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利斯星·K星异客》是一本由(波)斯坦尼斯拉夫·莱姆 / (美)吉恩·布鲁尔著作,四川科技出版的385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0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索拉利斯星·K星异客》精选点评:
●K星异客相当好看。
●索拉四星,K星五星。前者的电影版也不如后者。K星和逃出疯人院有点共鸣。
●波特有可能是疯子,也有可能是外星人
●K星异客是先看了电影再看书,有机会也看看索拉利斯星的电影吧。借科幻来思考人类自身,两部相当喜欢的小说。
●一方面非常硬,以一本正经的年鉴文风编造百年科考史和思想流派综述,间中貌似严谨地胡诌了N个“理论”,以及用考古报告的手法描写超凡绝伦的异星异象,间中貌似畅想了N种数学模型的视觉表象;另一方面又非常新浪潮,行文毫不考虑上下语境的完整顺畅,靠猪脚“从书架上拿起一本书,书里讲了blabla”这样来转场衔接。通过“闹鬼戏”把一种心理实验推演到极致,最后收拢于哲学的剖析和神学的诘问。阅读体验并不算愉快,但后劲非常大。相比之下K-PAX简直就是小清新肥皂剧
●初中拜读的,转眼已经十一年了。
●电影也同样很吊
●索拉里斯星:关于索拉里斯的设定和关于考察史的设定都是了不起的,但并不代表作者写小说写得不错……前半像是在读恐怖小说,后半的前三分之二转成密集的知识点轰炸,最后三分之一我一度以为是Cthulhu相关,结果发现是纯爱。如果能把1/2到5/6那段单独拎出来就好了,非常炫目且精彩。K星异客:这货是个卖萌的……叙诡,而且最后还无解。不过萌度够高。
●电影也好看
●索拉里斯星……我怎么就差点错过了这么牛逼的科幻作品啊!完美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外星文明——什么才是真正的他者……相较之下很多其他科幻作品仅仅是把外星文明视为披着变形伪装的人类罢了。“我们需要的是仅仅是人自己的镜子。”想起罗兰·巴特对科幻小说的批判(无法塑造真正的他者):索拉里斯绝对是一个完美的反例。 那么K星异客的思路,相比之下还是要归于更接近人类的那一端。然而把这两本书合订也算是饶有趣味——都在讲述人类试图与外星文明建立联系的过程;并且,主角与外星人之间建立的个人亲密关系也很类似。不过,索拉里斯最终只是用这段短暂而脆弱的关系反衬出了本质上建立关系的不可能而已。 最后,必须脑补一下如果库布里克来拍索拉里斯的话得有多么牛逼。正好明天要N刷2001太空漫游,趁机自行yy吧……
《索拉利斯星·K星异客》读后感(一):不知是不是因为病时的人比较敏感
这本科幻小说让我看哭了。《索拉利星》,为什么会有人用这么无望荒凉的笔调写人类的爱、恨、懦弱、恐慌、迷恋、希望和绝望?
面对一个近乎神般无比强大,却又像孩子一样即小心试探又任性妄为的生命体,人类生命只能是一瞬。这一瞬中唯一的闪光就是爱,爱的失去愈显得生命的空虚和绝望。
真是个冷酷透顶又浪漫得要命的故事。
建议看完《索拉利星》后立刻看《K星异客》,后者是温暖的。
《索拉利斯星·K星异客》读后感(二):很棒的小说
好像这两篇小说都被改编成电影过,所以被放在一本书里吧。
索拉利斯星还没有看,直接看的第二篇K星异客。
主人公是精神病研究所的医生,遇上了一个特别的病人。他
总是认为他是从一颗叫做K-PAX的星球上来的人。医生对他
很感兴趣,对他进行研究,想要治愈他的病。
而事情却不像医生想象的那样。他真的是K-PAX星人。他也
改变了他周围的很多人。
整篇小说像一个成人的童话,又像是寓言,轻松而引人思考。
《索拉利斯星·K星异客》读后感(三):光之旅人:K-PAX
我觉得,每个有自闭倾向的人都应该是喜欢科幻小说的。在这样一个安静的自我的脑海里,你可以与浩瀚深海的宇宙相遇,任自己的想象翱翔在任何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与未曾发现的外星生物邂逅,生命有无限的变化;UFO可以是一种细菌孢子,脑袋可以是一台电脑主机,记忆可以被移植,机器人可以统治地球,甚至《易经》都可以是未来世界的时间密码。
