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唱诗班》是一部由佛朗索瓦·吉拉德执导,达斯汀·霍夫曼 / 茜茜·斯派塞克 / 凯西·贝茨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男孩唱诗班》精选点评:
●正太很萌。但剧情和和放牛班差太多
●虽然声音很赞结局很喜,但戏也不足
●I was fine in the daytime, then became depressed after that conversation...我问飞历有没有电影,他拿出一袋子碟,我挑了这张。somehow a little bit recovered. It's a life, not a career, if you have the talent, you've got to use it.
●所有的环节都没有讲透,例如失足儿童究竟有多么才华横溢,权威导师是多么惜才如命地因材施教,然后父亲又是如何接受这个私生儿子……都非常突兀。创作者对盲点视而不见的态度令人很惊讶。
●Someday when you wake up the talent that was in you will be gone.
●和井上小伙伴一起看的第一部电影lol 万万没想到是部美国版的choriste...
●最後在b站看完,非常慶幸。本來一大群正太應該是好萌的。然而它只可反映到,對於這班系出名門的小朋友來說,做到soloist和參加到國際大賽才是最重要的。放牛班不一樣,合唱團令他們明白,每人都有長處,即使你可能五音不全,都可以做一個人肉譜架。而最可惜的是,歌曲全都不好聽!!!!!
●到后面有点无聊 但还是喜欢挖掘musical talent这种剧情
●主要看达斯汀了
●平庸之至
《男孩唱诗班》观后感(一):脱离尘世的错觉
听到《男孩唱诗班》(Boychoir)这样的片名,就会猜到那种鸡汤励志加文艺清新的类型。自闭的天才儿童,破碎的家庭,残暴的严师,疯魔的苦练,最后一鸣惊人才惊四座。等等等等。是的,这部电影就是这样的一个俗套,每个预料中的桥段都有了,但就是这样的俗片,也让我昨晚不睡觉把它看完。
其实这是一部因为音乐而存在的电影。电影本身没什么可评论,但音乐倒是真的直击心灵。对于童声合唱,唱诗班那种类型的合声,这部电影给出了纯美的演绎。那种带着宗教氛围的清澈的歌声,飘荡在教堂的花窗前,的确让人有一种脱离尘世的错觉。及至孩子在哈利路亚的歌曲里唱出那个high D, 还真是有点涤荡心灵的意味。
喜欢达斯汀霍夫曼塑造的导师,还有他的这句台词:“我们要给他们的,不是事业,而是人生。” 为人师者,不过如此。
当然也喜欢这个漂亮的小正太,电影的气质有一半都是他的气质。这小孩怎么就能长这么干净呢?(三星推荐)
《男孩唱诗班》观后感(二):干净的心灵
因达斯汀霍夫曼而愿意看到他所有的作品,为此看了电影《男孩唱诗班》(Boychoir)。一个生长在破碎家庭有点自闭的音乐天才儿童,在妈妈因车祸猝然离开他后,被私生爸爸很不情愿的成为了监护人,并把他送到了著名的唱诗学校。男孩经历了面试被否定、功课差距巨大、与同学交流障碍、唱歌的魔鬼训练、对老师不理解、欲放弃,最后成为最杰出的领唱歌手。爸爸和新妈妈接他去纽约家同住,获得美满幸福的家庭。
看起来没有新意的电影,却让我数次动容,甚至流泪。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学校灵魂级的指挥和导师,用心育人,没有施舍,没有恩赐,一个近80岁的教师与孩子平等的心灵沟通与鼓励,他在剧中说:“我们要给他们的,不是事业,而是人生。” 话语不高,敲击着我心。我想为人师者,应该如此吧。
电影的音乐以童声合唱为主体,教堂里唱诗班那类的合声,歌声纯美空灵,让我好像可以脱离尘世。最后男孩唱诗班合唱“哈利路亚”,男孩飚出那个high D, 与成人版截然不同。
《男孩唱诗班》观后感(三):不要浪费你的天赋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TIFF)2014年,开幕第二天,观看了这部Boychoir。正式开映前的主创见面,导演提到这是他第四次参加TIFF。各种感谢演员主创和编剧(编剧是之前写源代码的那哥们。)Dustin Huffman也做了简短的发言 ,他说,"it's a special movie, we hear that a lot. But you know films can be special and not work. And it can be special and work.... Hope you enjoy."
