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路线》是一部由Kevin Goetz / Michael Goetz执导,乔什·杜哈明 / 丹·福勒 / 米勒克尔·劳丽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观光路线》影评(一):值得思考人生观的好片
电影拍的不错,很贴近现实。当离开这个繁华的社会,进入荒芜的沙漠时,一个人的思想就变了。只有在这里,你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真实,而不是被社会被世俗所束缚的自己,你的思想才能变得丰富起来,同样只有在这里,你才能看到朋友真实的一面。 我知道不少人看完电影会问,最后他们走出沙漠了吗?以我的理解而言,他们并没有走出沙漠,而是死在了那里,那些美好的生活都是他们.........
《观光路线》影评(二):loser的年度大戏
看了电影再看影评也觉得就那么回事,之所以厌恶,是因为觉得loser都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无病呻吟。也许我们有时候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然后去选择是否追寻下去,不管是否如意,真的切忌太多抱怨,因为无论哪一条路,一个人若能少点抱怨,不断去做去做去做!也许最后不是你想走的那条路都会变得如此美好,有些人总想弄明白我要什么,当你不知道的时候,那就去做啊!乱做都比不做强,当然乱做并不是去做违法的事情,这种情况最差也能让你了解这件事是否是你要的,你不做,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这萎靡不振的破电影看得我心塞,反正我就是凭心情判断电影好坏了,怪我咯!
《观光路线》影评(三):真实的人性只存在于一个人独处
简单的场景,繁杂的对白,涉及到人性的题材并且配有一个开放性结尾的影片一直是我所喜欢的类型:当爱情和友情发生冲突时,该如何权衡;为了梦想能否直视他人的异样眼光,选择真正想要成为的人;犯错时该掩埋错误还是忠于良知;希望渺茫的时候该主动改变还是被动等待。
什么是真实的人性?聚会上的绅士风度还是面对爱人的温柔体贴亦或是面对歹徒时的见义勇为?不,这些都不是,或者说不全是,因为这些行为都有观众在场,做法不代表想法,雷锋同志在自己独处时就没做过龌龊的事吗? 就像《楼下的房客》中所说“有人说,真实的人性只存在于一个人独处时。在没有人看见的角落里,一个人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才是他真正的本性”。
《观光路线》影评(四):你追求什么样的人生-----excellent
有人在用眼睛看电影,有的人用耳朵听电影,还有人是在用心灵感受电影。暂且用内外因简单分析一下,内因取决于个人的习惯,外因在于导演拍摄电影的目的。
我不清楚这部电影导演的初衷,很可能是在引导大家思考人生吧。诚如电影名字,人生如观光,路线不同,经历不同,感受就可能相去甚远。如果有不同人生观的挚友,不见得是坏事。因为这会让你知道人生的观光路线该怎么选择。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没有噱头,没有光环,也没有强势植入观众的理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两个被困沙漠的80前后的男人,传达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视。
亮点:
1、整部电影,只有两个人,代表完全不同的生存状态的男人。但剧情并不苍白拖沓,一气呵成,顺理成章,比很多国产电影更紧凑。
2、结尾耐人寻味,像电话里问胖子的,“你不觉得我们的故事一直太顺利了?”
3、男主角辞职时,墙上挂了一幅画,雄鹰展翅翱翔:Excellent!这会不会是导演的暗示呢?
《观光路线》影评(五):人生如梦啊
电影拍的不错,很贴近现实。当离开这个荒芜的社会,进入繁华的沙漠时,一个人的思想就变了。只有在这里,你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真实,而不是被社会被世俗所束缚的自己,你的思想才能变得丰富起来,同样只有在这里,你才能看到朋友真实的一面。
我知道不少人看完电影会问,最后他们走出沙漠了吗?以我的理解而言,他们并没有走出沙漠,而是死在了那里,那些美好的生活都是他们的想象。如果更进一步说的话,是他们自己不想走出沙漠,因为他们在现实中都是“失败者”或“不如意者”。而且最后主角不听电话,流泪躺下可以看出,他们还是想继续这样的梦,即使这个梦看起来是那么的不真实。
联系到现实中,大多数人是过的不如意的。不管是结婚的还是未婚,应该也会遇到主角们的那些问题:扔掉了自己的梦想,娶妻生子,平稳的过完一生;或者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干的事情不被理解,被别人看起来“无所事事,整天瞎搞”。但真实的社会就是这么的残酷,你无论怎么做在一些人的眼中都是不对的,都是错的。
说实话看完电影我也有些迷惑,难道主角想过的那种生活就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也不知道。
