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29 04:38: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读后感1000字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是一本由张灏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1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精选点评:

  ●2班班长处看到,名字竟然忘了

  ●近纲阅读书目。根据梁启超对死亡的定义,那些拥有新锐思想的人千万不要因为受社会排挤而自杀,而是要静候那些脑袋里装着老思想的人死去,从而完成新老思想的交替、社会思想的自我更新。this is for LGBT youth.

  ●梳理得很透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过渡时期的张力,梁启超的思想纬度中有一种复杂性,既不能完全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功夫论对其根深蒂固的影响,同时又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比如说君主立宪制度、自由主义和权利主义有一种偏好。但是其思想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一点:在社会达尔文主义、集团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完全信仰之下,对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功利主义的考量,也就是说用国家存亡来作为衡量一切文化价值的标准。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梁启超对于许多争论比如说改良派和革命派、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采取了一种非常暧昧不清的态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渡时期中国思想界的混乱。然而可悲的是如今我们很难有完全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思考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张力的人物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不可抵挡的日渐衰微。

  ●游走在理想和现实中间的梁启超是纠结的,最终,在他的心里,国家、民族和集体主义压倒了个人和自由主义,这18年是这种思想成长和转变的关键时段,任公思考深邃,其影响也深远。这本书的分析还是很透彻。

  ●“在这一关键的过渡时期(1895-1905),梁的思想发展被看作是儒家经世致用这一古老传统和寻求现代思想新方向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纽带。”(P177)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是由新政、立宪和革命相互激荡而决定的,了解立宪就必须关注康梁。不止政治,梁在文化上的著书立说也非常重要。

  ●很久没读中国历史的书,但是读起来自然就有一种家园感,读这些文字、思想能够感觉到它们和脚下的土地以及自己的身心有一种联系,也正是这种家园感推动着梁启超著书立说、四处考察。很好地呈现了梁启超思想中的犹豫与变易,但是总觉得「中国思想的过渡」这部分没有很好的呈现。关键词:外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群、修身与经世、经学。

  ●太浓了,有很多简短的句子足够写一篇很大的文章。中西之间,救亡压倒启蒙。

  ●清末汉学之经验主义研究学派频遭攻讦,倡导改制的今文经学复兴,加之信奉行政改良主义的经世学派的兴起,以康有为为首的思想家开始用西方价值观杂糅今文经学,提出三世论。梁启超变康、严复而倡社会达尔文主义,受谭嗣同影响却废“仁”观;修正经世和修身的内容,以内蕴政治整合、民主化和含混的民族国家理想的“群”为核心,强调传教以维系受威胁的文化认同;其新民理想囊括的成员范围扩大,认可公民经由近代职业专门化的渠道为国家做贡献,对竞争、未来主义、冒险进取和国家利益至上热情赞扬;将传统/西方文化价值观有选择地综合,以宗教为人类行为动力的源泉;在美国之行以及接触德国国家主义思想后,崇拜国家理性;陆王心学的立志、辨术、内省、致良知、省察、克己这套修身养性之法为其新民理想提供了方法论;梁是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的滥觞之一。

  ●对《梁启超选集》中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有了新的理解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读后感(一):从中国传统出发

  本书从中国传统出发,梳理梁启超思想与中国传统之间的关系,弥补了冲击反应论的不足。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梁启超的丝线收到了严复的很大影响,严复的思想资源基本上是的西方的,我们很难否认梁启超深受外来思想影响和启发。

  近代思想作为思想史的一个新阶段,新就新在话语资源的转换,西方影响是第一位的,传统延续是第二位的。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读后感(二):经世致用到国民理想

  看《走向共和》,偶遇此书,知是必读之选。这些日子晚上翻一翻,也有不少收获。

  梁启超的思想自然是复杂的,学富五车又著述颇丰,早年的传统私塾教育,加上康有为万木草堂早期的影响,后流亡日本接触到更多的西方化思想,显然让他成为世纪转折的思想伟人与复杂性的结合体。19世纪90年代的改良运动,加之期刊媒介的广泛传播(图1),使得思想改良成为拥有群众基础的政治运动,也使得民族主义有了想象的基础和空间。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读后感(三):路在何方?

