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有趣的灵魂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04 01:19: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有趣的灵魂读后感1000字

  《有趣的灵魂》是一本由段召旭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400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趣的灵魂》读后感(一):舒曼迫于母命学法律?巴赫还写诗?音乐大师们隐藏在音符背后的真性情

  即便对古典音乐不熟悉,很多人都听说过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除了伟大的作品,这位西方古典音乐家中的巨星,还留下许多广为流传的豪言壮语,如“贵族有千千万万,贝多芬只有一个”“你是出身的贵族,我是头脑的贵族”。掷地有声的话语,让人对他更加好奇。 读完《有趣的灵魂:段召旭对话古典音乐大师》,不仅看到同行及后辈眼中贝多芬的另一面,还发现许多古典音乐大师都有着相似的桀骜灵魂。 这本以书信集、文稿和自传等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以虚拟访谈的方式写就的书,最初连载于三联《爱乐》杂志,作者从大师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成长经历、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等展开“对谈”,揭开了33位古典音乐大师的神秘面纱。 作者段召旭,钢琴演奏家、艺术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三联、腾讯、爱奇艺古典音乐栏目主讲专家。 每年六七月份的高考季、毕业季,许多学生面临人生选择,在自己的意愿和父母的命令之间该何去何从?生于1810年的德国作曲家舒曼的经历,值得我们思索。 舒曼自幼喜爱音乐,无奈母命难违,进大学学了法律。大学毕业的那一天,舒曼宣布已经报答了母亲的恩情,从此开始音乐之路。 坚持自己的意愿的确不易,更不易的是坚定地相信自己。 这异乎寻常的自信,在有“莫扎特式”音乐神童之称的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身上也能看到。初到美国时,他的作品并不受欢迎。对此,他说“是我来得太早了,美国这个孩子还没长大,不懂欣赏新音乐。”他还反对为了抓住听众而迎合他们,他认为“迎合总有不诚恳的成分,迎合也产生不出好的结果。” 正如门德尔松所说,只有从内心最内在的灵魂和最深处的信念生发出来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秉持这样的观点进行创作的大师们在评价同行时也耿直敢言。对亨德尔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贝多芬,对歌剧《魔弹射手》的作者韦伯颇有看法,不止认为他的艺术永远都达不到浑然天成的境界,还指出他的一切努力都只是为了让大家承认他是天才。

  原来,在听众们看来令人折服的天才们,在彼此眼中很有高下之分。 诗人海涅曾说“生命拿走什么,音乐会将它复原。”经久不衰的古典音乐作品穿越时空超越语言慰籍了无数人的心灵。《有趣的灵魂》让我们了解到终生与音乐相伴的大师们率真的另一面。

  《有趣的灵魂》读后感(二):与大师谈谈,悟音乐世界

  

《有趣的灵魂》是本作者与音乐大师的虚拟谈何,对音乐专业之人颇有启迪,而对那些音乐的门外汉,仅仅是作为一个对音乐的痴迷者来说,也能受益颇深。

“音乐之父”巴赫还是个写浪漫情诗的高手?“乐圣”贝多芬居然没有在晚上和冬天工作的习惯?“天才”莫扎特成名后为什么非常讨厌自己的故乡?“钢琴诗人”肖邦原来也是“孤独症患者”?当这些细节暴露出来的时候,或许能够从书中窥见一斑。

当然,每个古典音乐大师,在不同人的眼中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或者说是不同的细节传递。而在《有趣的灵魂》里,能够看到的却是“有趣”两个字,更有“灵魂”的洗礼,这或许才是该书表达的一个要义所在吧!小小的切入点,认真的小访谈,看似虚拟,实则真实。

“如果你把一位作曲家的某一首作品弹了一千遍,那位作曲家就会出现,和你聊一会儿”。作者以此打开畅想的大门,设想肖邦、贝多芬、李斯特、巴赫、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古典音乐大师来到自己的钢琴前,接受了一段时间的访谈。问题包括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成长经历、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等,还有同时代音乐家的一些“小八卦”。

