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式婚姻》是一本由[美]塔亚莉·琼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式婚姻》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总觉得名称取得不好
总觉得书籍的名称取错了,我甚至怀疑是编辑蛊惑作者改了这么一个大而无用的名字。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我刚刚分手的时候。书里描述的爱情争执,情侣纠葛,太真实了。我能在其中看到我和情人纠缠的影子。男主角罗伊有着一种克制的大男子主义,和女主角爆发争吵的时候总是若隐若现。前面很值得一看,人物冲突很抓人,不过大团圆结局过于草率了,也难以令人信服。
《美国式婚姻》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美国式婚姻》读后感
该书是以美国黑人角度来写的
我之前从没看过这样的角度
觉得还挺新奇的
说了很多很美国的东西
让我了解到深层的美国
语言平实易懂
有可看性
可以买来看一看哦
尤其是对美国黑人现状感兴趣的人可以买来看看
美国很多人都认为有点钱的黑人都愿意找白人女性 不过本书主人公的母亲就想让他找黑人女性
欲知后事如何
买书来看吧
《美国式婚姻》读后感(三):俗并真实着
小说讲的是一对夫妻因飞来横祸导致男主无辜入狱,女主在男主服刑期间和其发小也是男主朋友在一起了的故事。
三角情结确实有点俗,但读到最后还是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几乎泪目。男主遭遇飞来横祸被夺走原本拥有的一切的那种撕裂感,通过细腻的心理、对话、行为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男女主之间仍拥有爱过的深情,所以男主不会勉强女主,女主为救赎男主也甘愿放弃真爱。但纵使情深似海,时过境迁,还是无法回到过去,无法重新开始。作为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中国观众,没能等来男女主破镜重圆,反而觉得真实和圆满。
看到一句书评,觉得对这本书或者说美国式婚姻概括得不错:稳定的婚姻需要妥协,幸福的婚姻需要遵从内心。
《美国式婚姻》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爱情的自我觉醒
当本来完美的人生因意外突然转向,与之相关的人该如何选择?
其实故事发生的状况是普遍会发生的,但大背景加上了前提——美国黑人。一个接受教育、工作认真、拥有不错婚姻的男人本对未来有着诸多想象,只因突如其来的她者对身份的刻板印象而含冤入狱。被铐上枷锁的不光是他自己,还有他的妻子。
她也本该有很美好的未来,一切都因丈夫入狱划上了短暂休止。当一切悬而未决之际,她能否抓住射入的光重新开始生活?
在我看来,人在加上孩子、爱人、职业之前,首先是自己。而被迫背上等待者身份,是否也是外界在黑白之外对女性多加的一层要求?当爱情殆尽,义务是否是维持关系的链条?
自我才应是遵从的第一要义。
《美国式婚姻》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婚姻的意义
因为很珍重“婚姻”二字,所以非常谨慎地读此书,还想结合《婚姻生活》电影结合来写书评。但是不小心忘记了时间,所以此书还在阅读中,一直在很认真地做记录研读。
婚姻在我看来是找一个可以相互成长和依赖的伴侣,当我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就会觉得离婚姻不远。但是经营婚姻更是一门学问,不是一见钟情,而是朝夕相处,即使厌倦也不会分离。承担着对子女和父母的责任,以及对对方负责的任务,拼命努力,认真生活。
虽然现在结婚率偏低,但是也不会阻止每个人对家庭的向往。有国才有家,我们国家蓬勃发展,进步飞快,我们年轻人也要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努力工作生活,经营好自己的小家。
对于未婚的我,要想谈论深刻着实有点难,但是我相信美好的婚姻能够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而那个他我能感受就在身边,期待爱情的开花,种出婚姻的果实。
我期待,我相信,我幸福!
