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地图上的中国史》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19 01:35: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地图上的中国史》读后感摘抄

  《地图上的中国史》是一本由李兰芳著作,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0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图上的中国史》读后感(一):学历史的好方法

  《地图上的中国史》融合了历史地图和历史知识,可以很方便地用直观的历史地图了解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当今时代,是一个读图普及化的时代,地图不仅是史学研究的一把钥匙,也是历史学习和阅读的一扇窗户。读了《地图上的中国史》这本书,大量的标准详实的历史地图、疆域地名等突出的地理要素,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多重思维,着实让我这一地理历史爱好者大饱眼福。

  《地图上的中国史》读后感(二):全书

  用地图的角度切入历史非常的新颖。我们常说地图是第二语言,相较满目文字,地图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诉说着历史,它需要读者去读图,去思考,去重组,是知识在人脑中的再创造,通过地图,我们感知历史的沧桑巨变。同时,历史与地图的结合也体现了学科的兼容,历史与地理本来就存在着交叉边缘学科,两者有很好的互补性,就像小说家与插画师,共同塑造了优秀的作品,既保持趣味性,又兼顾稳重性。总的来说,这是一套优秀的系列书籍,入坑不亏。

  《地图上的中国史》读后感(三):历史地理双选同学的福音呀~

  本人是在校的一名主修地理辅修历史的学生,因为喜欢两门课,所以在大学选择了辅修,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想把我的两门专业结合在一起,所以在辅修专业的论文作业中一直将地理与历史相结合。比如在史学经典中对历史的一些地名进行辨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内容时间跨度广,地域范围变迁快等问题,而且文献查找比较难。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在资料的查找上有了很大的便利。 而且本书图文并茂,很多插图都很有专业性,在地理人看来很心动。我觉得这本书具有一定的科普性,是一本科普性与学术性同具的书,具有很好的价值。

  《地图上的中国史》读后感(四):历史洄游

  刚看了一点,觉得很有意思。上高中的时候就很喜欢地理和历史,也很想把两者结合起来学习,但是总是没办法两全,自己的总结也有限,所以很高兴有这样的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人们对于图像的记忆力是很强的,图像也可以减弱单纯的文字的枯燥性,这样可以使更多人学习到历史,何乐而不为,而图史结合的方式也可以加深人们的记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地图上环游,带着对古代的憧憬,洄游千代,或许这也是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吧,见过千万种神奇,内心自然博大。而这样的书何尝不是我们的所假之舟楫呢。

  会继续看完的,相信一定有收获。

  《地图上的中国史》读后感(五):历史一瞥

  强推

  恢弘壮阔的引文,仿佛要将我带入历史的金戈铁马!

  富有历史底蕴的小篆字体,正是逝去历史的惊鸿一瞥!

  啊!遥想汉人多少闳放~

  啊!细看宋民多少钩沉~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各个时期重要的军事战役讲述,生动形象的讲述配上清晰明了的地图,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各大战役的关键节点和胜败缘由,也让我重视起地理位置这一平时总是忽略的要素,原来,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在战争中是这样重要啊!真是让我长知识了!

这本书树立了我的历史时空观念,培养了我的历史核心素养,虽已毕业,但多看看史书是好的,生活中少不了历史,更少不了这样的历史好书!

  《地图上的中国史》读后感(六):用地图读懂中国历史

  任何历史都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中发生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历史与地图结合起来。这套书将历史划分为三阶段,远古至东汉、三国至五代十国、两宋至中华民国,各个时期的疆域版图让我如痴如醉。同时,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对照让我更加清楚了同一时期国内和国外的历史进程。

  我最喜欢明朝的历史,这一阶段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在世界仍然是领先的,让我非常骄傲!

