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第7版 下册)》是一本由[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8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球通史(第7版 下册)》精选点评:
●一本书让你建立自己的全球史观。
●人人必读之经典,行文大气、准确、简练、优美之无可挑剔。力荐力荐
●一本十年前放到书单上的书在今年需要地铁通勤的条件下一点点读完了。只是历史文盲如我,怀着知其然而忽略所以然的态度去读,难免学到的知识比书中少了不少。
●读了3-4章
●对于了解历史不错。
●让我在高中时期对历史的认识有一定飞跃的书。。。比教材有趣多了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史观」 经典中的经典
●其实没看完
●主要是为了恶补拉美史。然后发现没啥拉美史内容,继续找书看。
●把事件联系起来 历史就会更加有趣
《全球通史(第7版 下册)》读后感(一):学习历史
FPA Capital Fund罗伯特•罗德里格斯说:巴菲特的老搭档芒格曾经在他读研究生阶段亲自教授投资课程。一次下课,Robert 问芒格,除了现在做的所谓研究,怎样才能成为更好投资者。芒格的回答很简单,学习历史。罗伯特•罗德里格斯现在的感悟是,“学习历史,就像你的一位老朋友,可以帮助你更加自信,不会害怕失败,从而做到在这个行业里与众不同”。这确实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历史书籍,有助于掌握全局观念,有助于思考未来。
《全球通史(第7版 下册)》读后感(二):今日经典:《世界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
推荐理由:斯塔夫。里阿诺斯是西方史学家中又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这本书好在可以帮助我们站在月球上俯瞰地球的历史变迁.有的东西,离得越远,看得越清晰。历史学家只有仰望星空,才会不只光顾着看着脚下,失去了最珍贵的灵感。历史是由谁来书写的?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在我看来,历史其实就是“历史”来书写的。第一个历史是指历史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而后一个“历史”才是真正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一种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个就好比柏拉图的“理念”,康德的“理性”,海德格尔的“存在”是一样的道理。最优秀的历史学家,才拥有超人的智慧和直觉,去触摸到这个真正的“历史”的脉搏。
《全球通史(第7版 下册)》读后感(三):一些关于??的思考——《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关于历史悠久
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一种自豪感由然而升!只是一直我都没想明白,为什么历史悠久是一件好事。这应该是一个中性的词吧。有多长的文明,其实也意味着有多重的枷锁。每一个突然强盛起来的国家,都没有什么“悠久的历史”。因为他们更缺少拘束,更缺少抵抗的力量——包括内心和外界。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点,而最近的例子就是美国。
然而我们也不能否定我们的文明。当然,想否定也是否定不了的。因为这些东西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基石,人民的血液。
并且,由于文明我们有一个许多国家所缺乏的优势——生活哲学。中国人生存意识的优良,是许多西方哲学家所羡慕的(呵呵,是吧。一时间也想不起是从何得知的……)虽然现在已经不容乐观了。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袭,我们意识形态的改变已经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了。从传统文明中寻找智慧,个人觉得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近来百家讲坛的于丹说论语,这种节目的流行。也许,正是说明了,人们也逐渐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即使是潜意识的。
顺便说句,我其实是相当讨厌中国传统文明的。也许原因更多不是因为文明中那些糟粕,那些令人厌烦的东西,更多就仅仅是因为叛逆。总之就是讨厌。
关于中国
虽然我早已经知道我们在欧亚大陆的最东边。但当斯塔夫里阿诺斯说中国之所以能文明没有像其他古典文明一样断绝是因为之一是——中国地处偏僻。偏僻?!好奇怪的感觉。虽然我早知道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其实我潜意识里,依然有中央之国的“自豪感”。到这个时候我才发现。为什么他说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般有着这种对着未来毫无理由的强大自豪感,而对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一无所知(清末)。现在虽然已经清醒了许多,其实依然还不够清醒。我就是一个例子。我应该算是非常“媚外”的了,依然如此。何况还有那么多对外国东西一点不了解,还陶醉在“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自豪感中的人呢?
不过总体上来说,我觉得中国人正以一种自信,乐观,理性的姿态面向世界,走向未来。我很欣慰……。吐吐……
看我又自以为是,自命不凡了……。我其实也很惭愧,不过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想改也改不了……
关于文明
我们是不是陷入了一个误区,失去了清醒的,置身事外的理智。我们是不是逐渐越走越远,而忘记了我们本来的目的?
