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选》是一本由李清照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元,页数:108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清照诗词选》精选点评:
●我从初中时就很喜欢她的词,以前经常幻想她的样子,呵呵.她的命运还是悲惨的.幸福的婚姻生活因为老公的早逝而结束.一个女人,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吧
●李清照是双鱼座,庭院深深深几许。
●我想我还是有些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吧,虽然喜欢东坡,辛弃疾这类豪放派的词句,可是面对她的词句,依然觉得,像初春的融雪,天真而有些回味。 前后期的不同风格,依旧让人感慨或欣喜。
●我也变得多愁善感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女子让人不得不爱。
●最喜欢的女词人,勇敢坚强有才华,敢爱敢恨有骨气,写的词我最爱醉花阴。
●诗词很美,很喜欢的一位诗人
● 这是一个极富才情的女子跌宕精彩的一生。潮起潮落,经历生生死死,她便如一片深秋的静叶,在百年起伏的历史中,默默凋零。我们铭记,她在春风中起舞,在夏日里荡舟,以及……未等到寒冬纷飞的雪花。清照,安好?
●我在想如果中国古代没有秉承女子无才便是德,而是让女性普遍受良好教育,将对当今社会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形成什么样的影响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诗词选》读后感(一):婉约派中的豪情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是为数不多的女诗人。后人把她归于婉约派,她的身上有小女儿的细腻娇羞,诗词中会发现有很多闺陈设的反复使用。粗粗一数瑞脑香就至少在四五首中出现。她的身上也有一股烈性,苦苦证明赵明诚的清白,举报告发第二任丈夫, 能写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句的女子,胸襟必然不一样。如为男儿,她定会有一番大作为。
《李清照诗词选》读后感(二):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那首《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还有那首《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尤爱李清照
《李清照诗词选》读后感(三):秀影茕立,凝眉终古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秀影茕立,凝眉终古”这就是易安居士的形象。这朵于历史大河中开放的始终散发着幽幽清香的女儿花,很难使得一个人不被她深深吸引。 吸引我的,是她喷珠漱玉的词章;是她澄明清透的心性;是她凝眉轻蹙的倩影。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强敌临境,国脉衰颓下的八咏楼,她登临其上,再难生起“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的博雅风华,填塞胸臆的唯有漫天匝地,茫茫无际的国恨家愁。 时光穿透近九百年,我仿佛看到了这位已过知命之年的女词仙,她面带倦容,风尘仆仆,两弯凝眉似蹙非蹙,一腔悲抑残形消骨。 生怕离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她少年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苦。一语谓之“忧患得失,何其多也”。其诗其词其人,非一个“愁”字所能概括的,可以说极为繁杂丰富,情思深远。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这是她少女年华的娇憨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这是她内心的苦闷与骚动。(爱情这位不速之客终于叩启了她的心扉,撩拨着这颗多情易感的芳心,“醒时空对烛花红”当是她春情萌动的伊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她倾诉愁肠,思恋负笈远游的丈夫的闺怨。同样的情境的还有: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最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谓万斛愁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她晚年的凄清孤寂。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或许,李清照的端庄典雅、凄清之美,她那灵明的心性会同她的词句一起,终古滋润着浊世人群的心田。
《李清照诗词选》读后感(四):宋词中的女神
前段时间,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热播,虽说对电视剧一点不感兴趣,但只那句一直在心中流趟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足以让我穿越历史,寻找我的宋词女神——李清照。
她从宋词中走来,用雅致和才情穿过历史的迷雾,向我们款款走来,展现女神的魅力。
是女神,拥有绝世容颜。
李清照没有画像传世,我们只能推测想象她的容颜。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书香世家的出与身与熏陶,使她气质高贵,感知细微,她应该善于体验美、制造美。再感受一下她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理所应当的拥有绝世的容颜。看看这些文字: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怎敢相信,能写出这样文字的女人没用绝世的容颜、绝世的气质!
她是女神,拥有少女的娇美与才女的雅致。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者起身写一封情书,然后又到后园里去与女伴斗一会儿草。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
一个晴朗的夏日,她走到了户外,郊外风光旖旎,她可能太过沉迷,不觉喝醉。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她泛舟湖上,醉眼迷离,竟误入藕花深处。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又一个雨疏风骤的夜晚,她喝醉后便沉沉入睡。早晨醒来,问起一院的海棠,“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肥红瘦才是啊!”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为花而嗔,为花而喜。醉也好,醒也好,不变的是才女的风姿。
这个不世出的女神,洒脱而随性,恣意而率真,完美的诠释着女神的定义。
她是女神,理所应当的拥有甜美的爱情。
她的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在那个没有自由恋爱的时代,这样甜美的爱情,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甜美的典范爱情。请看这首《醉花阴 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词。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这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个流传极广 故事,不是就是无数女孩心中憧憬的爱情童话吗?相爱相知,水乳交融,携手共进,不正是成熟爱情的典范吗?
