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的垃圾去哪儿了?关于垃圾分类和再生的一切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09 03:45: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的垃圾去哪儿了?关于垃圾分类和再生的一切读后感100字

  《我的垃圾去哪儿了?关于垃圾分类和再生的一切》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垃圾去哪儿了?关于垃圾分类和再生的一切》读后感(一):一本了解垃圾分类和再生的好绘本

  近几年,国家重点严查严打各类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着重建设循环再生系统,大力倡导垃圾分类,下大力度治理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为的就是还原大自然本身,也给人民创造一个干净清爽的生活环境。

  随着地球上人类数量的日益增多,垃圾也开始变得无穷无尽,甚至在极端环境如深海、南北极等地都出现了导致动植物死亡的垃圾。电视、网络上报道由于误食垃圾、被垃圾困住而死的新闻屡见不鲜,大量新闻报道的背后无一不透露出一个严重的警告——如果再不治理垃圾,那么人类最终将会被垃圾淹没。

  那么垃圾究竟是什么?它们是怎样的产生的呢?如何准确地对垃圾分类呢?怎样合理有效地对垃圾进行再生?哪些垃圾可以循环再利用呢?这些问题都是日常会被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在教育小孩子的时候,他们就如十万个为什么,会不停地向你发问,甚至会问出你也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由[加]艾瑞卡·菲微编写,[加]比尔·斯莱文绘画,王若绮翻译的《我的垃圾去哪儿了?关于垃圾分类和再生的一切》这本书非常切合时下热点,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与垃圾有关的各种知识,详细阐述了各类垃圾的产生和循环再利用过程,将垃圾的生命周期叙述得活灵活现,让读者很容易接受并消化所写内容。就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来举例,书中用非常形象的图画描绘了水循环的整个过程,用加黑加粗加大的文字提醒你各种注意事项,利用列表的方式告诉你水的供给和需求,在生动有趣中了解到和水有关的内容。再比如,我们维持生命所需的食物,书中诙谐地讲述了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怎样吃、怎样吃好,而且,我还是第一次知道了“食物足迹”这个概念,同时也了解了食物是如何变成垃圾,又如何转换再生的。

  简明扼要的理论,幽默风趣的文字,生动有趣的图片,随心但不凌乱的排版,精装硬壳的装帧,无刺激的油墨,手感舒服的纸张,以及方便翻阅的开版等等,都让人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又得到了趣味。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绘本,很适合亲子共读,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促进亲子感情。

  《我的垃圾去哪儿了?关于垃圾分类和再生的一切》读后感(二):关于垃圾的科普书

  上海实行垃圾分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没有实行之前,我一直以为想要区分各种各样的垃圾,十分的简单,而对于真正接触这一点之后,我发现有一些物品想要区分它到底属于哪一类,还是十分困难的。

  而对于垃圾来说,我们一直认为它是没有用处或者是非常微小的存在。然而当我读到这一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关于垃圾的处理对于整个人类和地球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呢?其实就是为了让垃圾去到他应该去的地方。尤其是我们知道的可回收垃圾。而在《我的垃圾去哪儿了?》这本书中,我就看到了许许多多垃圾分类和回收方面的知识。

  整本书从不同的物品来分类,从水、食品、衣物到纸、塑料、金属等等,以每一类型的物品来告诉我们循环情况。配合着详细的循环图,让我读起来觉得既有趣又可以充分的体会到每条回收路线。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增长了很多知识。虽然我是一个成年人,但是其实有很多关于回收方面的知识,我还是欠缺的,所以当我读完这一本书之后,我会觉得受益匪浅。

  看似这是一本绘本书,但我觉得他更适合亲子阅读,也可以说这是一本科普书。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要读懂这样的书还是十分困难的,但对于学龄儿童来读这本书的话,可以学到很多垃圾循环的知识。作者虽然是一位加拿大人,但是他在书中介绍的很多物品的循环路线都和我们国家也是十分贴近的。我相信这一些每一个地区都是大同小异的。而且这本书是以非常大的开面来设计的,原来可以把整幅循环图都展现在同一页上,看起来更为方便。而且令我喜欢的是,我非常喜爱这一本书的插画风格,看似简单的线条,又透露着浓浓的幽默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知识,也能感受到乐趣。

