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火录》是一本由赵致真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8,页数:4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播火录》读后感(一):遨游科学世界的奇幻旅程
作为一名编外人员,我曾有幸参与了这本书的资料收集和拍摄工作,一路上跟着拍摄团队餐风露宿。我们曾经在星光和海浪的陪伴下驶过丹麦的跨海大桥去追寻奥斯特的踪迹,曾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雨夜闯进英国小镇上的教堂墓地寻找威廉·哈维的石棺,曾经在挪威车陷泥沼只为了拍摄夕阳下屹立的阿蒙森,也曾经深入北极圈在芬兰腹地见证让蒂尔的奇迹。太多的回忆,就像一场华丽冒险,然而却从来没有人会用艰辛二字去形容这一趟旅程。因为每个人对科学和真相的追寻是狂热而无畏的。每一个字、每一幅图都经过了严格考证,都有出处,创作这本书本身的历程就是一段永铭于心的记忆。
相较于视频和图片,文字有其本身的冲击力:看似单调,却往往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而对于这本书而言,视频和图片更像是一种佐证,去印证读者的猜想和判断。我想,我也许并不会再有机会去参与一场这样的旅程,但这本书,会唤起我所有的记忆。
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愿意把生命奉献给揭示真理的事业。向作者和拍摄团队致敬。
《播火录》读后感(二):首都图书馆:《播火录》:利他主义者的一生
《播火录》:利他主义者的一生
热爱科学的 首都图书馆 5月12日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时,医护人员冲在了最前线,用自己的生命守护所有人的生命,他们是逆行者,也是真正的利他主义者。今天是护士节,让我们向白衣天使们致敬!
医学是科学的一部分。在科技周到来之际,首都图书馆特别推出《采他山之石 筑科学之光——科学发现的人文启示<播火录>》主题线上青少年科普阅读活动。让未来建设的生力军、科学活动的后备力量——少年儿童尽情领略科学魅力,吸收科学文化多维营养。跟随作者赵致真的脚步了解近代科学先驱为开拓人类知识疆界,在人间播火以传承文明的历程。在首都图书馆的别样课堂中与科学撞出火花。
以下链接为全文:
https://mp.weixin.qq.com/s/BkEoa3uA4sGUlD4wNgAcmQ
《播火录》读后感(三):播火录
讲史,只是记录和描述,那是初级的史著;要是对于记录和描述的史实进一步思考和阐释,便是高一级的史著了;如果这史著的表述,用的是一种诗意化的语言和文字,那就是史著的一种化境式的品格了。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史著,叫作“史”“思”“诗”融汇在一起的史著。《播火录》就是这样的史著,一部史诗级的著作!值得阅读,推荐!!!
《播火录》读后感(四):从哲学的角度解读科学史
对于浩瀚的现代科学史,《播火者》并不是简单的重现,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发现。在科学家的英雄主义业绩面前,作品这么评价道:科学家“……以探索自然奥秘构建知识体系为宗旨,以忠于客观事实遵从逻辑自洽为操守,平日在书斋中凝神静思,在讲坛上放言高论,在实验室寻踪觅迹,而一旦真理召唤的时候,又能以特有的胆略和勇气冒险犯难,甚至甘以身殉,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
《播火录》读后感(五):张张图片。都是珠玑
第207页有张不起眼的图片,火柴盒大小。
沙克尔顿招聘南极探险人员广告:骇人的旅程,微薄的薪酬,难耐的严寒,长达数月的完全黑暗,持续不断的危险,难保安全回家,如果成功有可能得到荣誉和认可——欧内斯特·沙克尔顿,伯灵顿大街4号。看了以后简直惊得目瞪口呆,这样的招聘启事,能有人应聘吗?结果却有5000人应聘,其中包括3名女性。一言以蔽之,愿意为科学献身的,欢迎,指望获取名利的,走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冲着这份招聘启事走到一起的人,难怪能够创造惊天的人间奇迹了。
看看今天好多公司的招聘广告,承诺各种优厚待遇,实际并不兑现。出发点不是喻于义,而是喻于利,实际上是骗局。
我们共产党的宗旨比沙克尔顿崇高得多,当年的志士仁人就是为了救国救民走到一起,随时准备献出生命的。今天重提不忘初心,意义格外重大。
《播火录》读后感(六):九月光明书榜——《播火录》上榜
九月光明书榜作者视频拍摄走遍了东西南北半球,1400张图片资料发掘于各国档案深处,无疑为我国的精神产品提供了新的增量。
书中讲述了近代科学的先驱和巨匠,为开拓人类知识疆界做出的奋斗牺牲;在创建现代医学的奋斗中,利他行为的意义和奉献精神的价值;一代天文学家为测量地球形状和金星凌日而进行的科学远征;无数探险者为征服北极南极而留下的英雄史诗;历数了世界著名富豪大亨的仗义疏财和慷慨捐赠,说出了“赚钱只是机遇。花钱才是学问”“个人财富融入人类的科学事业,将会千古流芳和与世长存”的道理;诺贝尔奖的诸多弊端、瑕疵和缺憾,使读者以更理性的心态和达观的境界,看待世间的名利得失和个人的际遇穷通;关于科学进程中诸如X光、镭、含铅汽油、氟利昂和DDT对环境和健康的深远影响及争议,映射了丰富和复杂的人类社会。
