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14 02:29: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锦集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是一本由[日]松浦弥太郎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一):评《最糟也最棒的书店》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想着这是一本轰轰烈烈的创业史。

  哈哈,越读越发现这就是一本关于一个放荡不羁的年轻人追逐自由与梦想创业后慢慢变得成熟稳重逐渐变味成了旅游部落格的故事。

  说实话这样的生活,我感觉和现在的我实在是太不搭了。不过通过松浦老师的文字我慢慢地感受到那种四处旅游感受世界各地温暖的风情的惬意生活。

  说来这是我读松浦老师的第二本书。他的文字总是很谦卑又很温柔。是治愈的。但如果你创业,你想要和他过一样的生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无法复刻的经历。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二):理想生活

  想来松浦弥太郎一定是一位爱书之人,爱读书之人。之前没读过这位著名出版人,畅销书作家,生活家的所著之书,读完此书,对松浦弥太郎本人经历和所思所想都有所了解。此书书名来源于高村光太郎的诗《最糟也最棒的路》。书的封面对照绘制于Looking in Junk Shops (一九六一)。“最糟也最棒的书店”,应该是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正如道教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即使面对困难,应该把它当作一次锻炼自己的很好的机会。松浦弥太郎创业之初当然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感觉他心态很好,化一切不利因素转换为积极的一面,无时不刻激励自己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书中所提的不上班当然不是说就不工作了,而是说不愿朝九晚五,为了生存而工作。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理想,愿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时候,他会有无比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松浦弥太郎的书拥有众多的粉丝,当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目标有所迷茫的时候,读读此书,或许会有所启迪。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三):最糟也最棒的道路

  “在高村光太郎的作品中,《最糟也最棒的路》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诗作。这首诗,让少年的我得到了救赎。”

  这是作者书名《最糟也最棒的书店》的出处,下面附上此诗篇!

  已经消去。

  琐碎的利欲,琐碎的不满,

  琐碎的嫉妒,琐碎的愤怒。

  这些睚眦必报的情感,

  啊,都已消去干净。

  我所面临的纠纷里,

  难辨的皱折纵横交错,

  消去驻留此世的地狱。

  彻里彻外悄悄地,

  消去略微污秽的企图。

  已经消去此世的奔忙劳碌,

  总之忘却这些,

  大家一起尽情生活吧。

  以毫无偏见的赤心,

  轻松愉快,酣畅淋漓,

  仰望那片天空,一起尽情生活吧。

  哭泣也好,欢笑也罢,大家一起,

  走上最糟也最棒的道路。

  何谓“最糟也最棒的道路”,书中松浦有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是一条也艰辛也努力的一条路。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四):为幸福承担责任的勇气

  要获得幸福,究竟有几种方法可供选择呢?从世俗的角度放眼社会,你会发觉真的少之又少。而且,仅有的几项选择几乎都是提供给已跨越了学历障碍的人。 人各有状况,有些非己莫知;道路也有多条,各具所长,能够选择当然最好,如果无从选择就自己创造和开辟新的道路。人拥有可以反复尝试的自由,也拥有停步或者回头的权利。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松浦弥太郎 因为感受到从学校里学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松浦,高中时代选择了辍学。现如今经营着自己的书店,同时作为编辑和作家的他,很容易给人一种“人生可以很容易”的错觉。 但事实上,他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很多代价。在这本《最糟也最棒的书店》中,松浦毫不掩饰自己为选择吃过的苦头,也正因如此,这本书比起《100个基本》更有说服力,也更能传达他的人生哲学。 这种人生哲学的核心就在于: 为自己的幸福承担责任。 他说:从感觉到束缚的地方逃离,这种行为的结果只是让自己一再受伤。盲目地憧憬自由,在道路的前方就只有自我放任的堕落生活。在那里,等待你的不是充实感,而是空虚感。 辍学不能意味着不去探索和吸收知识,停止再学习;没有朝九晚五不能代表过混乱无度的生活。反过来说,持续上学或上班,却从不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监视生活的方向,也会面临迷失自我的风险。 松浦弥太郎之所以被称为“最懂生活的人”,并不在他言语之中流露出的小资情调,而在于他脚踏实地地摸索生活方式的热烈坦诚。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五):开家小店