她是女神,拥有不让须眉的家国情怀。
女神不仅有小女子的娇媚,也有不让须眉的家国情怀。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靖康之耻,宋人南迁,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江河破碎,颠沛流离途中,男人们懦弱畏惧,反衬出女神的风骨她留下了让无数男儿汗颜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神也有汉子的胸怀,何等的豪迈,何等的气概,女神之美,美在风骨!
她是女神,用情怀把磨难 沉淀成诗。
茫茫尘世,只剩下一个弱女子独自面对。战火纷飞的岁月,她如同一叶浮萍在凄风冷雨里独自飘零。丈夫去世、遭遇渣男、世人不解、孤寂萧索、忧愁悲凉,她活得很艰难,她的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但是,她是女神,她有才情、她有雅致,她有心胸,她有情怀,她把这些,都化作文字,都沉淀成诗词,近千年来,被人默默吟诵。
让我们再读读她的代表作吧,读读那首《声声慢》。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愁,在她这里,是生活的升华,她更用自己的感触,把自己的文字升华成汉语中“愁”字的完美诠释,是的,她用情怀把自己沉淀成诗,沉淀成美,沉淀成 “女神” !
她就是我的女神,穿越历史,从宋词中走来的女神,李清照!
8人点赞日记本
《李清照诗词选》读后感(五):别说李清照二婚不幸福,她头婚也谈不上幸福
夜读诗词,忽然看到李清照的简介,瞬间浮想联翩,对她的情感隐私产生了熊熊燃烧的八卦之火,忍不住拎起搁存已久的洛阳铲来。经过一番刨土挖坟,答案呼之欲出。那就是——别说李清照二婚不幸福,她头婚也谈不上幸福。
因为那个看上去跟李清照珠联璧合的赵明诚真的不爱她。
起码在我看来,他对李清照远远不算爱。
作为家喻户晓,古今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赵明诚与李清照,他们的结合既有志同道合的感情基础,又有门当户对的阶级成就,还有郎才女貌的天作因素(李清照生父进士出身,《宋史》中称他“自幼俊警甚异”,证明李老爹乃是高学历高智商高个子的帅哥一枚,又娶了宰相家的千金为妻生下李清照,可想而知,年轻时候的李清照定然是“高瘦白秀幼”一类的冷艳型美女,再加上满满的书卷气,天生的大家闺秀范,纵然称不上绝代佳人,也定然是百里挑一的女神级),加上俩人年纪相差也不大,赵明诚比李清照仅仅年长三岁,俩人二十左右就解决了终身大事。结婚之前,俩人还打破了封建体制的桎梏,面对面的相亲了一回(赵明诚借口请教李父学问跑到李家,正好撞见荡秋千玩的李清照,李清照羞涩躲闪,慌得鞋子都没穿好,跑回绣房门边,还不忘回头多看两眼赵明诚,只是拈起一支青梅假装嗅闻做掩饰)。如此纯情浪漫,足矣把日子过成诗的才子佳人,他们的婚姻应该是恩爱的,幸福的,天长地久的。如果这种结合再出什么幺蛾子,世上还有谁能相信爱情?
偏偏,世事就是让你感到莫名其妙,不合逻辑的啪啪打脸。虽然赵明诚与李清照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他们的爱情逐渐被现实消磨掉了。否则李清照不会留下那么多的抱怨于字里行间。
首先赵明诚没啥钱。他们刚成亲的时候,赵明诚还是个太学生,每到月初与十五回家跟李清照团聚,就需要把衣服典入当铺来换取生活费。这生活费里还要空出一些去相国寺购买碑文。李清照感慨“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与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葛天氏之民就是指他们过着原始社会里无为而治的日子。无为而治,自然是滋味清苦。李清照婚前在娘家养尊处优惯了的,婚后却要饭蔬衣练,一切从简。偶打牙祭,也要倚靠赵明诚买碑文之余带回来的“果实”——或时令水果,或地方特产。李清照后来回忆这段新婚生活,情不自禁地用了“咀嚼”二字。迫于生计压抑食欲,纵是有情饮水饱,日子久了也难免意难平。好在,俩人感情在这个时期还是非常融洽的。起码她说过她与赵明诚“会意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他们夫妻致力于收藏文物书画,精神层面的富足多少淡化了物质层面的匮乏。可惜人的欲望是不断滋长的,人性的底限也是试探不起的。当赵明诚做了官,他与李清照的婚姻就遭遇了政治方面的考验。
那时,北宋发生了著名“元佑党争”。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因反对新政,被贬为庶民。赵明诚他爹赵挺之遭到奸相蔡京的迫害,以“力庇元佑奸党”的罪名被罢官查办,不久染病身亡。赵家兄弟三人也被革去官职,遣回故土青州。李清照根据朝廷的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通婚,元祐党人子弟不得居京”,与赵明诚一起回到青州。