如何评估一项科学成果的利弊得失?如何拿捏发展和环境的取舍权衡?考验着今天人类的智慧和操行。
《播火录》读后感(七):我读《播火录》——科学发现的人文启示
《播火录》记述了科学史上点亮人类文明前进之路的种种瞬间——时而是一道光,时而又是一道闪电。它们在作者充满哲思的审视之下,给读者以明澈的启迪。
它的创作者,正是中国电视科普的拓荒者、科普作家赵致真。
写史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写什么、不写什么,选什么角度写,按怎样的叙述逻辑写,等等,因为它体系庞大、支脉众多。
而《播火录》既不依照科学发现的时间顺序写作,也不按学科内容分门别类,用赵致真的话说,他是“用人文价值的尺度来选取篇目,用社会意义的逻辑来搭建框架”。
事实上,科学史本身是一部由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共同编织的历史。在当下的科普教育中,最难也最缺乏的其实是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正因如此,本书从科学与人文交织的视角切入,希望带给读者关于近代科学史的一段段“启示录”,启发读者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科学的旅程。
全书共分为5个部分——“科学入口处”“科学远征”“人生有银”“另眼看诺奖”“文明的代价”。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引用马克思的这句话,《播火录》开篇道出的是人类文明的点滴进步,都有高昂的代价。书中讲述了近代科学的先驱和巨匠为开拓人类知识疆界做出的奋斗和牺牲。接下来则是无数“探险家”丈量天地、征服南北极的史诗般的征程故事。有意思的是,书中还历数了世界著名的大富豪将个人财富融入人类科学事业的事迹,从而阐释了金钱与理想的关系。当今世界,诺贝尔奖对科学家似乎是一种终极荣耀,但历史却告诉我们,诺奖同样伴随着缺憾和瑕疵,真实的诺奖并非“神坛”。
来源:中国科学报 撰文:胡珉琦
�<��
《播火录》读后感(八):《播火录》获第十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银签奖
第十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揭晓
7月31日,记者从吴大猷学术基金会获悉,第十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评选工作已全部完成,中国科学报社推荐的赵致真的著作《播火录》获创作类银签奖。
吴大猷科普著作奖是海峡两岸最重要的科普奖项,由吴大猷学术基金会主办,中国科学报社、Openbook阅读志合办。该奖项每两年举办一次,在出版的科普华文著作中遴选优秀图书给予奖励。
在本届评选过程中,大陆地区共征集图书251册,台湾地区收到报名书籍297册。两地各自经过初评、复评,共推荐19本著作进入决选。本届决选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和“中研院”院士吴成文、钟正明、杨泮池、曾志朗、陈力俊、李定国组成,并于7月27日通过视频+现场形式举行决选会议。最终选出创作类金签奖、银签奖各一名,翻译类金签奖、银签奖各一名,青少组特别奖两名以及佳作奖15名。
台湾地区作品《福尔摩沙雨林植物志》《规模的规律和祕密》分获创作类和翻译类金签奖,《与达尔文共进晚餐》获翻译类银签奖。
大陆地区的初评、复评工作由中国科学报社组织,复评委员会刘嘉麒、欧阳自远、欧阳钟灿、周忠和、高福、王渝生、刘兵、武夷山、王扬宗等院士、专家组成。此次推送的《惊艳一击》《这里是中国》《薄世宁医学通史讲义》《晓肚知肠:肠菌的小心思》《斯瓦尔巴密码:段煦北极博物笔记》《与虫在野》获创作类佳作奖,《美的进化》《鸟类的天赋》获翻译类佳作奖。
中国科学网
《播火录》读后感(九):如何理性地看待科学——解读《播火录》 如何理性地看待科学——解读《播火录》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把双刃剑为人类造福的一面彰显得比较充分,而对于它带来祸害的一面,大多不太留意。人们又常说:“历史是隐恶扬善的。”对于科技史也是这样。打开任何一本科技史的图书,大多是介绍一些著名的科技发明所取得的成果,而对它们对人类带来的伤害却很少提及。《播火录》的第13、14章《文明的代价》,从另一个角度来介绍科技发展的历史。系列片以X射线、镭放射性的发现、含铅的乙基汽油的发明、氟利昂作为制冷介质的发明以及杀虫剂DDT的发明为例,介绍它们的历史。
《播火录》读后感(十):另眼看诺奖——《播火录》深度解读诺贝尔奖
在二十世纪,对科学事业影响最大的事件,恐怕就数诺贝尔奖了。迄今在人们对诺奖大约380名自然科学得奖人的崇敬和歌颂的同时,很少有人了解诺贝尔评奖背后的是是非非。
《播火录》用四章内容《另眼看诺奖(1-4)》来介绍诺贝尔奖评奖中的遗漏、瑕疵和缺憾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心灵中的另一面。这4章细致地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细致介绍了那些阻止爱因斯坦相对论得奖的评委们的立场与理由。后面还介绍了诺奖评奖的错位,该得的没有得,不该得的却高中榜首,介绍了诺奖评奖中的一些不合理的规则以及一些科学家为获得诺奖的不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