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自救指南:蔡澜写给焦虑不安的年轻人》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年轻人自救指南:蔡澜写给焦虑不安的年轻人》读后感(一):好奇的把一生活完
你焦虑?为生活,为工作,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也焦虑,为生活,为工作,为钱,为内心时不时冒出来烦躁而焦虑。有人不焦虑?或许有吧?就像这本书的作者蔡澜先生一样,看见美食他可能就不会焦虑了吧!
蔡澜先生很多人都知道,有名的美食家,看天天向上的时候,他那笑嘻嘻的样子让人也不自觉的跟着微笑,关注了他的微博,19年正月的时候,看他回答网友的问题,被那些答案逗乐了的我,人怎么可以这样可爱,后来我在想要怎么才能做到像他那样无忧的样子。
这本《年轻人的自救指南》收录了蔡澜先生的文字,当我翻开书目的时候,我真的想说一句,这很蔡澜风格啊!
年轻时总要挨点苦,生老病死都躲不过,人生就的有趣地活着,今天活的比昨天高兴,好奇地把一生活完,这几个书目都可以串成一个人生故事了,而我最喜欢的一个就是好奇地把一生活完,我们总说笑着也是一天,哭着也是一天,虽然知道却还是被生活逼成了哭丧着活过了一天,人生有的人规规矩矩的过完了一生,有的人波涛汹涌的过完了一生,而我希望像蔡澜先生说的那样好奇的活完一生,人生怎么能没有好奇心这种东西,当你失去了追寻好奇的时候,其实你的人生已经缺失了很大一部分,回想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我们天马行空,可是长大后的我们却嘲笑其他人的天马行空,忘记了最重要的东西。
蔡澜先生的书里,定然是少不了美食的,每一个分类里都有一些美食在等待我们去发现,他的文字带你吃早餐,食午餐,享晚餐,让你知道了很多你不了解的东西,例如书中的闲聊早餐,钻石晚餐,看看一顿晚餐都用上了钻石的等级了。那你知道内脏的文化?你不知道对吧,我也不知道,这一次蔡澜先生就告诉你了。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美食的食物,这才是最厉害的,就像炒饭天下里的炒饭,多简单的食物,但是却又不简单。
吃饱了来杯普洱消消食,第四卷的普洱颂正好合适阅读,寻一个位子,一壶普洱,一本先生的书籍,一个下午就过去了,在先生有趣幽默的文字里游走,见识美食,文化,看先生与朋友的闲聊,这样的时光甚是美好,那你还会焦虑?或许会,但是此刻你不会再想起焦虑这个词的。
《年轻人自救指南:蔡澜写给焦虑不安的年轻人》读后感(二):人生就得有趣地活着
曾几何时,我也是年轻人。虽然我现在仍未老去,甚至看外貌也还可以被当作年轻人。
当然,年轻是相对的概念。假如一个已经超过60岁了,对于TA的孙子孙女们来说当然是老人了。可是,对于TA那超过80岁的老母亲来说,TA还是孩子,还是年轻人。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也不太像年轻人。因为我有点特立独行。想起了一句和年轻有关的话,那时还在读大学,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有同学说起大家刚认识就玩得很好的时候,加上了一句:“都是年轻人嘛!”
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有一种触动。我也是年轻人啊!为什么我总是很拘谨地和大家在一起?不能从容自信地和大家交流呢?
往事已矣。
为什么突然想起来和年轻有关的话题呢?主要原因就是最近读到了一本有趣的书——《年轻人自救指南:蔡澜写给焦虑不安的年轻人》。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年轻人自救指南》,现在才发现还有一个副标题。看来,这本书是写给那些焦虑不安的年轻人读的。
而我现在如果勉强算个年轻人,但是也没有到焦虑不安的程度啊!
