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忏悔录》是一本由卢梭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8.60元,页数:4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卢梭忏悔录》精选点评:
●很有意思的卢梭
●没读完,不打算读完。
●没让我开心,但让我更加反省。
●洪涛的课,期末要跪了==
●真看不下去
●。。翻译的废话好多
●不如期待的好!想平反的目的性太强!
●看这本书你会边看边骂,卢梭居然是这么一个龌蹉的人。但看完之后会回头想:能把自己这些明眼人都觉得不堪的事情公开承认出来,也不容易的了。
●敢于彻底分析否定自我,在否定之否定中重识自我。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才敢于公开忏悔。世人无须事事都做忏悔,但适当自我反省是必要的。让我想到同样是忏悔的另外一本书叫做:不说,就真的来不及了。
●极有意思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一):浪漫主义的勇气
把真实的自己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这个勇气是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而更多的人连自己也不了解真实的自己。浪漫主义,在此书中给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很多事情,在我们这些市侩看来,甚至有点**(想了半天没想到合适的词),但在卢梭的眼中,在他的笔下,很美好!他是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的成人。也许我这样定义他,太肤浅了。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二):双重的卢梭
卢梭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他的内心的真实世界;同时在某一方面,他又隐藏了一些东西,比如对华伦夫人的看法;对自己父亲的看法;对达朗贝尔的看法,对格里姆的看法!
欢迎大家加入卢梭qq思想交流群284413877,里面有好多关于卢梭的资料,不仅有中文的,还有英文的和法文的,期待你的加入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三):了不起的卢梭
这本书读了两次。一个从底层走出来的思想巨子,和伏尔泰的道路恰好不同,相互较量又彼此敬佩。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四):卢梭《忏悔录》—有感而发
卢梭的《忏悔录》终于看完了,历经半年的时光,途中曾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被搁置,甚至于差点放弃这本书的阅读,庆幸的是,终于坚持下来了,从中也收获了许多。
不过遗憾的是,这本书,我需要一读再读,才更能领会卢梭写这本书的意图,他的一生,真的是很坎坷,我看完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卢梭这一辈子,虽曾辉煌过,但也短暂,大多颠破流离,被世人所不容,被驱境,不得安宁,而在感情中,尤其是友情,到最后转变为仇人,老死不相往来的好像比比皆是,我看到的似乎就是这样一个人生轨迹。
也许是因为,在我的观念中,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背叛你,两个,三个,那可能情有可原,也许是别人的错,但是要是总是被友情背叛,一大群人都如此,那么我想,首先就应该做的就是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是自己个人的问题。
我想象中的卢梭应该是一位很好很好的人,身边有无数的爱慕者,真心相爱的朋友,会得到一个才子所应该享有的那种待遇,诸此之类的想法。然而从他写的他的一生中,所给我的感觉就是,事实并非如此。那么造成这一切的问题究竟是谁,是卢梭他自己的问题,还是他的朋友的问题呢?我不清楚,也想不通,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相信他就是他在书中所说的那样,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那个时候,怎会得到朋友那样的待遇?
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尤其是从他出名之后,中年时期开始,我看到后的第一反应,都是如此,卢梭在书中一直说他在那个时候的心里活动,状态以及做法,让我不得不怀疑,究竟这一切的因由到底是因为谁而起,是卢梭的问题,还是他的朋友?他每结交一个朋友,再介绍给另一个朋友,大部分最后的结果总是逃脱不了因为他而相互认识的朋友关系要比他更好,联手对付他,由曾经亲密友人转变为总想方设法迫害他的仇人。我困惑了,这样的疑问,一直到结束也没有找到我认为合理的理由。
不过尽管有这样的疑问和怀疑,也丝毫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他这一生的许多的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心理活动,在很多时候,真的感同身受,真的可以理解,也让我明白,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想,以及卢梭对友情、爱情的热烈渴望,尤其是友情,让我深受感染,以及他对所有事物所产生的美好,乐观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虚拟一个还未到的未来世界,沉迷其中,总让人觉得,一切真的很美好,尽管事实很糟糕。总让我觉得,原来,人都是有这样的一个毛病,而不是我一个而已。有个作家十二在《不畏将来,不念过去》中曾说,诉说未来的人是在骗别人,沉湎过去的人是在骗自己,堪称经典。我觉得,在卢梭身上很多时候,也有这样的一面。
