是笔锋一转,小说最后描写的帕萨米诺家族的血脉留存了下来,说明了战争无法阻挡和平的到来,和平的愿望终将战胜战争的诅咒。个人觉得,这么优秀的作品应当被写紧教科书。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八):我命由我不由天

  《第二十二次别离》是一部译自加泰罗尼亚语长篇小说,原著名为《帕米萨诺家族的诅咒》,问世后蝉联畅销排行榜二十周,作者为西班牙作家拉斐尔•纳达尔•法雷拉斯。在所有的情绪中,别离应该算是一种凄美绝伦的感受吧。人的一生,会面对很多次的别离,朋友的、亲人的、恋人的,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也是必然的,但又是那么的无奈!每一次的离别都是那么的黯然惆怅、令人心碎!可想而知,一次战争,经历二十一次别离是多么残忍又无奈的事情。

  小镇广场正中的一座纪念碑上刻着本地42名一战死难者名单,但是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其中21个男人来自帕米萨诺家族。这21个帕米萨诺家族的男人不管是勇敢的还是懦弱的,都没能逃脱家族的诅咒,死于战争中,他们有的在战争中因病而亡,有的死于敌人的炮弹、刺刀,还有被当做逃兵枪决的,而第21位帕米萨诺更是夸张地成为停战日的最后一个阵亡者。一战结束后,“寡妇屋”的帕米萨诺家族遗孀多娜达与同一天丧夫的闺蜜弗朗切斯卡几乎同时产下遗腹子。多娜达生的是一个男孩维坦,弗朗切斯卡生的是一个女孩乔凡娜。因为担心儿子维坦难逃命运诅咒,多娜达将儿子交给闺蜜抚养。世人皆以为弗朗切斯卡生的是双胞胎。在弗朗切斯卡因病离世后,两个年轻人的祖母将他们之间真实的身份关系告知了乔凡娜,此时的乔凡娜才意识到为何两人之间总是会有说不清的情愫产生,而多娜达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要求乔凡娜保守这个秘密。乔凡娜也因此离开了家乡小镇,成为了一名战地护士。1940年,墨索里尼同时向英法两国宣战,意大利军队征召年轻人入伍,多娜达害怕帕米萨诺家族的诅咒应验在自己的儿子身上而陷入了恐慌。再她的强烈要求之下,维坦躲入了乡村以逃避战争。可惜,三年之后,维坦还是加入了反法西斯战士和流放者组成的队伍了,参与到了战争中去。维坦也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知道了家族的诅咒,可是维坦坚信诅咒是逃不掉的,是要和它抗争的,这样才是战胜它。

  “命运不会刻进石头永远不变。那个诅咒杀了我,但是你怀的小男孩却证明了我们已经取得了胜利。”通过维坦的话语,我们知道了第二十二次别离只是短暂的分别,维坦并没有延续帕米萨诺家族的诅咒死在战争中。人成为自己,看似用尽一生,不过是几个决定性的瞬间。维坦为了成为真正的自己,和命运进行了抗争,自己做出了选择。故事是虚构的,故事引发的思考却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没有谁的命是生来就注定的,我们只要目标明确,做好自己的选择,就会获得想要的结果。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九):时光是琥珀,让泪一滴滴被反锁

  人成为自己,看似用尽一生,不过是几个决定性的瞬间。

  ——拉斐尔•纳达尔•法雷拉斯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我们看过生离,见过死别,目睹一场场悲欢离合,目送一次次撕心裂肺,生命在命运翻云覆雨的手掌之下脆弱得不堪一击似乎稍纵即逝,可是信仰不死,灵魂不灭,于是英灵永存。

