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是一本由[英] 亚当·斯密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7.00元/62.00元,页数:10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富论》精选点评:
●里面的例子,特别是金钱和重量的单位看的人有些晕,基本上跳过了,就结论和推理来说,几百年前的人思考能够深入到如此程度,非常敬佩。
●历史地位摆在这里,但很多观点放在现在经不起推敲,还是赞同哈耶克的说法,米塞斯确实比斯密更加重要伟大
●我的经济学入门书吧,误打误撞选择的,甚幸老师也推崇这本入门不错。
●水平不够,以后再看。不过就已经读的来说,这本书的确是经济学经典,其思想至今仍为过时
●当市场和原料不在扩展时,我们该怎么办?
●其实仔细读了也就最后两章,看完感觉真是地球村,
●版本适合初学者。
●目前看来,我需要更新的经济学理论知识
●2009
●是内容还是翻译的问题,各种长难句,读起来吃力极了
《国富论》读后感(一):弓虽
前几章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无需废话了~
苏格兰,一个至今也只有500万人的凯尔特人地区,居然出了亚当・斯密 ,柯南道尔,拜尔(发明电视),瓦特,贝尔(电话发明人 这个有争议),弗莱明(发明青霉素)麦克斯韦等等,近代史上,恐怕只有德裔犹太人能与之相比~
《国富论》读后感(二):《国富论》阅读总结
私利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论分工的原由引出”一章中说“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因为私利,才有交换,进而有分工,有生产力的增进。斯密在后续“论罗马帝国衰落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遭受的抑制”中分析一些古老的旧制度产生的缘由,其实也是为了一些团体的私利。
由此,是不是可以推断“私利”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动机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人际交往和商业贸易是不是同样讲究互惠互利?
人的欲望所对应的商品的价值
各个人食欲,都受胃的狭小容量的支配,而对于住宅、衣服、家具及应用物品的欲求,似乎却无止境。所以,对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食物有支配权的人,一定愿意用剩余食物或其代价来交换足以满足其他欲望的东西。用满足有限欲望以后的剩余物品,来换取无限欲望的满足。
不必要物品的价值,在贫穷时期下降,在富裕时期上升;必需品的真实价格,即它们所能支配或购买的劳动量,在贫穷时期上升,在富裕时期下降。
廉价商品的顾客,通常比高价商品的顾客多得多。
财富和权力
霍布斯说:财富就是权力。但获得或继承大宗财产的人,未必就获得或继承了民政上或军政上的政治权力。财产对他直接提供的权力,是购买力,是对于当时市场上各种劳动或各种劳动生产物的支配权。他的财产的大小与这种支配权的大小恰好成比例。
行业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资本的用途分为四种:
1)用于农业、矿业、渔业等获取所须使用或消费的原生产物;
2)用于制造业,即将原生产物加工制造使之适用于眼前的使用或消费;
3)用于批发;
4)用于零售;
现在商业文明已经进化得相当复杂,但大体上仍然围绕着四种用途在进行。其中,有些衍生出来的行业是提高其中的效率,比如互联网。
《国富论》读后感(三):《国富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摘)
《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国富论》内容提要
亚当·斯密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初版于1776年3月,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 第1卷,共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
* 第2卷,共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
* 第3卷,共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
* 第4卷,共9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