无论是怎么的八卦,其实都来源于作者认真的观察,以及在观察之后的一种自我释放,这种释放来源于作者对古典音乐大师的尊重,从他们的生活细节出发,从领会音乐本身出发,从而能够感悟到音乐世界的真谛。

穷、早死、独身、高冷真的是古典音乐大师的标配吗?其实并非如此!他们会为了稿酬与出版商讨价还价,会在乎自己的出场费;也追求生活品质,而非“安贫乐道的苦行僧”;也会对同行毒舌、对竞争对手冷嘲热讽……作者为我们一一揭开他们神秘的面纱,还原他们隐藏在音符背后的真实人格和性情。

音乐大师的世界如何,且听作者的解读。音乐大师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如何,且尊重作者的点滴。浮华和浮躁的社会里,聆听大师的音乐节奏,也读懂他们音乐背后的忧伤,这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

在《有趣的灵魂》里,跟着作者去一次灵魂之旅!

  《有趣的灵魂》读后感(三):古典是个相对时

  

音乐不是昨天才诞生的,它需要有人去拨动它灰烬的过去,灰烬压住了那永不熄灭的火焰,而这火焰会永远给我们的现代带来一份它的光辉。——德彪西

中学时代的教科书里,病多钱少死得早似乎是古典音乐家们的人生通式,凄楚之余总给人以距离感。古典音乐家和古典音乐宛如遥不可及的星,虽然闪耀动人,但离尘世里的人太远太远。对我这样的门外汉而言,段召旭老师的这本《有趣的灵魂》不是一副望远镜,而是能让人一步一步接近古典音乐的天梯。

如何了解一位音乐家?除了将大师的作品演奏一千遍,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坐下来聊一聊。《有趣的灵魂》收录了段召旭老师与三十三位古典音乐家的“访谈”:由段召旭提问整理,而大师们的回答全部来自他们本人的书稿和资料。访谈的内容围绕着音乐而不拘泥于音乐,于是我们看到了大师们有血有肉的真实一面。早睡早起健康饮食的自律达人萨蒂,喜欢鸟据说老婆也长得像鸟的梅西安,净干缺德事儿的瓦格纳,不受评论家和钢琴学生待见的巨手拉赫玛尼诺夫(他的曲子实在太难了)。至于贝多芬,贝多芬不在乎,他谁也瞧不上。

刨开这些无伤大雅的小八卦,回到音乐本身,大师们的观点兼具启发性和哲学的韵味。在以往的印象中,音乐创作好像是艺术之树上随机生长的果实,灵感在哪里果实就生长在哪里,等待着天才毫不费力的撷取。而在诸多音乐家的理解中,音乐虽然神秘而神圣,但却不是毫无规律的灵感结晶。伟大的音乐需要老天爷来成就,但绝非“妙手偶得之”。门德尔松认为,音乐是一种表达得非常准确的语言。对于作曲家们来说,音乐创作需要不仅需要才能和灵感,还需要情感上的坦诚和真挚,百分百的投入。即使是公认的天才莫扎特也把自己的作品归功于勤奋而非天才。在大师们的描述中,音乐更接近科学,虽然神秘威严但也有着工整的内在规律,等待人们的探索和解读。

有趣的是,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在三十三位古典大师生活的这三百年里,“古典”一直是个相对概念。对于十九世纪初的浪漫主义乐派来说,古典是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而对莫扎特时期的音乐家而言,更为保守的宗教音乐代表人物巴赫才算古典。记得在一位电子音乐教授的讲座上,有位同学问教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选择去做“叛经离道”的电子音乐而不是去学古典音乐呢?(这位教授的电子音乐并不是流行音乐中的电子音乐,而是用数位板、游戏手柄、光电传感器等等创作的音乐)教授解释说,在研究电子音乐以前他曾是一位钢琴家,他从没离开过古典音乐。说到古典的定义,在贝多芬的作品诞生的年代,人们认为他“疯了”,他的音乐太新潮、太叛逆。现在两百年过去了,时间证明了一切。所谓古典,可能是几百年前的“新潮”。