  环保已经成了我们现在所有人应当重视的问题。对于垃圾分类和垃圾循环也是我们环保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个地球人,我们更应该以保护环境为首要的责任。地球是我们所有人的地球,只有保护好整个环境,我们才能更好的生活下去。不单单是我们,还有我们的孩子,也应该让他们重视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候,也应该告诉孩子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我的垃圾去哪儿了?关于垃圾分类和再生的一切》读后感(三):《我的垃圾去哪儿了?关于垃圾分类和再生的一切》:垃圾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我一般收到童书或者绘本,总要随手翻一下全书,看看内容再决定是否要给小朋友看,毕竟如今儿童出版物市场也是良萎不齐。

  偶然收到科普绘本《我的垃圾去哪儿了?关于垃圾分类和再生的一切》(以下简称《我的垃圾去哪儿了?》)我自然也是要检视一番的,不曾想竟忍不住从头看到尾。我家小朋友更是看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

  首先来介绍下这本书的作者,加拿大知名儿童科普作家比尔·斯莱文,他曾获得多个国家的图书大奖,其代表作《它们是怎么来的》更是被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选为“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这本书的绘者艾瑞卡·菲微同样来自加拿大,在专门制作儿童电影的公司担任剧本编辑,并在教育出版部门担任编辑。

  两位在儿童出版行业非常优秀的作者强强联手,这才有了这本斩获多项国内国际大奖的儿童科普绘本《我的垃圾去哪儿了?》

  但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本简单的关于垃圾分类的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这是一本写给8-12岁儿童的科普书,主要围绕垃圾回收再利用的主题,介绍关于日常消费和垃圾回收处理的问题。

  垃圾是怎么形成的?

  垃圾分类回收再生是怎么一回事?

  为什么减少垃圾的方法之一是学会消费?

  ……

  相信很多小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不要着急,在《我的垃圾去哪儿了?》这本书中你都能找到答案。

  绘本一开始并没有直接从垃圾讲起,而是由儿童的书包里常见的物品,如水、食物、衣服、纸张、塑料、金属、电子设备为例,详细介绍了这些物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减少、再利用或循环利用垃圾的许多方法,能轻易地把孩子带入到故事的情境中,语言简单易懂不失俏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绘本中的插图并不是以文字的补充形式出现,而是作为图书的合奏者,与作者共同来完成这个故事。因为对小朋友来说,图画的视觉冲击力更大一些,图画逼真生动有趣,图文并茂,才能更好地吸引小朋友来阅读并理解这本书。

  用“食物”来举例,一个普通加拿大小学生的午餐,从生产到加工到运输最后到小朋友手中,各个环节会产生多少“水足迹”和“碳足迹”,即耗费的淡水及排放的温室气体,以及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然后吃剩下的食物垃圾去了哪里,会对环境造成了什么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变废为宝,用哪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对这些垃圾进行循环再利用。

  当然,减少垃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浪费,而只有了解了垃圾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浪费,而最终达到环保的目的。

  最后还要告诉小朋友们一个小秘密,这本绘本可是采用环保大豆油墨印制的,未来我们所有的教科书和婴幼儿图书都将实施绿色印刷,环保这一理念已经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小朋友要做的就是从小小的垃圾开始,学会分类,减少浪费。

  《我的垃圾去哪儿了?关于垃圾分类和再生的一切》读后感(四):知其所以然,方能更好地做好每一步

  目前我们全国都在宣传推广垃圾分类,很多省市垃圾分类的工作都已经落实到了各个小区。像我住的小区就遍布着垃圾分类的站点。以前我们扔垃圾不用分类,随时就能把垃圾扔进小区的大垃圾桶。而现在我们不仅要把垃圾先分类,还要等到可以扔垃圾的时间再去投放。相信很多人很好奇,垃圾分类到底有什么好处,使得我们这么下大力气推广垃圾分类呢?这里头的秘密,在绘本 《我的垃圾去哪儿了?》中都可以得到解答哦!

