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是一部由Fred Hepburn执导,George McGavin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观后感(一):很精彩的开放式试验
很精彩的开放式试验。
1、真菌能够控制生物的行为;
2、真菌与木质素的大作战改变了整个石炭纪;
3、人体分解后将产生的大量电解质;
4、多头绒泡菌(黏菌)作为最大的单细胞生物,能长成3平方米,能协助设计最佳交换网络,还成代替CPU控制机器。。
5、生命从来没有消失,只是不停的转换形式。
《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观后感(二):overwhelming film
lime mold那一段太疯狂了
单细胞网络(slime时是一团多细胞核的原生质!)
模拟交通网络
lime mold操纵的机器人
被蝇蛆啃得只剩皮和骨头的猪
一瓶浸满苍蝇的红酒
被拖入土中掩埋的老鼠
我总觉得主持人会在某一时刻被an overwhelming wave of flies and bugs淹没
《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观后感(三):The Strange Science of Corruption
片子本身并没有多少新知识,但它展示了科普可以怎样做,科研的精神是什么。虽然是 '科' 普,但我很无奈地又想到了景德镇里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无奈。一个急功近利疯狂抢食且不自知的所在,本就没什么科普的氛围可言。小时候也科普,长大了所有的'科'只不过是用来服务于自己活得长一点好一点。再想想前日看到某组织宣称什么二〇二几年要建成创新型国家云云,我不但告诉你铁定建不成,而且我顺便直接把原因说到根本:正因为你把创新当成政治,把什么都弄成政治,所以你铁定建不成,什么都 '建' 不成,永远都 '建' 不成。
《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观后感(四):Life is not a line, life is a circle.
很棒的纪录片,制作精良,不仅介绍了腐烂的全过程,同时介绍了参与这个过程的各种生物,以及关于腐烂的众多有趣的事情比如美军如何通过对腐烂研究制作出三年之后依然鲜嫩可口的三明治,法医如何快速确定死者的埋葬地点和死亡时间,单细胞真菌如何构建比当今顶尖工程师绞尽脑汁研究成果还要高效的网络,等等。最后向我们揭示出,Life is not a line, life is a circle.The molecule we use to build our life has been used millions of times, and is going to used anther millions of times.
《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观后感(五):想到哪说哪
其实看下来也没那么恶心啦~也就是苍蝇和蛆的两个镜头比较有感觉
1.蔬菜水果腐败速度最快,肉类腐败后气味更难闻,面包上长霉的话实际上面包里已经有很多很多霉菌,吃多了容易致癌;
2.真菌、细菌互相抢地盘;
3.蛆-苍蝇幼虫(片中为丽蝇)蚕食肉类能力高,繁殖速度快,是腐败大军的主力;
4.腐败的肉类埋在土壤里会提高土壤的导电性,利用这一特点可检测未知坟墓、埋藏尸体等;
5.鬼笔菌(真菌)和苍蝇有共生关系,苍蝇吸食果冻状的肉,帮助其传播孢子;
6.多头绒泡菌(黏菌)是地球上最大的单细胞生物,黏菌会找出最快穿越迷宫的路线,黏菌建立的网络比工程师更优良(通过燕麦片展现东京铁路图),结合机器人探索人工智能模式;
7.蛆及菌类蚕食剩下的筋皮由甲虫类继续消化,这一过程很慢,通常需要数月甚至几年。
8.腐烂完成了由死到生的过程,闭合了食物链
《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观后感(六):“你是什么垃圾?”终极回答,都在这部纪录片里
前言:这是一部2011年拍摄的纪录片,看到中间的时候我还以为是日本制作的,因为燕麦的位置是按照东京周围的交通枢纽布置的,后来才知道是英国制作(不过有理由相信这中间有日本籍编导的参与,这种以死亡和腐烂科学研究为内容的猎奇纪录片实在是太重口了)。
你扔掉的,总有一天会再吃进去。这不是危言耸听,是事实。
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明白了。
《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观后感(七):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学家最后说:“组成我的所有物质,都已经循环了百万次,而且将要继续循环下去。”C、N、O,这些元素曾经组成形形色色的生命,后来崩坏了,经过“奇异的腐烂”,它们又进入下一个生命的循环。我不禁想:组成我的物质曾经也组成过史上的人类,它们也将会组成未来的智者。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个人”,似乎只是暂居在这滚滚物质洪流中的寄生物。人者何物?