  我的2020书单上有一项是看一本与书店有关的书,于是选了手边这本唯一一本与书店相关的书。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本与书店完全相关的书,更像是个人自传,或者说小品散文,励志之中也透露了作者的一点小得意,宣扬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概念。

  松浦弥太郎先生高中辍学,经历底层的辛苦工作,最后凭着自己对艺术类书的敏感,开展了自己的事业——一家出售美国二手书的书店,并且形成自己的品牌,以及独特的风格,并进军出版业,也算是现在网红文中吹捧的人生逆袭吧。

  私下以为作者的经历并不容易复制,首先他的时代还是纸质书的时代,虽然成功需要不懈的努力,但与他天生的敏锐与个人运气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喜欢书中描写的一些有趣的二手书店,以及他拜访对方的感触,是那种有温度的游记,让人心生向往。

  作者提到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也是本书的标题,最糟也是最棒的。“无论世间之事还是内心所想,将它们全部接纳下来才是一种最糟也最棒的活法。好与坏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坦然承认它们,学会与它们相处才是一种求真的生存方式。不必拼命逼迫自己,写下所有的伪装,展示真实的自己,以平常心去面对烦恼或痛苦就好。人的缺点也许是他最具魅力的一面,正因为缺点的存在,才能够看出深度。”希望有一天我能真正懂得这个道理,接纳一个最糟也最棒的自己。

  我们读的每一本书都不一定会百分百喜欢,也不一定就有多大的意义,或者读完很快就忘记,但阅读仍旧带给我不一样的体会和感触。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在城里寂寞的角落开家小店,卖点可爱的文具和明信片,和自己亲手做的甜点和拿铁,再摆上一些杂志和书籍。不求赚钱,只因为喜欢。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六):路不只一条

  作者在书中说到《如何不上班的生活》给他最深的感触是将来可以有更广泛的选择。我想作者整本书,也是 想说路不是唯一的。不一定非要读高中大学等等,不一定非要找大家公认的好工作,不一定非要怎么样,要敢于尝试与创新。虽然也很难。

  “道路也有多条,各具所长,能够选择当然最好,如果无从选择就自己创造和开辟新的道路。人拥有可以反复尝试的自由,也拥有停步或者回头的权利。”

  作者真的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人,或者说敢想敢做,或许有些想法别人也会想到,只是并未深究,想想而已。但是松浦弥太郎啊,会去实践,我最佩服的就是他这样的心态吧。因为对于我而言,在我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似乎总会涌来各种各样负面的事情,让我一点点放弃。但是,上班以来,或者说慢慢更大了点以后,也在慢慢去尝试。害怕自己会放弃,所以就立刻去行动。最近也在想要去尝试一个人去旅游试试,哈哈!

  “只要觉得快乐,什么样的事情都可以做。所有的事情虽然都是初次尝试,但是都尽可能做到最好。如果失败就没有下一次,我不停地在心中如此告诫自己。几乎不拒绝任何工作邀约。虽然感觉到自己正在被消费,但被需要的喜悦最终占了上风。”

  就像《如何不上班》印证了作者的一些想法一样,同样这本书也让我的一些想法感觉啊原来的确有人也这样想啊。其实,自己经常觉得自己的想法有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哈哈

  最糟也最棒:

  “啊,原来做不到最棒也没关系。”心里马上变得特别轻松。而且我懂得了,事物不只有一个侧面,在看不到的地方还有其他含义。就像有光必会有阴影,一切事物都不只有“最棒”的一面,也有“最糟”的部分,两者如何取得良好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我开始意识到,人活于世,任谁都会有虚伪、软弱的一面,而不肯承认它们、不想示之于人、必须伪装的想法是错误的。

