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10 02:15: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的读后感大全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是一本由麦克威廉姆斯 编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选点评:

  ●跟我想象的完全不同,我以为这本书是一个案例一个解析排下来的,结果发现是“案例解析”技术的说明书,对于入门人还是可以起到指南针跟定心丸的作用的,值得一看

  ●枯燥的标题下隐藏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和内涵。

  ●上课的时候老是听老师提起南希的书,读后觉得真的是写的很好。非常实用。特别是自尊,是本枕边书。值得再读一遍。是南希个人从业中的经验汇总。

  ●需要一读再读

  ●内容比较新,也靠谱,不过其实没讲多少案例,而是重点讲解了精神分析的评估要点,是指导型的书籍

  ●简单心理-精神分析-第一阶的必读书2《精神分析案例解析》Nancy McWilliams(从精神分析的四个主要理论视角来评估和理解个案、理解人性)。自我力量:身处逆境却仍能从容应付的非凡的能力。一个有着强大自我力量的人既不因过度或非理性的愧疚而崩溃,也不因鲁莽或感情用事而受阻。非常棒的书,老是看哭。书名翻译得不太好。

  ●难得让我觉得写得很实在的一本书,里面的一些经验与方法值得借鉴。

  ●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真的很棒,写的详细具体,绝对是来自于真实的实践获得,获益良多!

  ●看过的书中折页最多的一本,满纸俱是要义。

  ●每个患者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能拿理论来套。需要治疗师真诚、积极、理解的关注。精分就好像是要潜水到深处,挖出冰山下的潜意识,而大多数还是回溯到前俄狄浦斯时期?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读后感(一):中文书名不太合适,可能会误导人

  1、本书不是案例解析,本书是对于精神分析的分析

  2、本书是个人的论述

  3、本书的论述带有明显的那个时代的印记,以及能够大概了解到他们分析师所处的环境

  作为对比《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是一本典型的案例解析书,且是我所知最好的

  精神动力学相关书籍之一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读后感(二):不错

  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对来访者,咨询师自身,及相互关系的觉察、思考、分析、评估,始终贯穿在现代精神分析治疗的始末。可以看到,作者在书中融入了很多不局限于精神分析以及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认知的,人本的,女权的。。

  然则,翻译的功力还有待提高,译作和原著的流畅行文尚有一定差距。这并不是说译者不努力,只是依旧沿用的是研究生翻译、导师校验这一传统模式。。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读后感(三):精神分析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

  曾奇峰说,精神分析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血淋淋的把人的思想解剖的一览无遗。

  今天在看南希的《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的时候,强烈的感觉到了这把手术刀的厉害!案例中说,一个患者总是重复自己所说的话。后来分析师分析道,因为在他童年时期抚养者不听、不在意他说什么,忽略他,没有对他有足够的关注。所以他必须不断地重复所说的话,以引起别人的注意,确认别人听进去了!太精辟了。我也是这样。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读后感(四):精神分析的基础了解

  家庭疗法,格式塔疗法,理性情绪疗法,人本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采用何种技术取决于患者的人格及异常心理。一旦理解了个性独特的知识,情绪,感知和行为的方式,治疗师就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干预。

  (所有的方法都离不开投情和关注。渴望得到关注在后文有写,抑郁症患者会渴望得到关注。)

  早期把“内省力”当做通往健康的必经之路,治疗双方都想探知“从未想到过的事情”。多数患者是由于他们的主观自由感被蒙蔽而前来就诊的。“你是怎么想的,对此你有什么感觉?”了解自己的感受,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感受,然后自如的运用利己利人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

  (一味的探究我觉得意义不大。不如细水长流的聊天来的巧妙。看提问的巧妙度,尽量减少让患者觉得治疗师眼前一亮的感觉。要尽可能温和。)