  《我的垃圾去哪儿了?》介绍了水、食物、衣服、纸、塑料、金属、电子设备等材料变成垃圾后会经历怎样的旅程。看完后这本绘本,大家感觉到原来垃圾分类竟然是如此重要而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东西在来到我们身边以前,其实都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我以前老觉得苹果从树上摘下后,就直接送到商店里了,我们只要直接从商店买回家就行了。事实上苹果被摘下来后,还要经历包装、运输、储藏、温控等流程……这些流程都会消耗能源、水资源,释放二氧化碳。

  我们知道全球变暖会导致地球环境恶化。而全球变暖在我们眼中,只要做到节能减排就可以了。对于我们这种没有私家车,整天坐公交车的人来说,不存在什么严重造成全球变暖的可能性。哪里知道,原来我们的吃穿住行通通都在促进全球变暖的进程。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对地球环境的恶化付一部分的责任。

  甚至连吃个汉堡都要消耗大约1900升的水,释放8.25千克二氧化碳;一件T恤也许要经过大约26875千米的行程才能到达购买者的手上哦!这些数据看过去真的非常惊人呢!

  可以看出来,我们人类吃穿用的量越大,造成的垃圾和污染就越多。很多城市其实都已经被垃圾围城了,就连我们的海洋里也到处是垃圾了。可想而知我们的生存环境有多么地恶劣了,而造成这一切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不仅如此,造纸砍伐树木,垃圾污染海洋都会造成动物的死亡,整个生态平衡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幸运地是人们已经意识到这点,开始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绘本的每个章节最后都就现阶段存在的一些垃圾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垃圾分类、节能减排、回收处理、循环利用、分享富余、开发新源等方案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减缓消耗,还能把现有的物资循环利用起来。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环境恢复的可能。而这就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努力!

  在绘本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各种垃圾分类的标准,在对垃圾分类理解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对于身体健康有益的知识,非常有收获。

  绘本中倡导的先进的环保思想和教育理念非常有借鉴性,因此《我的垃圾去哪儿了?》还获得了“绿色地球图书奖”。

  《我的垃圾去哪儿了?》绘本的语言介绍非常生动有趣。作者艾瑞卡·菲微总是从孩子们身边的事物开始讲述,就像给孩子讲故事一样,亲切幽默,总是让人想会心一笑。绘本中还会将一些讲到的内容做成表格进行归纳对比,让我们的思路清晰,理解和记忆也会更轻松。

  绘本的插画也画得非常直观有趣。每个循环的流程图都画得非常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孩子们只要一看能明白其中要表达的意思。

  《我的垃圾去哪儿了?》的阅读有趣又有料,看过去是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其实也是一次科普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很好地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增强孩子环保的意识。让每个孩子带动着大人们,一起从小事做起,保卫我们的地球家园。

  《我的垃圾去哪儿了?关于垃圾分类和再生的一切》读后感(五):不看不知道,垃圾真奇妙

  多年前我还在上小学时,曾经在电视新闻里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讲述的是不同的种类的垃圾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够完全的分解消失。从那个时候起,我才知道原来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不是单纯的丢到垃圾箱里被垃圾车带走后就算完事的。围绕着这些垃圾,后面其实还有很多事情会发生的。印象中当年的那则新闻只是说了不正确处理垃圾的危害,并没有讲述如何处理垃圾才是正确的。近年来,国家上对于如果正确的对待处理垃圾这件事的重视程度是越来越高了,前段时间出台的垃圾分类就是一个很有力的举措。有的地方甚至开始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教给孩子们如何正确的进行垃圾分类。那么怎样才能够让孩子们更加快速有效的学会如何对垃圾正确的分类呢?一本《我的垃圾去哪儿了?》或许还真的能够派上大用场。

  垃圾是怎样产生的呢?

  变成垃圾的物品之后又去了哪里呢?

  生活中,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能够让垃圾的产生达到最小量?

  未来的我们是否能够实现零垃圾的目标呢?

