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是一本由[美] 史景迁著作,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5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精选点评:
●一本讲述太平天国历史的普及读物,前半部分叙述洪秀全发迹史的内容精彩,洪秀全在官禄㘵、在金田村、在紫荆山区的创业生活,天父和天兄附身于杨秀清、萧朝贵传道喝令场景印象深刻,另外早在太平天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联合国军」的雏形。第十三章提到太平军进入南京城之后,南京的伊斯兰教徒却没有受到野蛮的攻击,南京城里的清真寺也获准保存,这与现在南京回民社会中流传的众多清真寺焚毁于长毛之手的情形大有出入,涉及到历史记忆的建构与修改,这个细节蛮有意思。
●外国人来看中国人的历史是比较有趣的,他们所提出的关于王朝起兴衰落的观点显得“旁观者清”,不过难以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酸甜苦辣。恰恰是这种身份认同、经历可以使得类似史景迁的著作给国人带来启发,柏拉图的洞穴中人需要指引者或参照对象才能脱离蒙昧状态。
●在网络写手笔下,与教科书所言大相径庭的事件或人物中,太平天国真的一点儿都不冤枉。
●喜爱的历史家!超级喜欢全书最后一小节
●我佩服的是,洋洋洒洒写了500多页,很少有新鲜的东西,但作者不紧不慢地向读者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变迁,尤其是洪秀全与上帝、耶稣之间的故事,让读者自己总结,一个落魄书生对那个时代造成的破坏、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得巨大。 参考文献多到让那些对历史感兴趣,但又无意做学问的人望而却步。
●图书馆的台湾时报版更新一些,图多些
●所有关于洪秀全的书中,没有一本有这本书写的如此独到
●史景迁也是著名的汉学家,我是慕名而来,不错!
●史料运用地不错,主要用的是西方笔记尤其是传教士们的记载来讲述的太平天国和洪秀全的历史,相对比较客观,感情色彩没那么溶,而且故事娓娓道来,颇有头绪。
●我必须承认我就没喜欢过史景迁的风格。。。虽然题材一直都不错。。。
《“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读后感(一):留下淡淡的伤感在心头
上周去了军博,看了重头陈列的太平天国,这周就找了这本书来读。
历史惊人的相似---内部的残酷杀戮,重用家党,修改圣经以符合天王的旨意。。。。
越来越觉得谦逊与低调是太重要的优点了
《“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读后感(二):胡乱联想
看这本书总让我把太平天国和共产党联系到一起,他们的发展兴起过程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例如都是在城市的发展碰壁之后在偏僻落后的农村生根发芽;广泛存在的领导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都是依靠宗教式的手段为身处地狱般苦难中的中国农名们来描绘一副美好的天国形象,从而迅速的发展壮大。但是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是失败一个是胜利……
《“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读后感(三):管中窥豹——对晚清中国及其后革命的了解
史景迁写的著作可以将历史还原到个体人的角度来理解,正是形形色色的个体凝聚成了历史。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从这本书里看到了晚清社会结构的趋于凝固,各种矛盾久已经存在,鸦片战争对于社会生活影响由沿海近次波及内地,如作者描述的海盗沿江西进。包括新宗教传播的影响,对原有宗法系统、社会秩序的影响。太平军一路沿江直上,直到南京,也从侧面反映了清军的虚弱。
《“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读后感(四):笔法很好
洪秀全的事迹不用多说了,这里想称赞作者的笔法,虽然赶不上孔子著春秋,但是也很难得了。虽然不知道作者是否是基督徒,但是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却没有对洪秀全的伪学做强烈的批判,反而很好的理解了他在那个西方文化极具冲击性的时代,作为一个传统儒生,内心世界的演变。对于许多其他人物,譬如洪仁玕,洪天贵福,李秀成等,也是同情有之,肯定有之,贬损有之,读来五味杂陈。
《“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读后感(五):第一次读Jonathan Spence的书却如此失望
也不知道是因为翻译的问题(我感觉翻译的文字还不错),还是大陆版删节的问题,还是Spence自己的问题。总觉得这本书不过就是一笔流水账,只不过记账的方式和语言比较有趣罢了。账本在面前了,但是为什么洪秀全的账目会这样呢?不知道。从头至尾看不到作者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这让我想起了几个月前陪父母看无聊电视剧《西安事变》,人物都极其简单,张学良一腔热血要爱国就事变了。根本没有任何对矛盾产生、发展和激化的分析。
这样的书很让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