《观光路线》影评(六):浅显的公路片
第一次想起关于公路片的思考。其特点应该如下:
1.在设置起始环境的同时说明最终目标。(一开始在沙漠,最终目标是获救)
2.中间的选择与波折。也就是说,剧情的发展不是解决单个微小的疑问来推动,而是朝着最终问题解答探索中的一次次尝试。(在马路等还是走路去找)
3.与时空外曾经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相联系。因为剧情不可避免的要求拓宽,求生类型题材的电影中,这一技巧主要用于唤起主题,如人性、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等。在其他类型的公路片中,在唤起主题的同时还具有完善角色性格的作用,如解答其为什么在这,为什么要去那。(瘦子的婚外情)
个人感受:
1.Hppay Ending搞得太重,以至于结局翻转时有点味道不足,这种获救的幻觉用在求生的过程中可能会更起到效果,127小时好像就用了。
2.最终的高潮也并未揭示什么东西,或者说电影本身的主题就太浅显了,如果说电影“反对”的是中年危机以及生活的意义,我觉得除了揶揄之外对此作出任何姿态的批判都是自损八百,因为在选择“敌人”的品味上就输了一截,中年危机与模式化生活并不需要89分钟的批判来让人警醒,一个15个字的笑话就够了。
3.说句良心话,以为看到Ending时瞄了眼进度条,发现还有十分钟时还是有点惊喜的,我以为胖子会自杀。
《观光路线》影评(七):人人都是好基友
被电影海报的暴力画面吸引,而诸多网站对影片的介绍也少不了“暴力相向”,实际上从开始到结束,愤怒比暴力更适合做这部电影的标签。影片中的两个老友,相约旅行。胖子把车子故意抛锚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沙漠公路上,本是想谋得片刻独处、交流时光,好基友互诉衷肠。然而意料之外的真抛锚,让两个人由对处境的恐惧变成对对方的愤怒。开始是恶语相向,哪痛戳哪,后来是武力攻击,打哪哪流血。
其实,本来两个人,一条公路,日常的宣泄对白,成年男人的拳打脚踢,这样小成本的制作,看上去并无新鲜,甚至很无聊。但正是两人之间的互骂内容,让我觉得这两个主人公更像是一种隐喻,像是一人的两面。胖子是理想,而鸡冠头是现实。沙漠里的公路,就像生活,同样漫无边际。理想和现实起了冲突,有了争执。理想讽刺现实过得麻木,无趣,虚伪,现实也承认,对婚外情的新鲜不过是一时,久了便又是一个处腻的妻子;现实也谩骂理想,穷困潦倒,不切实际,做白日梦,仇富嫉妒。。。我们的内心不正是这样吗,过着现实的生活,做着理想的梦,时不时心比天高,又时不时觉得脚离地太高。在矛盾挣扎中,“寄希望于他人“,“错过机会“,不知是该狠别人还是怨自己。
关于这个开放的结局,悲观主义者觉得,写作、音乐创作、辞职、环球旅行,这一切只是鸡冠头(现实)的梦,是困境中的幻想,最终还是会跌进现实的坑中,周身布满尘土。虽然还活着,但不过是喘着气,等待被日子的尘埃掩埋。
《观光路线》影评(八):《观光路线》有感
我们都太忙了,以至于我们根本都没有时间来自我反省,你曾经的梦想是什么?还在坚持么?
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我们从来就没有时间停下来看一下自己的脚步,我们只知道往前走却从来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往前走,我们感觉压力很大,我们感觉生活很忙碌,却从来不曾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每个人都顺着差不多的轨迹来发展着自己的生活,最终,都变成了平凡庸碌的人。
只有在那个沙漠里当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候才会去拷问自己,犹于到了晚年行将就木的时候才后悔那些被自己错过的疯狂。也只有在那个沙漠里才能静下心来,没有干扰和世俗的束缚,没有思想上的杂念,这时候才能还原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才能拷问自己的内心。
电影的结尾设置的比较巧妙,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两个版本的理解;第一种就是他们走出了沙漠,然后又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并且变得更加珍惜生活变得更加随心;而第二种结局就是他们并没有走出沙漠,这些都是他们的幻想而已,抑或者他们所逃避的的现实,最终他们死在了沙漠;不管哪种,最终,都能看到男主角眼角流下的泪滴。
我想选择第一种结局的是因为,尽管现实非常的残酷,但是我们还是对生活抱有希望,虽然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但是还是相信未来能变得更好,对于最后流下的泪滴,这则是对于自己能有这样一次拷问内心的机会感到庆幸,对于还能在此回到生活表示感激;而选择第二种结局的人,我想这种可能就是对生活已经从失望变成了绝望,虽然也曾挣扎过,也曾极力的求生过,哪怕于野狼夺食,但是最终还是败在了生活面前,而且非常彻底。你可以说这一种超脱抑或者说是一种顿悟,也就是说明知道最终也就那样,即使你最后回到生活又能怎样,还是失败者,那就此了了吧。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许多轻生者,除了对生活的无奈之外还有对自己的一种解脱。
