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凤梨与穿山甲》是一本由[英] 克莱尔·科克-斯塔基 / Claire Cock-Sta著作,后浪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企鹅、凤梨与穿山甲》读后感(一):偶尔能看到有趣的内容
是书名吸引了我!目前看到了一半儿,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好,不过偶尔会看到一些有趣的故事。没想到凤梨在那个时代竟然可以用来租赁,摆放在宴请的桌席,只看不吃,以显示主人家家底和对客人殷切的款待。凤梨用完再还回去,直到它腐烂。早期的人们发现新物种之后大多数目的就是想品尝他们,这一点真是令我恐惧。 Kindle花了12块多钱买的电子书,看的很快,几小时就能看完,随便看看即可。
《企鹅、凤梨与穿山甲》读后感(二):探索奇妙之旅
再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还以为这是一本关于企鹅、凤梨和穿山甲之间的童话故事书,结果内容完全不是一回事。可以说这是一本给青少年的科普故事书,我觉得以这样一个定位这本书会很受欢迎。通过各个不同身份的古人在探险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他们给出了不同的见解,每一段都只有几行字,随便看一眼还是很有趣的。当然书中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书名中提到的三种,而是多种多样,我觉得书名起的很有意思。因为这三类完全不挨边的动植物,其实不就是说书中的内容也是十分跳跃切随意的么。
书中的插图我也很喜欢,这个风格给我一种航海风的感觉,虽然都是黑白的,但都很直观。有趣的是这本书里记录的写作角度,有探险家也有商人,他们在看待这些未知事物的时候和我们的反应是相通的,无论是那个年代,都会对现有认知保存一些自己的想法。
也许通过这些记载,我们能够联想到在很久以前,原始人是如何发掘身边事物的。比如说书中在介绍椰子的一文中提到,当事人记载了椰子的多种用途,可以造船、可以做容器等,其实这些都是通过不断摸索而得知的。这种发现之旅是有意义的,你会发现如果你去百度搜索椰子的用途,肯定会出现各种网红用途,其实没什么用,也很少有人会去花时间去查这些。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并且体会了,才能够给人生留下有意思的一段回忆。
我最喜欢的还是写人、地区和风俗习惯的那章,哪怕是在现在,不同国家甚至地区的人都保持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这点是永远都不会变的。我们会去学习历史,通过历史看古人的生活,但是没有细节我们还是很难体会。在书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人物,他从犯人变成了高级警员,那么这个过程中都经历的什么呢,实在是耐人寻味。
我觉得有的人可能不容易接受书中的片段式写作手法,我认为这种一段一段的很适合每天睡前看一眼,随时都能够合上书本睡觉。最重要的是,我认为这本书会帮助人锻炼想象能力,你会发现书中所讲都很有画面感。如果真的被这本书所吸引,那么一口气读完也是很容易的。
《企鹅、凤梨与穿山甲》读后感(三):穿越时空重寻新大陆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地获得越来越容易。当你对一件事物产生好奇之时,你只要打开浏览器,在搜索框内打出你想要的内容即可获得你想要知道的一切信息。然而,千百年前的人们在没有网络和全球化信息同步的时候是如何获取对未知事物的信息呢?大概就是亲身去体验吧。比较常见的方式就是航海探险,像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和下西洋的郑和以及去东瀛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的徐福就是典型的例子。
