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美》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言之美》精选点评:
●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一章与谈美重复
●这本收录的文章,都比较轻松些。但是仔细嚼嚼,是能有味道的。(我好像标记了太多朱光潜的书了)
●熬夜来看...
●这一辑的书籍 皆适合收藏细读
●慢慢走,欣赏啊!
●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慢慢走,欣赏啊!欣赏自己与自然在一起时的联动,欣赏看似平凡事物中的情趣,欣赏知情意中的真善美,发挥性所固有,自由地生长...
●见解如“演戏与看戏之人的区别”算是高妙,可惜仍是二分法。佛菩萨难道不是看戏兼演戏之人吗?
●比宗老的浅显易懂,语言优美,不错
《无言之美》读后感(一):《无言之美》不正经的读后感
读完之本书的整体感觉是,不敢再码字了,因为愧于自己词穷文笔晦涩!本想摘录一些原文以做读书笔记,发现每一段每一句都甚为佳句,恨不得整本书都原原本本抄摘下来,但这样一来就失去了笔记的意义。时隔多年再认真好好读一本书,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几年芳华。才开始领略曾以为没啥用的美学理论,沉下心来,不再浮燥,才能读懂其间的美!
这本书更像一本散文,是摘录朱光潜先生的美文。限于书读的不多,不敢多篇,只为了马克一下自己读过。待日后书再读多几本,再来补充。
《无言之美》读后感(二):以何为美,美学新观
之一 看美
一直对自己的欣赏水准不够高感到有些缺憾,比方别人说那种类型的啤酒不好喝,而我却是情有独钟,但却说不出为什么好喝;再如我说那女子长的不错,而别人却对我嗤之以鼻,但我也说不出她哪里长的不错,或许是缺乏思考的缘故,但也不能不说是在某些方面知识的缺乏,比方美学思维的缺乏
“美”可以说是一种纯粹私人的或者是主观的东西,但实质却不是这样,对于都说“美”的东西,必然存在某种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原理在里面,正好就有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研究”;当你问一个小孩“那个阿姨为什么长的好看”时,她总是会说“因为我觉得好看,所以才好看嘛”,很显然这是一种最出于本能的解释。
在我看来,美有两种,实用美和艺术美;而普遍是从实用或者某种利益的的角度出发去欣赏美,比方你觉得那女子长的不错,有一种角度是她让你有种想娶她做老婆或者是产生性的冲动,这就是从“有用”的方面来看;而另一面是她没有让你产生有娶她的冲动,而你却又觉得她长的美,比如“蒙拉莉莎”,那种是在你脑子里面有了艺术的升华后产生的美感,应该说是真正的美;对于如何解释美,在我看来,还是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为好,毕竟“艺术美”的东西是经过升华后的产物,因人而异的
之二 我的所感所得
在登山登顶之时,忽见山顶一角有一棵古松,顿时登山的疲劳感全无,全身心的欣赏这颗老树,苍穹,孤傲,顽强的生命力......等等都可以用来修饰她!当然,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一样自然观感也不同,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对于这颗古松的存在的感觉是美的,这种美是经过艺术化的,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的体会,这就是艺术美的内涵!
“自然美”的不存在
对于一切觉得美的东西,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拥有美的属性,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如果都是觉得美的,那么“自然美”是存在的,显然不是这样,如是不得不否定“自然美”的存在性!
那么,“美”的定义可以这么说,外界事物给你的反应与你内心体会的一致性,或者说是共鸣,抑或是共振,那么“美”就出现了
“距离”产生美
当你初见大海,你肯定会有无比澎湃,难以形容的觉得大海的美丽,而常年生活在此打鱼的渔夫决不会有你这样的情绪,他或许更多的关心捕鱼的多少,生活的延续!再比如,当你初到某地,那全新的环境和事物总是能吸引你的注意力,而生活在此的人们却决不会有你这样“发现美”的超常能力和敏感
有一种现象--艺术与生活总是保持适当的距离,却也为体现出“美”的存在!