说到焦虑的话,不只是年轻人会有焦虑,还有很多焦虑的父母。
不过,《年轻人自救指南:蔡澜写给焦虑不安的年轻人》的作者蔡澜先生却没有为人父母。想必他是不知道中国的父母有多焦虑不安。
不然的话,他又可以写一本新书了。或者,由我来写吧!标题就是《中国家长自救指南:写给焦虑不安的中国家长》。
言归正传。就算你不是年轻人,就算你一点儿没有焦虑不安,《年轻人自救指南》也是值得一读的。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你就会发现书一共有七个章节。除了第一章节的大标题“年轻时总要挨点苦的”之外,其他章节就和年轻没有很大的关系了。
作者更多地写了旅行、食物等和生活相关的有趣的事情。还有一个章节“江湖老友”是写人的,写他过去的朋友。
大家都知道作者是主持美食节目的,所以他对吃是相当有研究的。蔡澜先生不仅自己会吃,而且还会做菜。有一篇文章《一桌斋菜》就是讲他亲自下厨做一桌素食。
在书中,有一个词用了至少3次,那就是“老怀安慰”。
《年轻人自救指南:蔡澜写给焦虑不安的年轻人》读后感(三):一本很受用的“鸡汤”指南!
在读《年轻人自救指南》之前,蔡澜先生对于我的印象只是美食节目主持人,并且从来看过。读完之后再去百度,突然发现原来蔡澜先生竟然从事这么多职业,既能文艺地做电影当作家,又深谙经商之道会做生意。
很喜欢书封的设计,一只带着拳击手套憨憨的小猪正站在吊式沙袋前,那一本正经严肃认真的表情甚是可爱。拿下封皮里面似乎有同样的设计图案。其实你仔细看,封皮的是前一半的沙袋头,书面的是后一半的沙袋尾。十分的巧妙有趣!
可以称为“指南”的部分主要是前面的五个部分:一、年轻时总要挨点苦;二、生老病死都躲不过;三、人生就得有趣地活着;四、今天活得比昨天高兴;五、好奇地把一生过完。这本书的文章基本都很短小精悍,犹如给年轻人的箴言。虽然书名很“鸡汤”,但是内容干货满满。没有假大空的谈人生励志谈处事之道,也没有让人读完合上书本什么体会感悟也抛之脑后。
读完后有如同蔡澜先生亲切地坐席长谈,为你排忧解惑后的舒心解气。正如他在《如何成为专栏作家》里写道
“作者需要不断地吸收,才能付出。不耻下问。旅行、交友、阅读、爱戏剧电影、绘画、音乐等等,是基本的条件。”这本涉猎范围如此广泛的书,同样作为读者看一两篇可能觉得平平无奇,但你多读几篇你会发现一个品性通透明达、真性情、博闻强识、风趣幽默的智者跃然纸上。
《凡是往好处想》提到“做,机会是五十对五十;不做,等于零”,年轻人就是要敢想敢做,去尝试,不能畏葸不前,栽跟头是难免的,达成什么目标不是要历经风雨才能见彩虹的呢。《原谅》告诉我们“交友之道,在于原谅对方”,《一生一世》分享了自己和往年之交安东真正的友谊。《行空》里鼓励年轻人写作,写作没条件“行万里书”,“读万卷书”也是可以写写就上手。
精彩的文章很多,个人私心最有感触觉得最有玩味的是这篇《早餐之都》。
武汉本来可以叫大学之都,当今大家生活水平提高,都懒于吃早餐,在城市中消失,武汉还能保留这文化传统而且重视之,当成过年那么重要,叫为“过早”。所以,武汉应该叫为早餐之都吧。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看到有人写武汉的美食,蔡澜先生在文章中还活学活用了两句武汉方言“下桥”和“过早”。哈哈哈哈哈哈真是俏皮可爱了,在下接受您的赐名!
