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敬畏生命》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11 04:35: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敬畏生命》读后感摘抄

  《敬畏生命》是一本由(法国)阿尔贝特・施韦泽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2.80元,页数:1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敬畏生命》精选点评:

  ●记得一句很喜欢的话,“纯洁自己的人,什么也夺走不了他的理想”,有时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理想不够纯粹和坚定。

  ●陈泽环

  ●老师让读的一本最薄的书

  ●不适应这种布道式的文字,加之译文读着有不少不顺畅的地方,使得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愉悦的阅读感受。不过还是可以说书值得一读,敬畏生命的理念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实践。同时,我对作者的为人表示景仰。

  ●常识,却经常需要经人提醒,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有个人深入非洲用生命践行了“敬畏生命”这一认识。

  ●“我们怕被别人嘲笑为‘多愁善感’,我们已经麻木不仁。但是,我决心保持敏感和同情,也不害怕多愁善感的谴责。”

  ●尊重他人,别试图理解。保留边界感。

  ●“我怀着前所未有的激动心情读着此书,它能把对人道的信仰归还给失去它的人。”

  ●施韦泽的一生几乎没有污点,这都是由于年轻时就确立了正确的信仰,并且用一生来实践。他是优秀的,无论人品,学识,实践都是我的榜样。最令我感动的不是作者一个人在做这个事而是一群人持续不断在做,这群人就是人类的良心。

  ●敬畏生命伦理学。隐去后面的字,配合清新的封皮,销路应该因之不错吧。

  《敬畏生命》读后感(一):热爱生活,敬畏生命

  说实话,以前基本上没有接触施韦泽的思想和作品,但就是忽然觉得很喜欢这个名字。看了之后才知道,其实他在20世纪西方伦理学家中是一个很独特的人。就连爱因斯坦也认为他是20世纪西方世界唯一能与甘地相比的具有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在他身上体现了古希腊个人全面发展的理想和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完美结合。

  施韦泽说,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相关,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因为我们生存于世界之中,世界也生存于我们之中。在他看来,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的世界,就像一条漆黑的峡谷,光明仅仅停留在山峰上。所有生命都必然生活在黑暗之中,只有认识到敬畏生命,认识到我与周围的生命的休戚与共,才能摆脱人们苦陷其中的无知。因为随着对其他生命的痛苦的麻木不仁,你自己同时也失去了通向其他生命幸福的能力。

  弗洛姆也指出,一个人如果不是极其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使自己具有一种能动的生活态度,那么他对爱所付出的全部努力必定如水东流。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如你所是地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于世界共同生存的人,一个在自身中体验世界的人,然后我们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获得灵魂的救赎。

  一个只是把自己封闭在个人世界中的人,无疑是关上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因为长此以往,他将不再具备一种分享其他生命的幸福的能力,那么自己的所谓的幸福也必然会变得单调而乏味,直至陷入极度的孤独和焦虑之中,象郑钧唱的那样,那扇门已经被破坏,欢乐再也回不来。 

  从现在起,做一个热爱生活,敬畏生命的人。在世界之中生活,在自身当中体验世界。

  《敬畏生命》读后感(二):怀着敬畏阅读

  读了不到一半时,觉得以我的阅历学识,读这书为时尚早,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冒犯。不成熟的思想在面对如这般恢弘的大智慧时是连窥觑也不敢的。

  阅读尚且如此,写读后感更是感到笔重如山,虽只是大语课上的作业,但也是不敢怠慢的;而正因为是作业,时间不允许我充分的反复的咀嚼,只得斗胆说上只言片语,多的是自己对生命肤浅的认识,而对于书中那一套俨然成为体系的生命伦理观,着实不敢姑妄评之。

  同情动物是这本书最最开始提到的观点。作者说他在小时候便感到有同情动物的必要,而想,自己对于这方面的最初印象是西游记里的画面:唐僧将爬上他身子的蚂蚁用叶子缓慢安全的送到地上,而不是像众生一样用手拍死或者弹掉。这应当可以算作一个例子。而我在小时候也是不会对动物下手的,甚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坚持只吃素菜,与其说是“不会”,倒不如说“不敢”,家里过去是开饭馆的,在厨房里见过了太多血腥场面,吃的时候便会觉得恶心。但这种因果并没有站在生命的高度,自然也只能是浮于表面的一种现象,不得长久。

  自己也修另外一门与佛学稍有关系的课。从我所了解的皮毛来看,虔诚于佛的人定是敬畏生命的。佛家有六道轮回的观念,撇开天道鬼道那些不谈,人道和畜生道之间的轮回便是很频繁的事情。上辈子也许我就是条鱼,成了有缘人的盘中饕餮。有着这样的观念,世间一切生灵自会平等相待,我所见之一花一草一鸟一兽,皆是与我有缘的生命。转世的下个轮回里,看花的人成了被葬的花,因果所为。

  史怀泽的敬畏生命理论当然不会仅仅局限于之前所说的生灵平等,个人只是挑了自己当前相对容易理解的冰山一角表达自己的看法,其从生命敬畏的伦理出发所阐述的一套完备深刻的理论,对于如今这个正在失活的世界是相当重要的。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灵都在物质的冲击下丧失安全感,不会思考、不能思考甚至于不敢思考。“放弃思想就是精神的破产”而精神一旦破产,又能有什么支撑社会的延续?