诗人和艺术家的敏感与气质
对比如我般的普通大众而言,发现美的敏感和审美的视角肯定是不如艺术家和诗人,但他们细致而又敏感的神经总能发现异常的美,而我们,只有好好欣赏吧!
这是一本增强审美水平的必读书籍,作者自然平和的描述甚于任何一本说理性书籍,让你受益匪浅
《无言之美》读后感(三):沉默的时候,有天使飞过
卡尔维诺在讨论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时写道:“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对我来说,以“幸甚至哉”来形容在而立之年与朱光潜先生作品的结缘,虽不中亦不远矣。
朱光潜先生是美学界泰斗,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其学术成就和影响力无需赘述。让我颇感惭愧的是,虽然自幼久闻其名,此前我却一直对他的作品敬而远之。也许正如卡尔维诺所说:“(年轻时)我们没耐性、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缺乏人生经验,”知识和阅历的局限,让年少的我很难步入这个圆融活泼的美学智慧体系,更难在其中品味求知的乐趣。无怪乎我一直身为朱先生笔下那个“看蒙娜丽莎的旅行家”而不自知。
朱先生曾说:“不通一艺莫谈美。”读这句话时,我眼前瞬间浮现庄子笔下的四个人物:“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承蜩丈人、“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的捶钩老者、“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的吕梁丈夫,当然还有那位“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庖丁。四人虽外表平凡,却备受庄子推崇。这种由精熟技艺演化出的美感,是一个人屏蔽世俗噪音,长期静穆而专注地“向内而求”的必然产物。朱先生对此颇有心得,他在《无言之美》中写道:
穷究到底,艺术的创造不过是手能从心,不过是能任所欣赏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动,使筋肉所变的动作恰能把意象画在纸上或是刻在石上。
学一门艺术的特殊的筋肉技巧,要用什么方法呢?起初都要模仿。
姚姬传与陈硕士书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到我自己下笔时,喉舌也自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所谓“必有句调奔赴腕下”。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大道至简,这些谆谆善诱的文字和温厚善意的批评,可说是朱先生一生治学修习法门的精华,读来令人猛然有醍醐灌顶之感。想起近年由《异类》和《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等西方书籍掀起的精深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另译作刻意练习)风潮,其内核与朱先生的思想无论在智慧还是操作层面都是明显相通的,而后者却比前者早了数十年。
对于玩索和情趣,朱先生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口道出:“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至高的善”。他进而解释道:
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谈到审美距离时,他提到:
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需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他们完全是占有欲的奴隶。
读到这我不禁想,那些翻来覆去地《将爱情进行到底》的痴男怨女,究竟有几人真正品味过距离的美感呢?或许正如朱先生所说:“‘口开则灵魂之门闭,口闭则灵魂之门开。’赞无言之美的话不能比此更透辟了。”对于爱情,言语聒噪常是多余且有害的,很多时候我们只需如秋叶般静静飘落在爱人肩旁。