《美国式婚姻》读后感(六):。。
。。。。。啧。 刷微博久了,忍不住用微博的价值观去看这本书,然后脑内不断闪过“这有什么好说的”,“这也好意思说吗”……当然主要问题在我,但完全不能说服我的话,我觉得这本书也不算什么佳作…如果想讨论一场冤狱对一个人的剥夺的话——显见这书也没有什么形式可言了——那显然不应该把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一个没有坐过牢也不用有作家的感受力就能够想象到的)三角恋情当中,作家明明应该知道狗血三角恋会多大程度的冲淡他想要关注的这个话题。应当去关注的是牢狱真正夺走的是什么,比如那个塑料袋,就是非常好的故事;他会不会有太多的沉默、迟滞的时间,新的规则建立,人性被打碎后又放在太阳底下暴晒…而不是把监狱的生活描写成一个傲娇的老爸和一个儿子的对话!哪怕去看一个监狱出狱的人站在自己老屋前的照片,你想到的都不止这些。 当然如果本来想写的就是婚姻那就当我没说,那就更suck,书里根本没有,好像一个一岁半出国的妹妹写故国,写出花你写的也是异乡人。
《美国式婚姻》读后感(七):婚姻、爱情
觉得翻译后的标题缺少了一丝丝原版的意味,第一眼给我的感觉是一个论证说明的题材,仿佛如同亲密关系那本书一样的题材,以为读起来很难读,毫无吸引力。
随着读起来,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我。第一次发现书信体也可以这样神奇,让人变换视角,理解男主与女主的内心,从相爱,到隔阂,最后断裂,一点一滴呈现出来。并且双方都没有错,错的恐怕只是时间与距离。想到异地恋,为何异地恋如此难熬,恐怕与书中一样,双方断裂太严重了,异地恋恐怕就是你我都在努力,都在前进,方向却有多种可能,可能是平行线,可能会交叉,甚至可能会渐行渐远,再无交叉,再也找不回曾经的感觉。就像最后男主的选择一样。
同样,对于有些女生来说,她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自己。这种潇洒的看法让人赞同,但婚姻以及爱情,究竟为何,难道真的不属于婚姻么?我觉得还是属于的吧。否则也不会去看望男主的妈妈。如史铁生在书中提到,喜欢是占有,爱情是付出。
结尾觉得有些不如前面,可能因为前面过于经常的原因,让人觉得结尾更惨一点,才会更深刻。但仔细一想,谁不喜欢团团圆圆的大结局的,男主已经够惨,还是找到幸福对他对读者对作者更公平一些。
《美国式婚姻》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门当户对
很抱歉评论晚了。
—————————————
身为黑人、中产、妻子,瑟莱斯蒂尔与安德烈在一起很不容易,理想的妻子当多年如一日坚守忠贞等待丈夫归来。但瑟莱斯蒂尔受过良好教育又有自己的事业,她的可能性和空间更多一些。 罗伊是从草根家庭里奋斗出来的,对他来说,能娶到瑟莱斯蒂尔这样的女人,是他成功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入狱对他的打击是全面性的,他想挽回妻子,也是想挽回有尊严的生活。
身为黑人不容易,然而黑人女性更不容易吧,连瑟莱斯蒂尔的发明家爸爸都指责她不等丈夫回来。政府的错误毁了一个男人的生活,那伤口要由一个女人去弥合吗?
“女人的使命向来都不简单,向来都不洁净。”(p288)瑟莱斯蒂尔自觉到(黑人)女性沉重的命运。读到罗伊出狱后他们相见的第一晚,她被领着在床上躺下,真的感觉到性这件事不是干柴烈火那么单纯的。 罗伊总觉得跟自己吃的苦头相比,瑟莱斯蒂尔的煎熬没那么多,但谁说不同人的痛苦都是用同一把尺子去量的呢?
达维娜和罗伊这对的篇幅不多,但也不容忽视。出狱之后的罗伊,跟达维娜的距离更近,对一个在超市工作的单身母亲来说,那样的罗伊也是个值得把握住的男人吧。
《美国式婚姻》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其实本书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也有一个差不多能让人猜中的结局。有很多似曾相识的情节,也包括男女一二的人物设置。比较特别的地方在于利用书信体的交替推进了主角情感的变化和剧情的发展,然后又在几个主角的视角下转换叙事,让读者有一种上帝视角。以上种种,让人很难去指责故事中人物在一段感情中的对错。假如这样的故事出现在社会新闻当中,不难想象微博热搜当中高赞评论一定是出于道德上的批判和审视。但是因为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感觉让人更能体会到情感的本质根本无关对错,和之前不久看的电影《天气之子》所表达的竟然有点类似(就是喜欢你,想要和你在一起,即使导致东京沉没了我也不在乎)读完之后最大的体会无非是一句特别俗的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另外,觉得这本书作为话剧的剧本会相当不错,不多的几个场景转换,故事情节起伏明显,人物有大量独白。
最后说点和这本书无关的,好像我自己对待感情的态度一直都觉得忠诚并非是一件必要的事情,爱和不爱完全都是彼时的真心。没有再爱上别人是因为现在恰好还是最喜欢你。婚姻也没那么严肃,别给自己加那么多负担,结婚或者离婚,平常的好像冬天早上出门呼出去的第一口白气,它只是一种形式,核心在于自己是不是觉得寒冷或者温暖。
《美国式婚姻》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舒服的小说
如果给这本书下一个定义的话,我认为这是我今年以来除了《鱼翅与花椒》以外读的最舒服的一本书了。
故事很简单,一个被诬陷意外入狱的黑人,五年后出狱,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了,最终他不得不放弃。
俗套又政治正确,揭露了在美国黑人和女人这样的弱势群体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这并不重要,不会去试图给这本书添加多么多的意义,我在工作室里面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舒服,你会为了罗伊的经历而摇头叹息,所以一读再读而难以放下。
这本书仍然有很大的问题,譬如说作者十分想要树立起来两个人物形象,一个罗伊,典型的美国奋斗者的黑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成功走上了中产阶级,却因为种族歧视导致其含冤入狱,罗伊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刻画出来了,在看书的时候经常可以和他产生共鸣,为他的遭遇和经历而感同身受。但是另外一个人物形象,瑟莱丝蒂尔,却让我感觉是完全模糊的形象,作者非常想要塑造一个独立自主能够把握自己勇敢追求的女性形象,但是却往往是通过人物自白和他人的叙述中显示出来的,没能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体现出来,这一点说服力还是不足。
不过除此以外,仅仅当作一部小说来看的话,还是很有趣的,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