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的手提箱》是一本由[加] 凯伦·莱温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90元,页数:1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娜的手提箱》精选点评:
●对纳粹的控诉!
●在旧书店找到的书。
●以为薄薄一册,看到后来却眼睛湿了……
●让我想到安妮了。
●看完了之后好像知道为什么要屠杀那么多的犹太人。好多好多疑惑和不解。
●很小的一本小书,只是打印出来的,没有图片,比较郁闷。是从林达的书里看到的,依然是纳粹和二战,只是这个大屠杀纪念馆在日本,不知他们是否会有南京大屠杀的纪念品呢?
●猫猫快递给我的
●以为简单的浏览式阅读不会带给我太多的感受,结果我错了,这本书让我一直流涕着读完。
●汉娜是幸运的,她的故事流传了下来,而其他百万计的人什么也没有留下…
●那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使我感触很深
《汉娜的手提箱》读后感(一):用图画重返生活
在隔离和集中营时期,犹太小女孩怎样建设心理?
可以梦想,可以爬到屋顶,更接近天空,可以用蜡笔铅笔,重返生活。
对孩子讲解浩劫,实物和照片是最直观的,同时又要照顾到他们的小心灵。这本薄薄的书,图片资料是最好的啦。
:这本书是5元淘到的
《汉娜的手提箱》读后感(二):心酸看完整本书,林达才透露这是儿童读物
读这本书,是《像自由一样美丽》的延伸。同时也是林达的译著,关于二战时集中营中发生诸多故事中最为刻骨的部分。
故事情节的描述其实很简单明了,薄薄的一本书,仅仅花了一天时间就全部读完,直到最后部分看到译者注才反应过来,原来这本书在日本,确确实实就是作为儿童教育读本使用的。关于儿童教育时使用这样一本关于战争和屠杀的沉重话题,林达有着不一样的想法,不过也已经十分包容的去看待和讨论。
一个小小的细节,关于特来津这个地名,林达在写《像自由一样美丽》时,固执的沿用了这个小镇的本名,而没有改为纳粹所取的德文名字;在这本书里,站在译者的角度,还是很客观的尊重原著,使用了一个较长的德文名字。从这一个小细节上,似乎能感觉到林达对于纳粹的下意识的反感和回避。
至于情节本身,嗯嗯,以后拿来做小孩教育吧。
《汉娜的手提箱》读后感(三):一个不幸出生在纳粹年代的犹太女孩儿
这个故事,不是励志的,也没有血淋淋,只是这个故事,让你心碎。
1930年的捷克斯洛伐克还是蓝天白云的。一个叫做John的三岁小男孩儿迎来了一个叫做Hana的妹妹。一家人的生活安静、充实美好。
在家的日子,汉娜很是健壮,很爱运动玩耍,有爽朗爱运动的爸爸、温柔的妈妈,还有保护自己的哥哥,虽然不见得她真的需要哥哥的保护。
纳粹年代的犹太人的故事总是从幸福开始,然后夜深了。。
纳粹一步步的限制着犹太人的行动,他们的生活也难以平静。先是妈妈出门旅行了,然后,他们得到了黄色布条星星“勋章”,汉娜再也不想出门了,她觉得太委屈!犹太人,怎么就不对了?她想当老师,可是,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了呀!妈妈的出门太远了,这天来了一封信,里面有一个干面包做的项链,信里,妈妈说,亲爱的可爱的最爱的女儿,妈妈很抱歉不能为我的大姑娘过生日了,妈妈希望你过得好好的,健健康康。很想拥抱她。。。汉娜其实知道妈妈去的地方很不好,也很无奈。她希望妈妈早日回来。她不知道的是,那项链,是妈妈的口粮。
不久,爸爸也出门了。不是犹太人的姑父顶着风暴领养了这两个侄子侄女。第二天早上,汉娜在叫声中被吓醒,之后却笑了:自家的狼犬穿越了整个小镇一路找到了兄妹两。白色年代的紧张神经就这么得到了安慰。
5月16日是汉娜的生日,没有得到最想要的祝福,纳粹两日后送来了迟到的无人想要的礼物:兄妹两也要开始旅行了。于是,收拾了带有家的最后气息的手提箱,兄妹两走进了深夜。
在集中营的门口,因为不是跟父母一块儿来的,所以,箱子上写上了孤儿的标签。然而,这个孤儿他们还嫌不彻底,相依为命的兄妹两被分开了。如果不让活动,一个院子里的两栋楼就是两个世界,汉娜在饥寒中度日。同一栋楼里还有一个女人,不止一个,只是这一个比较特别,她教孩子们画画,没有什么积极的口号,只是如同《美好人生》里的父亲告诉儿子,这是个游戏。女人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孩子们,心是自由的,所以,后来被藏起来的几千幅孩子的画里,不是像很多大人的那样阴暗痛苦,而是一个个纯真孩童的绚丽。