青州依山傍水,远离京师,名胜古迹众多,反而让李清照心喜欢生。她借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把所住房屋取名为“归来堂”,并引用其中一句“审容膝之易安”,将居室称为“易安室”,自号“易安居士”。赵明诚也趁机出游访古,搜集金石文物、名人字画,撰写《金石录》。这对小夫妻在青州过了十年岁月静好的光阴,却不料宦海风云变幻莫测,赵明诚后来又得到机会做官去了。李清照未能随同,不得不与赵明诚分居。问题就在分居之后发生。赵明诚对李清照的感情有了变化,有了“章台冶游”之嫌,就是犯了成龙所说的很多男人都犯过的错误——去烟花之地找女人,也有一说是纳妾。
李清照得知此事,心有不甘却无可奈何。北宋的官场有一条奇葩规定,即地方官不能携带家属上任。导致北宋官员纳妾买婢之风长盛不衰。李清照为了排遣郁闷,写下了《多丽》一词: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这首词明里歌颂菊花,实际暗含酸楚。因为有微红醉脸的杨贵妃、娇柔愁眉的孙寿,偷香的韩令、傅粉的徐娘妄图与孤傲高洁的白菊花比美,下片又连用两典,一是陈交莆于汉皋山下的艳遇,二是班婕妤因赵飞燕而失宠的故事,借此发泄自己被赵明诚辜负的不满。
即使后来,李清照与赵明诚得以重聚,她的精神状态,也未有好转。人事的多年沉浮与世事的阴晴圆缺,早已让一个“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纯情少女蜕变成为一个动辄“泪湿罗衣”的怨妇。她察觉到赵明诚与她感情变淡之余,为人心性也大不如前。她在《感怀》一诗里如实写道:“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何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我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那个曾经将学术与艺术作为毕生追求的赵明诚已经消失了,如今的赵明诚每天奔波于酒宴之中,醉心于钱财当中,一天到晚除了蝇营狗苟无所专注,李清照为此大失所望。加上二人长年无子,难免生出许多罅隙。没过多久,李清照独自一人,又回归了青州。
其实,男女情爱由浓转淡,乃是古今许多夫妻均需体验的过程。唐朝诗人李冶曾经用“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来形容世间复杂而又脆弱的情感关系。只是其中复杂之味尚可忍耐,脆弱之处却令人难以想象,空叫人瞠目结舌。
公元1129年,已经身为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得到调任湖州知府的命令。按照惯例,他应办理好交接手续再离开湖州。却临时得到消息:御营统制官王亦准备阴谋叛乱。赵明诚一听,二话不说扭头就跑,不但置全城百姓的安危于不顾,他的老婆李清照也同样被舍弃。待到叛乱被镇压下去,赵明诚被朝廷革职,不久又任湖州知府。李清照在送别之时大喊着问他:“假如城里局势紧急,我该怎么办呀?”赵明诚却戟手遥应曰:“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实在万不得已的话,你就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庙祭器和礼乐之器,你必须得抱着背着。如果我这些心爱的宝贝毁了,你也就自戕谢罪吧!)”遂驰马而去。眼见成婚多年的丈夫如此懦弱与凉薄,李清照负气含恨地写下了千古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还有个更极端的例子:当赵明诚急吼吼地赶到宋高宗驻跸的建康,他身体却不争气地病倒了。李清照赶来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入膏肓。他去世之前写了首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就是没给李清照留下什么财产。在这方面,他连曹操都不如。曹操好色一世,临死不忘妻妾,特意在《遗令》中分配遗产。他给小老婆们一些香料,鼓励她们学习编织鞋子换钱度日。李清照在赵明诚处,收获的仅仅是原配赵夫人的虚名与为他保存金石古物的责任了。
所以李清照不得不伤,不得不哀。她从46岁起就没过一天舒心的日子。她因自己的婚姻失望,她因自己的未来绝望。她宛如忘望宇杜鹃,声声泣血:“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到了52岁,她已是耄耄嫠妇,又以不胜凄凉愁苦的笔调写下《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夜读《漱玉词》,我替李清照感到悲凉。忘了是谁说:“才子而美姿容,佳人而工著作,必不永年。”这话细细思量,着实难以驳倒。尤其是灵性十足的才女,想在爱情里得到救赎,基本是痴心妄想。想在婚姻里求得美满,也是难以实现。
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终归是内心强大,方觉世事圆满;终归是自我救赎,方能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