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读书人才能达到的地方》是一本由(日) 斋藤孝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有读书人才能达到的地方》读后感(一):只有读书人才能达到的地方
#阅读打卡#《只有读书人才能达到的地方》斋藤孝 计划阅读180min ,实际阅读86min,完成率100% 摘录: 佛教也是创造了东方文化的巨大支柱,所以佛典也是必读的古典。即使不是原本,也有很多像《佛陀说》这样的书。至少读过这样的书就可以将自己的身份与东方思想联系起来了。 好不容易出生在东方,却不去好好认识东方思想,只懂皮毛,这就太可惜了。我希望大家带着一种探寻自己根源之旅的心情去读这些书。 感悟: 一本谈论阅读的小书,发现之前也读过斋藤孝的另一本关于阅读的书,颇有同感,他关于阅读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想法相当契合,可能读得多了,大家会有一些共识了。 为何要读书?因为我们需要深度的思维,系统性的学习,而不是碎片化的想法。我们通过读书可以成为一个有深度的人,一个博学的人,一个有魅力的人。短时间不见得看得出来,斋藤孝形容为“像涂漆一样,一层一层地反复叠加。一开始涂抹时不用太介意,差不多就好,反复涂抹的过程中,涂层自然会变厚的。”广泛地读,大量的读,自然会变深厚的。 读5本同类题材的书,可以达到A级专业的这个想法,和我们平时在读书会里的主题阅读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我们自己也会就某一个专业类别选择几本不同的书来读。 除了具体的读书方法,斋藤孝还推荐了许多书,大多是经典书籍,甚至有中国的《论语》《道德经》等。严肃的书会看,作者也会看很多漫画。我在读了一些难度较大的书籍以后,也会选择几本漫画看看,轻松一下。 作者也会既看书,也看书改编的影视剧,或者看了影视剧再看原著。这更是我们平时阅读当中的一件趣事。 总之,阅读会让你感觉到快乐,不论是获取知识的快乐,还是阅读本身的快乐,一定都比刷短视频、刷网页的快乐来得更长久、更深刻。
《只有读书人才能达到的地方》读后感(二):脚步到不了的地方,读书可以
01
关于阅读的好处,可谓无穷无尽。
读书可以帮助你提高思考能力,丰富想象力; 读书可以让你摆脱焦虑茫然,给予你前进的力量; 读书可以塑造完美的自我,丰富人生阅历,创造人生价值……“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句话从小就知道,但在现在社会,想要通过读书获得这些,却难上加难。
据有关数据显示:近五成学生每天读书不足半小时,超四成学生每月读书不足一本。
不知何时,书离我们越来越远,各种网络游戏,社交网站等,却成了我们不可缺失的身边物。
我们常常快速浏览完某个内容,又跳转到另一个内容上,一天确实是阅读了很多内容,视觉很疲劳,但真正内化于心的却少之又少。
面对时代的发展,大众碎片化阅读的趋势,如何继续找回孜孜不倦阅读一本书的快乐。
日本作家斋藤孝的《只有读书人才能抵达的地方》一书,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02
作者斋藤孝,畅销书作家,被誉为日本读书届“奥斯卡”级阅读大神。致力于传播阅读心法,帮助更多的人实现高效阅读。作品累计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如《高情商表达》《开口就能说重点》《超级聊天术》《如何有效提问》等。
本书是一本关于读书的书,不仅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还告诉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以及怎样读书。
书中关于读书的方法论很多,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读什么和怎么读。
03
读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读书、以提升人格为目的的读书。比如:
为了写一篇人物稿而阅读相关的人物传记类书籍,就属于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 阅读名著《小王子》,结合自己的儿童时代去品味世界观,就属于以提升人格为目的的读书。信息看似与人格无关,实际上能够捕捉信息真相的眼睛恰好是作者的人格。有人格才有科学的发现,有人格才有对事实的认知。
所以,即便是以阅读信息为目的而读书,只要将信息和人类的活动结合起来思考的话,领悟自然会变得深刻。
04
宫崎骏先生在接受一次采访时,有一位妈妈说道:“我的孩子特别喜欢看您的作品,每部都看了十几回了。”
宫崎骏回答道:“这其实不是好的做法。”
关于视频和书籍,本质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
视频属于单方面地刺激观众,无论你看与不看,一旦按下播放按钮,就会以一定的速度放映下去。再加上特效和声音,更能诱导我们在短时间内进入动画的世界。
但是,视频的“一幕了然”,却会让我们停止大脑的思考,导致我们驱动大脑发挥想象力、图像化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而书籍则不同,通过抑扬动挫和带有情感的朗读,可以让自己的脑海中呈现相关画面,随着个人经历的不同,每个人大脑中所出现的画面都会不同,这样可以锻炼想象力与创造力。
05
读书对我们获得不同角度的想法很有帮助,需要注意的是以“作者的视角”去看。