沉默的时候,有天使飞过。
(卢国斌)
《无言之美》读后感(四):无言之美
依据此文作者朱光潜所述,他习十五年左右的文言文,二十年左右的白话文,而用白话文写作这部文集的理由是:语文的重要功能是传达,传达是作者与读者中间的交际,必须作者说得痛快,读者听得痛快,传达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这样为读者而着想的真诚在一瞬间打动了我,这也注定了整个文集的基调必然是不带浮夸和华美的朴素和简单。
作者写作的多为议论文,逻辑思维于是至关重要而不可或缺。虽然有时,作者论述的是与我完全生疏的内容,可以作者绝妙而缜密的思考和论述总能把我推向一个美妙的境界,让我随着他的步调去感受,去想象,既而产生同情和共感。
作者善于为一些看似抽象而飘渺的专业词汇下定义,似乎一个放风筝的人,尽管风筝如何调皮地游荡和飞舞不定,总是抓住了一根连接的线,虽看似简单,实际却已是对整个风筝的来去和脾性掌握得明明白白。例如把人格定义为艺术的完整性,把文艺标准定义成修养出来的纯正的趣味,这些定义虽看来平淡如水,仔细一琢磨,却是精巧无比,而作者也不枉读者的一篇好奇和疑惑,写出详细充实的文章来支持和解释他的观点,从而让读者理解得透彻而同时又不得不叹服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素养。
作者论述中极善使用例证法,这也的归功于其渊博的文学积累和深刻的思考理解乃至于运用得自如而轻巧。作者也常常引用古诗文于文章中,用故事的温柔婉约来充实文章的方法真的是太棒了。我尤其喜爱 谈静 一文中作者引用的古诗词,有我所熟悉的陶渊明的 饮酒 ,也有我所未闻的。最喜欢也是初次相逢的是陶渊明的这句“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只这一句,便使陶渊明的闲适自在和其敏锐而充满灵动色彩的想象力和领悟感受能力得以淋漓尽至的表现,使人不得不赞叹静之绝美和动人。
在整本书中,我最喜爱的是名为 生命 的一篇文章。作者的整篇文章围绕抓住此刻,顺应自然和了解生命。似乎只是一些看似简单的平常道理,可由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竟别有一番韵味。作者作结时写道“于是我想到这世间纷纷扰攘的人们。”而我却是在合上书前忆起了史铁生和上学期关于生命和死亡的讨论。这样一想来,就惊讶地发现有些奇妙的共通点。
比如说史的那句很有名的“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再读仿佛也是有新的理解。因为不必求成,因为必然降临,所以要平和而静然地去感受每一天的馈赠和美妙,而生命本身也是一顷刻接一顷刻地实现,所以层层相加也不会等于零,更谈不上空虚。有时我在想是什么支持史度过生命的一天一天,而他在地坛都想了些什么,而现在我想珍惜现在,而不去纠结于过去,担忧害怕着未来这样的思想也许常常光顾史的思想,使他如此淡然,如此大彻大悟,从而死亡也幻化成了节日。这就是历练后的平和吧。
作者关于这一点举了一幅画的例子,这个例子另我百读不厌而自觉精致隽永。我们的生命正如画一幅画,当前我们所要经心的不是这幅画画成之后会有怎样一个命运,归与永恒还是归于毁灭,而是如何把它画成一幅画,有画所应有的形相和生命。它现出一个新鲜完美的形相,这岂不就是它的生命,它的原因,它的目的。
而作者在后面论述到画的美感时也这么写道:“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即为所谓的无言之美。”我却是认为,这段话所描写的美术似与生命贴合联系得惊人紧密。我们看到的史铁生岂至是他的一篇 我与地坛 呢?我们看到的还有他的坚持,他的朴实,他的感悟,他的美丽。也许这一切只是我们的猜测,也许有一些是超出了史表现出来的,也许有一些只是走进了自己,但是却依旧美丽非凡。
我想,能给人予无言之美的人必定有一段美丽得感人的生命路程,因为唯有一幅作者真正沉醉其中,感受探索而真诚喜爱的作品才可以有这样美妙的附加功能,而也惟有一个丰富饱满的生命才会携上这样的无言之美。
对于另一篇 谈趣味 ,我也很想简单说说。如作者所述,作品的好坏原本就没有标准,而一个作品所收到的赞扬和批评原本就是主观感受的体现。