  梁先生和中国思想的过度的关系本书似乎并没有讲明白~例如什么是中国思想?中国思想是以梁为代表的知识精英的思想么?中国思想向何处过渡?梁和这种思想过渡的关系究竟为何?过渡成功了么?

  在我看来,中国唐宋时代的文化浪漫主义导致了中国明清时代思想保守主义的钟摆效应,这种钟摆效应又由于儒外法内的专制主义而大大加强~同时,中国思想的内部也就开始孕育对传统(儒外法内的)儒家思想的否定。阴差阳错地,中国明清时代的文化专制主义逼出来的考据学兴盛又“推动”了这种对作为信仰的儒学的技术上的否定。

  梁先生代表的中国意见领袖或者文化精英在对作为信仰的儒学的反思的同时,对西方思想的做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扭曲--这种结果又是由其文化背景决定的--并力图洋为中用。遗憾的是其求胜心切以及其儒家的天下观必然导致梁先生对国家理性,集体主义的强调,而忽略或者说根本无法理解个人独立、自由在西方历史文化以及思想中的作用。

  这是他的宿命!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读后感(四):“列文森阴影”下的悲壮回应

  在《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诞生之前,海外梁任公研究一直笼罩在“列文森阴影”之下。“列文森阴影”包括两重含义:首先是在研究梁任公方面,列文森在当时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他所提出的问题是研究梁任公甚至中国近代思想所无法回避的;其次,列文森的“西方冲击论”在探讨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过程中,流露出了一种明显的“西方文明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预设,这种预设给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至少造成了心理上的不自在。在这样的背景下,《过渡》旗帜鲜明地批判列文森“冲击—回应”模式、甚至试图用“中国中心论”回应“西方冲击论”,则多多少少带有文化捍卫的悲壮色彩。不过个人以为,除了方法论上的贡献,本书最大的亮点还是专设一章对梁任公的“新民思想”进行本质阐释,认为梁任公所欲塑造的“新民”相对于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公民,更加类似于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取向的古希腊公民。显然,这样的结论对于回答象以流质善变而著称的梁任公到底属于自由主义者还是集体主义者一类问题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

  当然,这本颇享盛名的著作也不是完美到无可挑剔。首先,《过渡》质疑列文森“西方中心论”虽然满足了华人文化捍卫的虚荣心,但是在笔者看来这种质疑本身也是要被质疑的:在清末已经处于腐化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就算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就真的可以建立中国思想的“中国中心论”?其次,这本书忽略了梁任公启蒙思想中的东学背景。《过渡》截取了梁任公一生中1890—1907这18年的片断,而在这18年中,1898—1907在日本流亡这9年正是梁任公挣脱康长素、形成个性的关键时期,其在日本所见所闻以及阅读被日本化了的西方思想,肯定对于其思想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但是遗憾的是,对于日本化了的西方思想如何影响了梁任公这一问题,张灏先生采取了回避态度。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读后感(五):《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

  书其实是在《国破山河在》之前,周五晚上读的,到现在也没有再去看完。

  开始第一章的程朱理学,陆象山、王阳名一大帮人的理论传承直接把我搞晕了。我明白作者是想把主角的思想渊源的事情理顺一下,我也明白他举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我甚至非常钦佩王阳明,可是我实在没有办法一点点的读下去,眼睛都开始排斥了。

  而后第二章开始讲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的事情,从生活经历讲到治国抱负,从学术渊源猜测想到人生追求,我对康老爷子没有多大兴趣。讲的历史,除了我看不下去的学术部分,就剩下中学历史课上的东西了。另外,我发现了作者研究他手中人物的一个特点。他对人物的判定主要是从主角接触的知识来推断的。诚然,书生嘛,书对他的影响的确是很大,但是当时的历史动荡的影响,我想作用应该会更大一些,着重知识塑造追求,我想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马克思,都是不会同意的。康有为这个人,能在那个时候,从众多的有治国策略的人物中跳出来,被历史狠狠的写了一笔,一定是有他的不同寻常之处,那时候的雄才可真如过江之鲫啊。

