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止之境:中国平安成长之路》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止之境:中国平安成长之路》读后感(一):一本企业宣传册
这本书可以当作是企业的宣传册,对于当年平安投资富通失败,仅仅略过,而这次投资失误造成的影响算是非常深远,平安的市值在08年到17年将近十年间一直趴在地上,最近三年才涨到了万亿。
三十年,平安从保险业务发展到综合金融,拥有保险、银行、资管、券商的全金融牌照。下一个十年或三十年,考验平安能否走稳科技之路,能否真正实现互联网金融的畅想。当前中国平安还是要按照PEV的传统保险估值方法,希望未来,平安能够按照PE的估值,真真正正实现Peter Ma的梦想。
《无止之境:中国平安成长之路》读后感(二):逢盛世,乘风鼓帆。
十几年前传说深圳,有三家好企业(上市公司),平安是其一。平安,到底好在哪儿,道听途说的多。本书,有一个详尽记录,开卷有益。
掩卷思索,平安投资富通,在本企业的发展史上,使用的是全新的方式,即投资普通股。而之前和之后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案例。原因在雪球等国内外财经网上说的多,书里没有揭开这个盖子,我们只能很惋惜。经济一定是与政治相关,我们花了这些钱买了教训,应该有人有机构好好研究,而不只是退缩,人们也普遍不愿意在伤口上撒盐,但谁又知道自己不会在同样的地方重复上一次的失败?!
成长的过程,总有磕磕碰碰。平安现在走的金融+科技,但马明哲之后是谁或者什么机制保障平安今夜长青?!这才是无止之境。
《无止之境:中国平安成长之路》读后感(三):几个想法
★★★★☆ 看完这本书几个感受吧:
1. 政策支持、政府扶持在企业创建初期是非常重要的。平安最开始的股东是工商银行和招商局。
2. 如今的平安是马明哲的一个天马行空的梦,梦里是科技创新。梦能不能实现不好说。
3. 平安很重视合规,很稳健。作为用户把资金放在平安,我会放心的。
4. 平安这几年有点浮躁,忘记了本心做产品做业务,总是想“外星人的创新”,忘记了“地球上的创新”。希望尽快回到正轨。
5. 怎么这么多平安前员工不喜欢平安?这里没那么好,但也没那么差
《无止之境:中国平安成长之路》读后感(四):平安的初步了解和映像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并且投资平安,在读完全本之后内心却觉得十分复杂。
平安通过自身充裕的现金流来孵育各种科技企业,简直有点像中国的现代版伯克希尔哈撒韦,不过模式从收购变成了培养。从深圳智慧城市的落地,各种场景的大数据应用,金融科技、医疗等各方面的尝试可以看出平安做大的野心。
但就几个服务端的APP我自己试用下来感觉并不是太满意,包括平安好医生、车险和金融一账通等等,总是感觉用户体验比那些个民营企业差了那么很微妙的一点。现在平安好医生在港股已经有千亿市值,讲真的我在体验之后觉得挺难以理解,可能是我还没有看到这个市场的潜力。
平安是一家有远见的好企业,书中不断强调人力资源、创新和大数据应用,这确实是未来企业的立足之本。但还是有几个地方是值得去多多思考的:
1.平安一直想打造平台型企业,可是T&A早已经扎根太深,中间又不断有优秀的民营企业杀出,像京东、拼多多、美团等等,平安这样的综合型金融企业怎样在细分领域和这些民营企业竞争用户流量。
2.平安所谓的场景流量和智慧城市始终是建立在政府背景上取得的优势,业务的利润率、资金周转率和市场规模是一个问题。还有在未来市场不断开放的格局下,平安这些官老爷是否可以做出比民营企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留住用户。
集团的规模和其背后的股权形式是市场不愿意给高估值的理由之一,但不能否认平安是一家优秀的好公司。怎样把最具潜力的寿险做大,怎样在细分领域与最优秀的民营企业竞争将会是平安最需要思考的东西。
未来个体消费群将是最大的一块蛋糕,依靠人口红利和政府平台积累优势的平安虽然优秀但我没有看到他十分有吸引力的地方。对于业余投资者来说,此种体量的保险公司着实过于复杂难啃了。
我想,也许我还是应该更多投入一些商业模式简单易懂,用户体验好流量高的企业把,会关注平安,希望有一天看到你发光的产品。
《无止之境:中国平安成长之路》读后感(五):中国平安:专业,让生活更简单!
