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传奇》是一部由张子恩执导,罗翔 / 繁华 / 郭子溪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子传奇》观后感(一):上善若水
老子传奇把老子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不忘学习传播大道之学,真诚地传递给观者,值得推荐。弘扬中国传统理念,大道至简,在工作生活中要广泛运用,让现代生活变得简单而在趣,不能被物欲所蒙,让人们在追利的路上迷失本性。要去欲还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能一味地向自然向外界索取,人类要善于和地球上的万物和谐共生,才能长久。
《老子传奇》观后感(二):刷新三观,渣
lt;p>第一次情绪如此不可控制,只看到第七集,本意并不介意拍摄如何,只是想多看些历史剧,也想多了解古时候老子的思想,才耐着性子往下看,麻痹,当听到剧情中的李耳说如今天下纷争就是因为真实者,如果如此,他愿做伪君子,再也看不下去,简直刷新了三观,你娶个不爱的人是你自己的选择,就算国人直白,于你有何影响,是别人逼你娶得?反要说是国人真实造就了民不聊生,我并没有看下去,或许后面也有转折,简直是渣,什么破烂片子就往外播,影响三观。麻蛋,原谅此刻我竟没发现没星怎么评,罪过自己如此刻薄。</p>
《老子传奇》观后感(三):老子传奇》电视剧,获得了第十三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的入围奖
《老子传奇》电视剧,获得了第十三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的入围奖。
《老子传奇》电视剧,是一部充满国家气质的精品正剧,大气,厚重,深刻,真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反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正气和气概,体现了浩然正气和积极向上的正确舆论导向,能够呼唤人心,凝聚意志,坚守文化品味,出奇出新,是不可多得的良心之佳作。同时感动了无数有识之士,丰富的内涵,人物的个性魅力,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无不为当今的人类灵魂注入了新鲜血液!
大型史诗巨作《老子传奇》电视剧就如同我国的四大名著一样,千古难得,深受观众喜爱。把距今2500多年前(道德经)的哲学思想转化为文学作品搬上荧屏,这在历史上是首次,需要厚积薄发,需要文化的沉淀,这也是我们国家的重大文化项目。自开播以来,引起各界高度重视和好评,网上等各大平台和视频大量转载和报道,堪称经典!
《老子传奇》观后感(四):感恩才能连接
首先应该感恩每一位为此作品作出贡献的人,因为有你们的付出与贡献,才帮助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了解道的文化,以及对道有行深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推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更值得尊重的是大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这份最初的发心。
我们先不论剧情好坏,就先说说大家对这个剧的期望值,我相信只要是喜欢传统文化的人都会对此剧期望很高,尤其是喜欢道家文化的人,在还没有播出之前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幻想,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文化底蕴不同、经历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就会造成千差万别的认识,如果没有达到你内心所认为的标准、就会心里愤愤不平,张嘴就开喷,这是正常人的心里也是无常的存在,所以也能理解,然而事事绝无完美,只是趋向完美的存在,你只需取之你想要的内容足以,无需要把话说的太过,关于大部分的真实历史我们都无从考证,也希望在以后历史长河中在另外一个地方揭开这千古之谜,填满这一空白。总之拍总比不拍好,如果帮不到你也可以帮到别人,什么非要等到万事俱备才行动,那时已经是失去了很多东西。
先不说了有时间再说……
《老子传奇》观后感(五):观影《老子传奇》有感