而我,选择了第一种,原因很简单,一我喜欢喜剧;二我跟那主角数钥匙一般有许多的东西放不下,有许多的人放不下;三我相信生活会更美好;四我觉得我还在坚持自己的梦想,尽管是很庸俗和卑微的梦想。
《观光路线》影评(九):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好久没有停下来写点什么了,国庆放假,选了几部片,慢慢来看,也是趁着亚冠恒大的比赛还需要等待两个小时,就停下来先写点什么。。。
这样的电影是我个人比较钟爱的,跟昨晚看过的《恐怖直播》一样,只是类型不同,那个偏向太多愤青政治,这个更倾向于人生哲理,就如同慢节奏中突然快感的注射针管,过后痛去病好。
人类如果可以选择人生,无外乎只有这两种,一种坚持梦想,一种妥协现实趋同于大众过上线性的生活,跟剧中开始卡特和米切尔的境况相同,也许就是一段路程,停到了开始的60英里,前方终点又在100英里处,难的就是让我们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甸的地方停下来思考人生所谓梦想与现实的距离的过程,人生真的很有意思,在母亲的痛苦中来,又在亲人的痛苦中离去,而中间人生活过的这一段,多数人自己又同样如卡特米切尔般很痛苦烦恼着,这就是人生。那么生活是什么呢?更多的就是一个玩笑,在你一味想睡觉的时候,车坏了,当你想离开的时候,原来是朋友的一个恶作剧,就为了所谓的谈心聊天,当你都明白过来的时候,想继续上路的时候,车真的坏了,然后黑暗中脆弱的人心交流目的达到了,可天明又鬼使神差的错过机会,之后又是吵架,打架,遍体鳞伤的时候,眼看着又一个机会来临,可没有力气再把握住救命稻草,你以为就这样吧,生活还得靠自己一步一步的来,爬起来,继续上路,可回头一看,机会又跟你开了一个玩笑,擦肩而过,坚持永远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而且还总都是在你不经意间发现,以后的路原来那么的美好,连自己可能都不相信会那么的顺利。。。人生的路上,我们生活着。。。
很多时候,人活着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人生总是不完美的,也总是可惜的只能活过一种人生,当我们踌躇不前,发生生活中少了些自己所喜欢的快乐时,有没有勇气再活一次的方式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所在,是否怕错过机会,是否怕前方的路不会那么美好?剃个莫西干头,活个自己出来吧!
cenic这个词是同样美妙的,(ADJ-GRADED(路线)景色优美的,观光的)用在这部电影名上,仅仅指观光也许会错误引导很多人,嘿嘿,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观光路线》影评(十):回光返照折射人性悲歌
编剧法则里有一条,别让主人公说彼此都知道的事,唯一的例外是,让他们拿这些事实当做互相攻击的武器。《观光路线》完美的贯彻了这条宗旨,用唇枪舌战的争吵,架构起主人公的生存状态,并引出他们所生存世界的面貌。
一对远行好友在沙漠抛锚,对情势的不满逐渐发展出情绪和争吵,随着他们肆无忌惮的表达不满和攻讦对方,我们开始了解他们的生活故事,比较帅的那个是公司白领,有房有车有家庭,表面生活美满羡人,其实满腹牢骚无从发泄,年少时心中的叛逆之火仍未熄灭,矮胖的那个多年来执着追逐梦想,却一无所成,颠沛落魄,是人人瞧不起的失败者。他们各自的憎恶、不甘、嫉妒、懊悔、冲动、绝望,归结为对现实的抵触和妥协,让故事走向那个黑色、无奈的结局。
乔什·杜哈明是美剧《赌城风云》里帅气机敏的赌场安保主管,是《变形金刚》里骁勇无畏的美国大兵,是《爱情避风港》里温柔款款的完美恋人,总而言之,一贯的银幕大众情人。这回资深帅哥为了艺术自毁形象,衣衫褴褛,灰头土脸,血污满面,大呼小叫,满身掩不住的衰味,还剃了一个十足痞劲的莫西干头。
这发型是主人公在朋友极力怂恿下,对现实的一点小小抗争,结果却坏了大事——好不容易截停一辆汽车,司机老太太却被莫西干头吓得魂飞魄散,落荒而逃。这黑色幽默的一幕,折射出全片的悲剧色彩,这对好友活在一个梦想遥不可及的世界里,任何出格都会遭主流社会否定。老太太代表着社会的保守势力。按理说,一个老人独自驾车穿越沙漠不太现实,但此处用作象征意味,并不能用常理来衡量。
故事的结局堪称开放,但编导的天平更倾向于死亡,模棱两可抛出后,我们发现,没有实在证据能表明获救是真,反而有一堆疑问无法获释:两个城市人不吃不喝好几天还互殴个半死,哪来力气赶路?获救后还顶着莫西干发型去上班?一场灾难能让生活好起来、关系铁起来?能让家庭从此和睦,能让写作一夜成名?只能归结为南柯一梦、回光返照。
如今在惊悚片领域,开放式结局泛滥,但一个好的开放结局,会像《观光路线》那样促人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增加对故事的情感投入,而不是生硬引用一种悬而未决的俗套。(文/方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