  异性依恋与放弃嫉妒。对我的感觉其实就是你现在或曾经对他人的感觉,一旦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应该有助于你了解并改变自己。患者几乎可以原谅一切,只有傲慢是不可宽恕的。推敲患者对我的反应,评估患者对我的临床假设的反应,表达希望并交代治疗契约的实用性。将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转变为哀伤及应对,以现实认知替代病态信念。

  任何治疗,都要制定合理的目标。

  (没有目标的治疗不是好的治疗。)

  潜意识愿望意识化。口欲期(1-1.5岁),肛欲期(1.5-3岁),和俄狄浦斯期(3岁以后)。评估形成个体性格的心理发育情况。区分情感和行为,然后才去不同的治疗措施。 内疚是一种攻击冲动,羞愧则不是。治疗室通过准确识别情感,帮助患者培养对复杂而困难的情感唤醒状态的控制感。

  忧郁和哀伤,哀伤才会令人成长,忧郁会令人丧失自我。

  移情的基调。 反复出现的人际关系的性质,以及从未呈现的关系

  哀悼母亲的养育罪比起哀悼父亲的忽略罪来的更加具体,而且缺少痛苦。

  (比起能记住的,那些没记住的也有其意义。比起了解已经有的人际关系模式,没有的模式更值得深究。)

  缺失什么与拥有什么同样重要。治疗室要从言语中推断其自尊的性质。了解自尊最有效的问题是“你赞赏人们身上的哪些品质”。患者的回答反应出自我评价的要素。

  (这也是了解他人的不错的方式。)

  养育者的行为方式使得儿童俄狄浦斯期的问题无法通过认同得以解决。儿童会在完美的自己和一无是处之间摇摆,他们无法获得完整的认识来审时度势的遵循适当的道德标准,从而形成边缘性人格。

  治疗师的一致性与投情。

  边缘性与自恋型患者会更多的感受到来自治疗师的攻击,而不是关怀。

  系统假设,保留在潜意识水平的有时并不是信念本身,而是最初产生这种信念的人际情景。=---非理性信念的来源以及这种信念如何被用来保护自己免受不存在的危险时,才有可能改变这种信念。

  评价不是看到,看到必须是心对心,感受对感受,是心灵的呼应,而不是头脑对心,更不是药物对心。

  忽视-融合焦虑 轻度的关系链接都担心渺小的自我被吞没。

  双重矛盾--隐蔽攻击

  这些都在破坏一个人对自己的感受的信任。让丰富的事情激活你丰富的感受能力。

  强迫症的表面可能是理智和合作态度,以掩盖其好争辩及吹毛求疵的态度。

  反向,反射形成,投射及移植。

  理解人最深层次的渴望和与之有关的焦虑。抑郁还是自我贬低人格。 支持性,表达性及暴露性治疗。注意在治疗中出现的主要的移情。

  对他人及自身存在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的识别是个性心理成熟和和谐的中心环节。

  反向认同出现在移情里,患者会出现进步。分析,而非得意,(在接受礼物的时候要分析而不是以收礼物自豪)

  认同反应的是一种效仿,关系模式反映出个体如何表达自己与重要客体之间的关系。

  典型行为,发育主线,认知图式,主观建构。 感觉到那些在患者的体验中从未出现过的关系。治疗师要让患者明白他如何把早年的期望带入现在。

  患者对治疗师进行检验,一是检验治疗师是否像患者的不良客体(使患者在儿童期产生病态信念的客体)一样行事;二是患者以自己儿童期受虐待的方式来对待治疗师,然后观察治疗师是否像患者的病态信念一样行事。

  (在依恋关系中,对方更可能出现移情。这部分教会我宽容的去看待他人的缺点,同时要更好的更坚定不移的做好自己,这样才有影响别人的力量。)

  究竟是什么信念导致了检验。

  对患者的归因模式、心理发育关键问题、防御方式、情感类型、身份认同、关系模式、自尊需求和病态信念等问题有一些推理性摄像,并且仔细推敲你的假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