《年轻人自救指南:蔡澜写给焦虑不安的年轻人》读后感(四):一封信的故事
读《年轻人自救指南》 ——听雪7801 蔡澜先生大概这个人都很熟悉。这个也是在电视上了解的他。书还是第一次读。但是他的作品对生活了解的很透彻,也描写的很透彻。他的言辞犀利,并给年轻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个是每个人都值得一读的好作品。。焦虑也许是很多现代人的常态。如何认清现实中的自我,在焦虑中勇于自救,在困难中重塑自我。灿烂建设的这本书将回答,并给我们分享处世哲学。 这里边讲了一个日本的小故事《手纸》,日语里的意思是信的意思。故事讲得是这样的,一个人整天游手好闲,突然有一天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封信。叫他去考一所名牌大学,也不知道是谁写的信。奇怪,他竟然考上了这所大学。口袋里又出现了一封信,让他去某某公司去上班。他去应聘公司果然又录取了他。这一说他在公司里顺风顺水,平步青云。这是口袋里又出现了一封信,让她去追求,因为名门淑女。果然他照做了。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突然信又来了,让他辞去这份工作,接下来这这间工厂将要倒闭。给我照做了,果然这家工厂没几年就倒闭啦。经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转眼之间变成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为了工作要去国外旅行,口袋的信只是又出现了让他改期,隔天才知道飞机出事了。信最后一次出现是让他参与政治,他当然没有思考也照做了,从去年做起不断上升。一个掌握国家机密要的高官了。他习惯性的摸摸口袋,可是那封信再也没有来过。是突然办公室出现一个青年,一句话也不说,掏出来一支手枪。他很奇怪的问我跟你前世无烟金事务处为什么要杀我?青年人。说我小时候是一个很正常的儿童剧,一天我偷了一辆脚踏车之后发现强烈的满足的,后来我变本加厉的抢东西,而且伤过人,从此以后越来越对得意,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只是照做罢了,因为每次都在口袋里发现一封信。 这个小故事让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说大部分人都是死在了20岁。之后的日子,只是在重复20岁以前的日子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人确实不在少数,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我最聪明的时候就是考大学那一年。焦虑的原因,我想不光光是因为经济原因,而是没有未来和方向。当你每天都脚踏实地的在做好自己的工作的同时,我想焦虑也会离你而去。 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吧,万一实现了呢?虽然不可能达到王健林的,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今年挣上一个亿,这个可能有点不太现实,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这样。如何破解焦虑这个难题?那么来读蔡澜先生的书吧。他一定会给你很多这方面的指引。
《年轻人自救指南:蔡澜写给焦虑不安的年轻人》读后感(五):读蔡澜的文字,过通透的人生
如果说在这世上除了一顿烧烤之外,还有什么能给自己排解烦闷,那么就不得不提到蔡澜的文字。
蔡澜是何许人也?他是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同时也是节目主持人,还是一位商人。那部风靡美食圈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曾特邀蔡澜作为节目总顾问。这位与金庸、黄沾、倪匡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的老作家,也被人们称为“食神”,他爱吃、会吃,更懂得生活,他活得通透快乐,直让人羡慕!
这本《年轻人自救指南》是蔡澜最近出版的新书,诙谐的封面设计让人眼前一亮,而那洒脱的文字更是如同一杯清茶,为读者送来满心的畅快清爽。在这本书里,蔡澜谈了他的人生态度,也讲述了他那些可爱有趣的江湖老友,他娓娓道来自己经历过的心酸往事,告诉我们人生一定要“有趣地活着”。
