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是一本由张荫麟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史纲》读后感(一):没讲完的历史与正在发生的事 ——《中国史纲》,年代赋予的故事外的故事
没讲完的历史与正在发生的事
——《中国史纲》,年代赋予的故事外的故事
在没拿到这本书,没有翻开这本书了解背后的故事之前,它比较薄的厚度与鸿大的命题之间的不相乘性,也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但是成书的背景是在抗战年节,风雨飘摇的山河,破碎的梦想和年轻人的热血,让这本勉励维持的从商至汉代的中国史早期部分,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倔强的灵魂的注脚。
没讲完的历史是具有遗憾的。张荫麟先生作为最早留学美国的先驱之一,本是希望讲述一本新的中国通史,用更为开阔的眼界去选取中国的真实的故事。所以,在他的笔下,商朝被忽视的那些底层的奴隶、庶民也有了史书上的“白纸黑字”,他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当时代,而不是单纯的编年叙述,穿插的相关知识就仿佛是一个超前很多的“新青年”,即便是在今天,依旧是能够混迹知乎论坛的大神级别的“涨姿势”的过程。
在故事的另外一个部分,在故事外,张先生所处的年代已经经历过“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堕神,但是同时,他作为一个中立的叙述者,依旧能够站在对文化者本人的角度去描绘孔子本人的生平和成就。没有粉饰他政治抱负及作为的空旷,也没有刻意去减少他在教育上的功绩,是很中肯的;这种中肯,在浮躁的社会环境当中,又是多么难能可贵呢。
其实就一本小书而言,同系列还推出了朱光潜先生等等的名家,这个系列的装帧也是很有意思的,非常简约,就是一个封皮色彩的区分,对于这些大巧不工大音希声的作品来说,也很是相符。
y 林怿
2019-9-6 13:54:53
写于御庭园
《中国史纲》读后感(二):一部未完的“中国通史”
翻阅这本《中国史纲》时,习惯性的按照之前阅读的惯例,先去看这一本书的目录。发现此书所涉及的历史年代不过是从周代到汉朝而已。这就不免让人感觉到诧异了。既然此书以“中国史纲”为名,那么在形式上应该与“中国通史”差不多,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怎么能够在“西汉”时期就嘎然而止呢?带着疑问从头开始阅读此书,再加上时不时的去网络上求教一下“度娘”,才终于明白了这其中的各种端倪。
《中国史纲》的作者张荫麟,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年纪轻轻便担任了清华大学历史、哲学两系讲师,同时兼授北京大学历史、哲学课程。单是这一点,便可看出此人在历史学方面的成绩。他而立之年刚过,便应约编纂了这本《中国史纲。》只是可惜天妒英才,张荫麟年纪未到不惑,便不幸离世。这部《中国史纲》自然也就没有了后续,甚至成为了他短暂一生中唯一留下来的一部著作。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人演绎的过去的故事。把历史当做故事来看,远比单纯的当做历史学知识来瞧要有意思的多,也更吸引人的多。作者在创作此书的时候,或许也是秉承着这种看法吧。在阅读这本《中国史纲》时,感觉不同于以往的一些历史学研究著作的刻意死板,而是严谨中带有一份活泼。这让人很有一种在聆听作者讲述精彩历史故事的感觉。一个个的原本形象模糊不清的历史重要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笔之下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一桩桩难以理解的历史事件的发生与时代的变迁,也渐渐显得明晰通透起来。越是往下阅读下去,越觉得作者英年早逝实在是天妒英才,真是让人不由得扼腕痛惜。若是张荫麟先生不是那么早的离开人世,而是有足够的时间能够将中国五千年历史全部一一写完整,不知道在他的笔下又会有什么样的精彩内容所呈现给世人。
此书据说是张荫麟先生为编纂当时的高中历史教材而创作,若是今天的历史课本也采用这本 《中国史纲》,不知道会不会有更多的人因此而喜欢上历史这门功课呢?