英国作家克莱尔·科克-斯塔基在大英图书馆的浩瀚书海中搜集了自中世纪以来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在探索新大陆的路上第一次见到的某种动物、植物、风土人情时的趣闻趣事,将它们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分门别类地汇集成了《企鹅、凤梨和穿山甲》。
这本书用“动物”“食物”和“人、地区&风俗习惯”三大部分记录了千百年前的人们在探索新事物的旅程中发生的一切有趣的事情。内容纷繁复杂,但不失逻辑。在每篇记录中,作者都罗列了当时发现这种事物的人的笔记,并用有趣的语言将自己的对这些笔记的理解写了下来,有些还配了图片加以说明。翻开这本书,你不仅能看到大量珍贵的历史文摘,还有能从其中了解这些在现在很常见、但当时十分稀奇的事物的故事。在这本书中,你会体会到亲自探索新事物的喜悦感是随手一搜就知道该事物全部信息的方便感所无法比拟的。
《企鹅、凤梨与穿山甲》,最初看到这个名字,还以为是讲动植物保护的书呢,毕竟企鹅所生活的南极环境越来越差,穿山甲作为野生动物都快被人们捕猎灭绝了。然而,翻开细读,却是一本来自世界探索先锋的惊奇记录,是一次充满博物奇观的冒险巡游,是一部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的奇妙百科。这本有趣的地方在于,作者将文摘与注解巧妙地结合,让读者既省去了查阅浩瀚书海的时间,又能迅速地了解历史。作者采用的这一形式,就如同他化作古人在浩瀚的书海中发现新奇事物,而读这本书的人就是在用浏览器搜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自己是在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重寻新大陆。
《企鹅、凤梨与穿山甲》读后感(四):让《企鹅、凤梨与穿山甲》带您回到地理大发现时期
让《企鹅、凤梨与穿山甲》带您回到地理大发现时期,看到这个标题,大家会不会觉得笔者说得过分了,有些夸大、渲染呢?非也。原因如下,第一,先看看作者阵容吧?走起!《企鹅、凤梨与穿山甲》一书作者是[英]克莱尔·科克—斯塔基(Claire Cock-Starkey),《肖特年鉴》(Schott's Almanac)丛书编辑,著有《乔治王朝时代的赌博艺术》(The Georgian Art of Gambling)、《如何给狮子剥皮》(How to skin a lion)等书。怎么样,他写的书够多吧!看来,绝对是行家里手也。一本书的好坏跟作者的修为、视野、境界等。本书作者绝对是地理方面的大咖,绝非小众人物。不信,您就自己看书证明吧,让我们一起开卷有益、领略其硬核细节。
第二,看一下内容概要。一方面,它带给我们强悍的时空感,重点词是穿越;而硬币的另一面,我们将会看到地狱的变化,地方的变化、地区的切换。两者综合而言,本书从大英图书馆的百宝箱中搜集了自中世纪以来,尤其是地理大发现时期以来,人类探寻新大陆、开辟新航线的途中,各旅行家、探险家见到某种动物、植物、风俗人情时的见闻与观察。奇妙的相遇,有趣的知识,带你穿越回大航海与地理大发现时代,见证充满冒险与惊奇的博物奇观。
第三,看看细节,辩证看问题、理性人文思考、生态文明倡导贯穿整本书的边边角角。如,书中第114页介绍了渡渡鸟,作者从这种鸟前生今世娓娓道来,非常流畅的小清新。作者吐槽,渡渡鸟是遭受人类活动之苦的典型代表。它原产于毛里求斯,于1598年首次被荷兰旅行者发现,由于人类的追捕,不善于飞行的渡渡鸟已经濒临灭绝,最近一次观察到它的记录已是1662年。这个时间是不是足够遥远了,是人类的打扰,让渡渡鸟的生存空间缩小至极限,濒临灭绝。这也在告诉我们,人类要远距离观看动物,不能打扰他们的生活。敬而远之,方位上策。距离产生美,而不要骚扰、打扰。保护动物就是在保护人类的生存与活动空间。
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一言蔽之,这是一本充满历史色彩又惊喜连连的书,它奇妙、有趣、让人着迷,恰好适合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不走寻常路的你,你值得拥有!
《企鹅、凤梨与穿山甲》读后感(五):与地球生命的“初见”——读克莱尔·科克-斯塔基《企鹅、凤梨与穿山甲》
作者:张帮俊
在地球这个人类占据主导地位的星球上,还有众多其它生命与人类一起共存,繁衍生息。人类对它们的认识是从陌生到了解,再到熟悉,可是,你想知道人类与地球生命的“初见”是什么样子的?