蔡澜的文字之所以让人觉得读来特别畅快,正是因为他为人性情率真、耿直、不做作。好友说过,从一个人笔下的文字大概就能见出他的性情来,是真性情的必会以率性的文字来展现生活、表达自我。而在蔡澜的这本《年轻人自救指南》一书中,看起来谈的是吃喝玩乐,回忆的往日乐事,其实通过这些事情,也可见出蔡澜的人生态度。他说:做人就是努力别看他人脸色,做人也不必要给别人脸色看,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份互相的尊敬。
在蔡澜潇洒生活的背后,有着他自己的认真与执着:在读书时期,为了能够看懂外文电影,他会主动来到英文学校学习;由于喜欢摆弄文字,他坚持大量阅读以保持内容输出,到老都始终保持惊人的阅读量;为了做好每一份工作,蔡澜默默干事,直到自己对工作质量比较满意,才会用一顿美食犒劳自己,人必先承担辛苦,尔后才有幸福。
读蔡澜的文字真是减压,这种减压正是因为通过蔡澜的文字,看到了大千世界的样貌,多么平常的事物都能写得富有生趣,多么心酸的往事都能化为一段笑谈。如果说,你在蔡澜的文字中见到的全是喜悦、开怀、温情脉脉,那也是因为这个有趣的老头儿心怀着对生活的热爱。
只有一个人把生活琢磨明白了,他才能越活越起劲儿。今天比昨天快乐,明天比今天快乐。也不是说这一辈子都不会遇到糟心的事儿,而是遇到糟心事情以后,还能带着一股子快活劲儿去面对。很显然,蔡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蔡澜说:“如果一个写作人不喜欢看书,他就没资格做写作人。”看老爷子说的多明白。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尝遍世间美味,也得让自己具备这样的资格才行。所以说,读完《年轻人自救指南》以后,什么烦恼什么怨恨都会烟消云散,唯有埋头苦干,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承受得起世间的欢乐。能够发人深思,也能给人觉悟,一本好书的妙用大抵上就是如此吧。
《年轻人自救指南:蔡澜写给焦虑不安的年轻人》读后感(六):先苦后甜
“年轻时总要挨点苦的。”
年轻人总是要吃苦,现在不吃苦,老了就吃苦。不吃读书的苦,就会吃没文化的苦。大三时,老师们语重心长,劝告我们要吃苦,当时还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到了大四,也就是现在,去了实习学校,才知道什么叫吃苦。
舟车劳顿,和同学好不容易推着笨重的行李箱风尘仆仆地来到实习学校,结果住宿条件那么差,单人间,没有空调,没有风扇,房间热的像个蒸笼。我们所在的四楼,走廊尽头是男厕所,我们要跑到三楼的女厕所,用冷水洗头洗澡,当时我俩都是姨妈期,更绝的是厕所晚上十点过后才有水。
房间临街,耳边充斥着汽车轰轰驶过的噪音。晚上七点半,对面银行空地准时响起土味重金属音乐,一群大妈热火朝天地广场舞。那天晚上,我们打包的床垫、被子、枕头都没到,我们两就拿床单垫了一下,用被套或衣服当枕头,窝在硬邦邦的木板床睡觉。我辗转反侧,睡得十分不安稳。第二天六点,楼梯口挂的喇叭轰轰烈烈放起了各种励志歌曲。我们脸色发黑地爬起来,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教学。
学校安排我们分别上七年级一个班的语文和八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每个星期有十四节课。我们是汉语言专业,地理知识早就忘光了,课上的一团糟,领着大概是全校最低的工资,每天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第二天晚上我俩崩溃了,痛哭流涕。我们真的受不了这样的苦,特别是听到有的同学实习特别轻松,我心理不平衡了,凭什么我要吃这些苦。发短信给老师询问能不能把顶岗实习换为普通实习,然后打电话给负责实习的老师,结果被教育了一番。说我们这代人,在长辈们的呵护下长大,当让我们独立的时候,我们就无法立起来……
这世上没有什么感同身受,给他们诉苦,他们只会觉得你娇气,于是,我停下了没有用的痛哭。当晚我和同学商量,真的不能再消极下去了,我们签了协议,已经没有后路可走,只能打起精神来自救。
现在,说再多卖惨的话也无济于事,抱怨是最没有用的事情,有时间抱怨,还不如多记几个英语单词。
蔡澜说:“能出人头地的,都要在年轻时有苦行僧的经历。所得到的,才能珍惜。对于人生,才更享受。”
去实习学校吃了一番苦头,我才知道,原来一直抱怨的大学生活,是那么幸福,我真是身在不中不知福,不懂得珍惜。你所谓的轻松,不过是有人帮你负重前行。
到了办公室,我们才学会谨言慎行,每天战战兢兢,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这对于刚从学校走出来的我们,真的太南了。走出舒适区,我才真真正正意识到自己的情商低,不够精明,被别人玩的团团转。怪自己不认真对待生活的,因此不受生活的善待。没有人可以一生娇生惯养,不吃一点苦头,我只希望,如今吃下的苦,能够成就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年轻人自救指南:蔡澜写给焦虑不安的年轻人》读后感(七):焦虑不安时学学蔡澜的处世哲学
