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一本由40.00元著作,2003-12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孟子》精选点评:
●儒家精髓~
●我觉得更是一种公共治理秩序,君提供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但是那个道德內醒,推己及人,恕我不能苟同,实践太差
●仁从为人之道变成为政之道 该如何评价? 人性本善乎?本恶乎? 吾善养浩然之气 此气虚哉?实哉?
●第五遍。
●第一遍。浪漫理想主义
●公可跨世界高山,可跨汶川一坟乎
●很美。
●总觉得孟子比孔子更难懂。他是个精分。
●閲
●民为贵,怪不得朱元璋不喜欢他
《孟子》读后感(一):读了孔子的论语 一定要接着读孟子
感觉论语的用词太简略,还是孟子好,有大段的论证和对白,议论文的典范啊。
暂时读了一大半,受益颇多,现在我看来,孟子比孔子开明通达多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还有孟子的 浩然正气,都比较让人认同。
《孟子》读后感(二):南宋复倡孟子乎?孟子乃集道法儒家之大成者也!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作为孔子“隳三都”对象之一的孟孙氏后裔,似乎并未受此影响而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门人,且以承继孔子思想正统自居。“孟母三迁”,断杼求学,留于史册。由此也可见孟子将来个性中有一种不安于传统,不因循守旧,敢于破除旧的藩篱,反抗腐朽势力的君子风范。史料有载,孟子于宋朝时方被抬高至仅次于孔子的位置,称为“亚圣”,其名至明清时最盛,为八股文章必循之经典。
《孟子》读后感(三):512救灾中的名言赏析
512救灾中的名言赏析
这次512汶川地震救灾时,社会上流传着一些将会流传千古的名言。前不久我介绍过一句由一位年轻母亲留给孩子的话。今天,再介绍一句会在中华民族中世代流传下去的名言。
“公可跨世界高山,可跨汶川一坟乎?”
这句名言出自一位仿古文的帖子,该帖是仿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作者身份不详,此文写于汶川地震后救灾捐款的高潮时。当此文在社会上一经流传开来,文中的那句名言便从全文中脱颖而出。人们会记不住全文,但决不会忘了这句名言。这句名言好在哪里?强在哪里呢?
对比强烈。有大款花费无数周游列国爬名山,该大款的财产来源,在仿古文的开篇就作了介绍,大家可去自行查找来看。面对汶川那么多死人,这位大款竟口出拽言。
孟子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老的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叫你挟着泰山去跨过北海,对人说,我不行。这是真的不行。叫你为老人弯腰行礼,对人说,我不行。这是不想做,而不是真的做不到。
世界各国的名山花了数以千万计的钱去爬,却不愿在汶川坟头丢几个小钱,还要口出拽言。用孟子的话叫作“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若钱财都是辛苦钱,“公可跨世界高山,可跨汶川一坟乎?”这句话就成不了中华千古的名言。有人写文章说,有大领导狠批了爬山大款,该大款老老实实的拿出了多少多少钱来了。我不这么认位,自己的辛苦钱,任你怎么批评该怎么捐就会怎么捐。何况在中国,身价上了亿的人,哪个人朝中无人。没人你去试试赚大钱去。
这句名言日后还会发出巨大的作用,会不断对那些钱来的太容易者进行灵魂深处的撞击。
2008年5月24日星期六
《孟子》读后感(四):《孟子》一书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至圣”。孔子被尊称为圣人,与他的弟子及其学派的继承人对其学说的继承传播与发扬不可分。孟子就是其中之一。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虽然他“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章句下》),但他“授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轲列传》),其学说出于子思。可见孟子与孔子思想的师承关系。
在孟子心中,孔子地位非常特殊,《孟子》一书中“孔子”出现了 81次,孔子的名“丘”出现 1 次,孔子的字“仲尼”出现 6 次。可见孟子对孔子的重视。孟子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章句上》)他推尊孔子为“圣人”,且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万章章句下》)
一、孔子是孟子赞美钦佩的对象
《孟子》中的孔子拥有许多美好高尚的德行,孟子非常赞赏他。
孔子有德,以德服人。孟子在《公孙丑章句上》中就以孔子以德服人来劝诫统治者实行仁政,以德行仁:“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孔子重视仁。“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公孙丑章句上》)孟子在此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术不可不慎也”,要自觉选择为仁之术。“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离娄章句上》)“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离娄章句上》)孟子一再引用孔子之语强调要实行仁政,这是他对孔子仁的思想的发挥。
孔子守礼。《万章章句上》:“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孟子在《滕文公章句下》举了孔子巧妙回礼阳货的例子。《滕文公章句下》和《万章章句下》分别举了同一例子,“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而不往也。”孔子赞赏猎场管理员宁可死,也不愿接受非自己所应受之礼。可见孔子对礼的重视。
孔子灵活变通,不拘泥成规,与时俱进。孟子赞扬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圣之时者也。”(《万章章句下》)孔子乃识时务之人。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举了孔子做委吏、乘田等小官时只做该做之事、议论该议论的问题之例,说明“国有道则能者取卿相,国无道则圣人居乘田,量时安卑,不受言责,独善其身之道也。”
二、孔子是孟子效法的典范
孟子曰:“圣人,人伦之至也。”(《离娄章句上》)“圣人是做人的标准。”[2]孟子称孔子为圣人,将其作为效法的典范。
孟子曰:“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章句上》)明确提出要学习孔子。“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彼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滕文公章句下》)孟子以圣人之徒自居,希望像孔子一样捍卫古代圣人的学说,恢复仁义之道、太平之道。《史记·孟荀列传》有载:“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三、孟子以孔子之言行为信条
孟子经常引用孔子的言行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梁惠王章句上》引“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告诫统治者要行德政,不能使民饥而死。孟子常引用孔子的言语来佐证自己,增加说话分量之意。又如《滕文公章句上》:“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孟子引用孔子之语说明君子之德可以带动他人。《告子章句上》引孔子语“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论证仁义之心本存在于人,实际上是为其“性善论”作论证。可见,在孟子心目中,孔子的话就是至理名言,可用来论证自己、说服对方。
孔子具有圣人的品德,重视仁义礼信,审时度势的神圣形象,在《孟子》一书中得到描绘。孟子对其崇拜不已,并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言行的佐证。为其在中国社会至高无上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