那么不妨读一读克莱尔·科克-斯塔基所著的《企鹅、凤梨与穿山甲》。相信,一定会给你带来惊奇的感觉。这是一本关于人文地理的科普图书,从中世纪到二十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探索与发现着,其脚步一直未停息。很多动、植物,第一次被人类所发现,是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与戏剧性。那些发现者,身份也各异。探险家、传道士、海盗,甚至流放者。他们最真实的进述,被保留记录下来,成为最珍贵的资料,也成为地球生命闻见录。
精妙、新鲜、奇妙……初见时的各种情绪表现也是那样真实。神秘、冒险、刺激,在认知过程中,感受到生物的最真实模样。“世界精彩纷呈,万物兼有其独特的一面。”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是,它能让读者逃离“无所不知,无所可获”的现代,去一个更为纯真,更简单的年代。同时,书中众多人士的讲述原汁原味真实重现,不带任何修饰的色彩。
以动物、植物、食物和风俗习惯为类别,穿越时空,回到地理大发现时期,带我们遇见从未吃过的食物、从未见过的动植物、完全陌生的人群及文化……面对鲨鱼的恐惧,头一回吃芒果,见到休型巨大的北极熊。通过讲述,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凤梨“,被荷兰殖民者发现后带到欧洲,由于稀有昂贵,成为了富人阶层的尊贵之物,在家中设宴要摆放凤梨。在美洲,用凤梨招待宾客才能显示主人的热情好客。对于企鹅的敬畏之情,在文字的讲述中能够感受出来。对鲨鱼水中吃人的描述,可见鲨鱼的凶残。
外国人对于中国的认知印象,也是从瓷器、竹子、、茶、荔枝、熊猫等中国特色品所感受。对于中国人饮茶的习惯,一位外国人有着详细的记述。“中国人趁热啜茶,喝完后,茶叶留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国家民族的人,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包括饮食、生活,嫁娶……走进这些国家与地区,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国度。无论是认可还是不理解,其实,都不重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与文明,只要它们自己过得开心就行。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进程的发展,大自然遭到了破坏与摧残。一些生物永远地消失了,有时只能存有标本,更有的则是永远地消失历史里。因此,尊重与保护是多么重要。保护地球,其实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企鹅、凤梨与穿山甲》读后感(六):《企鹅、凤梨与穿山甲》:一部中世纪欧洲“山海经”
企鹅、凤梨与穿山甲,这可能是处在现在时代的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但是,如果时光倒推回一千多年前呢?当人们第一次见到憨态可掬的企鹅,第一次接触长相奇特的穿山甲,第一次品尝美味多汁的凤梨时,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企鹅、凤梨与穿山甲》,可以说是一部中世纪欧洲的“山海经”,作者克莱尔·科克-斯塔基搜罗了从中世纪到二十世纪以来的人类探索新大陆、发现新物种的种种亲身经历。尤其是当这些探险家第一次见到某种动物、植物,第一次接触当地的风土人情时的感受与见闻。真实、新鲜、奇妙,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对世界一无所知,充满神秘又满是冒险与惊喜的时代。就像如今我们看《山海经》,也会被当时人们对那些未知事物的描述与想象震撼到,让平凡的生活也多了一丝奇幻的色彩。
“世界精彩纷呈,万物兼有其独特的一面。”作者在一开篇的引言中用了萨缪尔珀切斯在《朝圣之旅或与世界的关联》一书中的一句话,似乎已经揭示了本书想要传达的精神——人类自古以来一直没有停下探险的脚步,要怀着敬畏去邂逅世界万物带来的每一次惊喜。
书中按照动物、植物、食物和风俗习惯进行了分类,一篇篇独立的小故事既神奇又有趣,还加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反转结局。