《中国史纲》读后感(三):胸有丘壑
中国人在讲到文化自信的时候,总要说五千年文明。中华文明始于夏,似乎是很多人的共识。夏代是否存在,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以顾颉刚为首的疑古派从未承认夏,因为并未有相应的出土文物,二里头文明的遗址也不能证明是夏王朝。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开篇即讲“商代文化”,忽略只存在传说中的夏,用殷墟文物来证明商的存在。《中国史纲》本是1935年中国教育部规划高中教材,因傅斯年推荐邀请张荫麟撰写中国史。原本计划由张荫麟拟定纲目,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分为若干部分,组织各方面专家撰写。张荫麟负责汉以前,吴晗负责唐以后,鸦片战争之后则交给千家驹,近百年的中日战争和中日关系由王芸生执笔。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未能实施,最终只有张荫麟的东汉之前部分于1940年完笔。在如今这个中国通史遍地开花的时代,一部中国通史早已不新鲜。但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可谓一项颇有难度的新工程。
新中国学历史,往往以马克思的理论为准绳,将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归为奴隶社会,以后为封建社会。且不说西方的这种“封建”是否即中国的“封建”,这种划分本身具有争议性。张荫麟即将周代归为封建社会,且认为中国的历史之中只有周代的社会是封建社会。他提出了“封建”一词的滥用,指出封建的社会要素应该如此:
在一个王室的属下,由宝塔式的几集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这个社会里,凡统治者皆是地主,凡地主皆是统治者,通史各级统治者属下的一切农民非农奴即佃客,他们不能私有或专卖所耕的土地。通读这部未完成的“通史”,常见到他与众不同的着眼点,评论也往往颇有独到之处,可见其收到梁启超、陈寅恪、钱穆等史学大家器重是有其原因的。从张荫麟提出通史的五个标准,能看出来此人心中有丘壑,在史学上根据前人的经验和西方的知识总结确立了自己的一套标准、框架和系统。民国时期张荫麟被称为天才史学家,可谓名副其实。
可惜天不假年,曾经和钱钟书齐名的张荫麟仅仅37岁就因为肾病去世了,真是天妒英才。所留这部未完本的《中国史纲》,时至今日依然可圈可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留给后人咀嚼其中精华。
《中国史纲》读后感(四):“记事者必提其要”
许多历史学家都写过中国通史类的著作,内容各有侧重。被誉为“史学天才”的张荫麟先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同样是一部未完成的《中国史纲》。《中国史纲》从有文字记载的商代历史开始讲起,因为张荫麟先生37岁即因病英年早逝,这部史学著作刚刚写到汉初部分,实为一大憾事。
在数目众多的通史类著作中,张荫麟先生这部《中国史纲》广受赞誉,被称作通史写作中的楷模,最主要在于张荫麟先生在写作上的严格要求。他提出史学写作的五个标准并严格遵守,在整部书中几乎惜字如金,只选择最重要的、最有研究意义的史事进行记述和分析,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的“记事者必提其要”。
“重要”是一个宽泛且模糊的概念,很难落到实处真正去执行。张荫麟先生把筛选重要史事的依据细化成五个具体的标准,包括“新异性的标准”、“实效的标准”、“文化价值的标准”、“训诲功用的标准”和“现代渊源的标准”。比如说“新异性”,简单理解就是“内容的特殊性”。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生过太多事情,事无巨细地记录不但没有意义,反而会让人掉入浩如烟海的资料里抓不住任何有用的信息。“史事愈新异则愈重要”,所以,把“新异性”定位第一条标准,就能过滤掉许多重复的、无意义的信息。
《中国史纲》的内容也时时体现着“记事者必提其要”的记述标准。虽然本书的内容依然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但并没有花费过多笔墨按部就班地重复讲述每一阶段的史事,而是在张荫麟先生的提炼理解、融会贯通基础上,分章节集中讲述不同时段重要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政治演变等不同的主题。比如第二章《周代的封建社会》讲的是社会制度,第四章《孔子及其时世》讲的则是孔子生平及其思想。这两章内容看起来相差很大,但都因为其重要性被独立为一章内容,重点进行讲解。
在每一章内容的具体讲解过程中,仍然是“记事者必提其要”。每一章内容都不太长,但其间融汇了很多能帮助理解对应时代历史的重要概念,比如古代的“姓”和“氏”的区分、太庙和专庙的区别、礼的主要内容,以及“士”这个群体的演变等。