但是《K-PAX》这本书却让我很伤感,因为它其实是一本披着科幻小说外衣的心理学故事。跟菲利普•迪克那些被翻译的惨不忍读的杰作相比,这本书的译本已经算是不错了。这本书里有外星球,有超能力,有各种奇迹,但是这些都只存在于一个人的想象里,用想象去掩盖的,是无比悲惨的现实,没有前途,没有亲人,没有希望的一个人生。上帝给了他一个如此悲惨的命运,却给了他一个无比美丽的心灵。他可以跟动物交谈,从呼吸里听出别人身体里隐藏的肿瘤,看得见紫外线,懂得治好别人的心灵创伤,让所有人都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然而真正的他,却再也永远无法醒来。
我已经不忍心去看电影版的《K-PAX》,但还是会喜欢日本版的译名:《光之旅人》。
http://understrange.ycool.com/
《索拉利斯星·K星异客》读后感(四):关于科学的看法
这两个故事集中在一本书中有一点点的对比意味。
索拉利斯星:写的很棒,但是不明白封底那个作品幽默风趣这个简介是哪里来的,就这部作品来看,充满了一种对于探索未知无力但不失希望,那种纠结和思考还是挺沉重的。可能是我考虑事情并没有完全从科学的角度来,对于未知事物并没有那种一定要用科学理论来说出一二三的执着,所以对于里面大海拟生物并没有感受到主人公的那种挣扎,甚至想了一下如果是自己身处那个环境,身边可能出现的是谁,而自己的反应估计是将错就错就这样算了吧。一直持有一种不甚科学的想法,就是目前科学仍然是广义的现象总结与演绎,哪怕是得出大一统模型,也只是基于现实世界现实维度的相对真理而已。就好象在二维的直线无法想象三维的事物一样,现存维度对于更高维度的推测都有可能被轻易推翻。所以一边感慨着为了追求真理而孜孜不倦科学家们的执着,一边又在怀疑会不会在一个临界点一切都被打破洗牌重来。
K星异客:和电影相比,各种情节和人物都丰满好多,顺畅很多,Howie的结局比电影版要清晰很多,不是很明白电影版为什么要安排Gene的离婚背景。但是电影版清晰化了异客的身份(为我们所期待),而书中总觉得对K-PAX的描述带着某种贬的成分,看完描述并对那里的期待之情并不如预想中那么大,如果说非去不可的理由只有那个图书馆了吧!且结尾总结也是从多重性格来解释的……我个人是非常坚定的异客拥护者,一切皆有可能。
《索拉利斯星·K星异客》读后感(五):忆第一次到邮局邮购书籍
2005年,豆瓣、淘宝、百度都已经问世,却都没进入我的世界。当时若本地买不到的东西,可以通过邮购的方式取得,不过没有像豆瓣-当当这样的平台。若要取得邮购目录则要从在其他媒介上获得,像贝塔斯曼就是那个时代这方面的典型。四川科技出版社在2004年出来一套译文本,都是世界经典科幻作品,我在福州本地把能收集的都购买了,就缺这本《索拉利斯星·K星异客》故在杂志上获得了邮购目录后(其实主要是邮发代码)于7月12日到邮局去邮购本书。
那是一个艳阳高照之日,空气在颤动,仿佛天空在燃烧。那家邮局,绿油油的招牌,在夏日的风中显得格外醒目。我进去后,发现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个大学生,正把她的教材打包成箱,一箱一箱的寄回去;所以我在邮购前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她帮忙邮局的人封装书籍。最后当所有书都弄好后,才开始叫她填写单据。那时邮局基本上已经开始对邮件进行数据化处理了,每张单都要由邮局工作人员“亲自”输入到电脑里面。结果我等待的后半段时间里就在看那个穿浅蓝色工作服的年轻工作人员不紧不慢地输入大概是八大箱包裹的单据,并伴随着连续数次的电脑死机重启。当她处理的差不多时,才论到我。我说我要汇款,他们就拿张单叫我到旁边去填写,有个年长的工作人员则把几箱书慢慢由外搬进邮局里面。这时从外面进来一个女郎穿着一身白,她来做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反正排在我后面,等我完了才轮到她。我把地址什么的都写好后,在附言一栏写下《索拉利斯星·K星异客》与邮发代码。然后递了过去。接过单的是另一位胖胖的中年妇女模样的工作人员,她把刚才那个小年轻打发走后,重启了电脑,等待进入系统,然后输入我写的东西。当她输入附言时抬起头来问“索拉利斯星?”“对。”我回答。在我后面的那个白衣女郎不禁一阵讪笑。其中又有几次死机重启的“事故”,反正弄了很久,比我想象的还久。没想到我第一次去邮局邮购书籍会这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