例如写长颈鹿,在公元前46世纪被称为“骆驼豹”,因为它既像骆驼又像美洲豹,罗马人觉得这是一个神奇的动物,但凯撒大帝却喜欢看狮子在竞技场把长颈鹿撕碎。写金刚鹦鹉,“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美丽、最可爱的鸟了。它们的肉是黑色的,味甜质硬。“原来当时的探险家遇到这么可爱的动物后竟然是去品尝它。
而书名中提到的“凤梨“,被荷兰殖民者发现后带到欧洲,由于稀有昂贵,成为了富人阶层的尊贵之物,在家中设宴要摆放凤梨。在美洲,用凤梨招待宾客才能显示主人的热情好客。
在人文与风俗习惯章节中,对那些欧洲大陆之外的国家与地区,冒险家们又多了很多新奇的发现。
当探险家第一次到达北极,“我们原本以为这里荒凉晦暗、寒风刺骨,不适合生物生存,甚至任何活物休想踏进这片荒芜之地。然而,北极地区蕴含的生命力远超人类想象,它富含无穷的资源”
我们的中国对于当时的欧洲居民们仍然是一个谜,直到16世纪,欧洲人才在中国建立了贸易点。中国在欧洲探险家的眼里,是一个物产富饶,欣欣向荣的地区。日本大阪是个热闹的镇子,蒙古全是牧区。
阅读本书的乐趣,就是从当时发现者的第一视角,体会到与世界万物初遇时的惊喜。(贝小拉)
《企鹅、凤梨与穿山甲》读后感(七):《企鹅、凤梨与穿山甲》——由古人的探险游记所感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信息时代之前,近代海洋时代,探险家们通过一次次冒险来探索大千世界中的奇奇怪怪的新事物,以自己的理解向周围人们介绍着这些新事鲜物。英国作家克莱尔·科克-斯塔基(Claire Cock-Starkey)从大英图书馆的百宝箱中搜集了来自中世纪以来,各旅行家、探险家第一次见到某种动物、植物、风俗人情时的见闻和感受,著作了这本《企鹅、凤梨与穿山甲》。抛开俗世中的尘嚣,带一份闲情雅致,细细品一下这本《企鹅、凤梨与穿山甲》,一起感受一下近代海洋时代的人看到新鲜事物的惊奇劲儿。
这本书虽然摘取了企鹅、凤梨与穿山甲三种动植物作为书名,但其实本书分了三大部分,包含了动物、食物以及人、地区和风俗习惯,记录了探险家遇见她们的奇妙趣闻。
比如让我先看看珍贵又可爱的穿山甲是怎么被探险家介绍的。穿山甲是亚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土著动物,全身布有重叠的鳞片(可用于中药方剂)。一位探险家在游记中这样记录:这儿有种动物,由于不常见,也就不怎么为人所知,在荷兰语中也被称为“尼干布魔鬼”,之所以这样叫它,是因为人们总是把它跟魔鬼联系起来。它身高3英尺,长9英尺,嘴巴尖尖的,牙齿也很锋利,遇到威胁,会把自己蜷成一个球以防攻击。夜晚还会发出惨叫,足以把人吓死。
除了新奇的动植物,探险家们还记录了与世界各地的美食邂逅,中国的茶叶、荔枝,巴西的腰果,印度的甘蔗,东南亚的芒果、椰子和南美洲的凤梨、番石榴。这些美妙可口的食物一旦被旅行者们发现,就开始被带到其他地方,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印度,蔗糖有5000年前就为人所知,据说甘蔗最早是波利尼西亚旅行者引入的。公元前510年,波斯帝国皇帝大流士征服印度,将印度甘蔗带回波斯(现伊朗)。伊朗的甘蔗被阿拉伯人带到了北非和中东地区,又从这些地方传到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等等。
探险家们还记录了一些亚非拉美国家的风俗人情。托马斯是这样描写中国广州:沿着广州的河,溯流而上,看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首先看到的是平坦的风景,稻田星罗棋布。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群山凸起,梯田层层叠叠,甘蔗树、山药、香蕉树、木棉树随处可见。放眼望去,高塔和小镇数不胜数。在近代海洋时代,探险家给中国的定义是前途不可估量。
正是这些探险家的游记,促使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如今因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肆虐,特朗普强推逆全球化的浪潮,永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权,不知道是不是人类历史的退步?正是因为全球不断的交流融合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共同治理地球环境,谋求经济共同发展才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啊!