年轻人总是有数不清的烦恼和焦虑,关于就业、生活、爱情、购房的各种难题,想找解决方法而不得,常常陷入无止境的焦虑和愁思。在繁重的工作结束后的睡前时光,我初读蔡澜的这本《年轻人自救指南:蔡澜写给焦虑不安的年轻人》,只读了寥寥数页,浮躁的心似乎静下来了,焦虑感似乎有所缓解。那感觉像极了一位拥有着大智慧的老人跟我促膝长谈,缓缓跟我讲述着他的过往,讲述着他大半个人生总结出的处世哲学。
蔡澜眼中大部分年轻人的问题:迷惘、得失心重,怕吃苦、怕很多东西。
年轻人迷惘,用愤怒来遮掩他们的不安,像一个被宠坏又长不大的儿童。大多数年轻人没怎么吃过苦,被父母宠着长大,却看不起父母辈的努力,充满自信觉得凭一己之力可以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步入社会后才发现,父母辈的经验和劝诫确实是有他们的道理的,被社会捶打过的年轻人开始迷茫,找不到方向,但又不读书不努力。
年轻人看似自信高傲,但很奇怪,总是怕这怕那,怕的东西和人物真多。读书时怕考试,怕凶恶的老师,怕交不出功课,怕考不上学校。但是现在回想一下,当初觉得天大的事,在现在看来只不过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
前几天有一位入职一周的新同事,突然消失三天联系不上,HR做了开除处理。我们以为他遇到了多大的难事,沟通过才知道他只是因为一个技术的小难题解决不了,自觉胜任不了工作,于是自暴自弃选择了逃避。年长他好几岁的同事觉得好气又好笑,回忆起自己幼儿园时相似的经历,4岁时因为写不出数字,从幼儿园出走,独自一个人走回了家。再过些年,这位新同事回忆起这段经历,一定会感慨当时的举动,一个解决不了的小难题,找领导沟通,找同事求助,或许十分钟就能解决的小问题,因为怕而不敢直面问题,或许会担忧好一阵子,影响找工作影响再次就业。
摆正心态,勇敢地去面对苦难和挫折
生老病死,是我们人生必经的四个过程,往好处想,人生观会变得豁达。面对苦难,也是同理,往好处想,积极去想办法面对。只要做了,成功的机会就是50,不做,机会就是0。遇到太多人,抱怨自己的工作无趣没发展,但从来不想办法去改变,终日抱怨却不投入精力和时间做改变的事。蔡澜也鼓励年轻人想创业就去创业,不要三心二意,做了大不了失败,从头来过就是了。
能出人头地的,都要在年轻时有苦行僧的经历。所得到的,才能珍惜。对于人生,才更能享受。确实,世间活得特别精彩,活得特别通透的人,我们回看他们的经历,年轻时总是吃了不少苦,在往后的生活里,才能珍惜,活得更精彩。所以,面对年轻时的苦难,不选择逃避和抱怨,放平心态,直面问题,闯过一关一关的难题,充实自己的苦难经历,才能在冲出低谷后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有趣地活着,今天过得比昨天更好,好奇地把一生过完
美食家蔡澜真的是热爱生活的典范,去找最好的食物,去世界各地旅行,买材质一流的限量版衣服。这本书大部分篇章与食物相关,在食物中发现生活的美好。美食的欢乐和愉快是自己找回来的。利用一切食材,发挥你的想象空间,做出一顿美好的早餐,吃下去,做人才有意义。
《年轻人自救指南:蔡澜写给焦虑不安的年轻人》读后感(八):有趣的人生就是会吃,会玩儿
他是《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他与金庸、黄沾、倪匡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他是专栏作家,出版作品超过200多本,他还是电影公司的监制,他是电视主诗人,绘画、书法、篆刻样样精通。他是——蔡澜
知道蔡澜缘于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我们的师傅》,看过节目觉得他很洒脱,非常会生活。当时片中也对他的书进行了宣传,看过节目后,就想读读这位才子“食神”的文字。
《年轻人自救指南》这本书,是本让我越看越饿的书。几乎篇篇文字中都有美食的介绍,从香港到新加坡、从日本到西班牙,真可谓是边吃边玩。怪不得金庸说“论风流多艺我不如蔡澜,他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倪匡说“蔡澜是少有背后没有人说他坏话的”,黄沾说“蔡澜是我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这么有趣的一个人,写的书一定也非常有意思,会玩儿的会吃的人都是懂生活的人,大智慧的人。如果你是懂生活的人,你一定喜欢读这本书。如果你不是,也可以来感悟一下他的生活态度。
很多人认为,高质量的生活是需要金钱来换取。他却说,种花、养鸟、书局、乐器店等等,都是让我们一天比一天活更好的学校。
谁说不是呢?