我想古典是个相对概念,经过时间洗练的作品才能燃烧出跨越时间的火焰。对于“现代”的我们,古典音乐并非遥不可及,只是需要多一点耐心去理解。而对于音乐,则需要更多的“德彪西”拨去旧日的灰烬,让那火焰在更广阔更充足的氧气里热烈燃烧。

  《有趣的灵魂》读后感(四):一场超时空的虚拟访谈,为您揭开古典音乐大师们的神秘面纱

  

有段时间没读过访谈录了。以往的访谈录都是根据一问一答的形式,面对面真实记录访谈内容,用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格式,来记录一些与名人名家的对话。今日笔者要推介的新书是青年钢琴家段召旭所作的《有趣的灵魂》。它以独创式、非虚构的虚拟访谈形式与数位登峰造极的已逝古典音乐大师畅所欲谈,带给读者的将是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有趣的灵魂评价人数不足段召旭 / 天地出版社

通俗意义上讲,我们对那些无缘亲身接触的名人们,了解他们的途径除了媒体就只有教科书和一些相关辅助文献。但教科书上通常只会极尽笔墨去渲染他们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啊,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啊这些正能量的方面,很是枯燥乏味。就本书而言,那么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古典音乐家们是否就真的只有这一种固定模式呢?其实不然,他们和常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也都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翻开本书,我们来感受一群不一样的音乐家。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以此来形容所谓天赋异禀的天才再合适不过。除却智商这种硬件设施的差异,我们凡人无法到达天才的高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无法理解乃至接受他们的逻辑理念和行为方式。年少时的我们总是很傻很天真,总以为书上所说的天才要么就是不食人间烟火,要么就如武侠小说中的大侠一般豪情万丈,从不须为生计发愁。更不会为了买菜时的一棵葱,一头蒜,如中年大妈般锱铢必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收到书之前,笔者就书中相关内容做了一些功课。有一个不算发现的发现就是此刻终于恍然大悟,为什么人家能成为天才,而自己只有仰视的份。好吧,天才这种生物距离我们凡人太遥远,还是着意经营自己,朝着人才的目标努力迈进吧!

  《有趣的灵魂》读后感(五):跳动在心灵深处的音符—读《有趣的灵魂》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音乐一直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无法想象,如果没有音乐,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音乐是世界上唯一不带罪恶感的享受,它可以净化心灵,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抚慰受伤的灵魂。真正伟大的音乐都具有强烈的感染性,能让人们真实地产生感性呼应。温暖和煦、轻柔舒缓的音乐,可以让人微笑着聆听,体会生活的美好;雄伟宏大、悲怆激情的音乐,则让人热血沸腾,感受人生的沧桑。

听不同音乐家的音乐,理解它也需要多层次的理解。同一个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地点聆听会有不同的感觉,甚至是同一地点循环听同一个作品,每次也可能会有新的不同的感受。如果对音乐家没有了解,只是理性的聆听他的作品,可能就真的只是聆听,无法理解他的音乐,也无法进入音乐家的音乐世界。那么如何理解伟大音乐家的音乐,寻找其中蕴含的内涵,进入音乐家形而上的精神世界?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段召旭,一名钢琴家,以《有趣的灵魂》为题,用超越时空的虚拟访谈,为我们展示了西方音乐史上的33位伟大的音乐大师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让我们有机会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的真实内心。

莫扎特的音乐是复杂多变的,贝多芬的音乐则充满激情和冲突,肖邦给我们的感觉是文雅高贵,勃拉姆斯的音乐内敛、深沉和凝重,而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则包含了悲悯和病痛之美。《有趣的灵魂》告诉我们,这些伟大的音乐家赋予音乐的这些精神内核,其实取决于他们的性格、天赋及内心潜藏的深邃崇高的精神力,取决于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对旋律和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和掌握,对音乐有不同的表达,他们创作的音乐的艺术欣赏力和思想性也各有异同,才能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每一个音乐家都在努力进行着突破,有的是对传统音乐的改变,也有使传统音乐获得新生的重塑。但是每一个传世的伟大作品都是音乐家与心灵的对话。

