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亚文化》是一本由李银河著作,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同性恋亚文化》精选点评:
●福柯说同性恋关系是种“发明”,它创造了崭新的人际关系和生存方式。
●让我真正开始了解自己,了解同志这个族群
●我对同性社会人士的启蒙书。
●采访资料多 理论探讨少
●作为一个性取向小众的人,这本书应该是基本的必修课。
●本书给广大同志的一大明示是,出道要趁早~老了就掉价了。
●我初二的时候在我家书柜里翻出来的。我爸说他当年的大学舍友突然出柜了,他不明白就买来看了。
●这本书出版20年了,90年代的时候同性恋在中国还是隐形群体,到现在他们已经活跃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了,同性恋已经不是亚文化,而是人们大做文章的流行文化了。由此想到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传媒媒介在同性恋自我认同和平权的过程中做到的贡献,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读过福柯的性史,李银河的研究,但大家至少都看过一两部同性恋电影。读这本书的时候想到同性恋的被迫害历史其实很像犹太人,无论你是知识精英分子,是大学教授,还是矿工,只要你是犹太人在纳粹统治时期就一样被送进集中营,承担犹太人共同的命运,同性恋者同理也是一样。希望这个社会再多些宽容吧,就像胡适晚年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李银河的社会学研究,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是受王小波的名气而大卖的。调查一种现状是简单的,改变一种观念却难得多。同性恋这个群体,对我而言有特殊的意义。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有什么错?这个社会有太多行为和态度比同性的示爱脏,我们却觉得理所应当。多元化的世界从未出现过,标准从没少过。谁自由?人人戴着枷锁。四年前,我的一位朋友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自杀,家人言及他的死,只说悲痛和意外,我却从另一种渠道获知他的同性恋身份——他英俊外表和坦荡前途下的难以自持,谁懂过?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人各有性情,树各有枝叶,与为无盐夫,宁作子都妾。
《同性恋亚文化》读后感(一):只说一点点
书里主要是的是男同性恋
经常在“社会上走动的”以文化程度低的人为主。
他们大多过的很压抑。
总之看了这本书,对gay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来我也不反对gay。不过目前看到他们的环境好了很多,没有当年那么压抑了吧。
《同性恋亚文化》读后感(二):太和谐
一、很黄很暴力,很色很下流。几乎是一本XXOO的故事集锦,只不过是口述版的。
二、理论分析和引用很少,几乎全是案例。不过可以理解,作者毕竟不是同道中人,感性认识难以升华理性。
三、淫荡的故事配上学术口吻的理论解说,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人民教师拿着sm皮鞭当教鞭在讲课。
《同性恋亚文化》读后感(三):评论
这书买了以后一直放在书架.
最近趁着睡不着的时候,终于将这本书看完.
虽然鉴于当时的环境,调查的样本不是非常多.
但还是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同性恋这个弱势群体.
书中大量的采用了同性恋者的书信和描述.
本书有意避免了所谓的理性分析,而是展示场景给大家看而已.
《同性恋亚文化》读后感(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世界
对于那个神秘的圈子,一直想一窥究竟。不论是影视作品还是图书漫画,只是看到了作者脑海中的同性世界。直到看了这本书。
在这里,给你的感觉是科学、是事例、是真实在你我周围的社会。
在这里,你对他们的生活、爱情、苦恼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这里,你会觉得他们其实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同性恋亚文化》读后感(五):想看看
李银河,一个最近很火的人,抛出了一些很nb的言论的人.
同性恋,一个最近被当作时尚在流行的(文化?边缘人群)?
quot;在如今男女社会分工日见模糊的时代,在这个鼓励张扬个性,实现自我的年代,两性间的差异实际上已经被无数个体间的差异所取代"。这话我觉得说的很好.
我觉得可以试着了解下这个群体.
:为什么叫亚文化?什么是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