  这是一本专门写给8-12岁孩子们的一本科普类绘本,是由两位知名的加拿大作家而创作完成的。在这本绘本中,俩人详详细细的介绍了垃圾是如何产生的、有应该怎样去分类,以及垃圾会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再生,可以说是把垃圾的前世今生都详详细细给孩子们的讲了个清清楚楚。除此之外更有一些有关于垃圾的“冷知识”将会在这本书中为读者介绍。

  什么样的垃圾可以变废为宝

  在我们平时的认知中,似乎只有废铜烂铁,破布碎纸这样可以卖给收破烂换零钱的垃圾是有价值的,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原来这垃圾中几乎处处都是宝,关键就在于如何去合理的利用使其再生。

  例如像食物这种厨余垃圾,好像除了倒进泔水桶做饲料之外,剩下的就只能够被冲进下水道或是被埋进垃圾填埋场。在这本书中作者会告诉你,除了上述的方式之外,还可以将食物垃圾用来做堆肥。只要将这些食物垃圾放入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并且时不时的搅动一下,就能够促进垃圾的分解,最后形成了堆肥。使用这种肥料可比常用的普通化肥要清洁环保的多。

  如何减少垃圾的产生

  一件物品如果能够做到反复的利用,或者是在使用的过程中物尽其用,都会减少垃圾的产生。勤俭持家杜绝浪费是减少垃圾产生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它并非是唯一的方法,也不表示为了减少垃圾的产生就什么都不能购买了。正确合理的消费,也是减少垃圾的一种有效方式。针对这个问题,书中还特意展开了一场场纸上辩论赛。对于该使用什么物品才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这个问题,作者并没有单纯的给出唯一的建议,而是将要做出比较的物品或者是生活方式放在一起以消耗能源材料和垃圾产生的角度,分别列出其优劣性。像是看书应该买阅读器看电子书还是传统纸质书,喝水应该用一次性塑料杯还是玻璃杯这样的问题,最后应该选择什么?每一个看过的人心中自然会有自己的答案。

  未来“垃圾”将会怎样

  小时候曾经看过一篇科幻类的文章,里面提到在未来时代,人类会把垃圾发射到太空之中。当时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建议,毕竟这样能够做到眼不见为净。不过若是这本书的作者听到了这个建议,他会告诉你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愚蠢的念头。表面上看起来地球上是干净了,但是却给太空中留下了一个危险的烂摊子,收拾起来费用更加的昂贵。

  “零垃圾”的理念,是人类对垃圾未来的终极目标。人类或许在短时间之内很难做到完全不产生垃圾,可是如果充分考虑到了物品、食品的生产、使用的各个阶段,合理回收修理,将各种产品充分做到使用。这种理念的最终实现也并非不可能。

  原来围绕着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居然会包含有这么多的知识。不仅仅是孩子们能够从这本绘本中学习到各种科普知识,就是成年人也能够从中获益不少。因为相比那些生硬刻板,弄得人一头雾水的垃圾宣传材料,这本绘本还真的是很吸引人。它读起来生动又轻松,各种相关知识了解起来一点也都不会感觉到吃力。这真是不看不知道,垃圾还真是奇妙。

  《我的垃圾去哪儿了?关于垃圾分类和再生的一切》读后感(六):三生石上有名字,原来垃圾也有三生三世啊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升,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使用的物品增加了很多可供选择的空间。

  老一辈们曾经历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以及70、80后们曾经经历的凭票供应粮食、肉、布的年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能不能买到生活必需品,已经不再是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只要你想购物,市场上就没有你买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要买的。

  经济发展了,问题也随之而来。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我们浪费的也更多了,制造的垃圾也更多。虽然经常看到网络红人对自己的物品进行断舍离,将物品精简到极致。但是,现实生活中,依然有更多的人每天都在制造垃圾。

  面对日益严峻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垃圾分类、回收,于是社区和街头出现了分类垃圾桶,还有用来回收有害垃圾的专用回收箱,甚至幼儿园里也开展了垃圾分类的知识科普。

  我也没能免俗,跟孩子一起恶补了垃圾分类知识。

  然而,看了很多垃圾分类的知识之后,我发现,我们只知其然,却不知所以然。垃圾分类之后,怎么回收?会去到哪里?又如何利用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孩子认识到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我翻开了《我的垃圾去哪儿了?关于垃圾分类和再生的一切》,参考书中的内容总结答案。

  收到书之前,我一度以为这是小孩子看的绘本,却没想到拿到手翻阅,才发现《我的垃圾去哪儿了?》书中的内容很丰富,它竟是一本大人也需要的科普书。

  它用绘画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完整全面地解读了垃圾的产生、处理、回收及循环利用的理论和方法。它不但画面清晰,逻辑紧密,而且叙事方式非常有创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水、食物、衣服等物品的分析,给孩子科普垃圾分类的原理和方法论,并为现实生活中的垃圾分类提供了可参考依据。

  为什么这么说呢?