《企鹅、凤梨与穿山甲》读后感(八):如果有天你回到过去……
文/舒念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全球化时代,所有讯息都像是随手可得一样,那些原本精彩的第一次的感受被无限压缩,成为了网络上一段图文并茂的介绍,其实每个人最珍贵的记忆就应当是那些第一次接触这个世界的感受,一件事物从陌生开始,它伴随着种种猜测与不确定,在一次次尝试的过程中成为熟悉的一部分。
这就是《企鹅、凤与穿山甲》里讲述的故事,作为一本轻科普类型的书,作者借由大英图书馆馆藏中所记载的内容,向我们展示了一次次第一次珍贵的体验,来自探险家、传道士、海盗甚至流放者的真实讲述,当你有天回到过去,丢掉现在的知识,重新去体验这个世界的奇妙美好。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大多看不到多少动物,除了家养的宠物,野生的动物全部都活在书本和屏幕上,每种动物都是栩栩如生,但也仅此而已,缺少了触觉的与视觉的感受,也缺少了那些第一次的震惊感受。大自然其实是最神奇的魔法师,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习性与个性,第一次见到长颈鹿的时候,谁会知道它是如此温柔又包容的动物呢;第一次遇到鲨鱼的时候,谁又知道它是如此凶狠的动物呢?大自然给出了许许多多的可能性,每种生命都自有其魅力所在,在与这个世界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就改变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从某种角度来说,一切生物大概都起源于植物,植物扎根在泥土中,在世代的枯荣中承载了自然的更迭,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西红柿的故事,还有许多食物都在人心中有着两面性,有些水果甚至超越了自身食用的价值,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工艺展示品。如果有天回到过去,你也许也会租一颗凤梨,一颗神奇的凤梨就能让你蓬荜生辉。
《企鹅、凤梨与穿山甲》所选取的内容都是由欧洲人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对他们而言最为神奇的就是亚非美洲的土地上原来孕育了全然不同的人群,在看似相似的土地上,不同的人建立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原来不是所有人都有着相似的长相和肤色,原来黑色的牙齿可以是美的象征,原来文身早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原来土著居民也并非代表了原始未开化的生活状态,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文明与传统。
如果有天你回到过去,第一次踏上一片土地,你怀抱着全然的陌生的兴奋感觉,每一步都像是一场冒险,如同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踏出的脚步,这些第一次的体验不仅仅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更是人类与自然的碰撞,人类通过自己的好奇心去探索这个世界,从而改变这个世界,将人类的文明刻印在这个明明有限,却有着无限可能的世界。
而我们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所有的信息都摆在我们面前,没有人需要生活在闭塞之中,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开拓自己的世界,这是每一个先行者为我们改变的世界,也是我们应当为之珍惜的世界。从《企鹅、凤梨与穿山甲》中,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尝试了解这个世界的每一次感动。
《企鹅、凤梨与穿山甲》读后感(九):事情还是那个事情,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人也还是那些个人
从前我们用日行千里来形容出行速度之快,而在今天何止之是一日千里,乘坐飞机区区几个小时便可以出行万里。因为人类出行方式的改变,在当下这个时代,地球相对来说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见识也变得越来越广,若是真的有时光机器穿梭回过去,怕是随随便便一个人都能够在过去的时代成为一个学识渊博且见多识广的人。
刚刚随手翻阅几页这本《企鹅、凤梨与穿山甲》时,不免感觉此书的讲解相对于其他的那些热门科普书籍,略显的单薄了一些。许多内容似乎还没有通过度娘搜索找出来的资料详细。不过再掉过头去看过了这本书的简单介绍之后,我改变了之前想要弃书的冲动念头。
还记得你儿时在动物园第一次见到老虎的情景吗?那感觉是震惊还是恐惧?能够想得起你最初品尝到的凤梨的味道吗?那滋味是美妙还是厌弃?从未接触过的事物总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意外的感觉。今天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一些事物,在过去人的眼中,或许就是稀罕的不得了的东西。在探寻新大陆、开辟新航线的时代,一些游历四方的旅行者和冒险家用他们的纸笔记述下了他们所到之处,眼中所见的新鲜事物与奇异的风土人情。而今天,又有人把他们所留下的那些笔记从大英图书馆的故纸堆里找寻出来,精心挑选、细细梳理,于是就有了这本来自于几百年前的冒险笔记大合集,《企鹅、凤梨与穿山甲》。