“专业,让生活更简单!”这句话几乎已然成为了中国平安的企业品牌口号,但在这句话背后,却蕴含着作为一家中国企业所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0年前,这家诞生于深圳蛇口的一家招商局企业,凭借着其敢为天下先的狼性文化和拼搏精神,硬是在几乎不被看好的条件下,踏过了条条大河,翻过了重重高山,拓出了一条属于平安独有的康庄大道,画出了一副可歌可泣的宏伟蓝图!
此书不仅详述了中国平安的创业史和发展史,更是基于历史的轨迹发掘和探究企业家们背后的思考和商业逻辑,如果说早年的平安凭借着Peter马的一股子倔强和任性,不由天不服输,与困难死磕,与挫折顽抗,闯出了一片橘色的天地,那么融资扩张后的中国平安更是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跑道上一路驰骋,身后扬起的尘土铸就了太多的功与名,被世人所传颂。
下面,我将简要分享我在此书中针对部分要点的理解:
1、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
平安作为一家非传统互联网企业,在技术领域的投资和产出令人瞠目结舌,无论是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AskBob、人脸识别、NLP、OCR等;还是区块链的应用和落地;或者是平安云生态的闭环搭建;以及运用大数据的能力:从海量保险客户画像训练不同业务场景的精算模型;这一切都是一家传统的金融企业所难以匹及的,而平安不仅做到了,还通过技术深耕和业务探索,打造出不同的创新场景,为企业赋能,为用户赋能。
平安的技术尝鲜脚步一刻都未能放缓,尝到甜头的科技公司,将技术能力打包并进行企业间及外部输送,进一步丰富了这些科技的应用场景,而正是这些多元化的业务场景也在不断筑起业务自身的壁垒和优势,进而实现行业生态的形成。
未来,平安自成一系的行业生态将会串联起各条业务线,打通用户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到游购娱,从体验式消费到融资理财,只要有用户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平安服务的一个新触点,以金融为抓手,以医疗、汽车、地产为延展,以智慧城市为目标,让每一个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那一抹橙色。
2、平安战车模型(4-2-3-1)
2014年,德国利用4231阵型、扎实的足球根基、先进的技战术打法、严明的战术纪律以及钢铁般的意志夺得的世界杯,与此同时,平安推出了自己的“4231”——平安战车:
后卫4个:集团投管中心、集团资金中心、集团内控中心和集团品牌、投资者关系;
后腰2个:由数科、科技和金科组成的科技系列和集团企划、人事等系列组成;
前卫3个:前腰(保险),边前卫(银行、投资);
前锋1个:由交易所、支付、好车、好房、征信、健康等非传统业务。
战术方面,前场、中场、后场,各司其职,高效配合,进可攻,退可守。
后场负责平安各条业务线正常运作的安全风控,对潜在的风险和危机进行预警和提示,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漏洞,防患于未然;中场负责上传下达,协调前线业务部门的需求和资源,做到及时响应,及时疏通,同时对于风控的相关制度和流程做好宣导和培训,并逐步形成高效的沟通渠道,保证前线业务与中后台的始终协同;前场不仅负责披荆斩棘,开疆扩土,同时也要直面挑战,不畏艰险,勇于创新,在创新的道路上及时复盘和总结,继而不断积累更大的成就和荣誉。
平安的这个战车模型非常形象且具体地描绘了一个致力于百年辉煌的企业在运作机制和协作战略上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同时科技条线作为双后腰之一,被赋予了强大的使命和义务,可谓任重而道远!
3、爱上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爱上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平安变革与创新已然是家常便饭,司空见惯,因此无论是传统业务部门还是创新业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新问题就需要抱持一颗开放和积极的心态,即便是同一个问题,背后解决的方案可能也会层出不穷,而作为平安人,尤其是平安的管理者、骨干力量除了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还要学会对问题本身进行深邃的思考和探究,挖掘问题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问题本身的研究和学习,我们才有可能找到问题的线头,抓住线头,才有可能从源头上掐断问题的生成轨迹。同时学会分析和总结问题,才能使每一个参与到制定解决方案的平安人真正得到成长,而成长的意义便是我们有底气直面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更大的问题而不露惧色!
商业无边,宛如无止止境。但心中有境,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平安的专业不仅仅体现在业务的领先、员工的拔萃、体制的先进,更体现在企业为民请命、胸怀国家的宏伟抱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上!专业,让生活更简单,让人民更幸福,让国家更强盛!