比如书中对“士”这个概念的解释,短短一段就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最初的“士”本指的是武士,后世又变为文士的称呼,这一涵义的转变就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一武一文两个群体分别叫作“士”呢?张荫麟先生简言之,“士字始终是指特别受教育的人,但因为教育的内容改变,它的涵义也就改变了”。
以上只是书中的点滴细节。张荫麟先生这本《中国史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这本书并非平直的陈述历史事件,而是在简要陈述史实的基础上,帮助读者去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的特点、文化思想上的主张,全面理解那些历史时代到底是怎样的。
2019.09.09雾凇
《中国史纲》读后感(五):历史的逻辑
三十七岁英年早逝的张荫麟先生以其对史学、哲学、社会学的造谐被同时代学者誉为“史学天才”,纵然生命已逝,但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仍能使得张荫麟先生的社会价值得以流传。
生命如此脆弱,在有生之年不负韶华,是读《中国史纲》这部著作之余的喟叹。《中国史纲》体例简洁,简洁之余却具有正确历史导向的作用。全书没有冗长难懂的文字与术语,全书几乎都是如日常会话般的大白话,这样的表述方式拉近了读者与专业著作之间的心理距离,但张荫麟先生的出彩之处就在文笔极佳,以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国社会思想变迁精华分条缕析以飨读者。全书天然仅分十一章,但顺序读来会对延续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张荫麟先生少年得志,并得到当时时代巨擎梁启超先生的激赏,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的经历使得张荫麟先生的学术著作如其飞扬的生命力般充满激情,这部《中国史纲》成为中国学子了解自己民族历史的科普著作并非偶然。一如张荫麟先生对自己的严于律已,纵使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史学普及著作,但其严谨性,科学性,尊重历史真相的风骨依然不变。
从中国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之光到东汉光武帝刘秀为止,《中国史纲》所呈现出的异彩与审慎随着著作者张荫麟先生去世而终止。若非如此,今时及后世的读者将会收获更多如此精当却饶有趣味的史学普及著作。《中国史纲》成为张荫麟先生在人世间的绝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外在生命易逝,精华的著作流传千古。
和顾颉刚的疑古派风格不同,张荫麟先生是批评古史辨之史学方法的,在他发表的文章中指出顾氏致误之因,“半由于误用默证法,半由凿空附会”。因为张荫麟先生熟悉西方史学方法,所以也能从史学方法论上指出古史辨方法论的失误之处。在史学问题上,无论是正是误,是反驳或辨白,相信即便是大师极学者,在方法论问题上也都是各持已见,在各自的领域中做出一定贡献。有人评价张荫麟先生的文章思辨色彩较浓,考据也不是先从材料入手,而是先从认识开始,“厘清逻辑标准,然后按逻辑统一性展开史料,以避史概念歧异”——这种方法其实不光是史学,其他方面亦可同。所以,他的文章“脉络清楚,神清气爽,绝非乌烟瘴气式的材料堆积。以考据精神谈思想,以思辨精神治考据,钱锺书、张荫麟,南能北秀,或可当之。”
《中国史纲》读后感(六):他让历史更有逻辑
三十七岁英年早逝的张荫麟先生以其对史学、哲学、社会学的造谐被同时代学者誉为“史学天才”,纵然生命已逝,但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仍能使得张荫麟先生的社会价值得以流传。
生命如此脆弱,在有生之年不负韶华,是读《中国史纲》这部著作之余的喟叹。《中国史纲》体例简洁,简洁之余却具有正确历史导向的作用。全书没有冗长难懂的文字与术语,全书几乎都是如日常会话般的大白话,这样的表述方式拉近了读者与专业著作之间的心理距离,但张荫麟先生的出彩之处就在文笔极佳,以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国社会思想变迁精华分条缕析以飨读者。全书天然仅分十一章,但顺序读来会对延续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张荫麟先生少年得志,并得到当时时代巨擎梁启超先生的激赏,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的经历使得张荫麟先生的学术著作如其飞扬的生命力般充满激情,这部《中国史纲》成为中国学子了解自己民族历史的科普著作并非偶然。一如张荫麟先生对自己的严于律已,纵使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史学普及著作,但其严谨性,科学性,尊重历史真相的风骨依然不变。
从中国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之光到东汉光武帝刘秀为止,《中国史纲》所呈现出的异彩与审慎随着著作者张荫麟先生去世而终止。若非如此,今时及后世的读者将会收获更多如此精当却饶有趣味的史学普及著作。《中国史纲》成为张荫麟先生在人世间的绝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外在生命易逝,精华的著作流传千古。