即使在阅读的途中,和作者的观点产生分歧,也要先用“作者的视角”继续阅读,这样循环往复,会让你变得多层次、多角度地看问题。获得有厚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视角。
例如,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人很难理解外国人的价值观,如果历史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其价值观也是不同的,此时,阅读过国外文学、思想、历史类书籍的人,就能感受到人类共同拥有的普遍特性,也能获得不同的观点。
此外,对于自己比较喜欢的作者,作者建议可以针对这位作者,创建一个“作者之月”的阅读活动。
即在一个月内一直“追”这位作者的作品,这样有利于深入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从而避免那种“广而浅”的阅读陋习。
除了上面的这些方法论,书中还有关于深入思考、加深知识、塑造人格等读书方法,可谓干货满满。
正如作者所说,这篇文章只是一个“引子”,是基于“读书可以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为前提,帮助那些喜爱读书的人以及最近不怎么读书的人再次发觉读书的重要性及好处。
如果你也被这本书的主旨所唤醒,不妨拿起手中的书,一起阅读,在书中畅游世界,体验人生。
《只有读书人才能达到的地方》读后感(三):如你热爱读书,那真是赚到了!
在现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有时会感到迷茫,感到孤单,感到无助,感到苦闷,甚至看不到生活的意义所在。此时的我们就如在大海中航行的船,需要一个灯塔,为我们指明要奔往的方向。
英国数学家伊萨克.巴罗曾说过:“一个爱读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
热爱读书吧,那你可真是赚到了!书就是灯塔,书就是朋友,书就是老师,书就是伴侣,你会在书中找到生活的力量,找到精神的依靠,找到未来的方向,找到无穷的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只有读书人才能达到的地方》一书,是日本明治大学教授、畅销书作家斋藤孝所著。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及读什么样的书,观点罗列清晰,语言通俗,容易阅读,且文字时时触动你的灵魂,让你与书,不舍不弃,情谊永恒。
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那么,我们快快捧起书,在新年伊始,与我共读这本书吧!
关于读书的意义,我们从小就接受过这样的教育“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但是却不知何时,我们与书有了距离,有了脱离,先进的电子设备,成了我们不可缺失的身边物。
在线浏览,会养成我们精力分散、不专注的的习惯,常常是快速浏览完某个内容,又跳转到另一个内容上,一天确实是阅读了很多内容,但却有“腾云驾雾”之感,每一个内容只是在脑里停留了片刻,等过一段时间再想起那个内容,也许在头脑中只能恍惚记得这内容我是看过,但是具体是什么内容,也许你就会忘记了,这就是网上阅读给人们的体验———海滩拾贝。
在网络盛行的现在,我们才更应该重新捧起书籍,作者认为这是当务之急的事情。
没有人愿意与一个肤浅的人深交?也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听一个肤浅的人的演讲?那么所谓肤浅、所谓有深度来自哪儿呢?
那就是———文化素养:是吸收到自己身上并融会贯通于一体的,成为血和肉的广泛知识。
读书,可以深化知识,可以深化思考,可以深化人格,可以助你成为“有深度的人”————他的涵养体现在人格与人生态度上,也可以助你成为“有魅力的人”———谈话风趣,可以深入交流、人格高尚、有其自身独特魅力。
越是读书,越是能感知到快乐,感知到幸福,越能充满对这个世界的热情与敬爱与好奇与勇敢,看到广阔的美,也能看到细节之处的妙。
法国是一个阅读大国,处处景里都有着读书人的出现,他们的优雅与高贵,都是书的浸润结果。我们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如果平时比较忙碌,可在睡前拿出一小时的时间读书,让累了一天的自己,在书中漫步,这样的话,每天都有一段有意义的时光与文字结缘,梦中安然。
读书不能范围狭窄。比如喜欢张爱玲的书,只阅读她的书,而对其他作家一无所知,这种作法也是肤浅的“自以为”。要进行“广而深”的阅读,可以创建“作者之月”模式的阅读,这个月阅读这个作者的书,下个月看那个作家的书,互相关联,把知识面开阔起来,书海无涯。
读书要带着感情阅读,结合自己的情况去进行思考,最好在边读边做笔记,把重要的句子或金句或自己感悟的地方记下来,读完,可检测一下,自己阅读的深浅度如何,写一篇读后感或书评,可一辨真晓。
为了与书走得更近,深入思考,作者还提出了与书对话、运用评论、写广告语、边读边吐槽(类似对话)、推测引读(一边预测一边读)、选择3个喜欢的章节(亮点)、把书讲给别人听等读书方式。这些方式都值得借鉴运用,可提高我们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思考能力及阅读理解能力。
长期坚持阅读,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书就会越读越薄,与你越来越近,成为你离不开的好朋友!