  我想,说这是一个救世的理论也许也不为过。

  《敬畏生命》读后感(三):《敬畏生命》:一次左转的阅读

  《敬畏生命》:一次左转的阅读

  世界上有一类人是奇怪的,奇怪这词有点不伦不类,因为修辞的对象是德兰修女,是圣雄甘地,是《敬畏生命》的作者施韦泽这样一类人,只说明你自已很低俗。但我想说的意思是,伟大的人物一但被架空供上神龛,便慢慢变成一个抽象的符号,慢慢变味了,还有一个,你看,哪个男孩女孩会说,我的偶像是甘地和德兰修女?所以说,不免奇怪。

  在我越来越成为一个自由主义者,成为一个讲求个人主义的不合时宜者时,自然也会想起站在对立面的思想家,真正的信仰是来自内心的,所以求知的过程中敞开心扉才是明智。我们舆论一直批评诺贝尔奖的政治化,但施韦泽此人在我看就是个极左,他完美的理论中近乎忽略了人的自由这种观念。当然,这篇文字里我想要说的不是这个。

  在技术化,物质化的当代世界,人类生命的意义文化的本质已经逐渐被边缘或异化了。我看完这本书时,觉得施韦泽和他要反对的尼采,面对的其实是同一个敌人,当然他们的述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半时间生活在二十世纪的施韦泽,想要对时代的命题作出自已的回应。

  施韦泽把敬畏生命的伦理作为文化的核心提出来,西方近代以来,人的知识和能力得到空前发展,可是二次世界大战,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们的冷漠仇恨不断加剧,这些实情不得不让人承认,人的精神处在一个衰落的时代,所谓诸神之死,世界早已四分五裂,人们骄横自大,同时又虚无堕落,施韦泽想要辨析出一个答案,把世界再次统一起来,他说,只有把基督,把爱唤入我们的内心,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永久和平,人类文化在各方面才能真正的进步。

  施韦泽研读了各大文明的思想流派,结合了中国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善待生命,古希腊的理性和基督教的博爱等,提出了顺从命运、肯定世界和人生、伦理的敬畏生命哲学,人应该拥有这样的德行:爱、奉献、同情、同乐和共同追求。这是一种所有生命休戚与共,并带有神秘主义的哲学观。敬畏生命哲学具有宗教的特性,承认和实行人具有的根本虔敬。

  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人道主义是人类存在的一个根本问题,人类的所作所为却往往背道而驰,问题在于,人类从自利的方面来提倡敬畏生命是不够的,只有从内心尊重一切生命,赋于平等的思想,并且把自已奉献给保存和促进一切生命的和谐发展,才是最普遍和绝对的合目的性,才是与上帝的精神合一。

  大自然是一个生物链,你在救助一个生命时,往往同时又杀死了一些生命,如何来看这种矛盾呢。施韦泽说,敬畏生命伦理在于我们内心的崇高律令,我们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并奉献给生命这种行动,就是上帝的爱在人间的体现。一切力量本身都是有局限的,只有善是能消除对立,是最强有力的力量。谁先实行天国和公平,谁就拥有它。

  施韦泽的哲学讲求行动,没有一种伦理的自我完善只追求内心修养,而不需要外部行动。我们自身和别人当然有冲突,但我们日益深刻地体验这种冲突,我们就在真理中。真诚地对别人表达未被表达的感恩,这样,在世界上就会有更多的善的光和善的力。同时,我们每个人对其他人来说都是个秘密。结识并不是说知道一切,而是相互爱和信任。

  敬畏生命哲学本质上是基督教思想的传承,它为基督教注入一种有活力的思想。所以在谈及关于人是否可以永恒等问题时,施韦泽说,虔诚越是深刻,就越不需要认识超验的东西。爱绝无休止,然而认识将有休止。还有一些基督教范畴内的问题,施韦泽是这么说的,伦理的虔敬高于泛神论,人仍然能严肃地认识到自身的罪恶意识。施韦泽的认识是悲观主义的,但他的意志和希望是乐观主义的。

  看完这本书,篇头我已说过,世界上有一类人是奇怪的!他们一定是被仔细挑选好的,来到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做下一些神奇的事情后,又悄然隐遁。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将承受地土。