慢慢的,汉娜和哥哥可以在活动的时候得以见面了。他们每每见到火车送来新的人时,就去询问爸爸妈妈的下落,因为他们心底的愿望一直都在:“一家团聚”。在无数次的失望后,总会有点彩头,一个曾今熟识的女人来了,特别的疼爱汉娜,说你可以叫我妈妈。不,我有自己的妈妈。
再后来,有一日,哥哥带着她见到了一个亲人,外婆,那个慷慨和蔼的银发老人,优雅善良。可惜,这样的环境3个月足以让一个本已虚弱的病体安静离开。除了孙儿,无人发觉。
院子里的天空下,汉娜和约翰都觉得好冷。不久,哥哥的名字出现在被遣送的名单里,汉娜这一次崩溃了,因为希望好遥远。但你要相信,总还是有的,当看到自己的名字也出现在名单里,汉娜请求最好的朋友帮自己清洗干净,这样看到哥哥时,才会显示自己身体很健康。这一次,下了火车,箱子被要求留在了站台上,严密的大门在身后关紧。。
后来的后来,寻找这个故事的人才知道,汉娜的母亲离去的当年,父亲也离开了。哥哥侥幸生存后满心欢喜的去姑父家团聚,然后永远的离开了伤心地。
在林达的《扫起落叶好过冬》中,我第一次得知了这个故事,和那个教汉娜画画的女人。汉娜就这样成为了教师,一个不说话的小老师。
《汉娜的手提箱》读后感(四):记住浩劫:寻找手提箱的主人
人类多有劫难。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仅战争本身让人体验惨痛,更为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普通民众是怎样走向狂热的,生命是如何在如此狂热中变成草芥的。
林达所翻译的《汉娜的手提箱》正是从一个小小的故事里向人们展示纳粹对于生命的摧残以及后世人们的反思。这本只有122页的小书很薄,语言极端朴素,但其中的感情却无比沉重。作者凯伦莱温是加拿大广播公司的一个制作人。她把寻找手提箱主人的故事和手提箱主人一步步走向奥斯威辛的毒气室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讲述。
汉娜是一个捷克斯洛伐克的女孩,她曾经拥有温馨的家庭和快乐的生活,但是,纳粹的集中营吞噬了她的父母以及她自己的生命。她是600万被屠杀的犹太人中非常不起眼的一个小孩子,死于毒气室时只有13岁。如果没有日本东京浩劫中心的馆长石岗史子女士顺着手提箱所提示的细微线索满世界搜寻汉娜的资料,那么这个手提箱就和集中营里无数的鞋子一样不过是概念化的一个冤魂而已。而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她的短暂的生命故事,还可以看到照片上美丽可爱的笑脸,可以看到她亲手所创作的稚嫩的图画。我们更知道,汉娜竟然还有一个劫后余生的哥哥。
光看照片就足够让人心酸的了,更不必说阅读整个故事了,因为其真实而让人心痛与震撼。它再一次地提醒我们人类亲手造就的劫难就在眼前,劫难的血迹应当被历史涂抹地更深而不是被轻轻刮去。
令人感慨地不仅是这个小女孩的故事,还有这个故事的发掘者:日本浩劫中心馆长石岗史子。她在给本书编辑的信中说:“在读了这个故事之后,他们(日本的孩子们)懂得了他们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偏见和不宽容,在日本和世界的其他地方创立和平。许多孩子还给我们写信,他们相信,记住我们自己国家在战争中杀害了许多中国人、朝鲜人和任何其他人的历史,也一样重要。”德国纳粹在西方制造惨剧,日本军队则以把东方变成人间地狱来遥相呼应。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原谅了德国,但却依然警惕日本。人们的警惕有一定的理由,小泉纯一郎对靖国神社的反复参拜反映了日本民众的一种心态。不过,在日本也有像石岗史子那样的和平主义者,他们进行的浩劫教育是一切狂热思想的清醒剂。
20世纪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如此独特,这个世纪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奇迹,但同时也制造了史无前例的各色大屠杀。我们的的确确应当记住这个世纪,记住这个世纪的辉煌,更要记住它的浩劫,唯其如此,我们在21世纪才会走得更加健康。
2006-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