你能想到,第一个把熊猫引入欧洲的是一位天主教神父吗?他在中国待了很多年,在他的笔记中熊猫是一种“新品种熊”,或许是因为熊猫的躯干是白色的,所以他管它叫白熊。不过,直到1916年欧洲人才第一次见到了活的熊猫。
怎么也没有想到,现在水果市场上泛滥成灾的凤梨,在过去是只有富人才能够享有的尊贵之物,甚至还有人开宴会的时候租凤梨来彰显气派富贵。看来不管什么时候还是物以稀为贵。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过去的人相对食物匮乏的原因,许多关于动物的笔记中都描写了有关于它们被烹饪成为菜肴后的味道。或许在那个时候人们是想用它们来充饥,但是放在今天,这种行为绝对是要被网络大众好一通狂喷的。
现代人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情,在过去的人眼中却是不可思议。过去人面对这些新鲜事物的正常反应,在现在人的眼中同样也是不可思议。事情还是那个事情,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人也还是那个人,只是时代不同了,这眼光也就不同了。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过去那些人所记录的事物笔记,感觉这 “冷知识”还是挺多挺有趣的。
《企鹅、凤梨与穿山甲》读后感(十):你想到的各种好玩,你想不到的各种好玩
你想到的各种好玩,你想不到的各种好玩
——读《企鹅、凤梨和穿山甲》
苇眉儿/文
克莱尔·科克-斯塔基是英国的一位作家,也是一位很有意思的作家。
你瞧,他写的这些书籍:《如何给狮子剥皮》、《乔治王朝时代的赌博艺术》等。光这几本书名就够读者大开眼界了,特别是《如何给狮子剥皮》一书,谈到了人们闻所未闻的趣味冷知识:如用蜗牛预测未来、徒手训练猎鹰、制作全天然润唇膏、不用干洗机干洗衣物、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生存、做个真正的淑女或绅士……基于好奇,我阅读了这位作家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一本新书——《企鹅、凤梨与穿山甲》,也真让我深深折服和莞尔。
你想到的各种好玩,你想不到的各种好玩,都能在这本来自世界探索先锋的惊奇记录中检索到那一次次充满博物奇观的冒险巡游里那丝原汁原味,那份惊险与刺激,那种冒险与新奇。
这是“全球化”浪潮之前有关地球生命、风俗人情、人与自然的真实记录;
这是带你穿越时空,寻找新物种,探索新大陆,发现新风尚的最唯美、最忠于原貌的旅行;
这是大英图书馆的百宝箱中,有关中世纪手稿到大航海时代的笔记与书籍,论述、描述和陈述者不计其数。
莱昂内瓦·瓦弗、理查德·布洛梅、托马斯·赫伯特、乔治·爱德华兹、克里斯托弗·弗莱克……这些人中,有探险家,有传道士,有流放者,甚至还有一些闻之色变的海盗……他们会用自己的风格和思路告诉你:
“企鹅是一种不能飞翔的鸟,有像衣袖般下垂的翅膀,因为有鳍,它们游泳的速度快得惊人。它们以小鱼为食。它们在陆地产卵,在矮灌木下筑巢。它们不会飞
也不会跑,因此很容易被人带走。”
“在所有水果中,凤梨是最好的一种,它尝起来像杏,口感甜美。打开像朝鲜蓟,味道香甜,但里面没有刺。这是凤梨第一次在西印度群岛出现,这种类似甜瓜的水果,其汁液就像未发酵的甜葡萄汁。”
“这儿有种动物,由于不常见,也就不怎么为人所知。它就是穿山甲,在荷兰语中也被称为‘尼干布魔鬼’。之所以这样叫它,是因为人们总是把它跟魔鬼联系在一起。它身高3英尺,长9英尺,嘴巴尖尖的,牙齿也很锋利,全身都覆有黄色的圆形鳞片。当它受到威胁时,它会自己蜷成一个球以防被攻击。更吓人的是,夜晚它还会发出惨淡的叫声,足以把人吓个半死。”
……
响尾蛇在猛冲向人之前尾巴会敲击几下?
人们从未见过变色龙吃任何东西,那变色龙会不会饿死呢?
什么动物的到来导致博伦犬不再是名媛膝上唯一的宠爱?
……
这些令人脑洞大开的问题,都能从《企鹅、凤梨与穿山甲》一书中寻找到答案。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上岛、上岸第一次踏入陌生领域的旅行家、探险者抑或海盗们,邂逅了从未吃过的食物,遇见了从未见过的动植物,领略了完全不同的风俗人情,尝试了从未做过的事情。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等有心人来探索,来发现,来领略和记录。
当然,书中所摘录的一些内容,会有一些人为的认知限制和知识误区,但诚如作者所说,“这正是阅读本书的乐趣所在——接近那些有新奇经历的探险者的想法。”要知道,当时人们对新大陆的一切都渴求了解和融入。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那个久远的年代,还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呢?行走和探索,你想到的各种好玩,你想不到的各种好玩,人们的认知、确认永远在路上,在随时更新和递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