* 第5卷,共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
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18世纪结束以前,《国富论》就已出了九个英文版本。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国富论》的出版,并一致公认亚当·斯密是一门新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亚当·斯密因此而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据说当时英国政府的许多要人都以当"斯密的弟子"为荣。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法律草案时,议员们常常征引《国富论》的文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不再反驳。《国富论》发表之后,被译为多国文字,传到国外,一些国家制定政策时都将《国富论》的基本观点作为依据。这本书不仅流传于学术界和政界,而且一度成为不少国家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
《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 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 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
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
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全文为摘录,非本人原创。特此声名。
嗯嗯。
《国富论》读后感(四):这本书还是太老了,但是仍然值得一读,不值得细读
上周我读完了这本上下册一共1000多页的《国富论》,做了12面的简略笔记,但是真本书你可以说他是经济学的书,但是内容真的特别特别庞杂,我来简单梳理加上一点点自己的点评。
这本书是杨敬年先生译的,翻译的特别特别棒!读完这本书我首先就要感谢这个译者和这个版本的国富论,因为之前读经典的书籍有过被译本坑过的经验,差的译本往往会毁了它,哪怕有再多的光芒也会被那霉烂的文字媒介毁掉,所以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就在图书馆里面结合网上资料选了这个译本,读完75W字的书之后我觉得我没有被翻译感到困难,文字读起来很通畅也很简练,是我很喜欢的文字风格,有一点小小遗憾就是对于某些短语和名词的翻译不是很习惯,读起来觉得这个译本的语言还是有点不够modern,但是即便如此本书的专业素养和整体来说都可谓瑕不掩瑜,不可多得的也是我觉得最好的译本之一,但是如果能重译并且认真对待就更好了。译本好这一点看短评是大家共识哈,谢谢杨先生的努力。
其次是这本书的内容了,我也不按照书的五编一点点推进,这样只会觉得是照本宣科拿笔记抄上去。我主要来看看这本书涉及了什么,涉及了阶级,收入的分类,资本,支出收入,城市农村,公共政策,就业,国家对于贸易的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劳动分配与劳动分工,货币,价格与价值,实际价格与名义价格,资本的滚雪球,地主与地租,黄金白银作为一般等价物在贸易中的逆差对于经济的真实影响,资本的分类与作用,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贷款,财富的增加,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殖民地奖金退税通商条约,进口出口,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对于资本利润,工资,地租的税收与无差别税收如人头税等,政府职能下的政府支出,军队,财政学,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国内贸易,国家之间的贸易,货物贩运,教育,教师在是由国家付钱还是学生付钱下的教学能力与态度,宗教!,利润,税收的转移(谁是正在的税收对象),公债的必须与坏处影响,市场,反对垄断等等。书里面还有不胜枚举的实例与表格数据,但是很多实例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失去了部分价值,起码在我看来很多政策的制定对于现在处于全球化的现在来说格局太小,各种利害关系也发生了改变,社会阶级的比例与贵族的消失,殖民贸易的消失以及连英镑里面的镑先令便士的换算都不是现在的进制了。