而即使如此,书评也并不是无意义,正如后面的一篇 论书评 所述的一般,它们都是无限的某一方面的摄影,掺着自己的体会,而又别有一番风味。读到这里,我去拿番茄酱和面包,无意间看到瓶子上的“Comments?Please contact us at...” 于是想到了虽然有理由去相信每个食品的出台一定都有强大而专业的后备力量和技术美食专家,但是,商家视作至关重要的却是看似不那么专业的顾客的意见。一部作品确实是为它读者而作,但我并不认为它必须要合每个人的意,一部好作品总该有知己的。而顾客的意见也固然是重要,而就如作者所述,没有人喜爱的作品必然不是好作品,以此见得。
而一个人的趣味所在,我想也并不在于客观的文章,更多的却是主观感受。考完试那天和很好的朋友去看一部差评堆积如山的电影,却是兴趣盎然,甚至于被其感动得唏嘘呜咽,纷纷表示这是很棒的电影,直到回家看到豆瓣上的评价才哑然失语,深觉自己品位不够,趣味庸俗。也许不排除这是很棒的作品而受到偏见在现在不被接受而以后成为传世杰作的可能,但我相信这种可能性极小,更多的也许这部电影的主题的确不够深刻,演员的确不够入戏,剧情的确不够扣人心弦,但是于我,又如何?就算是一部巨片给我看,我也许依然只是一样的感受。我在想,也许这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我的趣味的低俗,可是,如果我在欣赏,在感悟,在体会,在思索,却仍旧是深信自己在这部作品中获得了内心的震撼和喜悦,那么,这对于我一定可以算一个极好的作品了吧。
昨天我去新华书店逛,看到一个中年妇女在训斥一个十岁多的小姑娘,小姑娘攥着一本 小时代 ,低垂着头,像个犯了大错的小孩,瑟瑟地抖仿佛下一秒就会哭出来。妇女的声音尖锐而刺耳“看!看!你就知道看书!学习不好好学!!”我很悲悯地看着那个小孩,深觉她的可怜与无助。最让我悲哀的其实不是她所读的书的浅薄和空虚,而是她的母亲根本不理解读书的重要性。她在尖着嗓子否认的不仅仅是那一本无所裨益的书,而是一概而论地否认甚至厌恶着读书。有的时候我总是很坚定地相信爱读书的小孩学习一定不会差的。于是我走过那个妇女时,轻轻地念叨了一句:慢慢来。妇女惊讶而唐突地回过头,瞪了我一眼,一时间,我真的想告诉那小孩,要读书,要的。
因为趣味虽是无可争辩,但是可以修养。如朱所说“文艺自有是非标准,但是这个标准不是古典,不是耐久和普及,而是从极偏走到极不偏,能凭空俯视一切门户派别者的趣味,换句话说,文艺标准是修养出来的纯正的趣味。”
就象十字路口一样,选择一条的风景,必然放弃的其他的。我们不知道那条路上的风景最美,也无从了解那条路自己走来最舒心,然后,只要愿意走,愿意行动起来,总该是好的。因为不走,只能停在原地,无所事事,而走了,无论是再丑恶无趣的风景,也终让人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美,从而明了自己该走的道路。没有体会过丑恶,又如何知道美善呢?
写到这里,自觉应该作结了,却发现洋洋洒洒地看似写了不少,却只是就两段写了些想法。另外的几篇,如“慢慢走,欣赏啊”“谈美开场白”以及关于“无所为而为”的论述等等,我也是喜爱不已,也许读完本书后我会再找时间写完吧。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似乎极喜爱朱熹的这首诗而反复引用。而如今我也喜欢上了这首诗。
有的时候我会想,读书的意义在哪里,有的时候我会困扰,似乎书读得挺勤快却看不到进步,有的时候我会厌烦,写出来的东西还是蜕不去幼稚和无聊。
似乎我读了这本书,并真诚地爱着它,然后,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也只是简单地复述和概括作者的妙处,而不能把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加以体现和表达。
但是我现在觉得:欣赏学习,而借他人之眼看世界的方式本身就美极了。也许现在的我只能学和模仿,但是总是在徐徐流淌着的,总是不乏生气的。
也许活水来的目的本身就不是要通盘吸收吧。也许只是浅浅地滋润着一方泥土,也许只是静静仍它轻抚每一寸皮肤,也许呢,只要看它充满生机地经过便已满足了吧。
这样的阅读经历,似是无言,却自以为绝美。
《无言之美》读后感(五):论无言之美及其艺术表现
内容提要:无言之美是美感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
