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李鸿章》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10 00:55: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李鸿章》读后感100字

  《李鸿章》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鸿章》精选点评:

  ●功成身退,曾国藩,左宗棠“故得保其世俗之名”,而李鸿章呢,军功赫赫,人气冲天之时也却恰还算是壮年,他没有选择激流勇退,而是一个人扛起一个国家,忍辱负重,殚精竭虑,却也难敌大势亦去,国运衰竭,而一败涂地,屡屡签上丧权辱国之条约,供“天下人”谩骂。

  ●应龙入井 蝼蚁困人 老骥在枥 驽骀目笑 天下气短之事 孰有过此者耶

  ●政敌眼中的李鸿章 相对客观,详细阐述了北洋舰队的实力。

  ●雄论

  ●被梁启超的文笔跪服

  ●文采极高,梁不愧为一代大家,被低估了。

  ●好看

  ●梁在写李鸿章平生事迹时夹叙夹议,叙述得清楚明了,不偏不倚,评价得条理清晰,入木三分,虽与李鸿章是政敌,却能摆脱个人恩怨和政见之别,尽力公平而辩证地叙述、评价这个人物,可见任公史学修养之深

  ●角度新颖,描绘的深入浅出,很有自己的观点,而不仅仅是事实的罗列。

  ●历史的偏见。以一人之身成为万矢之的的大国之将。

  《李鸿章》读后感(一):文言文

  整本书看得懂的人,真看得懂。看不懂的人如我,傻兮兮不理解这个洋务运动的开启者的一生。在我心目中,李这个人半是英雄,半是卖国贼。说他英雄是因为他抗击太平天国的起义,为父了清朝帝国主义者的统治,说他是卖国贼晚年签下如此多的卖国契约。违背了作为中国民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可惜的是他作为朝中重臣,是唯一个能与欧美对面的人,这些条约然不得不由他来签定。作为普通大臣,他自然是合格的, 甚至若是生在盛世,未必不会封侯拜相,但是生在风雨动荡的晚清,他不得不挺身而出,背负了卖国的骂名。可怜兮,鸿章,呜呼兮,鸿章

  《李鸿章》读后感(二):虽不是伯牙子期,犹有胜之

  读李鸿章传后有几点感慨:

  1. 梁启超与李鸿章为政敌,道不同,不为谋,但梁能在李鸿章身后备受骂名时为其立传,不偏不倚地评价其功过得失,是惜英雄重英雄,也是胸怀洒落,光风霁月。2. 李鸿章前大半生得遇伯乐,受曾国藩器重,练淮军,剿发捻,而后主办洋务运动,事外交,成晚晴之巨擘,极尽尊荣;而甲午战争一起,北洋舰队毁于一旦,城下签马关条约,企图联俄制日却签下中俄条约,国弱受辱,挺身而出鞠躬尽瘁,及死身受唾骂,算是敢作敢当的真英雄,却是命途多舛,可叹。3. 有局限,有过失,却不掩圈圈报国济世之心,高风亮节,才华横溢,近代中国,若数英雄,曾国藩,李鸿章应属前五了吧,只不过李鸿章际遇更悲情。

  《李鸿章》读后感(三):岂一人之力

  初高中历史课本上,总会看到李鸿章剿灭太平天国,签订某某条约,但对李鸿章其人却是半句不谈,所以难免得了个汉奸卖国贼的头衔。但长大后,在看,其实并不是这样。孩子只会看好坏,确实是这样...

  正如书中所写,李鸿章有功有过,到底哪方面更大,不必去想这些,看看当时清朝政府所在的环境,想必都会清楚。但李鸿章确确实实是看到了清朝与当时西方列强之前的差距,进而开办洋务运动,但却只是学的皮毛...这不能完全是他的错,朝廷腐败不堪,各自搜刮,以权谋私,岂能是一人之力可以改变。与俄国的交涉,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没有过硬的外交头脑,但当时的政府,除了他还能在挑得出谁呢...这不是李鸿章一人之错,而是整个民族之错...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倘若没有洋务运动,可能甲午中日之战的后果会更难以想象...

  汉奸卖国贼的名号叫了这么长的时间,教科书也该改一改,要不以后拿不掉这顶帽子...

