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江南水乡民居》是一本由郑光复等著作,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4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房子・江南水乡民居》精选点评:
●如果生活方式改变了,房子也就不能留下了。建筑也会死去的。
●此书中看到许多原生态的当年的老房子,你甚至可以看到未开发旅游前的似水年华般的乌镇的风貌是怎么样的,但许多当年的风景,在今天已经湮灭了,但真正的江南水乡,已成梦里。
●
●2013.8
●偶有亮眼的房子、古桥,整体排序很混乱毫无条理
●随手翻完 不看标的地点根本分不出镇与镇之间有什么区别 所以怎么才能提取出一个古镇的特点加以放大 让它成为一个特色? 想起来之前听的一个有关城镇化的讲座 讲镇上的人对于自己镇的认同 排第一的好像是吃的还是活动 反正不是建筑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这本书很不忍心推荐给大家,因为读完你们都会后悔。晚了!!!
●那些我生命中的记忆。
●文版裏說“本圖集中的有些老房子,未待出書,已經渺然。”很是傷感。這些老照片裏瞬間的光影才是真正的江南吧。“對民族的建築文化,不論是變革還是借鑒,都極需先有一個全面、深刻的反思過程。”算起來,我真的未曾見過真正的江南,但卻感覺真正的江南該是如此的。多少尷尬的隱文化身份呀。
《老房子・江南水乡民居》读后感(一):此事可待成追忆
10年前买的第一本《老房子》系统列,迎合了人们的怀旧心理,对于寓居苏州的人,更好象是一段历史,读来很亲切。图文阅读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书不错,但很贵,现在有能力了,却买不全了。
《老房子・江南水乡民居》读后感(二):与水之恋
面对溪流,是古镇房屋的一个特定的表情,只是为了邻近、亲近她,并无目的,却仍要保持距离。两层的小楼探出一排房檐,它们明显与原建筑是分离的,它的临时性表现在其厚度,非常薄,掀起的裙摆,起伏跌宕,带点羞涩,其间的心情是不同的。挑起这些檐口,靠的是是不同的材质:木头,有粗有细,细到快要折断;有直有斜,斜到快靠在那要折断的那根上了;砖头,扶着身边的木柱;墙,从原本房屋中生长出来的。为了掀起屋檐,它们站立(而非占据)在与水的边界上,因为情,它不会强求,可以逾越,可以退回,和爱情一样。
房屋的后面也是水,门口往往十分昏暗,它没有前廊那么的张扬、大胆,但并不草草了之,因为它也是“门面”。昏暗,深邃中藏匿着欲动的身体,木头的门扇,回荡着的是来自过去的吱呀声,屋后的爱情,是喧嚣的、市井的。摇橹与水面摩擦出的弦声,是船夫的叫卖声,它们犹如一阵阵江南的暖风,透过半遮的纸糊窗扇,涌入床榻上的你的耳朵。迈出这道门,不再是礼教的规矩,门槛石外到处是刚刚远去的阵雨的痕迹,没有足够远的屋檐来遮挡雨水,你已经顾不及这样的不适,踩着水花,踏出条石台阶上失调的江南唱调。最后一步石阶浸润在蓝绿色的溪水中,船儿停在了你的面前,荡起的水花拍打着它,在日光下反射得更加透亮,一遍遍抚摸着你幼嫩的脚踝,指缝间透着些许清凉,你被拉上船去,与水面来了最后一次吻别。
夏日,便就此快要远去。
《老房子・江南水乡民居》读后感(三):与水之恋
面对溪流,是古镇房屋的一个特定的表情,只是为了邻近、亲近她,并无目的,却仍要保持距离。两层的小楼探出一排房檐,它们明显与原建筑是分离的,它的临时性表现在其厚度,非常薄,掀起的裙摆,起伏跌宕,带点羞涩,其间的心情是不同的。挑起这些檐口,靠的是是不同的材质:木头,有粗有细,细到快要折断;有直有斜,斜到快靠在那要折断的那根上了;砖头,扶着身边的木柱;墙,从原本房屋中生长出来的。为了掀起屋檐,它们站立(而非占据)在与水的边界上,因为情,它不会强求,可以逾越,可以退回,和爱情一样。
房屋的后面也是水,门口往往十分昏暗,它没有前廊那么的张扬、大胆,但并不草草了之,因为它也是“门面”。昏暗,深邃中藏匿着欲动的身体,木头的门扇,回荡着的是来自过去的吱呀声,屋后的爱情,是喧嚣的、市井的。摇橹与水面摩擦出的弦声,是船夫的叫卖声,它们犹如一阵阵江南的暖风,透过半遮的纸糊窗扇,涌入床榻上的你的耳朵。迈出这道门,不再是礼教的规矩,门槛石外到处是刚刚远去的阵雨的痕迹,没有足够远的屋檐来遮挡雨水,你已经顾不及这样的不适,踩着水花,踏出条石台阶上失调的江南唱调。最后一步石阶浸润在蓝绿色的溪水中,船儿停在了你的面前,荡起的水花拍打着它,在日光下反射得更加透亮,一遍遍抚摸着你幼嫩的脚踝,指缝间透着些许清凉,你被拉上船去,与水面来了最后一次吻别。
夏日,便就此快要远去。
《老房子・江南水乡民居》读后感(四):读房子,读历史
生命是流动的,在一个个盒子之间流淌着,滴答间,生生死死。那些人走了,这些人来了。有些留下了痕迹,有些什么都没带来。而这些容纳生命的盒子,无论如何都会被那些能留下痕迹的生命,浓墨重彩。读古屋,便是读古人,便是读故事。岁月百年,不现当年人。依稀之中,但见当时事。读着古屋,或许我们也能一不留神的进到曾经那房子里的生活。这间里有个漂亮的姑娘爱上了对门的小伙子,旁门那间一对夫妇把中年得子写在脸上,对桥的寡妇家在为丈夫守着节,村末的刘二,正愁着有没有钱买个对联贴墙上,最大宅的宋老爷家正祭奠着祖宗,期望子孙满堂,长子高中状元——古屋一件件的记下。
可惜时间流逝,古屋载了太多故事,总会不堪。在现代的流水线面前,显得有些呆滞,而笨重,破旧,而落魄。老人家,随着老房子老去了, 而我们这些现代了的人,则去追赶新奇和新潮,舒适和美好。把那些不是古董的旧东西,一律抛弃,抛弃,再抛弃,遗忘,遗忘,再遗忘。而那些既不能抛弃,又不能遗忘的东西。就用现代化的推土机直接毁灭,美其名曰:改善生活。
物欲下的当代,我们如何能看到父亲骑着竹竿赶马打仗的大院?我们又如何能看到母亲绣了一个童年女红的小阁楼?我们还如何能知道祖父把福字帖到哪个门上?我们再如何能知道祖母把压岁钱放在哪个不为人知的小暗格里?只有那些只是黑白的照片了。
其实一本书的好坏,并不是靠打几个星星能评定的。那些书里的东西,味到了,自然就知道了。房子,细细地吃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