“无言”是另一种“言”的样式——即一种更加含蓄蕴藉又催人浮想的象,老子说,大象无形,也就是说,美好的象并不在于其形物样貌,而在于其所能承载并向人传递的蕴藉情态,更易催人得意忘象。其象虚静以待,引人入胜来传递文艺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文艺创作者的心灵世界。
无言之美的表现力正蕴藏于它的包蕴和隐喻,发人奇丽之想中。它在诸多艺术门类中被实践应用。
关键词:无言;隐喻;主观情态;静趣
一.无言之美及其形成
朱光潜在《谈美》的开场白里即写道: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意象这一美的本体非物,而是物的形象,它由物在既定主观条件下反映于人的意识,它是主观情调作用于客观景象,是一种心灵的映射。所以,意象世界的生成,并不独独仰赖于“眼前之竹”,更是依存于“眼前”触发了自身情思而生的“胸中之竹”,如同司空图所说“妙造自然”,自然非是我们单纯目之所见的自然,而是投射在心中,经过我们曾经对自然的想象与此时的感受相契合,再对眼前景物改造过的自然。
因此,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老子•第十一》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虚”是老子最欣赏的隐喻,他认为真正有用的“实”存在于虚中,水罐的用处在于“无”——盛水的空间;房子的用处在于“无”——门窗围合的空间,而不在于陶土和门窗本身,以及它们的材料和形式。“虚”可以容纳万物,因此它是万能的,只有在虚中,运动和流转,想象和沟通才成为可能。
而“无之以为用”的虚并非是存在意义上的“无”,私以为此“虚”更近“虚以待”的意味,虚并不是排斥、拒绝“实”和“有”,恰相反,虚正是为了迎纳和接受“有”,这个“有”,对于陶罐和房子来说,就是要盛的水和要置的家具,而对于美感的产生来说,虚所要迎纳的东西,就是我们的主观情态。当我们的意识形态、审美趣味和所见情景产生心灵的映射,我们开始逐渐进入“虚”,而生成了充溢于虚中,暧昧不清的有,我们与对象的交流沟通正在开始,而婉转流丽的美感也正在形成。
“虚”这一隐喻在文艺中的重要性表现为暗示的价值,留下一些没有说尽的东西,给予观者以完成作品的机会,伟大的作品即使这样难以抗拒的吸引你的注意力,直到你实际上变成了作品的一部分,这个虚使你进入其中,而达到美感的极致。
因此,“无言”并不会遏制和消解审美意象的生成,相反,它可以引起审美者的“兴”,进而完成意象、乃至意境的建构。钟繇说:“流美者人也”,美感的产生是因为万象得以在自由自在的感觉里表现自己,而“无言”这一虚的隐喻,正是给了观者如此自由的空间,以完成作品和成为自己。
二.生成无言之美所仰赖的主客观因素
无言之美的产生有赖于两个方面,从物到物的形象,需有“物”和审美主体两个因素。这一过程首先当有物,依老子对物之用的阐释,此物当有恰当的无言之处,才能够以之为用。文艺是根据现实而铸成的意象世界,朱光潜对文艺作品的表述要求先需要“和自然逼真”,但并不完全是对自然或现实的复制和模仿,而是已然融入创作者个人情态和主观情调,是创作者审美趣味和心理际遇的体现,但倘若无静静的自然,则文艺创作者无表现对象,也无情感寄托了。孔子曾说:“予欲无言”子贡曰:“子欲无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有些像禅宗的冥想,即当你见到了广阔的山川和光辉的夕照,而心里却连赞美一句:“真美啊”的欲望都没有,只是静静地欣赏,逐渐进入其中。“那一瞬间,他存在又不存在,言语无法表达他的喜悦,因为眼睛无法言语”,于万籁俱寂中倾听,于一无所见中凝视,达到喜悦、平淡、欣然、宁静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杰作,所具有的最根本品质。这是自然和文艺作品,自然和创作者之间的物与物象的关系。
二是欣赏者和文艺作品之间的关系,当文艺作品在被审美主体作为审美对象的同时,它二度成为“物”,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因人而生的美感的差异性正是来源于主体在对物转化为自己心中的物的形象的鉴赏过程中,总是“辅以事,加以情”,将自身对于作品的私意揣度和作品引起自身际遇的联想融入其中,使艺术欣赏有了主观性和异质性,这正是“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艺术表现效果的完成。