  现在跟着我的眼睛,一起看去看垃圾是怎么进行回收、循环再利用的吧。

垃圾的循环过程

  首先,我们简单看一下垃圾的循环过程。垃圾被人们制造出来,会被垃圾车收走。按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进行分类,并被送到不同的地点等待进一步处理。

  垃圾被运走之后,并没有结束它们的人生旅程,而是根据类别的不同被分别送到不同的地方。

  有些垃圾被送到垃圾回收中心进行分拣,送到工厂里进行二次加工和利用,然后再度进入市场,开始下一轮生命周期,直到它们再度变成垃圾。

  有些垃圾被送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发酵处理,在它们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则被收集起来,用于燃烧、加热,摇身一变为能源的形式再度焕发出生机。

  还有些垃圾被用来堆肥,变成农作物生长的原料,再以农作物果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为满足人类的第一层次的需求提供服务,也为人类的成长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

  可见,人类购买、使用和丢弃的东西不断影响我们居住的环境。而在处理这些垃圾的过程中,会不断的产生新的物品,并耗费巨大的能量。

  如果我们能明白制造物品、回收垃圾所耗费的能量,以及这些过程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采取措施节能,就能够大大降低浪费的情况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垃圾处理的目标

  我们为什么要处理垃圾呢?

  刚才我们讲垃圾循环过程的时候已经说了,生产新的物品,会耗费巨大的能量,而通过垃圾分类实现对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就能节约一部分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水循环为例,假设一次循环就是水的一生。那么,水的第一次生命可以这么理解。

  通过自来水厂对自然界中的水源进行中的加工,让水变成洁净的自来水进入千家万户。而人类用用洗菜煮饭、洗衣洗澡,甚至用它来冲走马桶里的粪便,水便走到了第一次生命的终点。

  而变成污水之后的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后,经过一些特定工序,并通过物理和化学原理的共同作用,再度进入水循环。又或者经过过滤、焚烧和蒸发再度变成可饮用的洁净水。

  现在,科学家们正在找更多的方法,提高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率,比如:秘鲁首都利马在大型的户外广告牌上加装冷凝装置,捕捉空气中的水份,为上千居民供水;又比如加拿大的某城市,用污水处理过程中收集到的热能,为游泳池里的热水加热。

  这些方式都让水循环形成了一个高效的闭环系统,让污水得到处理和重新利用,还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如果人类能设计更多的闭环系统,充分利用水资源在循环过程中产生的能量,那么就离人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近一步。

垃圾的分类方法

  要想真正实现对垃圾的回收利用循环,光有这个意识还不行,必须从根本上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

  我们要知道垃圾分类的标准,学会为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区分开来,并在扔垃圾的时候将它们投入相应的垃圾箱。

  目前,可回收物通常对应蓝色的垃圾桶,厨余垃圾使用绿色的垃圾桶,有害垃圾一般使用红色的垃圾桶,其他垃圾使用灰色的垃圾桶(也可能是黄色的垃圾桶),而医院里的医疗的垃圾则会由单独的垃圾桶另行集中处理。

  还有些垃圾桶会更加详细地对集中的垃圾种类做更详细的标示,即便是不认识字的人,或者不清楚垃圾桶颜色和类别的对应关系的人,也能轻松分辨自己应该把垃圾扔进哪一个垃圾桶,可以说是特别方便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循环中,由各种资源形成的垃圾种类很多,可以循环利用绝对不仅仅是水资源一种。

  除水之外,还有食物、衣物、纸张、塑料、玻璃等,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非常多的方法来实现这些资源的回收利用,并且有效地节约了能源,这些源自科学实验得来的成果,为资源的回收利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然而,社会是大家共同构成的,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很难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未雨绸缪的科学家们甚至为了人类的未来去探索太空,试图找到一个同样适合人类生命生长的环境。然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更多的太空垃圾。

  因此,让资源能够最大程度上被录用,实现“零垃圾的未来”的梦想,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让我们一起了解垃圾分类知识,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原理和可行的方法,让垃圾也能在三生石上留下姓名,拥有它们的三生三世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的垃圾去哪儿了?关于垃圾分类和再生的一切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