我们有时会迷惘不知看什么样的书为好?
对于畅销书,我们究竟该不该读?作者给予了肯定,但应在流行期间“赶潮流”,这些书大都与时代气息相符,与时俱进地阅读有利于提高知识的吸收。
作者还推荐了一种方法——“偶然的机会”:逛书店偶然碰到一本书,想看那就买回来读:今天偶然对某个内容感兴趣,那就把这方面的书买回来读。这份“偶然”,有种“今天开启了新知识的大门”的惊奇感,读书的兴趣就会变得浓郁,吸收的知识也记得牢。
“诚恳地阅读别人推荐的书”也是一种选书方式,这是一种分享,也省却了自己选书的时间。
那些感悟伟人的器量、塑造深层人格的书,会有许多打动我们内心的语句,给予我们力量,可以边思考边把这样的句子抄写下来,当作自己的专属名言,帮助打造更完善的自己有很大的益处。诸如我们熟知的《论语》;那些指引人生的书,像指路人一样,给我们的前景指明了道路,“何为活着?”,“如何丰富仅有一次的人生?”这样的书,也应大量阅读,让我们明确人生的意义、真正的活法!
毛姆说过:“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沉浸书海中,不闻窗外风雨声,自有自己的一份天地,真好!即使走出家门,受到书中文字的浸染,那份广阔无垠的胸怀、不畏不惧的勇敢、安然若无的淡定,已使你,从从容容地在阳光照耀下微笑前行。
《只有读书人才能达到的地方》,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特别是在书里,提到的许多读书方法,是我们没有接触过或者听过的,而且非常适用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运用,给读书带来了捷径和更大的热情。
三毛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上。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热爱读书吧,你真是赚到了!书可以成为你的美容师,可以成为你的良师益友!“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书可以抵你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
“春光无限好,正是读书时”!你读书的样子,最美!
《只有读书人才能达到的地方》读后感(四):有哪些“只有读书人才能达到的地方”?读书的乐趣有哪些?
读了1000多本书,经常被问到一个尴尬的问题:“你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阅读可以增长见识,可以感悟人生,可以探寻自己的内心。但是很显然,对于提问者来说,这些答案不是他们期待的。
对于没有体会过阅读乐趣的人来说,“黄金屋”、“颜如玉”这些才是有价值的东西,殊不知,阅读就是为了摆脱物质思维的“桎梏”,找寻“活着”真正的意义。
也有人会问,怎么开始阅读,从什么书开始读?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说来话长,而我经常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系统地梳理这套体系。
所幸,面对以上两个“经典问题”,现在有一本书可以解答,那就是明治大学的教授斋藤孝所著的这一本《只有读书人才能达到的地方》。
作者斋藤孝是明治大学教授、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毕业于东京大学。曾经获得过日本新潮艺术奖、每日出版文化奖特别奖,被誉为日本读书届“奥斯卡”级阅读大神。
斋藤孝常年致力于传播阅读心法,帮助更多的人实现高效阅读,他在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些根本性的读书方法,意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享受到读书带给我们的“复杂的”快乐,里面的很多内容都让我有一种“所见略同”之感。
本书从结构上分为7章,但我更愿意把它分成五个部分,也就是“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怎么读”、“读书的好处”、以及“不同类型书的读法”。
01 为什么要读书?
面对这个问题,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对我来说,书中的这个观点和我不谋而合:
“读书是作为人类生于这个世间,才能体会到的喜悦。读书是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的最佳途径。”
由于物质、时间、精力等等原因,我们能够亲身体验的生活其实只是人类几千年下来很少的一部分,但是通过阅读,我们能够从众多作者的笔下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生。
基督山伯爵的快意恩仇、堂吉诃德的荒唐旅程、哈姆雷特的忍辱负重、克里斯朵夫的顽强反抗、浮士德的迷茫和救赎、于连的春风得意和跌落谷底、默尔索的麻木和脱离、羊脂球的善良和无奈、鲁滨逊的顽强和进取、悉达多的睿智与理性……这一个又一个鲜活形象和在他们身上发生的生动故事,都是阅读者津津乐道的喜悦的来源。
除此之外,温暖感人的童话和寓言、奇思妙想的科幻和魔法、引人入胜的悬疑、发人深省的哲理、揭示宇宙规律的科学、反省人类足迹的历史等等,都不断拓展着阅读者的眼界和想象力。
从这些不同种类的好书中,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深化着自己的思考深度,不断收获着人生的喜悦。
02 读什么和怎么读?
