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的第八天》是一本由[美] 霍勒斯·贾德森(Horace Freeland Juds著作,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4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世纪的第八天》精选点评:
●啰嗦得让人想自杀。八卦也讲得不够有趣。
●very impressive
●讲沃森等科学家发现DNA的过程和相关。
●读不下去了
●2007.07 | COL | 很难说历史和文笔哪个更让人激动
●据说是生物学方面的顶尖科普佳作。极为详细地描述了分子生物学创立初期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生动有趣。生命科学史,二十世纪生命科学以及本书,分别在不同时间范围介绍了生命科学,可以顺序阅读。
●波澜壮阔的20世纪生物革命
●简单的语言描述出伟大的历史
●门槛略高,需要有一定的生化基础才能看明白
●那个激情四射,英才辈出的年代,物理学的拓荒者,在薛定谔的感召下,在生物界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创世纪的第八天》读后感(一):见识优秀的科学头脑
借助作者的叙述,我们仿佛置身于当年的伟大变革潮流之中,看这帮科学家们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尝试解决问题,看他们如何想象、分析、批判,进而探索出新的世界~
认识历史,发现教科书之外的更多真实。
所有热爱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的人,都会被这场奇妙的精神体验震撼~
《创世纪的第八天》读后感(二):一些与此书相关的基础知识
1、生命的主要构成是蛋白质。
2、蛋白质是由RNA根据遗传密码转译而来。
3、DNA构成遗传密码。
也就是说分子生物学关注的主要是蛋白质、RNA和DNA,书中的章节的顺序正好与此相反。具体请参看维基上的有关条目。
一些感想:即使是最微小的生命,其复杂性和精巧程度也远远超过我的想像,人类可以建造摩天大厦、航空母舰、航天飞机,但是却不能制造出一个最简单的生命。如果你想了解有关生命的秘密,就来看看这本书吧。
《创世纪的第八天》读后感(三):印象比较深的几个细节
《创世纪的第八天》强力推荐,是第一本我看的时候会做笔记的书,里面每一位科学家的态度及思路对我来说都是绝佳的科研入门教程。下面摘些有意思的细节:
1.我第一次发现以前对DNA结构的认识是错误的,DNA的两条链旋转方向是不同的。DNA结构发现史很有意思。其实沃森最早的双链模型很有问题,而克里克指出了其在对称性方面的错误,但沃森的结构化学学得估计和我差不多,一直理解不能。双螺旋最后的结构还是由克里克做出来的。由此可见,术业有专攻,合作很重要。
2.鲍林搞出个三链的结构,发的文章里错误百出,沃森看完后就一句评论话:“巨人不懂基础化学”。
3.讽刺的是,鲍林在之前证明蛋白质的α-螺旋模型是正确的而否定了布拉格的模型时就说过,布拉格不懂结构化学的基础知识在乱整,让布拉格很是蒙羞。可惜后来自己也犯低级错误了。
4.而鲍林没能得出正确结构的主要原因是拿到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案不够漂亮与引用数据有误。沃森也是很巧地在罗莎林·富兰克林的实验室看到一张被忽视的衍射照片,一眼就从这张著名的照片里看出了DNA的螺旋结构。当晚他就骑车到学校,再从后门翻进去开始构建模型。不过从此也引发争论,认为对罗莎林·富兰克林不公。
5.罗莎林·富兰克林是当时第三位独立研究DNA结构的科学家,在做X射线衍射图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是一位具有悲剧命运的女科学家,在当时对女性还不能接受的科研环境里,以超乎常人的努力要把DNA结构解出来,可惜天道不酬勤,数次走上歧路,最终离真相只有一步之遥,后来英年早逝。而《创世纪的第八天》作者评价道,她需要的,只是一位合作者。长叹!