三.无言之美的传递与接受
王弼以老庄解《易》,在言意之辨上取得“得意忘言”的识见,他认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换言之,必得以象得境,工言塑象。但不能舍本逐末,将自己框死在解言与究象之上,而要“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意”由“言”而得,也就是说,“意”是寓于言的,打个比方,好似精神寓居于身体,然而我们不能透过一个人的形貌了解其精神,但可以通过观察品藻其风度气质,得意必要经过言,而不能被言所拘束,要穿透言,知晓其要传达的意,最终得到高于言的境界。
先前我曾援例老子的隐喻为解释“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可以以同样的模式来理解“言”与“意”的关系,“无言”非为无言,而是有言却不言,欲言却又止,情态万千唯可心领神会,乃是包蕴着引人遐思与诱人浮想的暗示和隐喻,在无言之空白中掩藏着弧度与张力,它们在观者触景生情时便会倾泻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满是意蕴与情趣的感性世界。
因此绝不能把无言理解成讷于言辞而一语不发,恰相反它饱含着情致和幻想,好比一张等人图画的洁白宣纸能引人联想它成图山水田园,又好比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凝视,自有一段风流态度,能使人陡生爱怜。
大可以把“无言”看作另一种“言”的样式——即一种更加含蓄蕴藉又催人浮想的象,老子说,大象无形,也就是说,美好的象并不在于其形物样貌,而在于其所能承载并向人传递的蕴藉情态,更易催人得意忘象。其象虚静以待,引人入胜来传递文艺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文艺创作者的心灵世界。
而阅读者、欣赏者对无言之美的接受,被无言无形的张力吸引进入其中,观象而入境,成为作品本身的一部分,在创作者的心灵世界里徜徉,怀“尚友”精神,与创作者促膝秉烛,心灵相契。
无言相较于其他直观表现的、或者譬喻象征等表现手法,而展示的美感更具有主观性和差异性。这与无言之美的表现形式,传递方式和接受主体心理际遇有关。
首先,“无言”这一形式的隐喻本身传递的美感具有神秘性和无限性,正如王夫之所说“诗无达志”,因为意蕴的宽泛性和不确定性,使不同欣赏者对于同一作品可以有诸多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这就形成了无言之美的差异性,也正是它的意蕴美之丰富性所在。无言之美的差异性又来自于对无言之象审美的主观性,因着意象意蕴的丰富与宽泛、神秘与无限,无言之美的形成更多地仰赖于观赏者主观情态的融入,乃是一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情景相生,呼应契合,因人而彰使无言之美更能顾盼生姿,摇荡情灵。
四.无言之美的艺术表现
无言之美的表现力正蕴藏于它的包蕴和隐喻,发人奇丽之想中。它在诸多艺术门类中被实践应用。如建筑,明清园林的建造,构象而造境,根本希图是与自然和谐,园林建筑本身不是审美对象,它是一位诚恳的导游,一条条曲径通幽与窗槛雕镂正是为了“纳万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从而使人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能仰观天地之大,以之为人生逆旅,光阴之疾,知其百代之过客。又如音乐,白香山《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演奏,“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疾风骤雨般嘈嘈切切之后倏然停歇,然而闻之者尚被余音萦绕,因此生出幽愁暗恨,使此时无声更胜有声,形言有尽而意无穷也之美感。又如戏剧舞台布景,尝以昆曲《牡丹亭》为例,如《游园》一场,春香引着杜丽娘往去后花园:“小姐,这是金鱼池,池馆苍苔一片青, 小姐,你看这是牡丹花……掐一朵过来!”却并不见一丝半星池水一丝绢花,然而杜丽娘娓娓唱来:“原来姹紫嫣红看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须知此花繁似锦便不在她心外,观者已能想见她心内如何一片烂漫景色,却牡丹虽好,然无人堪赏,一腔春愁泄枯井,观者成为另一个杜丽娘,为之为己唏嘘感慨韶华易逝。