本书是自由主义,或者说是奥地利与芝加哥学派对于小政府自由贸易的一个重要时期的代表,就在《一课经济学》里面就多次引用这本书里面的文字,还有非常非常多的经济学教材引用这本书的内容,比如那个著名因为分工每个人平均每天做的针的数目的增加励的例子等等,但是劳动的分工等是书的最开始的那一章也是作者写的最好最精炼的一章,通过批注可以知道这些也不是作者的创见而是已经很成熟的理论了。对于作者在书中哪些是原创的哪些是对于当时重要经济思想的参考我并没有进行探究,整体来说此书的理论非常非常差,不是说理论本身而是理论的阐述,这本书的逻辑性与那种层次感都很差,可能是当时写作的习惯吧,跟我看的很多117,18世纪的书一样逻辑的推断说服力不强,事实的垒砌让人感觉到沉重等等,这本书一点都不适合初学者看,因为条例的不清晰和各种例子与特例也没有过好或特别清晰的解释,目前我读的最好的最有逻辑的读完最有收获的还是曼昆的经济学教材,里面真的有表格有数据有结论有推导不仅仅逻辑清晰范式归正也能让初学者建立起自己的最开始也是最坚实的理论框架而不是这本书带给你的一堆复杂的不可名状的感觉,这种混乱不是知识的错也不是经济学的本质而是作者的不高明,作者的阐释可能对与相隔几百年后的今天的我来说有距离也有隔阂,读完这本书的收获并不大,有点人人吹捧的感觉,这一切的一切我觉得是因为时间的原因,经济学也是发展的如果今天的我去读这本书还是收获很大感觉都是真理一般无懈可击只能说经济学没有发展吧,就如同现在的人去看鲁迅的文章和牛顿的理论一样,原著肯定会有很多阻碍我们去学习的东西,并不是因为我们不行,而是我们社会在发展,很多东西需要革新或者需要批判的阅读,就如同鲁迅的文章的那种中日夹杂的文字,鲁迅固然伟大但是如果几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还是把他的文字放在最高最需要学习的地方就是我们的不进步,文章的精神内核可以学习也应该去学习但是应该用有判断的选择的吸收,但是鲁迅文章的文字传递的方法必定不应该因为我们的个人崇拜因此也赋予高位了,这方面李敖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这本《国富论》属于它的时代已经过了,虽然经典日久弥新,每一次重新的阅读都有新的收获,但是对于我个人,仅仅是我个人而言与其再花费时间来多次阅读不如建立自己的经济学史,把每个时期重要的经济学家的著作读一读,哈耶克凯恩斯马克思庞巴维尔米塞斯等等等等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经济学代表,也更加贴近今天,我原因把时间花在还未涉及的《资本与利息》《资本论》等经济学书上,再次也应该提醒自己对于货币方面的知识可以再找教科书看一看,现代教科书是最快学习的一种手段,这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思考的,我很感谢我能以经济学教科书曼昆的书作为我的经济学开始,这也是我的幸运吧。还有中国学者对于中国问题的一些经济学理论也可以多看看,薛兆丰对于垄断的解释让我耳目一新对于垄断的支持第一次就是在薛兆丰的《商业无边界》里面看到的,也第一次了解了价格歧视对于垄断里供需模型带来的收益观点的反驳,还有张五常先生的《经济解释》一定要看!张五常先生的《卖橘者言》感觉写的很浅我读起来不够爽。
这个版本的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批注有导读有段落归纳有注释,尤其是每编的导读和段落大意,让我可以很快的总体上把握这本亚当·斯密高度复杂的书,可以让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以及在很多方面可以快速阅读理解大意,这本书对于我个人而言不适合细读,本身这本书太复杂了,真的太复杂了,其实不仅仅是经济学的书,更是了解当时很多共识价值观政策的一个书,也如同巴尔扎克一样带我进入了1776年前后的英国,用当时英国学者斯密先生的眼睛来看了当时的世界,谢谢他以及他对于这个世界的阐释,有空我还会拜读你的《道德情操论》
2019年11月5日于暨南大学番禺校区图书馆 夜
《国富论》读后感(五):关于《国富论》几个版本的对比及个人看法(兼评《最适合普通读者的《国富论》译本》)
关于《国富论》几个版本的对比及个人看法(兼评《最适合普通读者的《国富论》译本》)
下面是那篇书评:
最适合普通读者的《国富论》译本
2009-07-05 05:44:57
…………………………………………………………………
定义下“普通读者”,我觉得是没有正规经济学基础,但是想从书中学到东西,开始经济学入门的读者。
时间上差不多是两年前了,这期间或者说包括之前,都没有更多的人来比较版本的不同,这个……最后再说。
……………………………………………………………………
如果不是专业研究者,建议普通读者选择人民日报出版社09年4月出的版本,胡长明翻译,是全译典藏图文本。需要学术研究的话,还是读英文原著的好。
……………………………………………………………………
评:很遗憾,对比几个版本的正文的话,就会发现真的不是全译,是删节和意译版(注:删节指的是原文有的没了,意译指的是比如将长难句改成短句,也就是有一定程度的意译和缩写),而且处处都有。
