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一本由哈罗德·D·拉斯韦尔 (Harold D.Lasswell)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精选点评:
●从“想读”到“读过”……十年。
●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同龄人,能写出的这样的博士论文,钻研质疑发现问题的精神字句中闪闪发光。
●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我某些想法,总体上读着提不起太大的精神。
●拉斯韦尔宣传研究的创始之作,又多了一个不信政客之言的理由
●写得比较啰嗦,没读下去...’
●很透彻的传播技巧分析。
●国际传播 无所不用其极的宣传战
●经典就是多年之后依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传播学中的开山之作,开创了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拉斯韦尔从对内,对盟友,对中立者,对敌国可能的各种宣传手段和方式,借此产生对自己有利的效果。选取一战时期的宣传作为研究对象是极为有利的,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各国国内情绪发展以及现代宣传技术刚刚兴盛,另一方面,不同于二战正邪双方显得更为明确,一战双方都强调自身的合法性而强调对手的邪恶,给这一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读后感(一):拉斯维尔从这里走来
拉斯维尔,这个传播学大家在24岁的时候完成了这本书,实际上由几篇论文组成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让世界知道了拉斯维尔,也让他从此开始了走向一个领域顶峰的征程。
24岁,在我们还在为怎样区分拉斯维尔和拉扎斯菲尔德而头疼的时候,这些大牛已经在研究世界大战了,当我们还在教室里为一个所谓的问题争论的面红耳赤的时候,他已经真正完成了定量分析。这才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一个不被社会熟悉的24岁年轻人能做些什么?世界大战给了我们生动的例子。
回到这本书,建议重点阅读后两章,这里是本书的方法论和总结部分,很受用,很有启发。
前面的几章可以用来增长关于一战的见识,同时感受论文的写作方法。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读后感(二):简单记一下笔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宣传是传播观点而非事实,用符号去控制意见 来自精英的傲慢,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 先说一个听起来无关紧要的坏消息再说意义重大的好消息 三种形式: 1.组建战时宣传机构,专人负责,垄断宣传工作 2.组建宣传委员会,政府各部门派人加入,统一协调 3.政府各部门派人加入,统一协调 宣传目的: 1.师出有名,道义上论证消灭敌人的合理性 2.将敌人妖魔化 3.我们必胜的信念(主动塑造人民对于战局的认识):我们打了败仗是敌人背信弃义,卑鄙无耻,人数众多 预言性政治宣传,政治迷信 4.团结盟国,争取中立国 5.瓦解敌国斗志 紧紧抓住不同宣传对象的痛点,对症下药 对于普通人来说更重要的是有媒介素养(想到了现在的公关),而在国际关系中或许合作中博弈,博弈中合作会成为主流。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读后感(三):宣传条件与方法概述
读这种书的时候就深刻感受到小学时语文考试里的分段练习多么重要。好在作者的结构非常清晰,还时不时来个总结。
宣传是个很玄妙的东西。政治传播是非常有力的工具。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是媒介构建的世界。
想起无意中看到一个娱乐圈搞公关的人说 自己原来是学新闻的,真正专业公关都到政府去了。
好了吧…够不够140字…我就想发两张图片 非要我写140字 和非让我写题目一样讨厌(▼ヘ▼#)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读后感(四):传播学之二,一战一百年
虽然还是能感受到水平受限于作者的年龄,但是本书对得起书名。
本书是近百年前,对1914年开始的一战的战时宣传的研究。
看完有个简单的想法,舆论战战斗力基于政治组织、人才储备和宣传知识积累。后两者主要如平时的商业营销和文化传播,还有海外人才的吸收。
国内民众经常感受到国外民众对我们的误解和无知,也能感受到我们对外宣传能力的极度不足。
正是跟长期的基础差有关。过去三十年,虽然经济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的对外商业营销还是偏少,我们更多的进行幕后工作。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正是代表了这种幕后性。
汽车工业是最好的例子,日本车商对中国人和中国消费者的研究,肯定比中国车商对日本人和日本消费者研究深入的多。当年日本经济力量和日本文化大力开拓美国市场也是以汽车工业为先锋。
中国经济的转型,从幕后走向幕前,最重要的就是品牌和市场营销。而这对整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和对外宣传能力也将随之提升。
基础工业品到中端到高端,到营销文化,品牌,是工业化的一个自然过程。
互联网将在这一过程发挥重大作用。
最后,表示震惊和沉重。
现在如果世界大战,我们在传媒方面,能做到当时美国那样的对内对外宣传能力吗?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读后感(五):世界大战中的一些比较好的话
首先,我认为展江老师为这本书写的序内容也很好。相反,怎么《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翻译得反倒没那么出彩了。
1、宣传,其实就是思想对思想的战争;
2、专家们开始把他的迟钝视为愚蠢,把他的镇定视为麻木;
3、毫无疑问,宣传家们存下着深刻的心理机制来促进他们把战争罪行赋予某个特定的敌人。然而这些趋势到底是什么,仍然是一个模糊不清、争论不休的问题。最具独创性的解释恐怕是巴施维茨做出的,他把公众心理描述成在战争是令人讨厌的事实和相信好人会在世界上取胜的希望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因此,一定要证实某个人自己的国家正在以正义反对邪恶;
4、有人认定战争是令人讨厌的东西,并坚定地拒绝相信击败某个特定敌人的目标就足以使战争值得继续进行下去。被巨大灾难压垮的原始人到处寻找替罪羊和救世主。替罪羊就是让他深陷泥潭的人,而救世主就是救他出来的人。历史则是魔鬼和超度者斗争的故事。这种原始的思维使得人们把战争解释成为一群好人和一群坏人之间的斗争;
5、不利的消息有可能是敌人宣传的一个狡猾样品。如果能在公众头脑中牢牢地植入这一假设,那就铸造了一件对付分裂和失败主义的强有力武器;
6、一个国家的战斗精神往往是靠必胜的信念来维系的。敌人或许很危险、顽固而且邪恶,但如果敌人一定能够胜利,那么对于这个国家的许多组成部分的士气就会开始动摇和崩溃,对于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国家来说,它的仇恨情绪也许会被转移到一个新的对象上,它也许会忙于仇恨自己国家的统治阶级或者盟友,而不再仇恨那个技术层面上的敌人,随之而来的也就是军事上的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