《有趣的灵魂》还向我们展示了有着不同的联系的音乐家对各自的评价。他们有亲有疏,有相同的传承,也有不同的流派,对其他人也有着不同的评价。这些评价实际代表着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对传统和现实的感受。但是无论他们如何评价别的音乐家,他们的评价中实际都体现了一个东西,那就是音乐代表的是跳动在自己心灵深处的呐喊,是对自己心灵的慰藉。如果理解了他们的音乐,也就走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有趣的灵魂》读后感(六):比音乐本身更有趣的音乐家:原来你们是这样的音乐家!

  

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古典音乐家,应该是严肃的、高冷的、端庄的、痴迷于音乐的;可我不知道,原来这些古典的音乐家,不仅仅是只有这么几面,做为一个具有天才头脑的音乐家,怎么能够这么无趣呢?要知道,有趣的灵魂,才可以创作出惊世之作。

比如说“车夫克星”帕格尼尼,我们都知道他为了赶时间,请车夫快点赶路。于是有了这么一段有趣的多话:

“我要付给你多少钱?”帕格尼尼问道。“10法郎。”“你这是开玩笑吧?”“不是,今天人们去听你用一根琴弦拉琴(指帕格尼尼演奏他创作的一些G弦上的技巧艰难深的乐曲),你可是每人收10法郎!”“那好吧,”帕格尼尼说,“我付你10法郎,不过,你得用一个轮子把我载到剧院。”

但是你知道就是这么一个赶着时间去参加各种音乐演出的帕格尼尼,居然说过“我这辈子已经练够了琴”吗?你肯定不知道吧,我也不知道,我一直以为,古典音乐家,天生就是爱音乐的,练琴对于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他们随手一拉琴弦,就可以演奏出曼妙音乐,却不想,原来他们也有烦着练琴,也有小孩子那般不想练琴的小脾气出现~

同样的,我不知道原来“音乐之父”巴赫,竟让是个泡妞的高手,他的一手浪漫情诗愣是俘获了生在21世纪的我的心;不知道“乐圣”贝多芬,居然没有在晚上和冬天工作的习惯?我以为他是一个争分夺秒,即使是钢琴键烫了也不停止的工作狂!不知道“钢琴诗人”肖邦,竟然也是“孤独症患者”,我以为他只是有感于生活才说演奏每一个人的“忧伤”!

你看,这就是对于“名人”的刻板印象,我们对于他们仅仅从课本或是一些零星的文献记载中获得些许的了解,但实际上,所有的课本,都是赞扬名人们的精神,为了让孩子们去学习他们被后人“赋予”的各种精神,所以他们就被美化到一定的高度,以至于让我觉得他们就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却不知,原来,音乐家也是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喜欢的、讨厌的,还有生活的烦恼,有七情六欲,他们会和普通人一样,过着有趣而又有料的生活。

他们并不是如同刻板印象里的那样,离着我们很远。他们同样也会对同行毒舌、对竞争对手冷嘲热讽……

而这些,以往我都不了解,是在读了青年钢琴家段召旭所作的《有趣的灵魂》只有才懂得,原来,音乐家的灵魂,不仅有才华,更是非常的有趣。

而且这本书的写作方式我非常喜欢,独创式、非虚构的虚拟访谈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音乐体验,你很难想象,你再和登峰造极的已逝古典音乐大师畅谈时是什么样的感觉,但你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而且书里还搭配了33幅有趣可爱的手绘肖像插画,一边读着虚拟访谈,一边看着趣味插画,别具一番新体验。

  《有趣的灵魂》读后感(七):神曲在天堂,大师在人间

  

遥远的古希腊,有一座最高的山峰,叫奥林匹斯山。在云雾缭绕的山顶上,住着一个神的家族。他们每天喝着琼浆玉液,听着太阳神阿波罗用诗琴弹奏的美妙音乐。

阿波罗,又称文艺之神,他掌控了天上、人间所有的音乐和诗歌。经他孕育的作曲家,犹如空中的繁星,创造了无数的感天动地的神曲。

“音乐之父”JS巴赫,《马太受难曲》;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圆舞曲之王”约翰.斯特劳斯;“神童”莫扎特,《安魂曲》;“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牧神午后》......