  而在现实的历史书系统,甚至1900年之后开始,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的光芒,显然要更加强大一些。梁启超是我很感兴趣的人物。书在康有为之后,果然就开始介绍梁启超了。哪年生,哪年死,家中几口人,师从什么人,办过什么事,流过什么亡,论过什么战,该倒叙的倒叙,该顺叙的顺叙,不需要评论的就直接记述,该分析的就加以凭析,写的中规中矩。

  倒!

  我可能没有发现这样写的用意,或者作者研究时候的用功,书在我的眼里,除了说得详细一些,我觉得和学过的历史课本的事实没有多大出入,这样说可能不够厚道。我认为描述梁启超的世界应该用另一种笔调,或许我要看的书不是这一类本。书评说,本书一反“西方的冲击”这一研究模式存在的偏颇,强调了中国文化传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所具有的活力;我要的却是人物风云。

  梁启超真是一代骄子,才气纵横,文笔雄健,思想新锐,与其师父相比真的是青出于蓝,无论是思想界还是文学界或者政治界,他都是研究者不可能绕过去的人物,我甚至曾听别人的评价说,20世纪之伟人,他占其一;而其后辈也是十分争气。康师傅,却没有这些了。

  好吧,还是让我们脱离这本书,主观臆断的抒下情吧。

  中学读书的时候,我还是个热血青年,见到那种抛头颅、撒热血的事情尤为敬佩,不过路见不平我是不会拔刀相助的,虽然我也想拔。

  历史课上到戊戌变法附近的时候,我的英雄注主义情结被完全激发了。谭嗣同、康广人,杨锐、林旭、刘光第的事迹、行为,言论把我整个人套了进去。让我觉得人就应该那样轰轰烈烈的,不是那样生,也要那样死。在历史书上,编者也发了慈悲,还罕见的用小一号的楷体记述当时的细节,我用了2节课的时间,近乎疯狂的在上面写我的感想,我的敬仰和赞叹,少则几个字,多则长篇大论。历史课不够,还占用了数学课的时间,把书的后半部分的边角都画满了。

  那几处的历史也真是够瞧的。国难多壮士!

  在戊戌变法之后,又有了邹容,章疯子,杜重远,有了狱中作诗相问答,黄花刚起义失败之后,孙中山先生做的《黄花岗72烈士事略·序》更是读的我豪气纵横,神采飞扬。我知道那是给逝者最后的赞歌,但是我读出来,我没有一点悲伤的感觉,只是壮怀激烈之气填塞胸间。

  序文说:“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扰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烈哉勇士!壮哉雄文!

  不仅如此,这些革命党并不是杀人如麻的屠夫,他们也满载儿女情长。林觉民的《与妻书》说,“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当时我就很羡慕,革命党人之林觉民,飞扬意气斯存,外有志同道合之同志共举大事,内有同心同德贤妻主持家事;生当如此,快何如哉!

  不仅如此,在孙中山的革命党、梁启超等人之前,更有诸多勇士豪杰,为其前奏,组成了20世纪最波澜壮阔、绚烂夺目的历史画卷。远则太平天国,近则义和团,而清朝也有众多高耸入云的俊才良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虽然行为多有不为人道,但无一不是岳停渊峙之人。

  国家不幸诗家幸,或许不无道理。100年的耻辱史,竟然有那么多精彩纷呈的人物,映照着愁容惨淡的清国清民!而且每个时段都you意气风发的烈士,赴汤蹈火的气概!恨不早生100年,与君长剑当空舞。

  而在此之后,中国人、中国的维新者、改革者、革命者都变得聪明了起来,小心翼翼,明哲保身,审时度势、奸诈小人。他们建立的历史功绩不能抹煞,而身上的照人光彩却也逐渐的黯淡了下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