另外,吐槽一下所谓的“害虫”、“益虫”。从来就没有什么害虫益虫。如果没有苍蝇,世界将被尸体充斥。与天斗与地斗的毛,与人斗胜多负少,与天地斗最后只留笑柄。君不见当年所谓“四害”,现如今哪一害不都还在傲视腊肉。只有腊肉本身,死都死了,躺在一种叫纪念堂的大盒子里,还要注定是徒劳地阻止伟大的腐烂的进程。我们也庆幸,被煽动起来的群众运动的汪洋大海毁了多少人,毁了多少文化,但是毁不了苍蝇、蚊子、老鼠、麻雀……
我们也该庆幸,人类终于了解到,生物世界离不开生产者、消费者,更离不开分解者。就像所有活着的东西只有一个共同的命运——死亡一样。死亡是最伟大的救赎。
人类终究不过是这伟大的物质运动进程中的偶然。
《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观后感(八):万物有灵
虽然是知识控,纪录片控,但是作为密集恐惧症患者,不知为何会想看这一部。
直到头发花白的那位科学家出现,我便感受到冥冥之中的指引了。
“谁说猪不会飞?”,“大自然一遍一遍用同样的成份重建自己”。简单几句话,已然感受到这位科学家的境界。
果然没猜错,在结尾,其余几位科学家的总结几乎都没什么印象,到了他——“生命不因死亡而终止,一切生命最后都会死去,然后通过循环重新焕发生机,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周而复始。”
就在前几日,我写的一篇文章里,便有相同意味的文字:“人是向死而生的,有一天我们都会向这个世界告别,可我总觉得,生命终究是无法被告别的,哪怕幻化为空气,我们都在拼命地与世界再次重逢。”
是不是很神奇?未看过此片,却早已有了同样的感受,只不过看过后,更能从科学的角度找到我想法的立足之处了。
“生命是无休止的循环,我们的每一个原子,都曾是其他生命的一部分,最终都将被重新使用。”
物质不灭 生命永恒
要爱万物
只因所感知到的一切 都同你一样
有灵魂
《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观后感(九):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学家最后说:“组成我的所有物质,都已经循环了百万次,而且将要继续循环下去。”C、N、O,这些元素曾经组成形形色色的生命,后来崩坏了,经过“奇异的腐烂”,它们又进入下一个生命的循环。我不禁想:组成我的物质曾经也组成过史上的人类,它们也将会组成未来的智者。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个人”,似乎只是暂居在这滚滚物质洪流中的寄生物。人者何物?
另外,吐槽一下所谓的“害虫”、“益虫”。从来就没有什么害虫益虫。如果没有苍蝇,世界将被尸体充斥。与天斗与地斗的腊肉,与人斗胜多负少,与天地斗最后只留笑柄。君不见当年所谓“四害”,现如今哪一害不都还在傲视腊肉。只有腊肉本身,死都死了,躺在一种叫纪*念!!堂的大盒子里,还要注定是徒劳地阻止伟大的腐烂的进程。
我们庆幸,被煽动起来的群众运动的汪洋大海毁了多少人,毁了多少文化,但是毁不了苍蝇、蚊子、老鼠、麻雀……
我们也该庆幸,人类终于了解到,生物世界离不开生产者、消费者,更离不开分解者。就像所有活着的东西只有一个共同的命运——死亡一样。死亡是最伟大的救赎。
人类终究不过是这伟大的物质运动进程中的偶然。
《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观后感(十):没有开始实验就注定会成功的纪录片
在我这个文科背景没啥文化的人看来
这部影片的真正穿帮之处是最后氮元素转移图示出现的动画,因为事实上既然出现了建模动画,那说明展示的不会是实时的金盏花叶子和萝卜的调研结果,而是已经安排好的环节展示设计
一开头美国士兵享受表情的MRE
再加上这部影片明显把人们的评论区别剪辑制造出悬念对比的效果,故事感更强
这绝对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大众科普片
之所以能够这么绘声绘色的
是如何发现腐烂之美
是如何展示腐烂后面的循环
腐烂就是生命嘛,生命死亡了之后也是生命的开始,这也是这部影片背后讲述的立意吧
更多的
看豆瓣评论里面有些喷中国科研假大空的
其实或许会有点偏激了,其实很大原因是因为中国现在的科研人员还没有很好的将展示和科研融合在一起,不仅仅是官话太多的原因吧
现在看很多有想法的医生会有做科普小动画的想法吧,做成碎片式的知识在自媒体上传递
不过要能够有纪录片这种财力是不多的
生物类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也给了我很好的启发
其实这个纪录片早在这个8周的影片里面已经计划好了怎么拍,不管实际上这个密闭盒子里的情况是如何的,再加上里面都是浅显的原理,也说不上来是有什么风险
也是 一个还没开始就成功一半的“故事”,立意决定了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