我觉得自己读的还不够细致,有点匆忙,所以理解的也很片面。我在豆瓣上看到一个豆友写的关于这部书的书评,我觉得可以让我这样囫囵团藻的人,借鉴一番,发现,很多时候由于知识受限,所以理解的东西也很窄,所以也无法从一个问题可以用多个角度去看,一本书可以给你带来如此多的视角。这篇书评,我真的觉得很不错,很喜欢,分析的很全面,不过我依旧保留我的疑问,也许我在进一步接触卢梭的其他书籍的时候,认识他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到那个时候,也许我就懂了,就知道答案了。
Fighting,我要继续读他的另一部作品《爱弥儿》。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五):卢梭-久远的.充满自然气息的声音
在《忏悔录》中,卢梭通过个人经历中富有意义的部分的描述,童年的趣事,学徒生活,青年时期的欲望和激情,出走和游历,成功,对植物学的新爱好和隐居的生活等等……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例证,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其中的事件,把一个现实的人的发展,思想的成熟和伴随着不同事件而来的个人的独特体验逐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作品中,卢梭以他的富有独创性的描述,展示了他个人生活中富有魅力和让人惊奇的那些事件;为我们指出了教育和人的成长所包含的可能性。这是开创性的。经过刻意安排和选择的事件在他的笔下一一铺陈开来,而我们的情感也随着故事的行进而变化,随之而起伏。而且他的认识和见解同我们现代人对于教育的理解有着相一致的地方。“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使人的情感变得丰富,让人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这种具有现代教育特征的思想的萌芽在他的另一部作品《爱弥儿》中获得了进一步的演进和发展。
同时,卢梭还赋予了我们这样的一种认识:人的经验的多样性及其价值,尤其是游历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思想的成熟的重要性。阿尔卑斯山脉壮丽的景色的详尽描述.卢梭在徒步穿行其中时被自然的美景所吸引,所感到的那种惊奇。为他的这一种情感激动的不仅仅是一代人,而且,这种体验和寻求这种惊奇的方式成了更多时代的人们的财富。人们被这种情感牵引着,在河流,山景和自然的拥抱中寻求着他们所期待的,对于自然的惊奇和感动。人们珍视这种情感,并把它作为寻求人的幸福及其价值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和途径。而在此以前,至少对于西方人来说,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行为的价值,就好像风景画还没有从受到学院派束缚的西方传统画派中获得地位和承认那样。而卢梭拓宽了人们的这一认识,从而把人的精神的视域从对人的创造物的关注引向了自然,使人的情感变得更为丰富而深邃。
我们在评价一部个人自传体作品时,我们会把文体的美感,思想的深度和人性的洞察这三个要素来作为衡量传记作品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以它为基础来欣赏存留在忏悔录中散发出来的的那种美,无处不在的,有着丰富意味的文体的美感。卢梭的文体有着普鲁塔克式散文的风格特征,用语简洁,优美,而其中无处不在的个人情感的抒发又显得细腻而丰富。从中,我们获得了关于人的复杂性——在同一个人身上多种情感并存,而不单单是用善恶等简单的评价来加以区分的那种认识。我们的这种认识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又获得了新的发展,然而,这却是以往的其他个人自传体作品所没有的。
终于,在人的激情慢慢平复之后,心的秋天来了,早期生活的阴影和不愉快的经历对人的影响至深,孤僻,怀疑和对周围人的友好表示的不信任,冲突和异乎寻常的那些事件的发生,卢梭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的反应和个人的理解,充绌了忏悔录的第二部分;偏执,过于保护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卢梭在青年时代的激情消散以后的另一个他,在那时,充满生命力的青年时代的饱满形象;在我们的视域中逐渐地变得模糊,终于消失在日常事件的琐碎和无聊之中,逐步地消失,隐退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饱经忧患,对周围人戒心重重,思想偏执的人。他对于生活的魅力和外在事物的兴趣也开始转向与内,让位给对于植物学的研究。安于他并不希望寄身于的那种静态的生活,尽管,在《漫步遐想录》中,他一再的为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满意来辩护。
…………
十八世纪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而作为那一时期艺术和文化中心的法国,人们正在经历着对于理性,对人的力量和自身认识的重新思考,力图从古典的人生观中摆脱出来;是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一个新的重要时期;而卢梭正处身于这一时代,并以其思想的伟大为我们指出了其中的一些可能性。
我们感谢他,并乐于倾听他的声音,久远的,充满自然气息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