  我太爱这套书了!谢谢姐姐送给我的新年礼物!让我更加喜欢历史,也更加热爱地图!还了解到历史地理学这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我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一个好大学,更深一步学习历史地理,在历史与地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地图上的中国史》读后感(七):科普和入门都很?~

  最近在B站上学葛剑雄老师的历史地理网课,没想到还遇到了这么一本书,非常适合历史地理学的入门,最喜欢里面的历史地图了!

书里有各个时期的疆域图 让我想起了arcgis大作业的疆域变化作业 果然 曾经学过的东西都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里给予你感动和回馈❤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先生是这本书主审和总顾问,在阅读完《地图上的中国史》后也表达了对本书的认可:“《地图上的中国史》是图与史的完美结合,国人应该了解的史实,可在本书找到准确的时空定位,获得丰富的形象,留下生动的记忆。《地图上的中国史》很好地体现了‘左图右史’的原则,读者通过它来学习中国历史,一定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有效。”

  《地图上的中国史》读后感(八):地图上的中国史

  从地图视角深入浅出地讲述历史,独辟蹊径,不仅为历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历史的新角度,还拓展了地图的用途,对于地图爱好者与历史爱好者,都是一套值得阅读的书。书本里的地图很精美,不愧是中图版出版。内容难度不大,适合中小学生作为拓展阅读书籍,还很适合老师们开中小学的选修课时用作参考资料。总体来说,值得一读!

  《地图上的中国史》读后感(九):左图右史结合的完美之作

  近些年来少有的历史和地图结合的作品,书籍内容质量过硬,是历史通俗科普类读物中的翘楚 地图数量和质量可谓业界头牌了,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地图资源真不是盖的,相当厉害。 各模块设计中规中矩,没有太深入的,但也有一定学术性,作为踏入历史学术界半只脚的一名学生,我觉得相当可以了,平易朴实地传递知识比那些花里胡哨的网红书要抢的太多太多。 书中栏目挺多的,感觉古今地名对照、中外历史对比最好!看看过去的地名都在哪里,了解一下历史上中国正在发生事情的同时国外都处在什么状况。生僻字注音很好!读到生僻的地名和人名就不用去查了。很适合学生阅读或老师教学使用。

  《地图上的中国史》读后感(十):《地图上的中国史》,地图勾勒出沧桑史路,三千年同居一图

  央视综艺节目《中国地名大会》以地图上不起眼的地名作为载体,从地理、文学、历史、民俗等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祖国大地的风情万种。

  看节目的时候,我们不免生出这样的惊叹,原来一个地名的背后竟有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符号和家乡情结。令人遗憾的是,很多题目,我们对地名很熟悉,但它们在哪个省我们都不知道。

  为了提高人们的国家版权意识,《中国地名大会》的节目组特地从自然资源部官方网站下载标准地图,再由中国地图出版社专业人员制作。

  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专业大家有目共睹,而今天推荐的这本书也是由它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合集《地图上的中国史》,包含22个历史时期,全书分为三卷,分别是远古时期至东汉、三国至五代十国、两宋至中华民国,蕴含着8000多条古今地名、900多位历史人物、3000多条中外历史大事件对照年表……

  作为《地图上的中国史》的主审和总顾问、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认为,这套书是图与史的完美结合,很好地体现了“左图右史”的原则,读者通过它学习中国历史,一定会更加全面、深刻、有效。

一 、读点历史,包治百病

  人生短暂,及时行乐,心中怀有博大精深的过去,怎能活在当下,又怎么展望未来。历史的长河与现在的人类时间上隔离,空间上却是联结的。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厚厚的史书中总有丰富的案例可以借鉴和参考,了解过去是打开未来的钥匙。

诸葛亮写《出师表》劝勉刘婵继承先帝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时就参照了乐毅的《报燕惠王书》。两篇文章中都表达了报答先王和忠于陛下的真挚情感,获得后人对其忠良品行的称赞。

  现代的书信往往会从古代的表达方式中寻找智慧和平衡,从而可以达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不得罪领导的境界。