  我明白了,无论世间之事还是内心所想,将它们全部接纳下来才是一种最糟也最棒的活法。好与坏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坦然承认它们,学会与它们相处才是一种求真的生存方式。不必拼命逼迫自己,卸下所有的伪装,展示真实的自己,以平常心去面对烦恼或者痛苦就好……能够这样想,于我而言是个很大的收获。自那以后,“最糟也最棒”便成为了我的人生信条。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七):最糟也棒的生活

  清晨六点,按时醒来。读完《最糟也是最棒的书店》的未读部分,已是七点。关灯,继续睡觉。日子平静地和每一天都没有不同,这是最棒的,也是最糟的。

  我没读过蔡康永的书,但每次读松浦弥太郎,眼前总会出现蔡康永那张并不帅气的脸。

  松浦弥太郎的文笔并不漂亮,不过源于生活的质朴,使他的作品带有一种亲切,阅读过程自然放松,无聊时打开,有他事便放下。没有那种欲罢不能的百爪挠心,也没有希望得到某种启迪的迫切。就像一个相识甚久的老朋友,天南地北海聊一通当然开心畅意,但相顾无言,自顾自一旁喝茶也很是舒服。

  这种舒服并不易得。

  松浦弥太郎这次聊的是他波澜无惊的生活,从学生时代的高二休学到青年时期的混迹美国路边摆摊,直至现在所在从事的工作。没有大起大落,自然没有特别拿来抓人眼球的内容,他就是那么絮絮叨叨地说着,大致有一条时间线,但聊着聊着就跑了题,他本来是要谈自己的生活和书店,但又不知不觉地讲到了自己对写作、对编辑的看法,想起来自己旅行时遇到的趣事,谈到自己的某些思考和想法,然后他看到你点了头,或者露了微笑,便更有了兴头,愈加兴致勃勃地说下去。然后某个节点,或许是重新沏了一杯茶来,他意识到自己离了主题,便又毫不尴尬地接起前面主线上的话头,自然而然地继续下去。你也不觉得突兀,因为你听得有趣。

  他谈他的m&co.traveling booksellers和COW BOOKS,它俩是他的骄傲,也是他对于“不上班的生活”的认真实践,更是他对于某些后辈选择另一种生活状态的启发。松浦弥太郎有一种一定要为社会做些什么的责任感,他希望用自己的经历来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就像他曾那么认真写下的《100个基本》一样,他只希望自己的行为对社会有所影响,而不会摆出一副教育家的面孔高高在上。你是可以与他对话的。

  我最喜欢的是松浦弥太郎写台湾的部分,因为街头一个美女问时间而出现的悸动,他或许没意识到自己转念中的一点儿猥琐,反而坦然地把它写出来,真是矛盾的有趣。他写原住民、写古老的印刷术以及签章的篆刻,还有Mogu杂志以及南天书局,都有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他的文笔和台湾的气质是契合的,所以读起来最为舒服。

  听他侃侃而谈他的最糟也最棒的书店,我目之所及却是最糟又最棒的生活。

  “最糟又最棒”这何尝不是又一个基本?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八):自主生活的幸福

  松浦弥太郎的书看过六七本了,在我心目中,他的形象就好像一位鸡汤大师。关于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穿衣日用、金钱管理……等一系列主题,他都能给人讲出一堆的大道理。于是每每读完一本他的箴言类书籍,我都会打个低分,然后迅速把书中内容抛在脑后。这些道理我也会讲啊!然而本书则带给了我一些不太一样的东西。

  首先夸一下本书的纸张。因为封面设计就是绿色图案+米色背景,营造一种自然氛围,而内页纸张更是柔软、温暖又坚韧。 阅读本书的三个晚间,疲惫一天的我却满心欢喜地捧起它,来到书桌前坐定,双掌先对书页摩梭几遍,这舒适安定的触感仿佛正在拥抱一棵树。