  《李鸿章》读后感(四):名相李鸿章

  19世纪末,中国悲剧上升到了空前的程度,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正是“出英雄”的时候,可是翻遍历史,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大英雄,这未免不是一个遗憾。

  李鸿章,他生存的78个春秋,竟充满了颠沛与沧桑,充满着荣耀,同样,也充满着无奈。

  这个被人们公认为“大卖国贼”的人,竟同时是一位“大爱国者”,他一生所做的事业,剿杀太平军、捻军固然别有争议,然办洋务、创海军,赴欧美,签合约无一不是为着大清国的江山社稷,无一不是立足于这个千疮百孔的名族。

  这种说法似乎有些为李鸿章翻案之嫌,但笔者只想将一个已经被盖棺定论的人物再附着一点东西,以使得他在百年之后能够不拘成见地再做一回人,让这位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完整地再现一次。

  李鸿章一生有三个妻子,个中恩怨是非最能体现他内心情感世界的真实;李鸿章镇压太平军、捻军是可体现其“忠君”之痴情;创办洋务、兴建海军亦可见其为国为民之一片赤诚,此情之切,能体味着方可知之;李鸿章历次签约、赴欧美无一不体现大国大员的身体,体现其为华夏利益呕心之苦亦可见其“高处”之寒。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臣,为人徒,为人师,为人部下,认为长官,多少真情融于其中,又有多少无奈!

  《李鸿章》读后感(五):一生风雨裱糊匠

  对于李鸿章其人,他的争议性是公认的,本书中,应该说梁公所站的立场是非常客观的,即没有过分夸大他的功绩,也没有刻意贬损他的过失,他把李鸿章之一生是非公正的摆在读者面前,也让读者钦佩身处动荡年代中的梁公对于时局有着非常准确和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于历史的研究也有非常宽广的视角!

  如果不是甲午战争,李鸿章留给后世的标签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国之栋梁,军事上,他帮助曾国藩成功镇压太平天国,建立了当时声名显赫,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淮军部队,并一举平定了祸害国家的捻军,政务上,他清晰的认识到中国国力的衰微必须依靠洋务自强,并大力兴办洋务运动,为苟延残喘的中国统治赢得了一点继续喘息的机会,从这些方面来说,李鸿章为当时受尽凌辱的中国现代史增添了一抹光辉,可是外交上的李鸿章却屡屡遭人诟病,甲午战争的战败,北洋舰队一溃千里,然后是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让李鸿章的人生从此走向了顶峰之后的急转直下,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秦桧式的骂名,也许你会说原本李鸿章可以做的更好,但是他却没有做,或者做错了,要不然事情不会朝着如此恶劣的方向去发展,是的,李鸿章一生虽然恪守本分,却过于谨小慎微,虽然勤于政务,却缺乏壮志雄心,他性格的多面性让他一方面以振兴国力为己任,兢兢业业,另一方面却又促使他竭力保全,一退再退,然而仅凭一己之力,又如何挽救一个气数将尽的大清王朝,更何况世界形势已经发生巨变,工业革命陆续兴起,而中国却仍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黄粱美梦不思进取,中国实际的统治者慈禧太后更是一个昏庸无能,只知道维护面子没有一点国家观念的主子,以李鸿章当时的处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许无论进退都难逃悲剧的下场,也许如果遇到清明的政府,英明的君王,李鸿章会是造就时势的英雄,可他面对的是一个内外局势都处在中华名族最最屈辱的年代,从而放大了他的性格弱点所带给中国的影响,然而对于中国现代史,历数朝野,能出其右者又有几人?李鸿章晚年以七十高龄仍为国家奔走,虽然背负骂名却依然游走于世界各地说服他国尽力保全中国领土完整,这又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忍耐才能做到了,可惜了,李鸿章,生在了这样一个不堪一击的王朝末世,也注定了会成为一个饱经争议的人物,历史无法假设,犯过的错已经酿成的后果,也无法随着人们的谅解所抹去,也许这就是他命运的悲剧所在吧!

  走向共和中有一个比喻,一个纸糊的窗户,小风小雨还能勉强维持一阵子,真要狂风暴雨,立马玩完,大清帝国就是那个纸糊的窗户,而李鸿章穷其一生,只不过是这个帝国的裱糊匠罢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李鸿章》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