2015年,一篇“文采飞扬、行文流畅”的千字辞职信走红网络,他用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道出了离职原因。是“简约清净、低调淡泊”的个性,是“加班熬夜常态化”的无奈,是追求“个人心性志趣”的满足,而不是畏惧“全面从严”、“为官不为”……言辞恳切,理由充分,领导终于批准了他的辞呈。

  读点历史,不仅能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客观理智地看世界,从历史教训中汲取营养,还能让人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奈,从而释然豁达、心胸开阔。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历史连续悠久,经过上下五千年的锤炼,成为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哪怕是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鉴以往才能助我们知未来。

二、地理是孕育历史的子宫,地图是窥见历史发展方向的彩超

  《地图中的中国史》包罗万象,包含历史地图、人物图和史实情节图、实物图、书画图、图表和文物古迹图。古代人学习历史向来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只有重视并运用这两门学科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历史。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的大量古书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幅帛画地图,分别是《地形图》《箭道封域图》,两幅地图可以说是“古代地图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因为此前出土的地图仅仅是勾画建筑,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地图,而这两幅图则用粗细均匀的墨线表示河流,用闭合的山形线、月牙形符号表示山体的轮廓范围和延伸方向,以矩形方框表示县名,以圆形符号表现县名,颇有现代地图的味道。《管子》有《地图》篇。开篇就写道:“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东汉开国功臣马援便是一位识图之人,史书评价他:“谋如涌泉,势如转规;兵动有功,师进辄克。”意思是计谋如同泉水一般源源不绝,看待形势如同圆规般灵活,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相传在带兵打仗之前,马援“堆米成山”,创造出军事沙盘,剖析战争形势,以便能够直观地决策。

  地理是孕育历史的子宫,没有历史舞台,历史人物争奇斗艳的故事也无法展开。而地图仿若窥见胎儿生长发育状况的彩超,为现在、未来描绘出一幅蓝图,它们承载了历史的记忆,指明了当下的情形,从地图分析更是从军事家的视角思辨看每一件历史事件的选择。

三、从地图中挖掘历史信息才算是真正读懂了历史

  知乎上有个话题,《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有什么有趣的地方?历史地图往往会因年代久远,信息缺乏,而存在争议,成为史学爱好者思考与讨论的工具。其实不光是历史地图,哪怕是根据历史信息做出来的地图,也蕴藏着有意思的历史信息。

  下图展示是北宋宰相籍贯分布图,红色代表宰相,绿色代表辅相。圆圈越大,代表人数越多。从图中看,北宋宰相还真是多。之所以统计北宋宰相,是因为宋朝建立后,皇帝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用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北宋重视文人,故文学才子辈出,造就了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从宰相分布来看,大致以中原地区为主,集中在黄河流域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宰相数量次之。可从宰相籍贯上可推测出宋朝经济和文化中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随着南宋将首都迁移到临安府(浙江杭州),江南地区的书院文化兴起,宰相籍贯分布发生逆转,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到了明清时期,趋势更加显著,这表明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地位优势逐渐衰弱。引起变化的内在机制,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转移,也是黄河流域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结果。

中国历代宰相籍贯分布示意图

  董启章在《地图集》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在秩序内我们迷失,因为我们除了预先设计的道路,哪里也去不了。我走的,跟你走的,并无两样。纵使我们不甘心,故意择走殊途,终究也是同归于尽,在那完全可以设想和理解的地貌上。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看似浮沉的朝代更替,分分合合的背后其实也遵循着历史规律。它受人类基因的重复性、人性的复杂性、人口的变化性的制约。当我们真正看懂地图的奥秘,是不是也会揭开历史最本真的面纱呢?

四、总结

  “地图”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是呈现世界的方式,承载着历史的武器,隐含着历史的天机。而这套装帧精美的《地图上的中国史》不仅打破读史无图的遗憾,而且能回归左图右史的传统,捕捉隐藏在地图上的历史天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地图上的中国史》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