修道,讲究遣欲而心安,心安而神清,神清而万象归一,无争无妄之境,则万事了矣。 习儒,在于凡言行应遵礼术而行,以礼而行,则言行无过,言行无过而得人事之安,人事之常。 习法,即法家,讲究预设法度,平衡之法,治安之法,过则罚之,无过则安。 由此亦可见,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根本在于平安二字,因为中国人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在平安和谐的基础上,人民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这与自然的道理是一样的,即效法于自然;故一切修身,治世之学说皆以先得平安为先为重。 在乱世时,这些学说就有了生命力,因为人们开始渴望得安,就像渴了的人需要喝水,疲惫的人需要休息一样; 在安世时,人们则寻求发展与进化,所以知识与技术就更有生命力; 也可以说在逆境时,人们求安,在顺境时人们求发展; 因此,长安而法术(指知识与技术)得展;但法术若使得不合道,即过度,如使其伤天害理,如使欲生致心迷神失;则乱;则入逆境; 因此,以正心 正意 正身为根本,反之则乱,乱而难长难续也; 因此,顺逆皆因自起,福祸皆因自招; 引用: >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葛玄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清雲观影《老子传奇》有感 2017-10-04 中秋
《老子传奇》观后感(六):。
李耳的第一个师父对他说我年纪大了,牙齿都快掉光了,可舌头却还在,你知道为什么吗?坚硬的东西往往难以久存,而柔软的东西却能一直存在。不要太过露出锋芒,要以柔克刚,才是长久的。 修道,讲究遣欲而心安,心安而神清,神清而万象归一,无争无妄之境,则万事了矣。 习儒,在于凡言行应遵礼术而行,以礼而行,则言行无过,言行无过而得人事之安,人事之常。 习法,即法家,讲究预设法度,平衡之法,治安之法,过则罚之,无过则安。 由此亦可见,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根本在于平安二字,因为中国人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在平安和谐的基础上,人民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这与自然的道理是一样的,即效法于自然;故一切修身,治世之学说皆以先得平安为先为重。 在乱世时,这些学说就有了生命力,因为人们开始渴望得安,就像渴了的人需要喝水,疲惫的人需要休息一样; 在安世时,人们则寻求发展与进化,所以知识与技术就更有生命力; 也可以说在逆境时,人们求安,在顺境时人们求发展; 因此,长安而法术(指知识与技术)得展;但法术若使得不合道,即过度,如使其伤天害理,如使欲生致心迷神失;则乱;则入逆境; 因此,以正心 正意 正身为根本,反之则乱,乱而难长难续也; 因此,顺逆皆因自起,福祸皆因自招; 《道德经》中有一条指导人提升境界、身心解放的核心思想:不争。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说: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才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老子传奇》观后感(七):不尊重历史的家伙
片子拍的是什么,拍得怎么样,我根本就不想评价,我只想表达一个观点。
世人尊称老子为“至人”,何为“至人”?
就其本意:乃最完美的人!何解?“至”乃“达到极限之意”,如:“至善至美”、“愚蠢至极”。达到极限的人就是“至人”了。
还有,迄今为止,我能查到关于老子的真实记载十分有限,而能查到关于老子最早的,也最可信的记载也就司马迁的《史记》上的寥寥数语。连司马迁都说不清楚的事儿,你们是如何知道的如此详尽的?司马迁都搞不清楚老子到底是谁,是不是老莱子?只是提到过和孔子处于同一时代,以及孔子对老子的评价。至于老子到底是哪里人,出生于何处,司马迁也不敢确定,连老子是不是死了,他都说不清楚。但老子西出函谷关时,确是留下了五千言的传世经典《道德经》,进而影响了我华夏两千年来的价值取向和历史走向。
试问就是这样一个谜一样的传奇人物,让他继续成为一个谜一样的信仰不好吗?为何要将他搬上屏幕,又为何要亵渎他?如果你们认为度娘里那后人杜撰的东西可信,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我这人就是这样,什么事儿都喜欢穷根究底,但对于圣人,我还是心存敬畏之心的,起初,我也认为既然是真实存在的,就一定能留下蛛丝马迹,可结果却事与愿违。后来一个真武山上的道士说了一句话点醒了我,“你进个庙都知道要拜一拜,为何一定非要搞清楚太上老君的真实身份呢?”