证明有四:
1.具体例证和页数对比。
详见下文。其实这个拿两个版本,对照上几页就看出来了。
525页,写着七十万字,这个……你还有图呢。别的版本至少七百多页。至于字数,各版本自己写的从65万到100万都有,不准确,就不对比了。
2.封面。
大家可以看下,上面写的是:“亚当•斯密 原著”。原著一般对缩写本、删节本、改编本而言,可以搜一下“斯密 原著”。但是下面紧跟着就是括号里写的“全译典藏图本”……
3.图版经典经济学书丛。
4.“经典阅读”书系介绍。
最前面,写着“……在凝练编译、准确压缩的基础上……”
当然该版本也有优异之处,详见下文。
另外,《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有人说那时用的英语和现在有一定区别,单词要2万+。
……………………………………………………………………
国富论目前比较多见的有8种译本。
……………………………………………………………………
评:其实版本好多啊,更增加了选择的难度。这个书评作者对比了8个版本也不容易,也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严复《原富》是我国最初的版本,文言文,有删节。
还见过个《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全6册,双语版,245元……
下文中我将简单评价下几个版本,来帮助大家选择。为了不给大家留下先入为主的印象,只评论基本内容体系,不对手感、排版等个人因素作评论,不对出版社、书评作者等作评论。个人见解,一家之言,请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待。
还有翻译我不大懂,大多数情况下就不主观的评价各版本整体翻译质量了。
这里先要指出看译者选版本可能有失偏颇,或者说有些权威崇拜,但不失为一种辅助的论证方法,毕竟实力在那里摆着。
……………………………………………………………………
一是较早的商务印书馆版本,1930年由郭大力、王亚南译(王亚南曾任厦门大学校长),1972年再版。去年因为总理说自己喜欢《道德情操论》,引得出版界热捧亚当斯密的著作,上海三联书店于今年初乘势将这个版本再版推出。
……………………………………………………………………
该版本缺点汇总:
1.所用的语言是上个世纪20年代末的语言,也不太适合现代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唐日松版 中译本导论)
2.“只是要作为翻译《资本论》的准备,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准备”而译①
①商务印书馆1972年《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中译本上卷“修订译本序言”。 (杨敬年版 译序)
3.郭大力和王亚南两位先生的译本是译给专家学者们看的,而我们想译一本给大众看的《国富论》(唐日松版 中译本导论)
我觉得语言是有些地方不太习惯,但是也不是什么大的困难,毕竟是白话文了。2、3条不清楚怎么回事……1972年版序言倒是很有时代特点。
无注释、页边提要和导读。
但是也有非常多的人觉得这个版本最好。当然和下文中的一样,我觉得很多读者判断好不好是在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做出的判断,比如如果只是看了一个版本,怎样判断这本比别的版本好呢?还请各位不要盲目相信各种评论。
二位都是牛人,翻译很多经济学著作。
所以我觉得想买这个版本的读者一定要多读一下,看看风格适合不适合自己。
……………………………………………………………………
二是陕西人民出版社,杨敬年译本。译者是百岁高龄的南开大学教授,书中引用了熊彼特的注释和导读,内容比较丰富,受到不少读者追捧
……………………………………………………………………
评:杨敬年,著名经济学家,翻译众多经济学著作。翻译《国富论》的时候已经90岁,即1998年。该版本是我国第三个版本,也可以说是最早的现代版本。下面要联系这点。
有注释、页边提要和导读。内容确实很丰富。
书中译序原文:熊彼特自己,也不得不为《国富论》写了详细的“读者指南”;
译本除《国富论》正文外,译出了坎南的全部页边提要,选译了他的大部分注释(有星号者为斯密原有注释),另外附有全书各编及第一、二编各章的导读。
不得不说,注释、页边提要和导读帮助理解。
该版本的译序我觉得也不错,比如分析了下斯密的全部学术观点等。
收藏这个版本的人也很多。
……………………………………………………………………
三是新世界出版社,谢祖钧 译,译者似乎对经济学的专业词汇知之甚少,翻译也比较拗口。
……………………………………………………………………
评:谢祖钧,原长沙理工大学外语系教授。
有注释、页边提要,无导读。注释比其他版本多,因为有译者的翻译注释和对比《讲稿》的注释。
前面说他翻译了六年,2000年开始。不过这质量……不得不说是外行人啊。批的人很多啊,比如下面这个书评。倒确实是自己翻译的,不过也应该借鉴下别的版本啊……