I did enjoy the movie. It’s not a great one, but still a good one.
########以下有剧透#######################
叛逆的12岁男孩Stet,桀骜不驯,有着绝佳的音乐天赋,对于攻击母亲的同学不吝于拳头的反击(也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伏笔)。(不出意外的)母亲是个酒馆女招待,酗酒,颓丧,而后死于车祸。 男孩的生父出现,开奔驰的suv,西装笔挺,他迟疑的呼唤,Stet?12年来,他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儿子,Stet的出生无疑是个意外,而父亲另外组建的家庭对此一无所知。
在Stet学校的女导师的劝导下,父亲靠着大把赞助费,将Stet塞进了The American Boychoir的私立学校(这所学校真实存在,电影中大量的男孩唱诗都出自学校学生的表演,他们也来到了TIFF现场,并在电影结束后受到全体观众良久的站立鼓掌)。在这里,Stet开始接受专业的音乐训练,也开始纠正自己的人生方向。
从一开始的被孤立被嘲笑,到慢慢被同学和老师认可,到加入正式的唱诗团巡回表演,到才华展露在意外中接替生病的主唱,被原来的主唱陷害差点被学校退学,到最后在关键演唱中独挑大梁。中间各种你所能想象到的波(gou)折(xue)全都一应俱全 (懒得写了),但是却不让人觉得做作矫情。
Dustin Huffman担任的是唱诗团的指挥、导师和灵魂一样的任务。这个看上去最固执、最不知变通、最有原则、最不可理喻的老头,在关键时刻,一次又一次的将Stet引领上了正确的方向。这个在最初看来最不近人情的老头,却在关键时刻庇护了Stet不被开除,在最后的演唱中力排众议让Stet领唱。在影片的结尾,Stet将要离开学校的时候,老头一本正经的对同事说,我从来不写推荐信,they take lessons here, not start a career (大意如此). 而镜头转换,Stet最后打开手里的信封,上面明明白白的写着:To whom it may concern, Stet is the best student I have ever had. 而Stet看似自私的生父也被他的声音打动,向妻子坦白一切,在片子的结尾,邀请Stet和自己的家庭一起生活。
电影的剧情就是这样。没有特别的标新立异(一切都可以预料),没有什么刻意安排和转折惊喜,但是行云流水节奏恰当。男孩们天籁的唱诗贯穿了电影,你真的能看见天使在落下。
谈谈电影里的几个细节。
最初学校里的女导师说,You has the voice. Just keep going to that direction.
后面私立学校里最年轻的男老师在Stet上课取得进步后,颠三倒四的不顾时差打响了在东京带团表演,半夜熟睡的Huffman的电话,说He has the voice.
Huffman引导Stet的时候,几次恶狠狠的强调,you has the talent/voice, but you don’t care about the music.
其实,最后的最后,Stet完成了令人惊艳的D大调哈利路亚表演之后,并没有一路顺风顺水的继续引领风骚。他马上就迎来了所有男孩唱诗班成员或早或晚都要面临的问题:发育,以及随之而来的变声(公鸭嗓)。他委屈的去找年轻的男老师,发生了下面的对话 (大意)
tet:我知道会有这样一天,但是没料到会这么早。
老师:成长总会来的,人总不能不发育,呵呵。
tet: 我变声之后,有没有可能变成男高音(Alto)
老师:(委婉的说)不是所有的童声高音都能变成男高音。
tet:那我之前为什么要耗费这么多的时间,这么多的努力,来训练唱歌呢?
老师: (沉默一会)因为你有这样的天赋,你要使用你的天赋。
整个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就是上面的片段。
也适用于所有人。无论你拥有怎样的天赋,既然有,就要使用它。不要浪费,绝不!
ecause you get the gift, you gotta use it.
DO NOT EVER WASTE YOUR GIFT. NEVER!
片尾曲非常好听
#####################################
我的中文写作已经严重退化。句不成句。见谅。