  最终,比起杀死自己,人需要更多的勇气活下去。

  著有《意大利人的儿子》《司汤达太太》《帕米萨诺家族的诅咒》等多部长篇小说的作者拉斐尔•纳达尔•法雷拉斯(Rafel Nadal Farreras),是用加泰罗尼亚语写作并荣膺大奖的记者、作家。 这次他带来的的故事来自意大利的帕米萨诺家族,其家族历代男丁无一幸免皆死于战火,第21位帕米萨诺更是夸张地成为停战日的最后一个阵亡者。“一战”结束后,“寡妇屋”的帕家遗孀多娜达与同一天丧夫的闺蜜弗朗切斯卡几乎同时产下遗腹子。多娜达担心儿子维坦难逃命运诅咒,将儿子交给闺蜜抚养。世人皆以为弗朗切斯卡生的是双胞胎——男孩维坦和女孩乔凡娜。“二战”爆发,维坦遁入乡间答应母亲自己决不会参战;乔凡娜则前往西班牙对抗法西斯。战火愈燃愈烈,维坦和乔凡娜分别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命运终究牵引他们来到西班牙内战的主战场,萨米萨诺家族的命运再次经历战火淬炼,多娜达也被裹胁其中。牵动读者的心的是,维坦的命运会否因抗争而改写。

  “我命由我不由天”也好,“性格决定命运”也罢,手掌纹的脉络预示不了你此生的命运走向,或许故事揭示的是命运无常、造化弄人,以及战争无情,可是人生岔路口的选择权,一直都静静地在你手里,牢牢抓住还是狠狠掷出,端看你自己。

  战乱颠覆了多少原本应安稳又美好的生活,又离散了多少亲人、情人、可爱的人,那些阴差阳错与无巧不成书,那些颠肺流离与无奈错过,每每令人不忍猝读,于深夜中辗转反侧,于是漫天的星星都听到了无数次扼腕叹息。

  故事里深深的宿命感裹挟着厚重的绝望与不甘,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巨大洪流之下似乎被推搡着踉跄前行,你看着战乱打散了羁绊抹掉了希望又割舍去了牵挂,可是偏偏,作者笔下的温情又无处不在。

  于是你明白了,一如书里所言,每一颗樱桃,都值得被珍惜。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十):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离别,是我最讨厌的两个字,随着慢慢长大,也越来越害怕离别,可离别终究是人一生必经的过程,这个毫无悬念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注定。这世间的每一个人,都难逃离别之痛。所以在看到这本《第二十二次别离》的时候,我就不禁想要知道二十二次别离的苦痛,主人公是如何扛过来的。一次别离就已让我难以承受,伤心不已,至今想起心里仍旧觉得闷闷的,这可是二十二次啊!

  “二十一次条命啊!”他一遍遍默念着,“全都死于一战。帕米萨诺家族的诅咒!”这本《第二十二次别离》就是基于战争背景所写。帕米萨诺家族全员牺牲,一场战争夺走了多娜达丈夫的生命,他认为这是诅咒,为了孩子能够活命,她给孩子取名维坦多尼奥·康维迪尼。维坦答应多娜达绝不参战,而乔凡娜则参与了反法西斯战争。然而越演越烈的战火让他们再度在战场重逢。

  一战,多么残酷的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一战时期,意大利无资源又无明确领导,奋起反抗纳粹反法西斯同盟,却长期被历史所遗忘。如今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对于战争的感受可能没有那么深刻。但是如果你看过《辛德勒的名单》或《美丽人生》,那么或许你能理解那个时候的人们内心感受。

  究竟是命运的牵引,还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命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神仙打架,自古以来就是凡人遭殃。多娜达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为了自己孩子能够活命,甘心把自己孩子交给他人。后谨遵好朋友遗址,尽心尽力抚养两个孩子。她希望维坦能够逃避家族的诅咒,维坦也答应了他母亲,回了乡下,可最终他还是去了战场。

  很多时候都在感叹命运的神奇,无论你在哪,总能牵引你回到你本该走的那条路,是命运选择了你,可我却觉得其实一切都取决你自己的选择。战场无情,人有情。身为祖国的一员,又怎能真的做到不闻不问,只知道一味地躲避。

  故事的最后,幸好维坦没有如诅咒一般牺牲,而是和自己爱的人一起生活下去。《第二十二次别离》,关于爱与勇气,生命与希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第二十二次别离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