  要获得幸福,究竟有几种方法可供选择呢?松浦弥太郎给我们讲述了他的追梦经历。现在老老实实地上班不一定是每一个必选的一条路,那么,如果不靠上班,该用什么方法来生存呢?作者认为一定要抱着永不言弃的信念。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能够悦人悦己的事情是什么?答案各种各样。这条道路也许会很漫长、也许会很艰辛,生活也许会很 艰苦,但是总会有让你感到幸福的一瞬间。这种选择叫做“有朝一日”。

  松浦弥太郎从小没有接受太多的教育,年少的他独自踏上美国这片陌生的土地,这段 经历让他真正走上了自立之路。在美国的生活让他懂得了一件事,那就是自食其力,享受每一天,这比成天发愁自己的将来要重要得多。

  原本身为草根一族的他,在数十年的打拼中都收获了什么呢?

  1、他决定凡事要“想到就做”,把自己想到的点子全部付诸实践。

  2、从各种迹象当中发现一个人的喜好,集中精力思考和想象。

  3、只有踏足未知的世界,才能够有新的发现。

  4、做事最好当机立断、见招拆招。

  5、个人的言论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就没有意义。

  6、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单行线,而应该是你来我往的传接球。

  ……

  看完本书,我最佩服松浦弥太郎的一点是,他做事用的都是弱者才能想到的点子,尽量去与社会产生一种联系。这对于内心好高骛远实际上却又啥也不是的年轻人们来说是多么珍贵的一条启示啊!

  本书的后面是作者的一些游记。这些游记对我来说也有看点——他每到一个城市——纽约、洛杉矶、伦敦、台北——都不怎么写具体的地标,而是像这座城市里的普通居民一样,记录了他从早晨醒来开始,吃了些什么样的早餐,去了哪里溜弯,看到了怎样的街景,小店里街道上人们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一座城市的气息就这样跃然纸上,气味独特而鲜明。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九):晃晃荡荡的青春

  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容易叫人想起来东野圭吾写的那一本《我的晃荡的青春》,在此类书里寻找一些励志的榜样或者说经世致用的哲理,不异于是大浪淘沙之中寻觅珍珠,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可以看到作者到目前为止的履历是光辉灿烂的,但是,或是谦卑或是诚恳,都不会写自己得到了怎样宝贵的机会,遇见了多少他人看不到的贵人。 高中辍学的松浦弥太郎一边打工攒钱去美国,一边跟比自己大十多岁的人交谈,并且充满兴趣地了解摄影、文学等艺术,看上去,像是一个分裂的个体,他的人生从往返于纽约和东京兜售自己由衷喜欢的书籍开始就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只是,那个时候的他还不知道罢了。就如乔布斯在演讲中所说的,当我们经历一件事的时候,它是一个点,可当我们回首望去,这些点就连成了一条线。松浦弥太郎的人生是自己规划出来的,虽然他在书里面谈起往事说,自己也是走一步算一步,但是,很少有人能确切地预料到明天的自己要怎么过,能够把每一步都走踏实,能把每一件想做的事情,都拼尽全力地去做好了,在我看来,就是在人生的框架之内填充的完整的色块,是令人炫目的。 在叙述少年时期的一些对学校和社会的不解之后,他也提到了有关于做移动书店的理想,从费尽心机到每一家书店搜罗到读者喜欢看呢书,到后来,让读者能有挑选的自由,因此,他的人生好像终于能从巨大的压力之下释放出来,得以喘息。因为写作的关系,他喜欢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也喜欢揣摩自己内心的想法,对于行文,采取的是想着自己要对某一个人倾诉,然后把真诚的想法传递给对方,而也是因为这样,他说,大概读者是比他的家人更了解他的一群人。写作需要积累,在动笔之前,他已然将要写的东西,都考虑清楚,而下笔以后,会化一个小时时间左右写出文章,而后不会再继续写,为的就是不让文思凝滞,到再写的时候无话可说。 开书店和写作之余,担当编辑的他也爱好四处游玩,到不同的国家,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法国巴黎、中国台湾等等,都是他曾经抵达的地方,而随着新的记忆的出现,旧的记忆就如同电影的画面一样展开,两种不同的记忆的交错。有两幕比较清楚的是在巴黎闲走,吃美味的食物,和热情的人们交谈,描写细致动人,好像工笔画,一根根线条,干净利落,而写到在台北听歌手唱歌,在居家一般温馨的饭馆里吃饭时,又好像颜色浓艳的有画,充满了烟火气。 人生是多姿多彩的,有许多的生活的艺术,追根究底就是让内心变得更加安宁一些。松浦弥太郎对待生活的方式未必适合每一个,可很显然,适合他自己,从十几岁的时候闲散自在,到几十岁了还想着不上班,有工作就行了。生活的方式千万种,总有人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也总有人一辈子都找不到。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十):不像在看书,倒像是认识个朋友