翻译家,作为一个职业,必定是没落的------小议谢祖钧版《国富论》
就像上面那个书评写的,我也觉得不好理解的地方比别的版本多啊,不举例了。而且作者也不仔细啊,比如封底写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勒曾经写过一篇亦庄亦谐的文章,列举参加学术研讨会时,经常听到的语录,其中有两则是:"这个亚当•斯密早就说过!"和"亚当•斯密才没说过这个!"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把亚当•斯密当成是判别是非的标准(大概这个意思)。但导读中成了:施蒂格勒经常爱讲"这个亚当•斯密早就说过!"和"亚当•斯密才没说过这个!";在他看来,亚当•斯密是判别是非的标准……
……………………………………………………………………
四是华夏出版社,唐日松 译,作者是北大经济学院的,此译本总体来说乏善可陈。
……………………………………………………………………
评:要注意,是 唐日松 等/译。是好几个人分开一起译的……
有注释、页边提要,无导读。
而且不得不说,这个版本太多地方和杨敬年版翻译很“像”了,经常是同义词或者颠倒顺序,甚至不变……而且页边提要差不多一模一样。还请大家多多对比。随便举一小段例子好了,论工资和利润随劳动和资本的用途不同而不同,第一部分,第五个原因中的一段。
杨敬年版:一个普通士兵可能丧失的是什么,这是十分明显的。可是,青年志愿者不顾危险,在一场新战争开始时报名十分踊跃;尽管升迁的机会渺茫,他们在自己的青年幻梦中却描绘出千百种获得荣誉和声名的机会,而这种机会是决不会出现的。这种空虚的希望就是他们的热血的全部价格。他们的报酬不及普通劳动者的报酬,而在实际服务中他们的辛劳却要大得多。
唐日松版:一个普通士兵可能会丧失什么,这是十分显而易见的。然而,青年志愿者不顾危险,在一场新的战争开始的时候踊跃报名,尽管升迁的机会渺茫,但在他们自己的梦想中,却能描绘出千百种的获得荣誉和名声的机会,而这种机会是永远不会出现的。这种飘渺的希望就是他们热血和激情的全部价格。他们的报酬不及普通劳动者的报酬,而在实际服务中,他们的辛苦却要大得多。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唐日松版的可读性是否能代表杨敬年版的可读性呢?
还有不知为什么那么多人看这个版本,人数差了十几倍……可能是因为盗版吧,我们这盗版卖的就是这个版本。盗版猛于虎啊……尤其是这种贵些的书。
……………………………………………………………………
五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陈星 译,图文删节版。资料是丰富了,原文的翻译却打了折扣。
六是北京出版社,张兴,田要武,龚双红 编译,删减版。编译和翻译,专业水准显然不一样的。
……………………………………………………………………
评:删减版好多种。见过个国富论(精华本),中国商业出版社,活生生编成十几万字,光写结论啊。还是看能引导思考的版本好,让自己动脑筋理解。
……………………………………………………………………
七是万卷出版公司,孙善春,李春长 译。明显是拼凑版。
……………………………………………………………………
评:我见到的是那种超大本29.8元超值白金那个大红版本……只有正文,所以就没借。倒是真便宜。
无注释、页边提要和导读。
……………………………………………………………………
八是人民日报出版社,胡长明 译,语言精炼生动,通俗易懂,最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版本。
……………………………………………………………………
评:胡长明搜了一下,感觉搜到那几个人都和经济没什么关系啊……搜这个名字的书,也只有人民日报出版社同系列的《世界经济史纲》是和经济有关。
无注释、页边提要,有导读。
导读不错,批判的看待了《国富论》的优点和缺点,郭辉勤写的。不过各章导读中也有杨敬年版本的影子,比如下面这段是杨敬年版本的,胡长明版本的这一段基本都有:
“第一编前三章讨论的是分工①。这是整座建筑物中最古
老的一部分,在初稿中就已完成了。而且,也许由于斯密在教
学中经常讲授它,它是《国富论》全书最精练的部分。我们知
道,该部分没有任何富有创见的东西,但却应该提到,有一点
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那就是,无论在斯密以前还是在斯
密以后,都没有人想到要如此重视分工。在斯密看来,分工是
导致经济进步的惟一原因。仅仅用分工便可以说明,为什么尽
管文明社会存在着‘叫人难以忍受的不平等’,‘但文明社会中
最卑贱、最被人瞧不起的成员,却要比最受人尊敬、最勤劳的
野蛮人生活得好’。