《无止之境:中国平安成长之路》读后感(六):摘录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被刷在大街小巷的口号,源于袁庚本人。其实袁庚写的一共有六句,其余四句为“顾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
1985年初,马明哲为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调配一组组长。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傅雷家书》
不管洋猫土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如果河上有桥,付点过桥费就能很快过桥,何必摸着石头过河?
平安的信托牌照来自1996年对中国工商银行珠江三角洲金融信托联合公司的收购,该公司后更名为“平安信托投资公司”。当年7月2日,平安信托完成工商注册,正式宣告成立,资本金由原来的5000万元增加到1.5亿元。
经历了1997年之后的全国信托业清理整顿,以及2001年之后的信托公司重新登记,平安信托成为广东省首批获得批复通过的信托公司。
2002年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准予平安信托进行重新登记。
2003年,汇丰控股亚洲子公司香港汇丰银行与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信托投资公司对外宣布,计划联手收购福建亚洲银行。根据收购协议,汇丰银行将收购福建亚洲银行50%股权,并向福建亚洲银行再注入2300万美元,从而使注入资金总额增至5000万美元,汇丰银行的股权将因此被稀释至27%。 收购完成后,中国银监会批准更名为“平安银行”。
2004年6月24日,平安在港交所首日挂牌交易,融资143.37亿港元,成为当年香港最大宗的IPO(首次公开募股)。 2007年3月1日,平安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挂牌上市,这是当时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IPO和中国A股市场第二大IPO记录(仅次于工商银行)。
当日收盘,平安在两市的总市值逾3000亿元人民币。 要实现综合金融,势必要先共享。而要先共享,势必要先集中。
在平安的历史上,曾有四次大规模的业务集中。 第一次是2000年到2003年,将核保、理赔集中到省一级,并将基础数据库集中整合。 第二次是2004年到2006年保险业务的全国集中,将产、寿险的核保、理赔、客户服务、财务收支、契约作业等多个领域由各级分支机构集中到全国。 第三次是2007年到2009年,将非保险业务进行集中、共享,同时加深保险业务的集中程度以促进支持业务。张江后援平台建设进入全国推广期,此间年金、证券、信托、银行等后台业务陆续集中,实现了产、寿、养、银一次集中。至此,如何集中化、需要怎样的技术及系统平台等“第一阶段”的核心命题基本解决。 第四次是2010年至今,将不能集中的部分,比如调查人员、理赔查勘、客服门店等,全部实行共享。后援平台进去“降低运营成本、支持交叉销售、实现一站式服务”的第二阶段,主要探讨如何通过跨系列的共享,达到降低运营成本、建立协调效益、支持多产品的交叉销售的目的。
19940504摩根 高盛入股平安 5%增资获得5000万美元
20021008 汇丰集团以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0亿元)认购10%
200505 汇丰与摩根士丹利 高盛达成收购协议 持股增至 19.9%,当时每股作价13.2港元 总对价达81亿港元
20121205 汇丰控股出让其持有的全部平安股份,以每股59港元,总对价727.36亿港元转让给泰国正大集团 第一大股东 持股15.57%
2000年启动PA18 失败
在2013年11月份复旦大学举办的一场互联网保险论坛上,马明哲还做了几个“神预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60%以上的现金、信用卡会消失,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前台由互联网企业代替,大型金融机构的前台向“小型化、社区化、智能化、多元化”发展,90%以上的个人金融业务在线上服务。
1979年保险业正式复业,当时只有中国人民保险一家保险公司,它的经营方式是“坐商”—居民要到柜台才能买到保险。直到1986年,交通银行成立保险业务部,新疆兵团保险公司成立,“千顷地、一颗苗”的状况才被打破。
1988年5月,平安保险在蛇口设立,国内保险行业真正引入竞争机制。
天下事有难易乎?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之,则难者亦易易。
2017年10月,平安科技公司成立了智慧城市事业部,12月准备筹建城市公司。
我们曾经向马明哲请教过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金融?教科书上说是“资金的融通”;麻省理工学院的金融学教授说“金融是不同时空中的价值转换”,今天的一元钱跟明天的一元钱不是同样的一元钱,有风险的一元钱和无风险的一元钱不是同一元钱,价值在不同时空中是会转化的。 马明哲的回答则异乎寻常的简单:“金融就是杠杆,拿一元钱去做一元钱生意,这不叫金融;拿一元钱去做几元钱甚至更多元钱的生意,这才叫金融。但杠杆的另一面是风控,如果风险控制不好,就会产生巨大的风险,甚至会有倾覆之灾。”
2018年12月14日,中国平安增设三个连席首席执行官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