  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过松浦弥太郎这个名字,也不知道他到底是谁。我就这样没有带着任何先入为主的情绪打开了这本书。

  我不是从头开始看的,而是先挑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写作与制作那一章。他的文字很好读,没有高深的概念和掉书袋的卖弄,就像一个人在你面前说话。而原作者是日本人,这可能也有翻译者一部分功劳。

  很惊喜,他关于写作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与我不谋而合,这让我对他有了第一面的好感。

  他认为要保持写作的激情,需要正确的作息,有规律的正常生活才能使自己常在状态。按照自己的节奏,保证充足的睡眠、可口的餐食、适当的娱乐。维持正常的体能才能够控制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且,他无法只为自己写文章,肯定要有一个倾诉对象。他每次动笔之前,都会定下目标,明确写作对象,不告诉他本人,也不告诉任何人,只在心里写给对方。

  对他来说,写作是一种感恩的表达,有点接近恋爱的感觉。而对我来说,最开始写文章的原因是我是个话痨,却没有人能随时在我想说话的时候听我说话,所以才开始用文字记录和表达。

  书里还写了很多他写作的体会,比如:一篇文章只能围绕一个主题。如果对一件事物,出现了好几个想表达的点,他也不会全部写出来,只抓住一个点就好,不要贪心。以前他试过把各种主题装在一起,但文章最终支离破碎。

  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最开始写的时候,我几乎写的都是流水账,记录一件事情时事无巨细,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后来,我慢慢学会按主题分段落,把时间空间顺序打乱,重新按一定逻辑排列。再后来,我也学会了提炼一个主题,深入把它写透,其他该放弃的就放弃了。

  但这些体会,如果我从来都没有写过文章或者写的很少,只听别人说,是完全体会不到的。我真的是在不停地写的过程中慢慢才体会到的。所以,看到松浦弥太郎书里的这些,才会有那种心心相惜的知己感,有一种“你懂我”的喜悦。

  书很厚,但是因为用纸的缘故,并不重。小小的一本,装订很简约、很素雅,但无论是摸上去还是看上去都很舒服。就像这个作者本人一样,文字并不惊艳,但让看的人觉得舒服,能一直看下去。

  里面的文章都很短,适合在碎片时间随时拿出来看一篇,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睡前看一篇,像是牛奶,温暖平静了心情,可以安心睡去。

  从这本书里,能感受到松浦弥太郎是个内心充盈平和的人,他完全接纳自己,我在他平淡朴实的文字里,读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这也是我一直想要追求达到的状态。

  这本书我还没看完,我刻意看得很慢很慢,有一种遇到知己相谈甚欢,想要让时间走慢一点的感觉。

  真开心遇到了这本书,认识了一个新朋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