所以后来,对于历史上老子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我也真的不想深究了,或许真是太上老君也说不定呢。
《老子传奇》观后感(八):自性光芒耀大千——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老子传奇》观后感
自性光芒耀大千——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老子传奇》观后感
新浪博客~千里阳光白杨达会
2019年寒假,我全程网上追剧,观看了16集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孔子》,对孔夫子一生的经历与主张有了更深的了解,受益良多,更加坚定了追随古圣先贤修身立德的决心。
随后,我又紧接着搜到了33集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老子传奇》,开始“追”起来。因为孔子是入世圣人,他的成长、治学经历基本清晰,因而记载孔夫子成长、生活经历的书籍也比较多,若是拍电视连续剧,素材也丰富。但老子基本是个出世圣人,所以有关他老人家成长、治学的经历,世人都不大了解,即使是《史记》上也记载不多。所以,要把老子的一生拍成33集电视剧,还真得下一番功夫。
所谓“入世”“出世”,我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区分的:对于官位、权力的态度。孔夫子周游列国,一直在谋求一个比较合适的官位,以便推广自己的仁义学说。而老子一生淡泊名利,虽然担任过大周朝廷守藏史(国家图书馆长)和柱下史(中央文史馆长),但都不是自己有意的争取,而是朝廷的主动恩赐,且他自己对这两个“清水衙门官”也毫不留恋。
但两位圣人生活在一个同样糟糕的时代:庶民争利,大夫争权,诸侯争地,普天之下几乎到处都在争斗。所以他们不管是提倡仁义礼智信的修身规范,还是提倡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大道学说,都不为当时的当权者所接受。因而,孔夫子最后只能以培养弟子、整理典籍的方式来延续自己的学说和中华自古相传的文明智慧,以期将来有可用之时、之地。老子则留下五千言《道德经》,西出函谷关而去,不知所踪。直到很久之后,两位圣人的智慧才被世人逐渐认可。
33集的电视剧《老子传奇》是这样讲述老子的一生的:
东周末年,周室衰微,天下大乱。公元前570年,李耳在战乱动荡中出生,自幼父母双亡成为孤儿,跟随爷爷长大。李耳自幼静思好学,一生先后拜商容、本元、紫真为师,学习周礼,感悟道德学说。公元前534年,李耳失去了爷爷、妻子婷阳,儿子李宗为了躲避追杀与老子失散三十多年,在巨大的打击下一夜白发。
与此同时,李耳也 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决定将自己感悟的大道思想广传于世。自幼长大的伙伴童心、马童拜李耳为师,追随左右。从此,李耳开始了一生的大道传播之路,被世人称为“老子”。老子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周宫王子为了争夺王位的血腥残杀及残酷的斗争,立志要寻找出一条治国救民之路。为此,他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学道、寻道、悟道、传道,并广泛传播道德思想。最后,经函谷关关令尹喜多次恳请,老子为人类留下了一部传世经典——《道德经》。
《道德经》中有一条指导人提升境界、身心解放的核心思想:不争。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说: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才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然而,这样的思想在天下纷争的时代,实难被人理解、接受。即使是现在的和平时期,也是这样。其实,就在当时人们争权夺利的时候,很多因为“不争”而自然得到权力的例子就说明了老子大道学说的正确。
比如,召老子到周王室任守藏史的是周景王,他有点糊涂,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剧中显示,周景王有三个孩子:长子姬朝是庶出,次子姬猛是嫡子,还有个三子叫姬匄,年龄较小。朝、猛二位王子各自笼络了一班大臣争夺太子之位,搞得周景王头很大。周景王曾先后对两个孩子进行过拘禁,但都在德高望重的老子的劝说下又放了他们。但两位王子对老子谁都帮助看成谁都不帮,对老子很不满。老子作为开悟之人,早就看到王子之争已经危害到了王室的存亡,但又无法劝动二位王子息心罢争,因为他俩已经被王位冲昏了头脑。
特别是姬朝,有一次竟然用剑指着老子说什么 “不争”是胡话,天下、王位、权力、名利只有“争斗”才能到手。结果,周景王猝然去世后,两位王子肆无忌惮地大开杀戒——王子猛短暂即王位,却很快被王子朝杀死。王子朝也被王子猛的势力赶出了王城,赶到了楚国,后被刺杀。只有置身事外,无意染指王位的姬匄平安无事,被推为了周天子,史称周敬王。
你看,这不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生动例子吗?
两位王子的争斗使本来衰微的周王室元气大伤,老子也更是看出了周室气数已尽,便辞官归乡,不再出仕,潜心完善自己的大道学说。最后,法传有缘人,在老子决定西出函谷关归隐时,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传给了关令尹喜。
老子在传《道德经》给尹喜时说,道、德是全书的总纲,也是万事万物之根本。要想透彻了解道德学说,必须把握其十大特征——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说实话,这对于名利心较强、欲望较重的一般人来说,是非常难以达到的境界。但一个人要想真正“得道”“成道”,获得逍遥自在、超凡脱俗的大境界,还真无法绕过那十个关卡,人生想要有大突破者需要深思呀。
这正是:
上善若水勿多贪,人法地来地法天。
清静无为加素朴,天法道来顺自然。
权利名声身外物,唯有德孽长跟班。
恬淡柔弱又不争,自性光芒耀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