生活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就在我们的一餐一饭中,生活就在我们用心读一本书里,生活也在我们听的音乐中。买一套喜爱的餐具,用心做每一道赏心悦目又好吃的饭菜,这些都是生活。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细致起来,我们的生活质量就提高了。
你会说,这些也需要钱。
他在书中也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投资,莫过于培养本行之外的兴趣,专心研究,成为副业。 说得明明白白,可是又有几人做到?赚钱的方法在这摆着,却少有人踏下心来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
书中有个例子,他第一次拜冯康侯先生学书法时,给他拿出一本王羲之的《圣教序》碑贴,对他说:“我也是向他学的,你也向他学。我不是你老师,你也不是我学生,我们是同学。”
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把基础打好,能吃苦耐劳,没什么事情能难倒你。
看当今的大ip,大网红们,各种收费群中,他们或是拿自己的专业在创业、或是拿自己的爱好来创业,很多人的副业收入比工作收入还要多几倍。
心动了吗?去找自己的爱好研究一下吧,即享受了生活又可以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从0到1很难,那一步很难跨越过去,我们该怎么开始?
他又告诉了我们,怎么开始,其实很简单,嬉皮士的教导就是把一切简单化,不管在处理事业上还是感情上。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选大家都喜欢,但传统人士不接受的事去做。
做,机会五十五十,不做,机会是零。
这个道理从小你就会,考试的时候,我们做选择题,很少有人会空着。因为我们懂得,选一个答案就有百分之五十的得分的机会,不做,一分都没有。
这本书里有老人家的生活智慧,有和好朋友间的趣闻,还有对每一处好吃食物的赞赏。真的是越读越饿的一本书,建议本书饭后读为最佳时间。就像他所说,吃下去,做人才有意义。
这本书没有激情澎湃的故事,像是在听老先生给你讲他的所见所闻,讲友人,讲哪一家的哪道美食最地道。看着看着,你都想寻着这些美食去旅游。整本书平平淡淡,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在平淡中寻找自己的小美好,小乐趣。
在书中偶尔你会被某一句话戳中,比如,要过愉快的生活,要重新做人,不很难,把和要件降低一点,知足,常乐。
《年轻人自救指南:蔡澜写给焦虑不安的年轻人》读后感(九):年轻人的疲惫
一切烦恼,都是由贪心开始。
当初是看封面喜欢上了这本书,女孩子嘛,总会被这种花花绿绿的东西所吸引,翻开后觉得挺解压的,简直是人生锦囊妙计。 这本书中的蔡澜老师以一个经历过青春,饱经沧桑的“老者”身份,去劝导年轻人,说劝导更不如是说调侃。他说的不是“你要想开,日子还很好”这种干巴巴又鸡汤的话,他说“年轻人总是怕这个,怕那个,怕的东西真多。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怕,这不行,找另一个呀!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就真的天不怕地不怕了。” 这种感觉倒有几分相鲁迅先生,倒也只是相似。鲁迅先生喜欢用比拟,千夫指的状况比作孺子牛,把中国人的奴性比作开天窗。有人评价说,鲁迅先生的文字一针见血,但我感觉他的语言更像绵里藏针,你看得透,就真的能会被刺出血,如果你看不透,也只能感叹词藻真美。懂得鲁迅的人,能明白那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背后的无奈,但是不懂鲁迅的就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当事人了。 而蔡澜老师,更像是闯荡过一生之后,坐在自家的藤椅上,品着一壶茶和晚辈们说起。“你们还这么年轻,怕这怕那干嘛呀!” 说他们两个人像是因为他们的话都是给年轻人看的,都是给年轻人做引路的。主要他们用不同的角度去告诫年轻人。 我是十分喜欢这几章节题目: 壹、年轻始终要挨点苦的 我是非常理解这句话的,因为吃过太多出生牛犊不怕虎的苦了。年轻人总是莽撞的而且是迷茫的,傲气十足,他们纯真又危险,有着不服输的干劲,但是没有经验是他们死穴,为吃点苦受点教训是很重要的。 贰、生老病死都逃不过 生老病死,大多数年轻人经历过几个?生为结婚生子,那是中年人。老是老年人。病和死对于大多数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来说,还是蛮遥远的两个字。可是人生在世走一遭,这四个字是人生必备的坎啊!当我原以为蔡澜老师在这一章告诉年轻人生离死别的痛苦时,当我还等着他像《皮囊》一样,记录家庭的那些温情,等着掉眼泪的时候,他却在悼念旧友时说,“唉,还是健成兄好福气,菜不再做给俗人吃,到西方去,做给仙人吃。” 佛系的告诉你:及时行乐,活在当下呀!生死也没什么好怕的,只是去另一个世界继续享乐而已。 《前度》里曾有一句话“自己身边那个不是最喜欢那个。”朋友圈也经常流传一句话,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只是因为得不到,会使我们会用幻想在他身上的加上一层又一层的美好花边,就像有时候爱上一个人,我们爱的也并不是他本身。 我是蛮喜欢这本书的风格和表达方式的,如果说现在年轻人读这本书是轻快解压,那么等到老年后,读这本书更多是豁达吧。太多人因为一点名利失去了本心,失去了快乐,到了垂暮之年又开始后悔年轻时为何没享受生活。 可以说这本书是很轻松的一本书,他没有痛彻心扉的情感,也没有生离死别,没有艰难的成长史,更不用蜕变,他只是把一种佛系的世界观完完整整的展现在你面前,这本书更像沙发无论你是什么样子,疲惫的、喜悦的或是痛苦的,它都把你装进去,让你有一个地方可以放松休息,然后告诉你:“小子怕什么呀?休息好了就起来吧!”