书中语句(包括例子、含义、解释)大多经过意译和删减,虽精炼但与原文不同。胡长明版这种“精炼”,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意译的短句确实比其他版本的长难句更易于理解;另一种是删除后更难于理解,因为作者就是通过例子和解释来让读者理解的。比如第一编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中,哪种商品价格中不包含地租利润只有劳动工资,胡长明版把例子删了让我难以直观的理解。
我习惯读全本,当然有些人偏重简版,或者叫好理解版。而且该版本简的还可以,大体都有。
有图,有有人说花哨,有人说增加可读性。我倒是觉得图和文的关系不是很大。
西方经济学派源流简表做的还不错。
……………………………………………………………………
前两个版本的译者在学术界都属于泰斗级人物,对原意的把握较为精准。可惜因为时代的原因,语言带有文言味,一些词汇的翻译也稍显老套。中间的几个版本,要么缺乏经济学理论基础,一些专业语汇使用不恰当,要么语言拖沓冗长、艰难晦涩,不知所云。只有人民日报的版本翻译得稍微精准一点,使用短句较多,读来也顺畅一些。
……………………………………………………………………
评:第一个商务印书馆版本,那时是白话文啊,现代人看民国时期的文章大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第二个杨敬年版本是98年翻译的,现代语言。
确实有外行人译的。
至于翻译的读起来费劲,除了译者水平,我在下文还提出另一种原因。
人民日报社版本的“短句”、“顺畅”是以一定代价得到的,下文详细说。
……………………………………………………………………
这里粗略地比较一下各版本的差异:
1、其实,对正文第一句的处理,就已经显出差异。……(省略)…… 2、王亚南版本叙述制针业者的……(省略)……
胡长明版……(省略)…… 3、从目录上也可以看出差异。前两个版本第一编的标题……(省略)…… 4、第一编中关于地租的一章……(省略)…… 5、第二编标题 ……(省略)…… 6、第二编第二章……(省略)…… 7、第二编第四章 ……(省略)…… 8、第四编……(省略)…… 9、第四编第三章标题……(省略)…… 10、第四编第九章……(省略)…… 11、第五编……(省略)……
……………………………………………………………………
评:省略处可看原书评。前面评价各个版本的翻译时用了很多形容词,但是证明时除了1是最最开始第一句,2是第一编第一章论劳动分工第一二页的还是和白话文对比外,大多只用目录标题来对比,这样进而得出各个版本全书内容的整体翻译水平,我认为是不大严谨的。
胡长明版意译到处有,不举例了。删除也很多,比如劳动分工最后一句:“的确,同富贵人家的极度豪华奢侈相比,他的生活用品看来无疑地是极其简单而又平常的;然而,这或许又是真事,一个欧洲君主的生活用品,并非总是大大超过一个勤劳节俭的农民的生活用品,而这个农民的生活用品却总是超过许多非洲君主的生活用品,这些君主正是数以万计的赤裸野蛮人的生命与自由的绝对主宰啊。”这句挺好啊,也没有……还有很多例子和解释。随便两个版本对比几页就可以看出。
另外胡长明版也有人说翻译的不好的,见那个书评下面的评论。
看了不少评论,各个版本都有人说翻译不好,那么真的只是和译者水平有关吗?我觉得不是的,应该是原著本身长难句什么的就非常多,正如书中斯密所说的:“我将在以下三章尽可能详尽而清楚地阐明这三个问题,在这方面我必须非常诚挚地乞求读者的耐心和注意:他要耐心地考察或许在某些地方看来似乎是不必要的烦琐的细节;他要注意弄懂有些东西,在我尽可能作出充分的解释以后,这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仍然是暧昧不明的。我常常宁愿喋喋不休,以确保说得明明白白;但在我力图说得明白无误之余,一个题目由于其性质的极端抽象,可能仍然不免有些晦涩不清。” (第一编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和功用 最后一段)(注:这一段胡长明版中也没有)
……………………………………………………………………
总结:
1.其实我发现哪个版本都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得对照理解。没有完全完美的,况且合不合适很多时候是相对个人来说的。而且我还没读完,也没能力把所有版本都读了并且对比。所以我就不推荐具体哪个版本了,还请各位根据个人情况和版本状况来决定吧。至于判断的准则,我在上文提出一些,仅供大家参考。
2.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信息对比不完全,使读者不能判断哪种版本更合适。在此我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对比,这样信息才能更加准确。
3.那个书评作者显然是没有恶意的。不过我想如果出版社介入,在读者信息量不全的情况下,在豆瓣或网上散布竞争对手版本的谣言……读者还是得睁大眼睛。
年少轻狂,还请各位多多指教了。
最后,如果大家觉得本文信息还有些价值,请点击“有用”,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