无言之美的表现力之重要效果在于泄导人情,使言尽而余味无穷,沟通自然与人情,人与人之情,这在感遇咏怀诗与山水田园诗中尤得体现。
比如我们看这一首:
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沈德潜解:起言柏与石长存,而人异于树石也。其诗所见情景多么自然简单,陵上柏色青翠欲滴,涧中山石困水泠泠,而所发之想又多么沉重深刻!人非树石,而年岁难人,俯仰天地,曾不知老之将至!我希图如远行客,还能匆匆忙忙向回奔走,但时间的水流却无可遮挽的一去不复返了……
由一草木一树石而见天地逆旅、光阴过客,未言深切叹惋却已发人深情,令读者对人生苦短这一无解命题思考无尽。古诗十九首中多有此叹,如“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等,都惹人顿生年命朝露的无限悲惋。
无言能泄导人情不仅仅在于催人联想自身的共同感,也在于对所见所闻,心有所动能设身处地,怜其事悯其情,而发之感慨悲叹。
比如这一首: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诗句没有直面描写相思如何苦痛、想念如何心酸,但令人老者本为岁月,却说是思君使人老矣,不禁让人讶异何等相思之情竟能催老,读来自然立见其思无尽绵长,念日夜不歇,是这般含蓄蕴藉,却又含情无限。
弃捐勿复道,欲言又止,千丝万缕情谊溢出心头涌上喉头,却竟是萦不成一句言语来。也或者,算了罢,不必说,只望你一切都好,我的思念便不足道。虽是一言未发,然而从她启齿又垂首低眉脉脉不得语中怎能不得见万千情意!
衣带日已缓,惟得努力加餐饭,未着一字摹写思妇情态,但一懒画蛾眉消瘦憔悴女子乘彼垝垣,顾盼以望无尽重行游人模样跃然眼前,如工笔精致。
无言通过催生观者联想与想象勾连自身际遇与情态,常常是调动感官与触觉,延宕想象空间,生出画面感与音乐感,形成完整、立体的意境。这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里非常丰富而典型。
如: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分明说了空山不见人,应是泉水激石,鸟语蝉鸣,静寂而已,但却闻见人语声响,究竟是确有人置身深山,又或是想象而生之相?这一两声人息不禁杳远地飘落耳边,隐隐可辨却又听不真切。深林树木交映本该是在昼犹昏,却又得一缕夕照映于铜绿青苔,柔润温和的霞色与湿滑驳杂的苔影,视觉与触感顿生。此诗一未摹声二未形色,却于不言中绘制了一幅声色和谐,温柔清静的有声画卷。而声光相衬此时景色,倒是更加显现了空山密林的静趣。
色彩明丽与幽深清远相照,便成禅宗“空灵”之美,如崇慧禅师所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那杳杳人语一两声、幽幽微光二三缕,寂而长照,照而常寂,正是“色空有无之际”的空灵之美。
空灵的审美形态,是无言之大成。它以“空”和“静”描摹,又以空和静为旨归,不加藻饰地描绘一个清幽静谧的禅味世界。南禅宗糅合了长江流域的中国本土文化,它向道家思想靠近着,在审美取向上亦是如此,如王维的“色空有无之际”,难免不出于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而苏轼论诗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正与老子“空纳万境”的虚之隐喻相契。
通过无言导人进入醇和清静的物我两忘,憧憬着一望无际的彼岸自由。在这样的时刻,不再关心亭台楼阁的变迁,不想查究人类哀荣底事,单纯尊重着自己目视着、听闻着、阅读着的事物本身,审美主体不再是一个审视者,甚至不是一个欣赏者的姿态,而使自己进入意境,成为其一意象本身,获得静寂无言的澄澈之美。
像藤原定家所作那一首古歌:放眼皆寥落,无花亦无枫,秋深海岸边,孤庐立暮光。一晚夕照,便足已获其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