《年轻人自救指南:蔡澜写给焦虑不安的年轻人》读后感(十):原来武汉是这样的
蔡澜老师是享誉两岸三地的大作家、大美食家、电视节目制作人,是与金庸、黄霑、倪匡并称的“香港四大才子”之一,是央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特邀的节目总顾问。蔡先生写了很多的书,包括没事的,包括人生感悟和旅行游记的文章,但是他的这本《年轻人自救指南:蔡澜写给焦虑不安的年轻人》是我第一次读他的书。
这本书的题目是《年轻人自救指南:蔡澜写给焦虑不安的年轻人》,我以为是编者自己给取的名字,实际上蔡先生在书中并没有教年轻人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而是以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来分享他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作为读者,你可以从中学习他的经验,尤其是他对生活的态度。我觉得,因为年轻,所以有无限的可能。作为年轻人,你就应该大胆的去闯一闯。
本书分为七大块,分别用了比较有情感趣味的名字,比如年轻时总要挨点苦的、人生就得有趣的活着、今天活的比昨天高兴、好奇的把一生过完等等,浸透了蔡先生人生智慧的结晶。
先生的文字都不长,很多片都是一页、两页数百字的内容,但是每一片却都有着先生鲜明的个性。嬉笑怒骂彰显了先生的真性情。
我喜欢先生对生活的态度。先生足迹遍及五湖四海。每到一处,他总能发现一个城市、一家小店、一道美食的特点。在他笔下,每一处的景致都让人流连。最令人高兴的是,在《早餐之都》中,先生踏访武汉,在这个以“九省通衢”的大都市,先生游东湖、品美食、访武大、做讲座,好不快乐。在东湖畔,先生与友人一起品茶,临湖品茗,颇有古风。谈到东湖旁的农家乐(土餐厅)时,先生以自己见多识广和老道的美食经验,指出“用湖中捕捞到的鱼,做出来的菜却并不出色,如果有哪位湖北人脑筋一动,到顺德东莞等地请几位师傅,把鲤鱼、鲫鱼、草鱼和鲶鱼的蒸、煎、焗、煮变化了又变化,一定会让客人吃到前所未有的惊喜,反正菜料是一样的,何乐不为”,的确,东湖边的经营者是没有蔡先生那样吃遍大江南北的味蕾和感觉了。
我不知道在东湖边上经营农家乐的店主们看到了蔡先生的这段“指引”没有,但是我想如果先生再来武汉、再来东湖,一定会发生变化,为了保护一湖生态,湖畔的农家乐好多已经得到了整治了,多了许多有情味有特色的饭店酒楼。
武汉为什么会叫做“早餐之都”呢?别慌,先生这样解释:北京叫首都,上海叫魔都,长沙叫脚都(为什么长沙会叫做“脚都”,谁能给我解释一下?),武汉本来可以叫大学之都(武汉人口有八百万,有一百三十万是大学生),当今大家生活水平提高,都懒于吃早餐,在城市中消失,武汉还能保留这文化传统而且重视之,当成过年那么重要,叫为“过早”。所以。武汉应该叫为早餐之都吧。好一个“早餐之都”,大概武汉人也会这么认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