  《敬畏生命》读后感(四):敬那年纯真理想

  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敬畏生命的许多观念都让我觉得很熟悉,和我自年少时确立的人生追求很相似。当然,他的伦理观远远高于我那些天真无邪的幻想。阅读敬畏生命,就像是在追忆我年少时的信仰与轻狂。有的段落让我亲切、温暖得想要落泪,而有些段落又会让我忍不住嘲笑自己曾经的天真与幼稚。

  我不知道施韦泽敬畏生命的伦理观是不是深刻或完美的,但它的确是高尚的,是超拔于世的。能够把对人类生命的敬畏,推广到自然界所有的生命,甚至宇宙精神上来,真的是非常宏伟壮阔,这是渺小的我不会妄想的。我想大概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与神学背景给予了施韦泽更多向高处仰望的执着。然而,施韦泽敬畏生命中所强调的人道主义观跟我的倒是很相似。我们相信人类拥有其他生命所不具备的德性,能够超越生存斗争的自然法则。“这种生命是最高的生命——人。只有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能够认识到休戚与共,能够摆脱其余生物苦陷其中的无知。”我们要敬畏的不仅仅是人命、人权,更是全人类的精神力量。“只有人道,即对个人生存和幸福的关注,才是伦理。”“它要求个人承担起一切生命的责任,为实现人的最高价值而努力。”

  我自己的人生观也同敬畏生命伦理观一样,将“肯定”作为基本要素。我从小就很欣赏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君子之仕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的入世精神。长大后了解到西方思想后,便开始欣赏自强不息的浮士德精神,尼采“人生的意义在于克服阻力”的强力意志,萨特的存在主义政治活动。我相信一个拥有精神力量的人应当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积极面对人生的虚无。我赞叹生命的蓬勃兴旺,我想生命的这种正能量才是施韦泽所真正敬畏的核心。“敬畏生命绝不允许个人放弃对世界的关怀。敬畏生命始终促使个人同其周围的所有生命进行交往”。“谁献身于伦理地肯定世界和生命的事业,个人和人类的未来就成为了他忧虑和希望的对象。没有这种忧虑和希望,就是贫乏;为此忧虑和希望,则是富足。尽管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能够在更好的未来中经历什么;但是,仅仅基于对精神力量的信赖,我们为未来的文化人类开辟着道路,这实在是我们在这个艰难时代中所能有的慰藉。”

  敬畏生命伦理观除了肯定外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即为伦理,伦理指一种普遍性的道德原则。生命是伦理的基础,“伦理比无私高”。 它要求敬畏我自身和我之外的生命意志。对于自身,我们要真诚,忠实于自己。这种生命伦理观与我的人生观也极其相似,不过我只用这个原则要求自己。史怀泽的伦理虽然希望推广于全人类,但其实这种推广力量也还是要依靠每个人通过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精神共鸣。这种伦理是独立的、自律的,关键是行动的意愿与信念。“敬畏生命的伦理首先要求,人们把自己的部分生命奉献给别人,至于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这么去做,个人应该基于内心思想和外在命运做出决定。这一个人的牺牲,从外部根本看不出,他在自己的正常生活中完成了它”。 伦理原则或道德信念是贯穿于所有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因为一时兴起而做些所谓的善举在我看来是毫无道德意义的,是哗众取宠的。