当我仰望星空时,内心忽然一动:现在的大师已被“神化”,历史中真实的大师又是什么样子?最后,在《有趣的灵魂》这本书中,似乎找到了答案。

《有趣的灵魂》介绍了33位古典音乐大师真实的人生的故事,作者是钢琴演奏家、艺术教育家段邵旭博士。

段博士认为:以往对古典音乐家们的“造神”运动,不利于古典音乐的普及和发展。大家对古典音乐大师的认识,也只停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阶段。

段博士为了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看懂这本书,采用了虚拟访谈的方式,让大师们亲口讲述自己的人生、艺术和同行的评价。我从中挑选了几段有趣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JS巴赫,表面上是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爸爸,生活中却是个冲动和好斗的人。他曾经在排练时,大骂一位管乐手吹得“像驴叫”,结果,引发了一场决斗;他还曾因为与他人打架而坐牢,在牢中,他却创作出了《十二平均律钢琴曲》。这首曲子至今还是作曲人的必修课程。

其实,在西方艺术史中,有一位狠人比他还狠。他就是,巴洛克绘画大师卡拉瓦乔,一辈子在决斗、杀人和逃亡中度过。最后,死在了流亡后,回国的路上。有趣的是,这两位大师在时光交错中合作了一次,乐团在一次演出巴赫的成名曲《马太受难曲》前,用的宣传海报就是卡拉瓦乔的名画《耶稣受难》。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瓦格纳,以歌剧为其主要创作领域。他的歌剧创作原则是将歌剧变成集诗歌、戏剧和音乐于一体的“乐剧”。但瓦格纳私底下是个卑劣的“小人”。他对帮助过他的朋友,不仅借钱不还,还会引诱朋友的妻子。

汉斯.冯.彪罗是瓦格纳的好朋友,欣赏他的才华,不遗余力地推广他的作品。但是,瓦格纳却把他的夫人柯西玛变成了自己的妻子。当段博士在虚拟访谈中问“为什么要这样?”时,瓦格纳毫无廉耻的回答:“彪罗不应该娶柯西玛—太奢侈了”。

可见,伟大的艺术家也会有个丑陋的灵魂。

印象主义乐派的创始人,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他的音乐风格深受印象派大师莫奈的影响,为世人呈现出前所未闻、光影浮动的声音世界。它与莫奈的成名作《印象日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有意思的是,段博士问:“你曾经获得过很多作曲家梦寐以求的罗马大奖,那么你是如何看待音乐比赛得呢?”没想到,德彪西不屑地批评道:“评委们懂得些什么呢?他们自己确信是艺术家吗?”

这让我想起了歌神张学友,记者在电视中采访他:“你为什么不去当唱歌比赛的评委?”张学友笑嘻嘻地回答到道:“我真的不确定,那些坐在评奖台上的人,自己到底懂不懂音乐啊?!”

好吧,就算是英雄相见略同吧.....

《有趣的灵魂》中段博士成功解读了33位古典音乐大师的灵魂,33段真实的人生故事。 段博士还对访谈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访谈的作曲家从巴洛克时期古典音乐家至现代派,从巴赫到菲利普.格拉斯,既有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瓦格纳等大家熟知的作曲家,也有萨蒂、勋伯格、梅西安、约翰.凯奇的小众的作曲家。 其实,大师除了作品伟大之外,其他的与普通人并无不同,神曲在天堂,大师在人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有趣的灵魂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