和顾颉刚的疑古派风格不同,张荫麟先生是批评古史辨之史学方法的,在他发表的文章中指出顾氏致误之因,“半由于误用默证法,半由凿空附会”。因为张荫麟先生熟悉西方史学方法,所以也能从史学方法论上指出古史辨方法论的失误之处。在史学问题上,无论是正是误,是反驳或辨白,相信即便是大师极学者,在方法论问题上也都是各持已见,在各自的领域中做出一定贡献。有人评价张荫麟先生的文章思辨色彩较浓,考据也不是先从材料入手,而是先从认识开始,“厘清逻辑标准,然后按逻辑统一性展开史料,以避史概念歧异”——这种方法其实不光是史学,其他方面亦可同。所以,他的文章“脉络清楚,神清气爽,绝非乌烟瘴气式的材料堆积。以考据精神谈思想,以思辨精神治考据,钱锺书、张荫麟,南能北秀,或可当之。”
《中国史纲》读后感(七):一部未全部完成的中国史学巨著
中国具有悠久的史学传统,但中国史学的发端并非司马迁的《史记》,在史记之前,《尚书》《国语》《春秋》以及为《春秋》作注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还有《吕氏春秋》《晏子春秋》等已经蔚为大观。《史记》开始,所谓的“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还有《资治通鉴》《史通》等,才相继问世,记载下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模糊或者清晰的轨迹。
研究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古鉴今,在于踩着前人的脚步避免走弯路;而今天正在进行的各种实践,又会成为新的历史的一页又一页。历史就是这样,看似枯燥,却自有乐趣,并不止开启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所说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以及《清史稿》之后直至上个世纪1920、1930年代,梁启超开启了近现代史学之先河,吕思勉、钱穆、陈垣、陈寅恪、顾颉刚、张荫麟、蒋廷黻等在史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其中,虽然张荫麟英年早逝,病逝时年仅37岁,但仍不失为一个难得的史学天才。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熊十力曾经评价说:“张荫麟先生,史学家也,亦哲学家也。”钱锺书也曾经评价指出,张荫麟乃“梁任公学术志业之传人”,能“以哲人析理之真,通于史家求事之实”。
张荫麟短暂的一生,不仅仅在史学上成就显著,而且在哲学、社会学等领域也有所成就,能够将各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只是非常可惜的是,他一生只留下了唯一的一本史学著作,也就是他在1935年所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而且这本《中国史纲》并没有写完,只写到了王莽时期——但已足以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了!在这本“大家小书”里,作者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中国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
大致来说,作为当时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并没有刻意板起面孔给当时的青年人传授历史知识,而是在讲历史故事,力争把历史更富有积极性、人文性的一面展示给当时的青年人,让他们对本国的历史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中国史纲》看似非常严肃的书名“里面”,却既严肃又充满人文乐趣,具有很大的丰富性。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自己的这本《中国史纲》的“自序”里曾经提及,“现在发表一部新的中国通史,无论就中国史本身的发展上看,或就中国史学的发展上看,都可说是恰当其时”。为什么这样说呢?虽然《中国史纲》写作年代是1935年,但其“刊布”却是在“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的“将近三年”。那时,抗战正处在相持阶段,既是抗战最艰苦的年代,也是最需要激励起中国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年代。今天来读《中国史纲》,其实很难感受到这本写作于1930年代的史学著作的时代局限性,而是能够更多地感受到它的那种超越了历史时空的恒久与历久弥新。
假如历史可以重写,真的很希望能够有中旬的时间和机会,让张荫麟能够完成全部的《中国史纲》,那就更加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