  史怀泽的人道主义部分,跟我的观念在本质上是很相似的。以上我引用他的每句话、概括他的每个观点,都与我年少时自发形成的奇特想法不谋而合。只不过史怀泽喜欢用生命作为基础来解释一切,我则喜欢直接谈建立在其上的人文精神。其实两者的核心都是类似的,都代表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意志。我年少时也正是因为这些想法而觉得自己与周围人格格不入。想来也是一种奇妙的联系,两个生长于不同环境、不同时代的人反倒可以产生相似度很高的人生观念。不过通过理性分析一下,又觉得这种相似性合情合理。毕竟史怀泽和我都有中西方的教育背景,我们也都有以同情心和责任感为表现的道德敏感性。而后者相比于环境更能决定一个自由独立人的思想发展。所以说人道主义在我心里其实并不深刻,也不神圣,它只不过是一种诞生于精神本质的内在冲动罢了。这种精神本质与人生经验和学识眼界没有直接关系,在一个人年少时就足以显现出来。施韦泽就谈到了其在年少时就已经有许多不同于周围人的对动物的怜悯心和各种道德反思。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马克思在他17岁时就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以人类的福利和个人的理想为主要指针。我们不应当认为这两种利益之间可能发生对立冲突,不应当认为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利益,因为人生来就是这样安排的”。革命英雄切格瓦拉年少时就有一种想要骑摩托车征服南美洲的生命冲动,虽然那时候他还仅仅是一个吊儿郎当的毛头小子,完全不知何谓无产阶级理想。骑摩托车跨越南美洲其实不过只是一次冒险而已,但我看到的却是这种行为背后的生命力量。人道主义需要的不仅仅是同情心,更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正如史怀泽所说,“伦理并不与世界事实(生存斗争)和谐,而是与此相对立的。它是这样一种精神冲动,它要有别于世界中的其他冲动”。“伦理是我们精神独立的行为”。说白了,就是明知道人善被人欺,好人没有好报,却为什么还要去善待他人呢?再强烈的同情心只能带来一时的感伤,只有强大的生命力量才能让多愁善感升华为人道主义,升华为人生理想。坐吃山空,损人利己符合人好逸恶劳、生存斗争的动物性,为什么我们却要反抗它呢。因为我们是人啊,因为我们明明拥有超动物性的能力与生命力啊。(这里忍不住跑题吐槽一下,怎么会有人拿“资源有限,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学说来为自己损人利己的无耻行为做自欺借口呢。喂,你是人啊,难道就这样软弱地屈服于自然了吗?你不知道人不同于动物,是可以使用工具创造资源的吗?你放弃人的自由意志我也就忍了,还要仗着自己的无能胡作非为。不愧是衣冠禽兽啊,生命力的羸弱程度真的是无药可救。)从小到大,因为我的精神坚持我无数次地将自己处于被人误解的不利地位,我也是有名利追求的啊,为什么我还会去坚持自己的善心?因为我是人啊,我有自由意志,我不想屈服于肉体惰性或自然选择。小时候是因为叛逆,觉得自己可以挑战一切、推翻一切。长大后,渐渐意识到自己对于客观世界的软弱无能,但我依旧不会丧失这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精神追求。

  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很高尚,我也很敬佩史怀泽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非洲患者及世界和平的身体力行。但是,伦理观毕竟是要将其推广到群体、甚至全人类的。“只有许多人在其思想和行动中把人道付诸实施时,人道才不再是一种多愁善感的观念,而成为它应该所是的东西:社会的和个人的信念的种子”。所以史怀泽的这种伦理观究竟有没有可能推广开来,它对于普通人究竟有没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还是需要客观评价的。通过我的社会经验,以及我对人性的了解,我是不相信它可以推广开来的。这种伦理观的确很美好,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由心底去信奉它,这个世界的确不会再有贫穷、不会再有战争、精神再也不会被物质奴役,个人不会再被社会群体束缚,生产力也会更迅速的发展,文化可以更加繁荣。然而,人怎么可能去由心底去信奉它呢?!我见过无数人即使内心丑恶,却仍要带上真善的面具欺骗自己和他人。但却几乎从未见过有人心地善良,却以丑恶面目视人。即使我很向往权利平等的社会,但人类发乎心灵的精神能量是不可能平等的。我年少时曾幻想过一个人性美好的世界一定会在我早已长眠地下的将来实现,我那时愿意奉献今生的一切去推动它的到来,因为我相信文明会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阔。但是随着长大,我对人类历史了解的越来越多,我开始意识到时间可以为我们带来物质财富、带来知识、带来更好的制度约束,却唯独不曾改变人性。毕竟,人性是随着遗传物质(DNA)在一代一代之间稳定遗传的。自然选择没有可能会去淘汰一个丑恶的基因。史怀泽说,“由于敬畏伦理学,我们与宇宙建立了一种精神关系。我们由此而体验到内心生活,给予我们一种创造精神和伦理文化的意志和能力,这种文化将使我们以一种比过去更高的方式生存和活动于世。由于敬畏生命伦理学,我们成了另一种人。”我认为这段话语是天真幼稚、毫无逻辑的。如果客观些,这段话应该改为:“我通过个人内心的独特体验,拥有了一种创造精神和伦理文化的意志。因为我想与宇宙建立起一种精神关系,我思考出了敬畏生命伦理学。若果你也属于这类内心体验特别的人,你就会愿意相信敬畏生命伦理学。这种文化将使我们以一种比过去更高的方式生存和活动于世。”虽然我的认识因为相对客观而偏向悲观,对我的态度也依旧是乐观的。我相信历史的发展,我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生产力的发展或许改变不了人性内核,但一定可以改变人类的精神面貌。研制核武器的初衷虽然违背人道,然而却因为它毁灭一切的威力让人们更加惧怕战争。客观上,核武器的确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单纯依靠口号所永远呼唤不来的相对和平。

  真心信奉生命伦理学的人群一定是少数的,在数量上永远会属于弱势地位。不过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拥有超人的生命意志。或许一个伦理美好的世界永远不会降临,但是我们肯定世界的生命力量却会永远川流不息。希望生命力的蓬勃兴旺可以让我们战胜人生的脆弱与艰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敬畏生命》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