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祸史谈丛》是一本由黄裳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页数:1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笔祸史谈丛》精选点评:
●文化所受戕害可谓惨烈。
●如果乾隆的兴大狱,搜禁书,也算得上一种“文化革命”,但比起二百年后那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来,可真是相形见绌,天差地远了。乾隆不敢也不能发动群众,依靠的只是一群奴才,即使是得力的奴才,也到底办不成如此伟大的“事业”。乾隆也长于抄家,但却不能不局限在被他抓住把柄的对象身上,没有普遍推行的气魄。这都是他的“局限性”。不过他到底是“前辈”,曾经做出过“光辉的榜样”的,因此今天无论如何也不该忘记这位“先行者”。
●爽若哀梨
●借古讽今;初版于80年代,余悸犹存,胆子够大的
●可歌可泣的黃老頭。
●岂止清朝。另外,这个集子成书于80年代,浩劫方过,应是余悸犹存,但作者在一些地方却并不避讳,难能可贵。和当下的读书人比之,确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蛮有味道的一本小册子
●遗存负载之沉重。
●借清文字狱之雍正朝名教罪人钱名世,直接嘲笑左派发动群众、统战,胆气十足。四大途径:私怨、皇帝偶然发现、官方检举、底层自发拍马(却因隔膜受罪……让人忍俊不禁)。《四库全书》毁书流程:抽毁——方志——俗文学——改写,御本实质被揭露无遗。鲜活故事连连。继顾颉刚、白寿彝后,第三次认识到目录学重要。本书据目录+寻书而成,是本迷你的清代书肆风情画。陈垣在考订清文字狱时,用避讳考据法大放光彩——估计也是我唯一看得懂的一本陈老的书吧。
《笔祸史谈丛》读后感(一):大辫子的无耻
看完这本书,不可避免的想起了天天在银屏上出现的正说、戏说、胡说的大辫子的电视剧和讲座。还有那些将《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巨大成就的学者。不知道这些人是无知还是无耻,真不知道!!!
《笔祸史谈丛》读后感(二):恍然记得以前一段时间社会上下十分热衷于批评所谓中国人的劣根性
“倘若有心人加以收集,一一钩稽’,将其中关于驾驭汉人,批评文化,利用文艺之处,分别排比,辑成一书,我想,我们不但可以看见那策略的博大和惡辣,并且还能够明白我们怎样受异族主子的驯扰,以及遗留至今的奴性的由来的罢。“
以前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十分热衷于批评中国人的劣根性,尤其是奴性。翻看黄老此书联系自己的读史。汉唐宋明大抵还是教人做人的。但满清就只是强迫诱骗把人变做畜生(也是奴隶即百姓)、野兽(所谓名教卫士--士绅和武力后盾八旗之类)站在顶端沐猴而冠受众畜朝拜的便是金坷拉家族了。
可悲的是,即便今天还是有人怀念那种人兽不分可以肆意妄为的时代,生怕那方便愚民驭民的“宝贝事物”断种、失传。这种精神状态真是是病态的,不正常的
《笔祸史谈丛》读后感(三):国家治定功成日,文士关门养气时。
出差长沙,本来为了公事,没想到转到书店一眼就看见了这本书。
我这个人看书杂,尤其喜欢看旧时事情,最爱这种零星半语的杂论。
本来买来准备飞机上看,无奈直到回到欧洲才有时间翻开阅读,刚好填补了我倒时差的空闲时间。
可能是我刚从国内回来,脑子里对于一些中西的区别具有异常敏感的迹象,所以翻阅书的时候这句话一下就跳入了我的眼里:“国家治定功成日,文士关门养气时。”
统治者对于思想的控制古往今来,一脉相承,这本书看完只觉得很多以前没想明白的事情有了头绪,对于以后的发展却有了担忧,国家日益强壮,但束缚亦越多,文字工作者何尝不是战战兢兢。
大抵是思维里的东西还是止步于思维的好,说出来,写出来,都不甚安全,篡改、抽取、甚至封杀都是指日可待而已。
所以这个书评也就点到为止,我看的是2016年7月的版本,其中第33页下半页的几句话,真是可以细细品味。
《笔祸史谈丛》读后感(四):笔祸史谈丛
《笔祸史谈丛》(黄裳著·北京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
《笔祸史谈丛》读后感(五):笔祸史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