《创世纪的第八天》读后感(四):灵光消逝的时代
标题是本雅明论摄影的一本书的名字。
开学时闲来无聊又翻看了本量子力学发展史,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顺道把化学史和生物史也都略微看了点。这算是三年来暗淡的读书生活中唯一的闪光点吧。
首先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翻译实在是烂。基本的语法错误就有很多,更别提潜在的专业术语、常用词组的错误了,我自己也是强忍着把它看完了。对于这么一本显得略为深奥的科普读物来说,这一点足以扼杀大部分人阅读的乐趣,更别提知识上的增长。
不过,瑕仍不能掩瑜。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是本好书!虽然最初看这本书是抱着了解历史的目的,但却发现它给予的远远超过了那段历史。最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作者和书中的主角们有着深厚的友谊。可以说,作者“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从中可以看到不同实验室之间的交流,科学家思想的碰撞,这些是怎样一步步转化为伟大的发现的。如果说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发展仍然闪现着个人智慧的光芒,那五六十年代分子生物学这些重大发现的背后则是群体的协作。这也应该算是科学发展的趋势。科研工作越来越趋于职业化,脱离于贵族纯粹好奇心的追求。科研资金,尤其是基础研究的资金,通常来自于国家拨款。这就面临着国家实用性的压力。与这相伴而出现的,是科学研究竞争的加剧,文章发表的迅速增加,“这里弄上一小步,那里搞上点资本,再从别处搞些改动,每个小步骤都发表了一篇小文章”(p429)。
因此,最后,作者是以伤感的语调结束这本书的。那个“具有智慧目标和激情的小团体”的噬菌体组,是“20世纪唯一真实的乌托邦”。这一“黄金年代”,“单纯”,”乐观“而且”开放“。然而现在确是”无耻年代“,我们失去了风格,失去了领导者的魅力。
《创世纪的第八天》读后感(五):贵族时代的光荣与挽歌
所谓“创世纪的第八天”,当然是化用了《圣经》中上帝花费七天时间创造世界的神话故事。书名把20世纪的分子生物学革命推崇为上帝创造世界之后最重要的事件、以至于应当列到创世纪的第八天中去,作者的苦心经营可见一斑。
这是一部通俗的科学史,又是一部严谨的畅销书。对于一般作家而言,科学史总是创作历程中的畏途,而当代科学史尤甚。这不仅仅是因为现代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分野越来越大,而且是因为当代科学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种状态:随着知识总量的爆炸式增长,从前那种天才人物并世而出、单枪匹马建造科学大厦的传统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众多研究者和博士生们通过辛勤的添砖加瓦和频繁的相互交流完成巨大的科学拼图。这种状态导致了没有任何人能够对自然科学甚至是它的某一分支一览无余、进而从历史的高度认识和分析科学车轮的前进轨迹。
巧合的是,20世纪的分子生物学革命,既是旧时代的最后一次“英雄”行动,又直接开启了生物学崭新的研究范式。霍勒斯•贾德森,这位眼光老到的专栏作家,的确看准了这段科学史具有的黄金价值。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沃森和克里克,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天才人物。如果对比一下沃森的《双螺旋》和这本书,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沃森笔下的分子生物学革命更像是现实版的戏剧,而《创世纪的第八天》才更像真实的历史。究其原因,即使是功成名就的大师巨匠,都会有自己的偏见和盲点,也难怪他们笔下的科学史总是互相抵牾了。而贾德森作为科学研究的局外人,通过大量真实的访谈和调查,并进一步条分缕析、娓娓道来,用研究社会科学的严谨办法为我们呈现了更加鲜活的历史事实。
更加重要的是,《创世纪的第八天》没有满足于将事实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出来,而是将材料精心编排成科学发展历程的化石图谱。展卷读来,能让读者深刻的体悟到这场革命的来龙去脉,身临其境地认识和熟悉在这场革命中科学研究范式的保存和转变,并进而对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方式建立起具体而微的了解。围绕着中心法则的三个核心问题(DNA、RNA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作者从让人眼花缭乱的人名和众说纷纭的事实细节中逐步归结出分子生物学前进的主流方向,同时不忘那些值得关注的支流。当你潜心在作者潜心构筑的文本中漫游时,一幅分子生物学革命的画卷就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了。
作为一本畅销书,《创世纪的第八天》吸引那些非学术圈子的读者的原因也许是其中丰富的“非学术”和“半学术”细节,满足了大众对于神秘的学术圈子的窥探欲。在贾德森的笔下,原本应当端坐在科学史的画像中不苟言笑的科学家们化身为一个个活生生的普通人,科学本身在这种人情世故的润滑中也变得不那么面目呆板了。作为一名记者,贾德森对于学术文化和科学风气的观察,有时候比身在局中的科学工作者还要深刻。他将现代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师徒关系、人际圈子、社会地位乃至学术交流的“潜规则”一一挖掘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对于有志于从事这一方向科学研究的青年人来说不啻为绝佳的导游图。
然而,作者也有一些遗憾。当现代生物学进一步前进的时候,分子生物学革命时代的彬彬有礼和绅士风格逐渐让位于更大规模的唯利是图和急功近利。《创世纪的第八天》力图展现一个错落有致、精细文雅、能够良性发展的科学社会,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尽力保护这种科学文化。但知识的飞速积累势必将原先发轫于科学精英的革命推广到普罗大众,而这就无法避免对于贵族式的科学文化的破坏。对此,作者是有着悲观主义情绪的。(待刊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