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酒徒》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08 03:36: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酒徒》读后感锦集

  《酒徒》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酒徒》精选点评:

  ●《小鲍庄》好看,质朴与跳跃的语言,配合的别有韵味。

  ●那个年代,多少有些隔膜

  ●大学 图书馆 四层 多么温暖自在的地方

  ●言语非常好,可惜主题我不大明了。

  ●一丝丝思愁,一片片苦恼,像隔着轻纱帐似的

  ●王安忆的短篇小说也很不错,和散文一样吸引人,有思想,有细枝末节,有感悟,反正我喜欢的东西都有。

  ●好像读过,王奶奶。。

  ●寻寻觅觅,蓦然回首,就在那时,那里,不早不晚,不前不后,不左不右

  ●细腻,用词典雅

  ●作家是个用字的神人,有些很好看,有些离自己能把握的生活有些远,不是那么感兴趣.小说是一种悲壮的抵抗?小鲍庄还是很好看的.

  《酒徒》读后感(一):没什么

  这半年以来我一直在看关于爱情的小说,因为感到困惑,爱情与色情,最后看得是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才终于明白,但明白了什么,不知道。王安忆有着他们那一代人特有的的口气和观点关于性关于爱,了解一些,不错。

  《酒徒》读后感(二):女作家的地域情结

  又是一位海派作家,很多评论人说她和张爱玲很像,可我不觉得。但她身上的上海标签却是十分明显。因为她的小说里面总是有着上海的影子,有着一种化不开的上海气质。

  虽然她也写农村题材的作品,却仍然保留着某种特别的风格与故事的乡土气息难以融合。也许是先入为主吧,我更喜欢她的《长恨歌》,若上海就上海得彻底,这才像她自己。

  《酒徒》读后感(三):非要入土才入定

  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是我看完《酒徒》得到最深刻的体会。

  如何把握人生一个度,

  懂得收放自如,的确是一种完美的人生态度。

  我们似乎容易犯上鄙视上一辈的错误,

  如同那小青年;

  走弯路了,才会从容豁达,

  如同那老人家。

  芸芸世人,

  莫非将要入土,

  才能入定?

  年龄是一种历练,

  经验是一种累积。

  只希望需要的年龄和经验不要太长。

  毕竟,时间是很金贵的。

  对于个人的修炼,还是及早的好。

  宁可少年老成,莫要壮年幼稚。

  仅此自勉。

  《酒徒》读后感(四):说不尽的王安忆

  “渡人渡己王安忆”是二十世纪作家文库一系列图书中王安忆的《酒徒》一书末对她作出的评价。“渡”不免叫人想起佛家的一些意思,不管是渡人还是渡己,难免夸大了写作的意义。在我看来,写作是很私人的东西,只是将感觉转化成文字,甚至是不需要任何理由或目的的。

  人们评论王安忆会提到她在不停地“寻找与发现”,这对一个写作者而言重要且必要。局限于固有的风格和模式算不得什么天才,久了读者会生厌。而王安忆妙就妙在她连让你皱眉头的机会都不给,自己就尝试新的模式了。每读一篇都让你感觉耳目一新,惊喜连连。

  她文中自有一股平常气,说的是柴米油盐,谈的是生活琐事。细碎而贴近。有时对某物的形容,一字足以传神,那字却是我们寻常都挂在嘴边的。自己说只当是方言俚俗,她写出来才知原来是有这个汉字的!不免像他乡遇故知,亲切得不知说什么好了。

  她看上海人看得透,于是不骄傲,不盲目随众。自是冷静却细致入微的述说,却入木三分,句句值得回味。

  这篇评论提到昆德拉小说的观念影响了王安忆和余华。余华也是我近年来很推崇的作家之一,我曾对朋友说过,看他的小说是不会后悔的。也是平常生活的平常描写,回头却是一片苦楚与无奈。王安忆也说:“小说是目的性比较模糊的东西,它不是那样直达目的地,或者说它的目的地比较开阔。说是彼岸,但那是地平线样的无头无尾的一条,终是茫茫无际的。”写作若带了目的,反而被羁绊了,不如信手拈来而智慧毕现。就如散步,目的过强则会错过很多风景,随意逛之没准会别开洞天。武陵人遇桃花源也是信步而至,后来带了目的去寻反是找不着了。

  世上很多事本就无目的,一件事的发生可能就是很多不相干的因素影响的结果,《悲恸大地》里刘德生最后那一跳连自己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好好的怎么会到这一步的?到底命运之轮在哪转错位啦呢?他只是迷路而已,怎知就上了不归路?所以“目的”这个东西太虚渺,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像蝴蝶效应那样让一切面目全非。人可以主宰什么?

  在与人谈到王安忆时曾听得她的《流逝》是极好的,甚至比《长恨歌》还好!看来个人喜好不同罢了,但《流逝》和《小鲍庄》确是王的小说中很好看的两篇。我所指的好看是情节吸引人。但与《长恨歌》中对人情世事的练达及文字给人的感觉比起来终是差一点。这么比较其实很不明智,因为她的不断尝试与创新,她自己的作品竟是不那么容易比较的,根本没什么可比性,她开辟了那么多不同的天地,天地间除了那智慧,彼此间相安无事,也不交融也不冲突。

  以往读张爱玲,结尾处往往来得突然,好似一部戏,才到高潮处突然戛然而止,留给人无限惆怅和回味。王安忆的结尾倒很像她的《酒徒》中描述斟酒那样:“一条线下去,酒及杯沿下一分,再一条线收住,也是滴酒不洒。”

  《阁楼》和《神圣祭坛》隐喻了什么,我曾像战卡佳那样接近过而最终又让它从指间划过。这种寓言也是无目的的,只是写到这了,那些文字精灵们便自己蹦出来了,也许它们连意义也没有,但是看起来又好象说了很多,如项五一般,说得实在太多了!

  王安忆的文字就是这样,明明知道它的好,常常却陷于有好说不出。这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些东西是与读者的经历感情混合了,形成了有个人独特感知的一些东西,这种东西无法分享,因为不同人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就如我一向认为的那样,读者心中接受的那个故事和感觉与作者原来想告诉你的已经不是同一个了,会有偏差。人与人的感觉不同,也正是阅读这类作家的魅力所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酒徒》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