面对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们应该先追溯到读书的目的——读书的目的可以简单地归为两类:为了获取信息而读书,以及为了提升人格而读书。
在这个基础上,读什么书的答案就比较清晰了,为了获取信息,你可以大量涉猎各专业的科普书,如果有进一步的兴趣,还可以读专业书籍。
斋藤孝尤其建议文科生多了解一些理科的基本知识,理科生也对文科类的书籍投入一些精力,这样可以填补知识面上的空缺,为知识链接打好基础。
为了提升人格而读书,和单纯的为了获取信息不同,我们在关注书中的信息之外,还会关注到作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也会从书中获取有益的思考,完善我们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书中提到了中勘助的《银汤匙》,这本书是日本几代少年成长的经典,和《窗边的小豆豆》一样,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的世界,反思我们童年的所做所感。
另外我也想提一下《约翰·克里斯朵夫》和《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名著,这类大师的杰作虽然读起来有些难度,但是对于我们的认知大有裨益,克里斯朵夫的坚强和正直、托尔斯泰关于系统性的历史观的思考,让读者受益匪浅。
书中单独列出来的拥有“一流认知力”人士的书,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像宫本武藏和世阿弥,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对于自己专长的思考,其实是在各行各业都通用的感悟。
那对于不同类型的书,应该怎么读呢?
作者建议了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以“作者的视角”看事物——站在作者的环境中看待作者要表达的内容,这样可以打破自己的“固定思维”,获得新的角度。通过不同的作者的作品,你就可以获得多层次、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也能获得看待问题的厚度和深度。
对于自己比较喜欢的作者,斋藤孝建议可以针对这位作者,创建一个“作者之月”的阅读活动——也就是在一个月内一直“追”这位作者的作品,这样有利于深入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从而避免那种“广而浅”的阅读陋习。
另外,作者也苦口婆心地劝解读者,不要因为遇到困难的书就感到挫败,因为“阅读,包括筋疲力尽”,有的时候,筋疲力尽代表着你获得了新知,恰恰是你在成长的证明。所以,即使碰到难读的书籍,不要恐惧,像勇士一样去面对它,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03 读书的好处以及不同种类书籍的读法
读书有两个显著的好处:可以加深知识,也可以锻炼思考力。这两点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想要获得提升所需的关键能力。
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书中去获取,这里我简单提一下让我最有感触的几个观点。
在加深知识层面,斋藤孝提到,阅读5本同类题材的书就能在同一领域超过90%的人。
对于一无所知的领域,仅仅阅读一册两册是很难有起色的,而且不理解的内容也会很多。这时不要刻意去一行一行理解,这样容易导致举步维艰,进而损耗自己的兴趣,以至于半途而废。
抱着即使忘掉八成也无所谓的心态,继续阅读作者的其它作品,大概读5本左右,你就会获得比较详细的知识,很可能对于前面不理解的内容也会有所感悟。
这个时候,你在相关领域的知识基本上已经超过了90%的人,因为大部分人都坚持不到看完5本书……
在锻炼思考力方面,我觉得作者提到的“灵活应用对话、评论来深化思考能力”是一个比较有用的方法。这样可以调动你的思维,使注意力保持集中,同时还能获得阅读的乐趣。
另外,如果能够在读完书之后给朋友讲一遍,阅读的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在本书的最后3章,斋藤孝对“塑造深层人格的书”、“指引人生的书”、“难读的书”这三类书给出了指导性的阅读建议。
从“塑造深层人格的书”中“感受伟人的器量”,并找到属于自己的“专属名言”;在“指引人生的书”中找到“比输赢更重要的活法”,找回属于自己的“东方身份”;面对“难读的书”,挑战自己的注意力,把自己融入到角色当中,通过“沉浸式阅读”和“批判性阅读”抽丝剥茧,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限于篇幅原因,我就不赘述了,把探寻的乐趣交还给各位想要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和人生真谛的读者。正如作者斋藤孝教授自己说的,这本书也只是一个引子,面对卷帙浩繁的书海,没有人能够穷尽其中的内容,而且对于每个人来说,可能都会在阅读中发现属于自己的读书法,发现属于自己的乐趣。
这篇文章只是一个“引子”的“引子”,只是一把钥匙、一扇门,无限的风光都在门后,等待着屏幕前的你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如果你找到了属于你自己的乐趣,达到了属于你自己的国度,也欢迎你回来与我分享。或者,你也可以通过文章的方式,把钥匙交到下一批读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