正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争论。我们是不是忘记了一件事,无论什么主义,目的在于更好的,更幸福的生活。也许我们根本不需要什么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什么样会有更好的生活。那我们就应该怎么干。别的,统统靠边站着去。社会身上已经被我们加入了太多的东西。我想,有必要用奥卡姆剃刀来剃一剃了。
文明究竟在人类社会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团结是因为它,战争也是因为它。又得用二元论来说它了。我先吐吐……。实在是非常讨厌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事情总有两个方面,我们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问题这样的话,可是我自己也不得不说。算了,地球人都知道我要说啥了,不说了!又不是什么有意思的创见。
不过我还是要说下从这书中,给我的一点对文明的感受。也就像我以前我想的,文明是不是就是一个饮鸩止渴的过程。
人口暴增,这是每一次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的标志与结果。个人所占有的资源减少。
然后资源不断被发现,发掘。
再然后又陷入了一种人均占有资源的匮乏。
再然后,我们只能以通过分工等一些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来生产制造,维持全人类与自己的生存。
再然后,又是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又有一次大的飞跃。
然后又陷入这种循环……
不过,我还是坚持以前的一个观点:人类物质社会的发展,是人精神发展的产物。是精神发展的客观体现,表现,物质化。
打字打烦了,白天也没状态。就到这了
《全球通史(第7版 下册)》读后感(四):关于幸福,关于前行,关于工科生,关于工具
这本书上个月终于磨磨蹭蹭的看完了,写的非常简洁,很多意见我个人非常有感觉,真心是本好书。印象最深的点有以下3个。
1 生产力和幸福的倒挂
远古的时候,食物采集者时代的人们过的非常舒心,首先吃的食物更健康。因为都是在山林里面收集,各种水果坚果虫子……大自然的馈赠如此丰富,远远超过了人们种植的品种,因此营养非常均衡。
工作时间非常短暂而且随意,人和人之间互相帮忙种种菜什么的也很常见,男女基本没有差别,工作根本不是个负担,大部分时候都是玩,这样就足以吃饱喝足,可以整天谈情说爱,喝酒跳舞,这就是古人的生活。
而之后各种技术也在慢慢的进步,人们的物质财富也有了积累,而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的生产资料的剩余反而导致了部族首领对于剩余价值的占领,也就渐渐的有了私有制,有了对于物质的争夺,有了阶级,有了不平等,有了苦难,而这一切不是因为生产力的匮乏,而恰恰是剩余价值所导致的。
奴隶社会的底层人民过着非常痛苦的生活……,并且现在的最底层人民的生活也还不如原始人,如我调研过的环卫工人,全年无休早4点起床,晚10点收工,中间有几段休息每天10小时的工作时间。
不得不说怀念古人的生活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然而生产力已经到了如今这个样子,到了如何分配都成了个巨大的技术和执行的难题时,我们已经无法回头了。
我不知道马克思对人类远古历史到奴隶社会的转变的了解有多深刻,而恩格斯甚至写了《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可他们都相信共产主义的到来,相信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人民终将回到过去那无忧无虑的日子,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下这个判断的,我也不知道未来人类又会冒出什么新的科技树,只是希望,那样的一天会到来吧。
2 黑暗中的进步与后退
被烧死的布鲁诺不是什么科学志士,他信太阳神,他是泛神论者,是个真。狂热的异教徒,所以他挂了。(不是这本书里面看到的但是很符合……)
同样,文艺复兴的人们并没有刻意强调人本主义,冲破缰绳,都只是慢慢的推进慢慢的前行,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很多时候都是歪打正着。中世纪的教士们都是最优秀的学者,教会的庇护提供了日后科学研究的基础。
没有人在当时就能认识到自己做的会对未来产生什么影响,有的时候你想做的很多,其实你做都是错的,有的时候你没想那么多,恰好,偏偏就站在了历史的前面。
说到倒退,不得不说,最近其实也在看慢慢刷的另外一本书。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目前看到的一个有感觉的点,就是,希腊人的美学是讲究模仿自然的(艺术对现实的再现)。而到了罗马,人们很崇拜希腊文化,就开始模仿并且发展希腊的美学符号了,
美这个东西变得空洞化,形式化了。中国其实也差不都,诸子百家时候很多人都说顺天,师法自然blabla,而后来大多是跟屁虫。
总之就是不崇拜自然改崇拜人了。这样一下子境界和眼界就差了好多,我们建筑系照样如此,学习别人方案的多了去了,学习自然的少的可怜,虽然主要是因为……太难转换了。
3 工业革命与工科生
这部分其实是我最有感觉的地方。
这书谈到工业革命时候,很开头就是一句话,工业革命的诞生不是因为牛顿,不是因为那些理科的学究们,那些早东西已存在多时。真正的推动力是蒸汽机,是珍妮纺纱机。
工程师和资本的力量真正推动了工业革命。士农工商,原本社会阶级中最底层的两者的结合,却者真正爆发出了无限的能量,不过资本家我对他们不老熟悉就不提了。
在古时候工匠们无论在东西方都是为人所看不起的,他们负责盖房子,设计衣服,做鞋子,做船,做木工活,搞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形而下的东西,粘结各种琐碎的事情,做世界的链接者。
而事实上,他们才是一群真正发挥自己创造力的人,自然具有的较为稳定的规律,相对于自然具有的丰富的形态而言,实在是太稀少了。而万物却就是被这几根针针线线所编织造就,大自然的本质其实更接近工匠,因为自然是动态的,自然是不断的变化的,自然中的万物生生灭灭。而研究是很静态的活动,看看目前的各种研究成果,什么原子分子夸克,也都是很还原论的东西,对各种模型的研究也是努力凑个符合实验结果的。创造力其实是很稀薄的。
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本体的方面和自己同世界的连接方式。有意思的其实从来不是他自己单个,永远是那些美妙的神奇的结构。还原论是一种特别呆滞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所以基本上就是,理科生研究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工科生研究世界应该是怎么样比较好的节奏……
所以其实工业革命的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事情就是,工科生(工匠)阶级地位的崛起。这帮真正创造世界的人终于不再低人一等了,于是我们嗖嗖嗖的就来到了今天。
关于工具的地方先pass
以上就是最有感觉的地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